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如果这是宋史 >

第134部分

如果这是宋史-第134部分

小说: 如果这是宋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朕刚刚就寝,突然间整个房室光明大作,一片雪亮。朕正惊讶,结果一位神仙突然出现。他的帽子上星光闪烁,衣服是火红颜色的。他对朕说:‘你要在正殿建黄篆道场一个月,上天将赐你《大中祥符》三篇,事先不可泄露天机。”朕悚然而起,恭迎神仙,但神仙却忽然消失了。朕马上提笔记下了神仙的吩咐,从十二月初一时起,就吃素戒荤,虔诚持斋,在朝元殿建了道场,结九级彩坛,又用上好香木雕成车舆,以金珠珍宝装饰,等待神仙的赏赐。己经过去了一个月,但仍然不敢撤去。”

下面他突然给了臣子们一个巨大的惊喜!

“就在今天早晨,就在刚才,皇城司派人奏报,说左承天门的门楼南角的鸱吻上挂着一块黄绢,不知是何物。朕惊疑不定,悄悄派人去察看,结果回奏说:‘这块黄绢长约两丈多,上面系着一个像画卷的东西,外面还缠着三周青绳,缄封的地方隐约能看到有字。”朕仔细思量,这就是那位神仙所说的天赐之书啊!”

东西没有亲眼看到,就己经下了断语。这充分证明了赵恒对神仙的崇拜、向望和坚决的信任之情。于是下面的宰相枢密们以王旦为首,立即被感染了。他们这样的回答:“陛下以至诚事天地,仁孝奉祖宗……(以下省略近80个字。实在没办法,古人喜欢引用语录,买块豆腐都得与天地祖宗挂钩,太烦太乱!)臣等早就觉得皇上会感动上苍,得到好报。现在果然神仙先来预报,然后天书按时下凡,这都是上天在保佑大宋,赐福皇上啊!”

然后众大臣齐声欢呼,向皇帝跪拜,一阵忙乱之后,他们有了个新的共识:“陛下,这是上天单独给您的。一会打开天书,请您独自启封,所有人都退开。”

赵恒摇头:“此言差矣。上天如果是批评朕治理国家的过失,那自然也跑不了你们,咱们一起研究怎么改;要是单独警告朕一个人,那更要你们来监督指正,怎么能把上天的旨意藏起来让谁都不知道呢?”

至此讨论结束,皇帝陛下和各位大臣一起起身,步行走出大殿,直奔左承天门而去。

左承天门到了,香案己经摆好。皇帝亲自向那块黄绢拈香跪拜,然后命令两个太监周怀政、皇甫继明顺梯子爬上去,把黄绢以及里面包裹的东西都取下来。

礼仪从这时就己经启动,先由首相王旦接过了“天书”,跪倒奉给皇帝。赵恒也跪倒,向天书行“二拜礼”,然后那辆从神仙下凡起就雕好了的超级香车就有了用场。“天书”被放进车里,由皇帝和首相亲自步行引导,带到了朝元殿的黄篆道场。

在那里,由枢密院正使陈尧叟开启“天书”,宣读上天的旨意。庄严的时刻到了,蜀川才子陈尧叟无比荣耀、无比兴奋地解开了那块两丈多长的黄绢,只见里面果然有天书三幅,都是用黄色的字体写就。但是别忙,包天书的黄绢上还有上帝亲手写的收信人姓名地址。

“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明明白白,准确无误,这就是写给承受天命的宋朝的皇帝赵恒的,要他守护神器,保证正义,而宋朝的江山会有700年,稳定系数是最高的——九中之九,没有再大的了!

读完了这21个神圣大字之后,陈大枢密使才开始正式启封天书,当众朗读。结果发现上帝老人家的文字水平还真是造诣颇深,年代至少和上古时的“大禹”年代相仿,因为天书的格式文体是相当地接近《尚书?洪范》以及《老子道德经》。

这三卷的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第一卷是夸奖了宋真宗皇帝能用孝道和仁政来管理国家,是个好皇帝!第二卷是告诫了一个年青有为的赵恒,你不要骄傲,要清静简俭,千万别浪费;第三卷收尾,是再次重申了一下上天对宋朝的特殊关爱,你们一定会国运昌盛幸福永远的,只要听上帝的话,跟赵恒走,那么连700年这个大数都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当天的仪式在一片热烈、喜庆但又有序的状态中结束,“天书”被收藏进宋朝著名的金盒子里,也就是“金匮”,进入大内禁中,成为赵恒永久的珍藏。

人群散去,但是据记载,当天晚上,赵恒和王旦都回到了黄篆道场现场,名义上是再次向上天致敬,但哪个导演和主角在戏开拍第一场后,不得反省一下现在,计划一下明天呢?

