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军魂 >

第213部分

大唐军魂-第213部分

小说: 大唐军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谢业诩兄的夸奖,今日我来,正是有一些事儿想请教一下!”李承乾恭敬地作了一礼说道。

“太子太客气了,!”李业诩也有些佩服起李承乾来,前些年与李泰的争端事一点也不提起,也没问李泰是否来拉拢过自己,还有自己与李恪的交往也没什么在意,眼前的这个李承乾,与历史上记载的那个太不一样了,气度上更是不一般。

“父皇前些日子也与我说了,朝廷年内将要进行兵制方面的改革,其实我甚是不解,如今所行的府兵制不是挺好?这些年,我们对外的作战中,也是无往不胜的!这不是说明,府兵的战力也不差…”李承乾问道。

“殿下,不是末将论功,这几年的征战中,无论是在平斛薛的叛乱,还是灭吐谷浑的战役,及这次与吐蕃大军的对仗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经过系统训练的特卫,还有其他诸卫的那些常备军及边军。临时征召的那些府兵,在作战中战力表现低下,纪律方面相比较也是十分松懈。试想,在吐蕃高原上,临时征召的府兵。能进行长途奔袭,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以五万之众,将吐蕃三十余万大军全部消灭?就一个机动能力上,府兵就差上很多,更别说在与敌的拼杀能力上!”李业诩严肃地说道,“若要以小的代价取得战役的巨大胜利,那我们必须拥有一支经过系统训练的常备军队!”

征战吐谷浑的战役,有不少的府兵,但这些府兵在行动上迟缓许多,与敌对仗中,伤亡也较大;在与吐蕃人的大战中,数万将士都是由入伍多年的边军,还有就是李业诩所领经过系统训练的特卫,再有执失思力的突厥族士兵组成,这些都是经过系统训练或者经历过多次战事,战力很强大的军队,这也是这次战役能取得辉煌战果的决定性力量,后面的长途奔袭,更是考验部队各方面能力的时候,侯君集亲领的一部军队,就是跟不上大部队的行进,基本没参加战斗。

“如此说是不错,我也是如此想的,!” 李承乾听了沉思一会似有所悟,也接着称赞了李业诩一番,“这几战中业诩兄立下的战功,无人可比,父皇也是常在我们面前称赞,父皇说,汉之卫青,霍去病的功绩,也是无法与我们的李大将军相比的!”

“报国杀敌,此乃军人本职,翼没想过其他,!”李业诩正色道,“翼虽说立下一些功绩,但怎么也不能和卫、霍相比!”

说实话,李业诩对权位并没太多,他想的,正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一个无比强大的大唐帝国,出现在世界上,不让原来历史中那些中华民族的屈辱史重演。

至于与卫青、霍去病这两员彪炳史册的名将相比,李业诩还是很汗颜,至少如今比起来,还差的太多。

“业诩兄如此抱负,我甚是敬佩,!”李承乾再行一礼道,“只是我还有一些事不明白,如今我们边上没有什么大的威胁了,为何还要进行兵制改革?这样要增加国家的许多负担,百姓赋税也要增多,生活将受到影响,如此不利于国家稳定…”

李业诩这时也明白过来,定是有不少的人,在李承乾面前说过这事,而李承乾可能还有支持与反对中摇摆,所以今日过来问自己,或者还有李世民使其来问的意思。

想到此,李业诩即说道:“太子殿下,我们是要节约开支,以免加重百姓负担,更是多一些能增加赋税收入,又不至于影响百姓生活的举措来,这样百姓更富足,国家也跟着富足,国力就更是强大…”

“如今我大唐,经过多年南方的开发,国库已经颇为殷实,百姓家中存粮也不少,朝廷鼓励商业贸易,从商人中收取的赋税,会该慢慢地多起来,以后甚至比农户中所取的还多。陛下所行的这些举措,使得我朝国力大增,如此才有能力进行一些改革,而兵制改革是必须进行的事…”

李业诩把心中早就想好,要与李承乾说的话说了出来,“如今我们大唐四边,还有太多太多不安定的因素:我东面,有高丽、百济、倭国,还有靺鞨等;西北有突厥,还有更远的大食;北面有薛延陀,势力日益强大;西面还有吐蕃的残部,南面有天竺各国,这些小国和部族常侵扰我大唐边境,我们接下来要进行的战事肯定还很多,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支有着非常强大战力的军队,以使在这些国家对我大唐袭扰时,能做出快速的反应,保护我边境不受侵犯,百姓不受虏掠,而兵制改革,正是为了此…”

