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军魂 >

第230部分

大唐军魂-第230部分

小说: 大唐军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得其所,岂不活耶!”

还好麹文泰并没如何为难李道裕所率的使团。

据我方所探听到的情报,麹文泰曾经对亲信说,他在隋时抵达过长安,也在贞观四年再次到长安朝拜过,麹文泰一直认为隋比唐强大,而强大的隋也没有力量出兵西域;现在的大唐即使出兵,也不会太多,如果发兵三万人以下,力量不足以打败高昌;从长安出发的唐兵,要过莫贺延碛,数千里的沙漠之带,会让唐军疲惫不堪,高昌以逸待劳,并不怕唐军的攻击。

当然,对于麹文泰而言,敢如此说,他还有一个重要的靠山,那就是西突厥。西突厥才是高昌最重要的砝码,那驻在高昌境内一万余的精锐突厥骑兵,是高昌抵抗唐朝中央的决定性力量。

李世民听了大怒,一拍案几说道:“麹文泰小儿,敢如此放肆,视我大唐何物?”

皇帝的失态让李业诩和吴朋都吓了一跳,但又不敢说什么。

李世民瞄了眼面前的李业诩和吴朋。也觉得有些过了,缓了口气道:“麹文泰数年以来,朝贡脱略,无籓臣礼,所置官号,皆不报于我大唐,并筑城掘沟,预备攻讨,此事朕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容忍!”

李世民的话语冰冷,比之刚才震怒的口气更让人害怕。

“陛下,只是我们…”李业诩小心地说道,但却被李世民阻断了话。

李世民示意吴朋继续说。

“陛下,麹文泰遣其长史麹雍和我朝使团一道来谢罪,估计从伊州来的军报过几天就会送达长安!”吴朋也是很小心地说着。

李世民无反应,吴朋看了眼李业诩,又继续说道:“欲谷设迁怒于陛下册封咥利失,在春后又发动战事,攻击咥利失的部族,咥利失没防备,损失惨重,退走数百里地…薛延陀屯兵五万于伊州以西六百里地。有可能随时介入争端!”

薛延陀接到李世民的诏令,得到李思摩和张亮率部北进的消息,为了避免与大唐发生争端,大部都往北撤,一部转往西进。

“这下有好戏看了,!”李世民在听吴朋所说时候,已经站到刚刚挂出来的地图前,听到这里终于蹦出一句话来,嘴角边露出冷笑。

“陛下…”李业诩想开口问话,但还是被李世民阻止了,李世民示意吴朋继续。

“吐蕃弃宗弄赞在得知我大军屯集于松州、青海一线后,已经停止了剿乱的战事,正收归其部下的队伍,目前还不知具体的动向!”吴朋终于把所探到的最新情报报告完。

“说完了?你先下去吧,!”李世民示意吴朋,接着继续看地图。

“陛下,麹文泰如此狂妄,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是否举一部之兵,屯于伊州…”李业诩对那一块地方的地图早已经记得烂熟,没看地图也知道地形,把自己所想的说了出来。

“现在不急,欲谷设和咥利失战事重启,欲谷设应该暂时没力量支持麹文泰,如今麹文泰凭他自己的力量不敢再发动战事,!”李世民这才转过身,带着一丝笑意看着李业诩,“朕必须得再尽一些礼数,让天下人知道麹文泰的狂妄和失礼。我大唐一向是先礼后兵的…”

李世民说得很轻松,李业诩听着却觉得很残忍。

“陛下,臣觉得,若我们要解决高昌之事,必须连带着将西突厥的问题也解决掉,以使得那块西域之地,重新置于我大汉民族的管辖之下,使其成为我大唐一块新置的领地!”李业诩把自己一直来所想的也说了出来,一说出口却发觉,自己所提的,比李世民刚刚所说的,更是残忍几倍,要做到如此,不知有多少人的生命要灰飞烟灭。

“贤侄,与朕说说你的看法,详细些!”听李业诩如此说,李世民来了兴致。

“陛下,高昌人口不过数万,随便遣一支大军都可将之平定,但臣觉得,既然我们已经准备要解决那块地方的事,那就将一切不稳定的因素都解决掉,一劳永逸!”李业诩款款而说。“因此臣以外,我们不出兵则已,若是出兵,必遣足够数量的兵力,将西域一带的所有势力都扫除,将那块地方永远纳入我大唐疆土!”