毕竟这才只是刚刚开始。

开始之后是突然沉默,一连接近50天声息全无。就像上帝偶然间心情快乐,给人间的宋朝皇帝写了封信,问候勉励了一下,然后就彼此两清,各不相干了。

但是常识告诉我们,惯性越大的东西,启动时就越费劲,可一但它运转了起来,要它停下来就更难!50天的启动时间,之后稍有心机的人就无不佩服宋朝的官员们办事就是高明。

公元1006年4月份,衮州城突然成了全国的焦点。

先是从衮州突然来了一大群老百姓,精确数字是1287个人。为首的叫吕良,他们要求赵恒接见,并且提出了要求——鉴于最近国泰民安,外邦宾服,而且连上天都对您这样友好。我们请您到泰山举行“封禅”大礼,来答谢上苍。

赵恒不同意。

衮州人再请求,赵恒再不同意;再请求,仍然不同意;直到第三次,赵恒烦了,直接拿钱给他们路费,老实儿点回家给我种地去。

衮州人的第一次努力就这样失败了。但是紧接着衮州城的官员们就集体上书,请求皇帝到泰山封禅。到底是知识分子,他们见多识广,理论充分,“封禅”被上升到了国计民生甚至国际地位的高度。但是非常遗憾,赵恒竟然不再民主,他仍然不为所动。

衮州人的第二次努力再次失败了。

可是这一年真凑巧,正是科考年。全国各地的考生们云集京城,结果一位叫孔谓的衮州举人大出风头。他热烈倡议,号召同年们一起去皇宫请愿,恳请皇帝一定要到山东去,一定要封禅!

但是活见鬼,以往那么和蔼可亲的皇帝居然变得不通人性,第三次打击了衮州人的热情。他严正声明,封禅是古往今来少有的人间壮举盛事,不是谁都有资格去做的。我不妄想,你们更别作白日梦!

冷水浇头,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国,把皇帝冷静、客观、务实、谦逊的作风告诉了每一个臣民百姓。宋朝人都知道了,他们的皇帝不喜欢封禅,而且绝不会去封禅,他只想成为一个办实事,讲效益的好皇帝,让他们安静地过好每一天……

一切的迹象都表明,这时的赵恒还生存在人间。直到公元1006年5月8日,宋大中祥符元年的四月初一这一天。

这一天在皇宫内院的功德阁上发现了第二份天书,内容和第一份一模一样。多明显,老天爷在说赵恒你不懂事,同样的要求要我说两遍,我在给你面子啊,为何还不去“封禅”?

于是天大地大,不如神仙大,赵恒像古代的圣人那样“敬天畏命”。上天说什么,他只有做什么了……他终于下令,这一年的十月,将在泰山举行封禅大礼,来答谢上苍。为此,他任命了两位顶级大臣王钦若、赵安仁为封禅经度制置使,先到衮州,去负责封禅大礼的所有具体事宜。

其它的顶级大臣们也都要放下所有国家政事,去作“大礼五使”——宰相王旦为大礼使;王钦若为礼仪使;冯拯为依仗使;陈尧叟为卤簿使;赵安仁为桥道递顿使。

要注意,这样的规格,不仅在宋代绝无仅有,就算在五千年中国历史里也算是开了先河。哪怕是秦始皇、汉武帝时的封禅,也没有把国家军、政两府的首脑一网打尽,全体动员的道理。

但这也算不了什么,因为“封禅”本就是本糊涂帐。怎样做,做什么,都没有一定之规的。简单解释一下,什么叫“封”,什么又叫“禅”。

封——解释1,就是用土来建祭坛,因为是用来祭天,所以要和天离得近些。所以要选在泰山之巅;解释2,是用金银绳或者特殊的泥,把呈给上天的装有祭文、印玺的匣子加封。等于是寄信时的胶水;

禅——解释1,“禅”其实是“墠”,指开辟土地。在祭祀上,就是单指划出一块土地来祭祀地神;解释2,与古礼“禅让”有关,有代代相传,永无断续的吉祥色彩。

这两样加在一起,就是说要“祭天”加“祭地”。连伟大的《史记》里都有“封禅书”这一章。但是后来,由于人类总是活在地面上,所以对“地”就不屑一顾了,说到了祭,就只祭天。“封禅”就变成了到泰山之巅去堆土,向老天爷近距离问候。

