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 作者:可致一 >

第34部分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 作者:可致一-第34部分

小说: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 作者:可致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川家康本身的兵学素养固然很高明,但是他以敌人为对象,激起竞争意志和学习改造的态度,我认为才是他所以能成功立业的主要原因。

  一个领导者能使人们感念的,往往不是来自他的威势,而是来自他的德行与恩泽。

  中日八年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国民政府蒋介石声明对日本采取“以德报怨’的政策,希望中日两国从此结束仇恨,和睦邦交。他这种宽大为怀的心胸,真是难能可贵,既不主张报复,也不主张赔款,许多日本人都感谢不已。

  “以德报怨”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古圣贤老子的名言,历来各朝代的贤君名臣等领导人,都把这句名言奉为哲理,成为中国传统的美德。例如三国时代,诸葛孔明为了想让西南蛮族降服,他并不是一味地采用武力,而是采取恩惠怀柔的手段,七擒七纵,最后使蛮族心悦诚服地归顺了西蜀。

  象这种中国的优良传统作风,蒋先生又一次地躬亲实践,充分显示了一个领导者的宽宏气量。

  用权力命令来指挥别人做事,并不是办不到的。例如领导者对某人说:“你去做那件事,不然的话我要你的命。”虽然他心不甘情不愿,但为了爱惜自己的生命,可能还是会照做不误。问题是让人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事,既得不到好效果,也可能使人心不满,隐藏祸端,最后爆发时,反而把事情闹得一发不可收拾。

  总而言之,利用武力、金钱、智慧来命令别人做事,当然不会完全没有成效,只是能用道德来感化别人的话,应该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古人有句名言说:“用道德来降服众人,道德是教育别人的无声语言,每个人都会发自内心的服气。”就是这个道理。

  释迦牟尼也是个道理修养十分崇高的人,佛经记载,在他的道理感化下,连发疯的大象都会驯服地跪下来。

  身为企业领导者虽然无法事事向诸葛亮或释迦牟尼这些伟人看齐,但至少在道德上不能有严重缺感,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

  领导者不断地修养自己的道德,对于经常喜欢作对的部属,总要想办法使他服从——但不是使用任何强制的手段,否则反而徒然激起新的反抗,更是得不偿失。最好是一方面以威势行使自己的权力,另一方面不忘以恩惠德泽来使别人感动,愿衷心服从。那就是说,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也要经常去考虑对方的立场,以德动之,以行导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经营者对传统过分遵循,而不肯求新求变,将失去前进的动力。

  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末期,那些站在领导阶层的武士们,因为长期沉溺在太平盛世的歌舞世界中,尚武尚朴的风气逐渐衰微。虽然口口声声说要排外,但遇见英法帝国的零星攻击,仍不免抱头鼠窜,真是惨不忍睹。一般百姓看见这情景都不免要怀疑而抱怨说:“难道那些武士已经变得那么懦弱,不能为国效力了吗?”

  高杉晋作敢于求变创新,主要是他了解当时的世界局势,参考欧洲军队的实况,知道武器进步,个人的武技已不再是打胜仗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决定放弃传统迷信武士的做法,整顿军队。当然,也因为当时淫逸成习的武士已经失去战力,才使他想到应该集合各方面的人才,来组织军队。结果他以杂牌军打败纯武士的正规军。这个事例不也同样可以说明企业领导者用人要不居一格,求实创新,勇气开拓,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人们往往固执地保守某一观念,旧的观念习俗尤其不易改变。可是时代在不停地进步,许多观念在昨天还被看成定理或原则,到今天又无情地被推翻了。所以领导者想有所作为,应该有求新求变的勇气,千万不要对不符时代潮流的落伍观念执迷不悟,成为顽固封建的人;而要经常以较新的眼光,或较前进的立场去判断各种事物的价值,谋取国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个企业成功的领导者,应敏锐地观察世态的变化,以求不断产生新的观念和方法。

  中国古代商朝的始祖商汤,以仁慈的心,布施仁政,连孔子都称他是明君,并对他的道理备加赞赏。商汤曾在经常使用的盘子上面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这句话真正的意义,是告诉我们,应该抱着日新又新的心理去观察每一件事情。如果能够确切实行,自己的思想也会愈变愈新。商汤就是把这种观念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才会把这句话刻在他每天都使用的盘子上。在三千多年前,一切变化迟缓的时代,就能够有日新又新的观念,真可说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而今天新时代的企业领导者,又何偿不是如此呢?