“说得在理,!”李世民听了李业诩所说的,点头称道,“只是那地离长安有数千里之遥,即使我们出兵能将之扫除,治理也是有难度。这事还是要详细地讨论!现在我们最重要的,那就是准备出征高昌的战事!”

“啊…”李业诩对李世民这些自相矛盾的话有些不解,刚刚还说高昌的问题不急,治理又有难度,现在又说要准备高昌的战事,让人摸不着头脑,“陛下,如今我们只有两万余经过系统训练的可战之士…”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早做准备,高昌离长安数千里,除了出征的军队,其他的事务更是要早准备!”李世民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笑着道。

“陛下,征兵的诏令是不是要提早下发?”李业诩有些明白过来。

“正是,待夏收后,我们即要募集一部分兵员!”李世民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道,“所以,我们现在马上开始做募集兵员的准备,以备即将到来的出征!”

“是,陛下!”李业诩挺直胸膛应道。

募兵即将开始,这几天悠闲的日子也过完了,接下来将要非常忙碌了。

………………………………………………

贞观十二年四月底,为应对战事,李世民发布秋季征兵诏令,征集的兵员数额为五万人,兵源从长安领近的关内道、河东道、河南道、河北道、山南道募集。

诏令中同时任命了新组建三个卫军的各近卫师将军人选:李业诩兼领第一近卫师将军,以苏定芳为第二近卫师将军,郑仁泰为第三近卫师将军,刚刚被宣召回京的牛进达为第四近卫师将军,郭孝恪任第五近卫师将军,!

上官怀仁、李子和、李世南、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李孟尝、李君羡、薛孤儿、程名振分别为第六至第十五近卫师将军。

对李世民任自己兼领第一近卫师将军职,李业诩还是有些意料之外。大唐军中猛将数不胜数,要任命一名将军人选还不是难事。

不过李业诩看第一近卫师的人员安排,再想一下也有些明白过来。第一师组成人员以原特卫军中的五千人,还有执失思力部划分过来的一千人,契苾何力部的五百人,余下的不足部分从新招募兵源中补充。这样的安排保留了原来特卫军的大部人马,一些所属中下级将领也是原来的。由李业诩亲自指挥,战力影响不太大。李世民如此做,是要把第一师打造成为大唐军中最有战力的队伍,以不负“第一”的这个称号。

在李世民发布诏命的同时,兵部下文任命诸多的中郎将和郎将职。

其中一些李业诩相熟的人,也在此次任命中有了职务,李业嗣为第一近卫师第一团中郎将,程处默、尉迟宝琳、程处亮三人也分别到第一和第三近卫师中任三团、第五团、第十五团中郎将,原先任右卫中郎将的李吉任第二团中郎将。

李业诩的副手有两名,一为尉迟宝琳,一名唤辛獠儿,辛獠儿兼领第四团的中郎将。

程处默和尉迟宝琳因在以往几战中有军功立下,任这样的职务并不意外,没经历过战事的程处亮倒是有些高就了。程处亮此时已经娶了李世民的女儿清河公主李敬,授封驸马都尉,左卫中郎将职。李业诩是事后才知道,程处亮这次想到特卫军中来,不只到李业诩这里恳求,还动员清河公主和他一道进宫,去找他的丈人,皇帝李世民说,最后李世民被缠的没法,终于同意程处亮到特卫军中。程家最小的公子程处弼被两个哥哥哄到了左羽林军中任职,这样不至于三兄弟都呆在一块儿。

受房玄龄所托,他的二儿子房遗爱也到李业嗣所在的一团里任一名队正,对这个甚是无赖的公子哥们,李业诩兄弟也颇为头疼。

这倒好,第一近卫师中高级人员的组成,都快成了一支纨绔公子的大军,让李业诩有些哭笑不得。

幸好原先的多位郎将,还有薛仁贵、席君卖、刘仁轨等表现不错的校尉,都被留在第一近卫师中。

李世民的诏令中另一项任命颇出人意外,闲了几年的薛万均和薛万彻兄弟也被起用了,薛万彻往灵州,去执行组建第五卫军的任务,薛万均则接程知节的职,任右监门卫大将军。

在发布征兵令的同时,李世民复下玺书,令高昌王麹文泰入朝谢罪,并再次诏令弃宗弄赞入朝。

征兵令下发后,募兵的工作就要开始了…

第四卷 军魂 第十四章 我要常不回家了

“见过李侍郎!”

“见过李大将军!”