“业诩兄说得挺在理…”

“还有,我大唐疆土日益扩大,维护边境安全的军队数量也必须增多,这样也必须得有一支有着能抵御外敌入侵的军队守国门,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管理军队!力求以小的成本管理好军队…”

“如今大唐在皇上多项利国利民的举措下,越来越强大,没有人敢对我们的中国抱以轻视,作为军中的武将,我们也自是希望太子也能将大唐的这份荣耀继续下去,甚至比现在的更加强大…”

“业诩兄,你说的太对了,!”李承乾听了李业诩如此说,脸上露出激动的神色来。

“殿下,保证国力强大的,必须要有一支忠于国家的军队,还要有更多利国利民的政策!如今陛下想进行的兵制改革,可以使许多的府兵解脱出来,可以安心地从事生产,或者经商做买卖。兵制改革后,一些举措可以使军中将士没有后顾之忧,那些入伍从军的人,也可以专心守卫疆土,奖励措施使得士兵更有荣誉感,你说,此等大好事,我们除了支持外,还能做什么?”

“听业诩兄如此一番说,承乾茅塞顿开,父皇说的没错,业诩兄想得果然深远,业诩兄拳拳抱国之心,更是让人敬佩!请受我一拜,!”李承乾站起身,对李业诩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礼。

“不敢当太子殿下如此之礼!”李业诩忙起身回了一礼。

李承乾再坐回位置上,脸色与刚来时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业诩兄,我还有一事想问,吐蕃使团,我们要如何处置为好?房相建议将使团扣留!我觉得好似不太妥当!”

“禄东赞敢派人散步谣言,想搅扰我大唐君臣间的关系,居心险恶,而且吐蕃国力强盛,大部都是禄东赞之作,出兵攻击我边境也是其的谋划,若放其回去,那是放虎归山,殿下觉得合适吗?”李业诩反问道。

李承乾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我知道如何做了…告辞了,过些日子再来请教!”

第三卷 兵锋 第一百七十三章 复职

太极殿,朝会日。

多日未参加朝会的李业诩。也被李世民宣入殿,当日一同被去职的侯君集,也在殿上站列。

参加朝会的大臣们看到此情况,也都知道,御史台弹劾李业诩通敌的案子,今日会有正式的结果了。

果然,朝会刚一开始,李世民即宣布此事。

李世民进殿后,并没在御座上就座,而是走到殿中,看着各位朝臣道,“各位爱卿,前些日子,御史台奏劾守兵部尚书,特卫大将军李翼在松州前线私放敌主将的事,经过御史台和刑部、大理寺的追查,终于有了结果!”李世民说着,这才走回御座中,却变得面无表情,“调查结果如何,还由御史大夫宣读!”

“是。陛下,”御史大夫马周听李世民如此说,出列应道。

“经查,所谓特卫大将军李翼在松州前线通敌之事,纯属诬告,证人证物皆为作假,详情如下…”马周先说了一个结论,再接着把查案的经过也详细地讲述了一遍。

这样的结果没有出任何人的意外,李世民和朝臣们一开始就知道这样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从松州城外的战事开始,到结束,才不过一两天时间,吐蕃二十余万大军溃败,只有几千人逃走。我方是长途奔袭攻击的,打了个敌军措手不及,才有如此成果,若说我方主将通敌,谁也不会相信这样的说法的。

李世民听完马周讲述经过,并没马上说什么,而是用威严的眼神看着殿下诸臣的脸,一些人被皇帝的眼光扫过,不自觉地低下了头。

“陛下,臣有罪,!”马周读完案件的经过,即向李世民施一礼道,“臣调查不严,没仔细核查证人和证物,就轻易地在弹劾的折子上押奏。差点使得立下大功的将领蒙受不白之冤,此是御史台失职,因此臣请辞去御史大夫之职。臣无这方面的才能,实在无法胜任御史大夫之职,请陛下另择人担心,也请陛下责罚臣的过失!”

“此非马爱聊你之过,弹劾百官失职过失,本就是御史台之职,朕刚即位时就有规定,即使纠弹失真者,也不予追究,你不必自责!”李世民道,“朕没想到此中还有诸多意外之事,更是有吐蕃使团参与其中…”

“陛下,臣不是自责,御史台之职事关重大,臣自觉无法胜任这个职位,辜负陛下信任,误了大事…”马周对李业诩的宽容并不领情。

这时房玄龄站民出来道:“陛下,那些参与其中被抓获的汉人,在御史台监押下自缢身亡。使我们无法继续追查下去,此是御史台官员之失职,陛下必须追究责任!”