  世界的进步虽然有快慢的差异,但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中。所以,昨天可行的事,也许就不适合今天了。在此多变的状况中,如果以十年如一的方式反复去做同样的事情,一定没有成功的希望。所以,一位领导者应该敏锐地观察世态的变化,时时产生新的领导观念。更重要的是,要实行为了配合这种新观念所产生的新方法;而想要有新的方法,就必须自己先有日新月异的观念,不拘泥于过去的思想和作法,这才是一位企业领导者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在商汤稍晚的时代,大约是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曾说过“诸行无常”。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一切万物都在流转,连太阳也不例外。今天的太阳已经不是昨天的太阳。”

  可见不论东方或西方的圣贤都在强调“日新又新”的观念,更何况我们身处在现代这种日新月异的时代。身为领导者,如果依然抱着因循守旧的思想和态度,那真是不可原谅的。

  松下先生说:“商场如战场,能够审时度势,先于别人分析出未来的发展态势,早作准备,必定占尽先机,无往不胜。如此的先知先觉,需要细致的观察、深入的分析、勤免的探索……”。松下幸之助的经营天赋,是从小就显露出来的。如果说他的第一、二次职业是被动的安排,他的第三种职业就已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了。尽管那时他还只有十七、八岁,但对产业方向的分析,却是许多成人都不能比肩的。

  由于家境的困难,松下九岁时在父亲的推荐下进入一家卖火盒的店铺当学徒。这种末路的生意很快就歇业了,松下经亲戚介绍进入五代自行车店。正是在这里的七年之间,使松下充分观察了他所买卖的自行车和电车的对比。长期的观察,使松下认识到:未来的世界上,自行车将被淘汰,电车将大行其时;与此相应,和电有关的电器事业,将来必有灿烂的前景。基于这样的认识,松下不满足于眼下的工作,他迫切地希望去一个和电有关的地方去谋职,寻求发展。

  一般人都只是暴风雨来了的时候才觉察出来,而燕子在暴风雨来临前夕就已察觉出它的气息。松下就像一只燕子,在电器革命尚未到来的时候,就觉察出了这场暴风雨的气息。而且,在此之后,他一直抱定这样的信念,在电器制造领域努力。松下创业之初,所生产的是自己发明的改良灯头。由于这种灯头利弊参半以及其他一些原因,这项事业搁浅了。挽救他的三人企业的,是一家经销商受托向他定做电风扇底盘。松下被这种产品拉上了岸,并且垫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一有机遇,他还是及时地切入更直接的电器制造领域。他的产品,大多是和电有关的,时至今日,众所周知的松下产品仍然是松下电器。

  历史的发展虽不尽如松下当年的判断,自行车迄今还活跃在大街小巷,尤其是在落后地区和环境保护的呼声中,它甚至有些抬头。但是,无论如何,自行车的生意也是无法与电器生意相比的。只要看看我们的左右四邻,就会明白这一点。审时度势,先知先觉,当然不只适用于产业结构这一领域,许多行当也多是如此的。比如地产生意,这一点就显得更为重要。经营者要有这样的先见之明,才不会被时代和社会甩下。





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四 厚待坚守信念的领导人才



四 厚待坚守信念的领导人才

  愤怒常能带来更有力的领导。领导者不可丧失坚持公理所应表现的公愤。

  西德总理艾德诺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见面时,曾经说:“一个人要活过七十岁才懂得人生的意义,所以不到七十的人,根本没资格谈论人生。”又说,“活到老,学到老。”这两句话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而且很容易懂。