不过这时问题又出现了,到时怎样向老天爷打招呼啊,你总不能让赵恒爬上山巅,然后像后世里精力无处发泄的无聊男子那样,冲着无际太空,来一声“啊——!”的长啸吧……

马上翻书,崇文院(三馆、秘阁)、龙图阁、玉宸殿、太清楼等等等等统统开放,各位翰林晁迥、李宗谔、杨亿、杜镐、陈彭年等等等等全体出马,立即去查!要把前朝所有年代、所有场次的“封禅”大典的仪制都查出来!

穿什么衣服,怎样行礼,祭坛的直径是多少,土要堆多高,先做哪件后做哪件,都要查个一清二楚,点滴不漏。

可是,刚开始就卡壳了。就算把所有史书都翻烂了,也找不到最著名两次封禅——秦皇、汉武两位大佬的封禅细节……秦皇大哥一统六合,混成天下之后,准时上泰山向上天汇报工作。可没承想刚上到半山腰,突然间电闪雷鸣,倾盆大雨。赢政立即大惊失色,他在五棵大松树下躲完了雨,就下山回家了。

也就是说,他根本就没封成禅。整个行动就是封了那五棵大松树——从此叫“五大夫松”。

换成汉武,话说击败匈奴,汉威远播。“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着实地风光威猛,于是他就把秦始皇做过的每一件事,都重新玩了一遍,其中就包括了封禅。但他照样很烦。

因为他也不懂,这个“禅”到底要怎样“封”啊……但彪悍的人生无所不能,他自己制定了封禅的礼仪,就按照祭东皇太乙的规格办!可是最后到底耍了什么花招谁也不知道。

他是一个人带着汉人史上军功最盛、锋芒最锐的将军霍去病的儿子上山顶的,怎么祭的天地只有他们两人才知道,而霍将军的儿子下山后不久就暴病而亡,秘密从此被断绝,成了彻底不可考据的死证。

然后千百年后,换成宋朝的一大堆翰林们挠头,但是别怕,希望还是有的。一来宋朝这时的藏书就是多,单是处于皇宫最南端,会庆殿的西边的龙图阁(多有名,也有派,以后历代的龙图阁大学士比资政殿之类的学士们有款多了)里就有六阁,其中儒家典籍3762卷;史书阁各代史书821卷;子书阁诸子百家共10326卷;文集阁近人文集8031卷;天文阁天文、地理类共2564卷;图画阁藏画1421轴、卷、册……这还只是下层,上层的名目更惊人,那是赵恒他老爸赵光义的“御集”、“御书”,不过别误会,不是指赵光义的收藏,而是赵二本人的遗作。

试想再加上崇文院、文清楼等等同类会所,那是怎样的图书资源?

二来嘛,要是翰林加书院这样的配置都搞不定的事,天下谁还能清楚呢?自然是我说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了……

如此这般,时间过得飞快,各位翰林终于把封禅的理论意向上升到了具体的物体要求。怎么搞终于有谱了。

第一,把需要的东西罗列一下。

这主要是取于“封禅之齐桓公”记载。那里面说(管仲说的),得要有“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江淮之间,一茅三脊”、“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并且还要有凤凰、麒麟以及其它15种珍禽异兽的出现,才能去封禅。

据说,管仲说完之后,齐桓公就重新变成小白了,像个地道的小白痴那样傻了好一会儿,然后大叫一声易牙何在,给寡人上菜,让封禅见鬼去!

这时这些东西由翰林们发掘出来,上交赵恒,不知道宋朝的官家是怎样的一副嘴脸。没有记载,不过事情估计也不妙,上面的那些非人类遗产最后只被允许留下“江淮之间,一茅三脊”,其它的一概忽略。

一来是难办,难找;二来是时间根本来不及。这时都快六月了,十月就要到泰山顶上去办事,哪有时间全国海选挑山珍海味的?

可就这一项,就己经够人抓狂的。“三脊茅”到底长什么样,哪儿出产,古书上只写了个“南方”!于是大宋朝南方总动员,终于在岳州董皓的老先生站了出来。在他的指点并带领下,“一脊三茅”终于找到了,而且数量相当的不少……

第二,祭天需要玉器,具体地说,就是玉牒加玉册。

这个按说不难,中国是玉的国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