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朱元璋传 吴晗著 >

第11部分

朱元璋传 吴晗著-第11部分

小说: 朱元璋传 吴晗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推常遇春。朱元璋则说 :“常遇春虽然是人杰,我  
还可以臣服他。可是王保保就决不肯,这人才是奇男  
子 !”  
直到洪武八年,扩廓贴木儿死于军中,西北守军  
才得以安宁,元璋和他的将军们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北方平定,洪武四年正月朱元璋出兵伐夏。以汤  
和为征西将军,周德兴廖永忠为副将军,率舟师由瞿  
塘峡攻重庆;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率步骑由秦陇取  
成都。  
夏国自明玉珍死后,子升年幼继位,大权旁落,  
国势竟一天不如一天。既致大军压境,依仗瞿塘天险,  
以铁索横断关口,两岸置放大量硝石铁铳,层层布防,  
以为固若金汤,朱元璋水军难以突破。汤和水军果然  
被阻,三个月不能前进一步。  
夏人又把重兵配置于东线,北边防务空虚。傅友  
德趁机南下,连据名城,以克城之日写于木板上投于  
汉江中,顺流漂下,为廖永忠所知,即从间道绕过敌  
后,两面夹攻,断飞桥,毁铁索,水陆并进,夏兵抵  
敌不住,明升乞降。傅友得进攻成都,守军知重庆已  
失,抵抗无益,也就“缴枪不杀”了。十月汤和等全  
定川蜀郡县,夏国正式宣告灭亡。  
·94·  
这时,元朝残留的军事力量还有两支:一支是云  
南的梁王,一支是东北的纳哈出。两者仍用元朝年号,  
孤军割据。洪武四年,当朱元璋灭夏以后,迅速把注  
意力转向云南。云南与元朝本部远远隔绝,势单力弱,  
孤立无援,朱元璋想以武力为后盾,争取和平解决。  
先后派遣使臣王祎吴云前往招降,都被梁王所杀。直  
到洪武十四年,决意用武力占领云南,分派傅友德沐  
英蓝玉三将军分两路鼓勇继进。  
这时的云南在政治地理上分属三个系统:一是以  
昆明为中心的梁王,直属蒙古大汗;二是以大理为中  
心的段氏土酋,政治上隶属于蒙古政府,享有政治权  
利;三是其他区域和南部非汉族诸部族的土司地域。  
前两者区分为路府州县。就汉化程度而言,一者最深,  
三者最浅。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平定湖南湖北时,  
和湖南接界的贵州土人头目思南宣慰,和思州宣抚先  
后降附。到夏国平定后,与四川接壤的贵州其他土司  
大起恐慌,贵州宣慰和普定府总管即于第二年自动归  
附。贵州的土司大部分归顺明朝,云南的梁王政权也  
就随之失去了东北两面强有力的屏障。  
明兵由东北两面同时发起进攻:一路由四川南下  
取乌撒。这个区域是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接处,与梁  
王主力相呼应;一路由湖南西取普定,直捣昆明。东  
路军一路顺风仅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就于洪武十四年  
·95·  
年底平定昆明,梁王兵败自杀。昆明既下,东路军又  
迅速回师与北路军会攻乌撒,附近东川乌蒙艺部诸夷  
族完全降伏,昆明附近诸路政府也都以次归顺。第二  
年二月置贵州都指挥使司和云南都指挥使司,树立了  
军事统治中心。着手大力改善交通状况,开筑道路,  
设立驿站,把川滇黔三省的交通通讯联结起来,建立  
军卫,控扼粮运。然后以大军西向攻占大理,经略西  
北和西南部诸地,招降各少数民族,分兵勘定各土司。  
分云南为52府54县。云南边外的各国政府也纷纷  
遣使修好,敬表臣服。明廷又设缅中缅甸和老挝八百  
诸宣慰司,以示慰抚。朱元璋又加封大将义子沐英为  
西平侯,统兵镇守云南。沐家世代英才,在云南三百  
多年,竟与明朝国运相始终。  
纳哈出是元朝世将,朱元璋当年攻取太平时,将  
其俘获,后放遣北还。元亡后拥兵虎踞金山,养精蓄  
锐,伺机南下;和蒙古大汗的中路军及扩廓贴木儿的  
西路军,互相呼应,形成三路钳制明军的局面。  
在东北,除纳军以外,辽阳沈阳开元一带都有蒙  
古军屯聚。洪武四年元辽阳守将刘益归降,朱元璋遂  
建辽东指挥使司,统辖辽东军马,以次征服辽阳沈阳  
开元等地。同时又从河北陕西各地出兵大举深入蒙古,  
击败扩廓主力,并进攻应昌,元主远遁漠北。到洪武  