  但是他又说了一句更值得我们深思的话:“人要能愤怒。”大家对这句话都会感到惊讶。因为以一般人的看法,愤怒不是一件好事。大家总认为,做人应该要尽量克制自己,不任意发脾气,并要以温和的态度和别人接触,在谈笑中解决事情。但是艾德诺却违犯常理地认为人要能愤怒,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艾德诺所谓的愤怒绝不是指个人感情上的发泄。换句话说,这不是私愤,而是站在更高的立场,因公务而发怒,也就是公愤。这个道理非常明显,身为一个领导者,不应该为了私人的感情而生气,但站在公务的立场上,在对某件事深思熟虑以后,认为该发怒的,就应该大发雷霆,千万不可畏首畏尾,让自己的立场变得暧昧不明。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要做到温柔无限,愤怒有度,才不失为真正的领导者。

  西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破坏得十分彻底,但它能从废墟中重建起来,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强国,完全是艾德诺的功劳。而艾德诺对有害于国家人民的事,就一定抱着愤怒的态度去对付。战后的西德所以敢以坚定的立场去和占领国争论,不肯接受不合国情的宪法和教育改革,都是由于艾德诺总理的愤怒,使占领国的决策,不会妨碍到德国的利益。

  所以,国家的元首有元首的愤怒,公司的社长也有社长的愤怒,否则的话,就无法实施强而有力的工作。何况最近世界各国所遭遇的困难,十分复杂。领导者就更不应该由于私情,而丧失了坚持公理所应表现的公愤。

  虔诚的祷告,会使自己在努力之外,增添不少信心。例如江户幕府时代,德川将军任命松平定信担任总管,推行“宽政改革”的工作,就在上任的第二年春天,松平先生虔诚地到吉祥院的欢喜天寺向神明祷告,并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纸条上,然后恭恭敬敬地把这张纸条焚祭。

  在松平先生以前,总管是由田沼担任,当时,天灾地祸,百姓生活非常困苦,再加上朝廷中各个党派相互攻计,政治腐败,物价飞涨,人民怨声载道。但松平先生继任总管后,为了改变不利的局面,知道非力图改革不可,可是改革又必然会遭遇阻力,他深感个人的力量薄弱,所以才虔诚地向神明祷告。借助于神灵的威力,结果,在松平先生当政的数年间,天下日趋安定。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说这是祈祷所带来的,因为若不是当时民心都倾向求和平的意愿上,松平先生恐怕也不能扭转乾坤。可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松平先生的诚心和努力。

  一个企业领导者如果自己不努力,只向神灵祷告祈求,就想如愿以偿,恐怕天下是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可是一个人如果决心要获得某种成就,并发现不得不和那些玩固力量作斗争时,也就自然而然地会求助于神灵。那是一种自学无助,转求于外在安慰的虔诚愿望。一旦祈祷了,心里就得到了安慰,往往就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心,而力求成功,所以祈祷是人的一种鼓舞精神。

  尤其是身为领导者,如果祈祷求福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公众利益和天下苍生,那么这种祈祷,就是伟大的典型。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深深感觉到,企业领导者不论对什么事都必须以虔诚的态度去处置。如果是为社会大众,祈祷并不是懦弱,而是勇气和决心的表现。

  使命感带给一位领导者源源不竭的力量。他不仅要将使命感牢记在心,还要传给别人,激起大家的热忱。

  日莲法师是在日本大力推广法华经的传法大师,也是一位伟大的宗教家。他在传法的过程中曾遭遇到很多毁谤和侮辱。曾有一天晚上,他住的佛寺被人纵火焚烧了,而自己也被幕府逮捕,差一点判了斩刑。后来幕府虽然赦免他的死罪,但还是把他流放到佐渡岛去。尽管他不断地遭受危险与攻击,但他仍能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奋力地传授法华宗的教义。他不仅孜孜告诲民众们,更对权倾天下的幕府将军进谏忠言。

  我们可能会怀疑,为什么日莲法师的意志会这么坚定呢?可能是他的使命感使他产生责任感,以驱策自己,并形成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