将作监的营地内。听到李业诩来访的阎立德还有陈天宁一路小跑着过来,对李业诩施礼问好。

阎立德和陈天宁对今日李业诩坐着辆马车过来有些不解,陈天宁记忆中,李业诩出门都是喜欢骑马,极少乘坐马车。

“阎大匠,陈少匠,有没有发觉这马车不一样的地方?”李业诩回了礼后,并没问军器监的生产研制情况,却是指着自己所乘的马车问道。

阎立德和陈天宁听李业诩如此说,都上去仔细察看起来。

“大将军,马车上的这几样东西是什么?”陈天宁已经发现了端倪,指着那几个新置上去的弹簧问道。

“这是我新制作出来的东西,叫弹簧,就是这东西,!”李业诩从身边李成所拎的一个口代中拿出几个弹簧,分别交给阎立德和陈天宁看,“这个东西有弹性,装在马车上或者其他货车上,可以起到缓冲…舒缓震动的作用,乘坐人或者运送东西,少受些颠簸…”

李业诩给这两人讲了弹簧的原理。还有用弹簧辅以其他东西制作减震器的作用,让他们明白,这东西装在车上,起着有效缓冲作用,车子的牢固度会加强,载货量也跟着增加,人乘坐的舒适度也同样得到改善。

如此一说,两人都明白过来,在以后战时,这东西装在车上运送物资可是大有用处。

“李侍郎,你的意思是让我们军器监生产这东西?”阎立德一副恍然的样子说道。

“正是,希望你们研究一下,将这弹簧做的更好,如今制作弹簧的钢铁成色还不够好,不易打制,多次使用后容易断,还有,弹簧的缓冲度也有待研究,所以你们要在各方面进一步改进,!”李业诩用两只手压着手中的一副弹簧,以实物讲解一番后,这才说明今日过来的目的,是让军器监里改进弹簧的制作工艺,对弹簧的力度有一定的研究,以便能大量生产出来,在军中和民间发挥用处。

“下官明白,!”阎立德悟性不错。手里拿着一根弹簧,心里已经在琢磨这看似简单东西其中的门道了。

“大将军,您都好久没到这里来了,这段时间我们都有一些新的东西制作出来,您去看一下吗?”陈天宁眼巴巴地看着李业诩道。

李业诩自从不再兼军器监大匠后,军器监营地来的更是少了,一些情况都是由大匠阎立德以书面的形式上报给主管军器监的兵部侍郎李业诩,这也使得陈天宁都极少见到李业诩。

李业诩在上一年让郑燕给陈天宁牵线搭桥,作了媒,将郑燕的一远房表妹嫁作陈天宁为妻,这让陈天宁对李业诩更是感激涕零。

但是陈天宁还是把全部心思放在研制火器上面,也极少去李业诩府中拜访,连自己的府中也都隔几天才回去,如此深得阎立德的赞赏。

两人研究东西起来都是一样的脾性,大有知己的感觉。

“是的,李侍郎,这些日子我们已经制作出了无柄的手雷,爆炸威力也不差,携带着却是更方便了!”见陈天宁如此说,阎立德也像是突然想起来般,向李业诩报告说。

“哦。那我们去看看,!”李业诩听了也来了兴致。

阎立德吩咐属下去仓库中取了一箱刚刚制作出来的无柄手雷,这手雷的式样还是李业诩设计的,如后世的军用手雷一般,但因黑火药威力不大,为增加威力,,只得加大火药量,而使得手雷个体稍大,手雷外表还有如菠萝样的突起点,手雷拉索处还有保险。

阎立德令一名手下到远处投掷试试。

两名军器监营内的士兵应令拿着手雷箱,跑到远处,拉开导火索投掷起手雷来,随着“轰轰”的炸亮,试验场地上沙石飞扬。

“威力还不错,投掷的距离更远了,!”李业诩看了点头称道。

手雷体积变小,重量减轻,可以扔得更远,平时携带着也更方便些。

“李侍郎,你所设计的那个炮筒,我们试验了多次,还是不太行,!”阎立德有些沮丧地说道。炮筒要耐受高温,制作中对铜和钢铁的比例要求很高,阎立德和其他人试验了多次也没取得很好的成果。

炮筒制作不理想,但在弹药的制作上却有了突破,有适合用炮发射的炮弹制作出来,只是在试验时候。因炮筒质量不过关,试验几次后炮弹在出筒前爆炸了,幸好人跑得远,没发生伤亡事故,当时阎立德已经报知与李业诩过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