八年,随着扩廓的死去,元军失去了一只最强大的攻  
·96·  
击力量,西路军和中路军也日渐衰困,无力南顾,再  
也不敢深入内地剽掠财物了。  
朱元璋则乘机经营甘肃宁夏一带,招抚西部各羌  
族回族部落,给以土司不同名义或王号,极尽分化瓦  
解,拉拢利用之能事。在长城以北今内蒙古内,就各  
个军事要害处,建立军事据点,逐步推进,用武力压  
迫蒙古人不得不退缩漠北,不敢靠近边塞,扰乱边境  
群众的经济生产和安宁生活。  
至此,西北的问题算是很好地解决了,朱元璋回  
过头来全力解决东北问题。  
洪武二十年春正月,朱元璋以冯胜为征虏大将军,  
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军出征纳哈出。  
为了保证大军的粮饷供应,同时也作好持久战的  
准备,冯胜等将领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方针。  
大军从长城松亭关开出,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等四城,  
储备大量军需粮饷供给前方;同时留下相当军力屯守,  
严防粮草被劫。然后以主力部队东向由北面包抄纳哈  
出。老纳势穷力竭,孤军无援,只好投降。辽东全境  
遂告平定。  
辽东既定,大明的江山一统算是真正完成了。和  
前朝一样,大明帝国拥有许多属国和藩国,可以说是  
傲视群雄,独步天下了。洪武廿五年,东面的高丽发  
生政变,大将李成柱推翻了亲元王朝,自立为王,改  
·97·  
国号为朝鲜,并宣誓永世效忠大明王朝。藩国东南有  
琉球国,西南有安南镇腊占城暹逻及南洋群岛的诸岛  
国,内地和边疆则有许多部族和土司接受封赠,听从  
王朝节制。  
按照旧制,藩属国必须在接受帝国新政权的印授  
册诰的同时缴还先朝的印授册诰,尊奉帝国大统正朔,  
然后遣使称臣入贡,永做藩臣,万世通好。帝国承担  
藩国遭受危险时的保护义务,对其内政则从不干涉,  
任其自立。帝国政府特设立三个市舶司管理沿海三个  
通商口岸:宁波市舶司指定为日本通商口岸,泉州通  
琉球,广州通暹罗南洋诸国。  
朱元璋吸取元朝屡屡兴兵海外,而得不偿失的教  
训,确立了致力于大陆经济发展,子子孙孙不要海外  
扩张的政策。他在《皇明祖训》中郑重告诫儿孙们:  
四方诸夷皆险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  
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挠我边,  
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  
祥也。吾恐后世中国子孙侍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  
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中国边境  
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综观历朝历代,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总是奉行一  
·98·  
种保土安民,努力防御而非积极进取的和平政策,这  
是一种黄色文明的鲜明特征。这一方面固然是几千年  
崇尚 “温良恭俭让” 的儒家传统文化强烈影响的结  
果,不可否认也是一种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的优势心  
理体现,同时也同人们对海洋的经济利用价值认识肤  
浅密切相关。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总是在“地大物  
博,人口众多”的自我感觉中陶醉,逐渐失去了独步  
世界的锐气,不断丧失了自己的海洋权益。这不能不  
说是一种民族的悲哀。  
对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和地方土司,朱元璋则恩  
威并施。  
一是不吝封赐。对于土司酋长封以官位。允许其  
有一定的辖地和土民,利用他们倾心内向,维持地方  
秩序,发展生产,征缴赋税。土司衙门有宣抚司宣慰  
司招讨司等,封官可以世袭。  
二是实现“改土归流”。“土”即“土官 ”,指当  