“即是如此,那朕就免去马周御史大夫职,御史台负责看押嫌犯的官员,一概免职!”房玄龄既然提出这事来,李世民也就顺着应承了,“传朕诏令,复李业诩兵部侍郎,特卫大将军职,仍行守兵部尚书,赏绢两千匹,复侯君集吏部尚书职,罚俸禄半年!”

李业诩也已经预料到这个结果,和侯君集一道出列谢恩,两人并相视一笑,对这样的结果都还是满意的。

李世民当堂宣布了对李业诩和侯君集的奖罚,又接着道,“除马周御史大夫职,转授中书舍人!”

“谢陛下,!”马周也出来谢恩!

“另,吐蕃使者禄东赞,居心险恶,派出人员假扮我百姓,散布谣言,诋毁我当朝大臣,想离间我君臣,如今人证物证俱在,让朕很是寒心。”李世民一张脸很冷,“朕想问问各位爱卿,该如何处置这些被抓获的吐蕃人,还有吐蕃使团?”

“陛下,应该将其责骂一番,然后将使团人员全部驱逐出境!”长孙无忌第一个跳出来奏道。

“陛下,应该如此,吐蕃人如此用心险恶,我们必须得给他们以警示!”右仆射高仕廉也出列奏道,“将吐蕃使团逐出我境,并将吐蕃人的恶劣行径诏告天下!”

“陛下,如此不可,!”李业诩出列奏道,“禄东赞此行是来称臣内附,吐蕃人还敢如此做,并非诚心内附,定是还有更深层次的目的,想在我大唐京都制造混乱,使得我大唐无力顾及吐蕃。若我们放禄东赞归去,吐蕃国内知道我们不会对吐蕃再进行征伐。他们可借我大唐的声威,趁机平定其境内四起的叛乱,重聚国力,对我边境构成威胁。因此臣以为。为示警戒,也为了对其行为进行惩罚,应将禄东赞扣留在长安,治其罪!”

“陛下,臣反对,李将军此是报复,!”魏征出列奏道,言语很是激动,“我们不能无故扣留一外蕃来称臣的使团,若如此做,不但失了礼节。也使的诸夷都会对我朝心存戒心,如此将陷我大唐于不义!”

“陛下,臣附议!”长孙无忌再次出列,“常言道,两军交战都不斩来使,吐蕃使团来称臣内附,还将其扣留,此有失我天朝的尊严,我们不能做如此失信天下之事!”

“陛下,臣觉得不能放其归去,!”房玄龄这时出列奏道,“吐蕃人如此做,差点使我大唐君臣生疑,我立下大功的将领,名声也因此受损,若不严惩制造事端者,我军中将士,还有千万不明事理的百姓,定是以为吾皇惧外,不敢惩诫这些外番来朝犯事的人,番人知之,皆会如何,以后还将会有更多的外蕃使团做如此之事。所以为了诏示天下,维护我大唐在诸夷中威信,必须严惩吐蕃使团人员,治其罪,不能放罪魁祸首禄东赞归去!”

接着刚刚复了职的侯君集也是如此说。

“父皇,儿臣也是如此认为,不能放吐蕃使团中这些肇事者回去,必须要对其严惩,并诏告天下,不然必将如房相所说般,还有其他的使团来使这样的离间之计,这样的事即使我们能查清楚,但也耗费时日,若在战时,军心必将受损。机会就会如此错失!”今日参加朝会的李恪也出列奏道。

“父皇,儿臣附议,我们必须得在诸夷中树立威信,不能让这种事再发生,杀一警百,儿臣觉得,应该将这些散步谣言的吐蕃人斩首示众,将吐蕃使者禄东赞扣在长安,治其罪!”李承乾也出列如此说。

当朝太子的表态,要将犯事的吐蕃人斩杀,让朝中许多的人吃惊,一下子,没有再有人出来发表看法,连想再次站出来的长孙无忌也退了回去。

“众位爱卿皆言之有理,然朕也觉得,我们不能放任到长安的外蕃使团做出这种事,为了警示其他属国的使臣,我们必须要严惩,散步谣言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