地部族酋长,土司长官;“流”即“流官 ”, 指由朝  
廷派任的一定任期的非世袭的地方官。实际上也就是  
用流官监视土官,将其政治经济行为尽力纳入朝廷规  
范。对于极边远的地区,朝廷采取放任自流的愚民政  
策,只要土司肯听话,军政大事全凭其定夺。在内地  
则取积极的同化政策, 如派流官协同治理, 开设官  
路驿道,选拔土族子弟到国子监读书,如此潜移默化,  
·99·  
逐步将其改建为朝廷直接治理的州县。  
治理西北羌族等少数民族也有两种办法:一是用  
其酋长为卫所长官,世代承袭;一种因其土俗,建设  
寺院并赐与蕃僧封号,利用宗教来统治边民。羌族力  
量分化,兵力分散,西边的国防就可高枕无忧了。现  
在的西藏和西康当时都是喇嘛教中心,僧侣兼管政事,  
明廷仍袭元制,封其长老为国师法王,令其抚安蕃民,  
定期朝贡。为了永图入贡和通商利益,就得世代保持  
袭官和受封的权利,因此僧侣法王都表现得服服贴贴,  
尊奉朝廷。明朝三百年,西部羌族大体平静,没有发  
生什么大的变乱。  
·100·  
二 改组军队 扼守长城固国防  
洪武二十年,随着辽东平定,江山一统;同时,  
对少数民族的分化治理也取得一定成效。国泰民安,  
似乎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由于帝国规模的扩大,  
军事形势的发展,国防和国都问题也就愈显突出。  
基于自然环境的限制,从辽东到广东,沿海几千  
里的海岸线的暴露,时时都处于被倭寇侵掠的危险境  
地;长城以外是蒙古的势力,元帝北走沙漠,仍有强  
大军力,如不在险要处屯兵,则铁骑奔驰,黄河以北  
便不可守。可是若把边塞重兵军权托付诸将,又怕尾  
大不掉,拥兵自重,造成藩镇割据,如以重兵直隶中  
央,则国都必须扼驻国防前线,才能收统辖指挥的功  
效。东南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北方又必然是全国的军  
事中心。国都如建设在东南,依附经济中心,则北边  
空虚,无法堵住蒙古人的入侵;若建在北方与军事中  
心合一,则粮食军需仍需靠东南大量供给,劳民伤财,  
极不划算。  
能不能找到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呢?通过对历史  
的比较借鉴,朱元璋找到了一个确实可行的折衷办法:  
建都于东南财富之区,封子弟于北边国防据点和全国  
军略重地。以此确保江山永固,社稷安定。  
·101·  
明初定都应天,主要是经济原因。第一是江浙富  
庶,“财富出于东南, 而金陵为其会”。 第二是吴王  
时代所奠定的宫阙,不忍放弃;若忍痛割爱,必然又  
是一番劳费。第三是从属将士大都是江淮子弟,不愿  
离乡别土。洪武元年攻取汴梁后,朱元璋曾亲往视察,  
觉其虽位置适中,但无险可守,四面受敌,还不如应  
天。但为了西北的军事进攻,必须有一个军饷和军力  
的补充基地,遂仿古代两京制,八月以应天为南京,  
开封(汴梁)为北京。  
次年八月陕西平定,北方全入版图,形势改变,  
帝都问题再度提出。朱元璋力排众议:据南京形胜之  
地,虎踞龙盘,足以立国。且临濠前临长江后倚淮水,  
地势险要,运输方便。遂决定以临濠为中都,动兵修  
筑城池宫阙,从洪武二年九月到八年四月,经刘基坚  
决反对,才不得不放弃了建都的打算。洪武十一年才  
改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  
京都虽然确定,朱元璋并未放弃迁都西北的雄心,  
选定的地点仍是长安和洛阳。洪武二十四年八月,特  
派皇子巡视西北,比较两地形胜。太子回朝后,晋献  
陕西地图,提出自己的意见主张。不料第二年四月,  
太子薨逝, 迁都大事遂至搁浅。 这时朱元璋已65  
岁,从此不再轻谈迁都之事。  
分封诸王的制度,决定于洪武二年的四月初颁发  
·102·  
《皇明祖训》的时候。三年四月封皇二子到十子为亲  
王。但是亲王就藩,实际在洪武十一年定鼎京师之后,  
第二子秦王建国西安, 三子晋王建国太原; 十三年,  
四子燕王建国北平;十四年五子周王建国开封,六子  
楚王出藩武昌??以后其他幼王逐一成年,先后就国,  
星罗棋布,分驻全国各军事要地,形成了可靠坚实的  
国防网络。  
就军事形势而论,诸王国的建立可划为前方线和  
后方线。第一线意在防止蒙古入侵,凭藉天然险要,  
沿长城线散布,建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