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风流儿女风流事 >

第54部分

风流儿女风流事-第54部分

小说: 风流儿女风流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如何使家乡具有吸引力?文俊思前想后,觉得只有让乡亲们渐渐富起来,才能留住人心。经过晚间深思熟虑,他有了初步想法:鼓励乡亲们发展副业。
次日上班,他跟老书记说了自己的想法。文尚义没有立即回答,连吸了三根烟,考虑至少十分钟才表态:“好吧!那就召开。。。。。。算了,咱们先研究一下吧!”
大队干部除了文尚义和文俊,还有关东的母亲王丁香、民兵连长张四虎和会计刘大江。文尚义只想跟这几个人研究,不让别人参加。
文俊有些不解:“文书记,四个小队队长都是支部常委,应该把他们找来,集思广益嘛!”
文尚义说:“这个我知道,不过咱们还是稳妥点。你的提案自然好,但需要谨慎行事。现在国家虽然改革了,但还没有普及到农村,政策的大方向咱们千万别整歪了。”
老书记经历坎坷,怕路线走错了,因此小心翼翼,文俊非常理解,于是没说别的,消消停停坐下来商量这件事。大家一致赞同文俊的意见,只是如何落实的问题。如果大张旗鼓地鼓励乡亲们搞副业,社员们肯定支持,但上面的领导必定反对;还有,各小队的队长不一定积极响应,因为有些社员也许不能踏踏实实在生产队参加劳动了,这也是文尚义暂时没让他们参加会议的原因。
此事两头都要顾及,挺难办的,文尚义打算就此作罢,观察一下形势的发展,不想操之过急。
文俊仍在坚持,开始阐述理由:“我也知道此事很冒险,但见乡亲们巴不得离开庄稼院,我心里非常不是滋味。咱们盛丰大队虽然不能说是地杰人灵,可也土地肥沃,十有七八风调雨顺。除了小米儿大豆美味无穷,令我无法难忘的就是村里的井水,喝着就有一股甜味儿,清凉解渴,连野外机井抽出的水都是这样。所以,无论如何应该让乡亲们留恋家乡这块土地。”
张四虎说:“大俊子,理儿倒是对的,可你不是党员,万一出事儿了,还不是文书记顶着?”
王丁香说:“我赞同大俊子的意见。大家想想,多数人家都顶着陈欠过日子,我是知道这个滋味儿,太沉重了。乡亲们在生产队干了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应该有点回报,搞副业可以让大家宽绰宽绰,我看没什么不对。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动动脑筋,想个两全其美之策。”
五人各有所长,“嘁嘁喳喳”一阵议论,真就憋出个土办法,他们决定私下跟乡亲们唠嗑闲谈,暗示一下。如果上面怪罪下来,责任大不了几人均摊,这样可以给老书记减轻不少压力。
至于什么人可以搞副业,也不能针对所有社员,比如劳动力强壮的就免了,生产队的大田毕竟还需要精壮男子去管理;可以鼓励一些相对困难的家庭妇女,还有那些平时懒惰的老爷们,比如赵老蔫那样的。那个懒虫非常不愿意去生产队干体力活,家里的土坯房子里倒外斜的,说不准哪天就会轰然倒塌,干脆没看出他有着急的样子,整天混日子。
至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只好走一步看一步,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反正几人下定决心改变村里的面貌。他们按计而行,下去摸情况。乡亲们精神一振,开始积极行动,有的人家抓了几个猪崽子养着,有的人家买了羊羔,还有的人家加倍养些鸡鸭鹅什么的,村子变得活跃起来。
事情果然像起初预料的那样,一部分社员从此不愿去生产队参加劳动,各小队长先是做出了反应,他们来到大队,汇报“情况不妙”。文尚义书记就把他们拉到家里喝酒,推心置腹地谈了自己的想法。
好在老书记威信极高,再说也是为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几个队长只好默认这个不成文规定。不过他们还是担心如此下去生产队的主要劳动力越来越少,就让文书记想个解决的法子。
这个矛盾确实不好调和,一夜过去,文尚义还是没辙。次日,他急匆匆吃完早饭,来大队跟文俊研究对策。文俊有个“小聪明”的外号,村里妇孺皆知,加上看过大书,文尚义就把这位小大叔当做了神童。
文俊也觉得事情难办,急得直挠头,正在束手无策,忽然想起一个人来,此人性情沉稳,足智多谋,他不是别人,就是自己的狗头军师——参谋长关东,以前只要遇到难题,他总会有办法的。于是,红二团团长来了信心,一拍胸脯,对文尚义夸下海口:“你放心,天无绝人之路,过几天我保证想出好办法!——对了,你也别闲着,继续琢磨。”
文尚义苦脸一笑:“我什么时候闲着了?——我倒是想清闲一下,可自从上了你的贼船,哪有闲工夫?”
文俊一听就笑了,急忙又像哄小孩子那样安慰文尚义,然后赶紧回家,准备写信向关东求助。由于家乡县城与五原市只隔几百里,而且铁路交通方便,都在“京哈线”上,仅仅七天时间就收到了关东的回信。那小子不愧是当兵的,办事干脆利落。
“好,好主意啊!”大队部,文俊激动地看完信,立即递给老书记传阅。




第112章 敢为人先

文尚义看完信跟着兴高采烈:“哎呀!我就知道你们小哥儿俩不是一般人物。你看关东说的方案,其实我也应该想到的,可一时蒙住了,没琢磨过味儿来。哈哈哈哈!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长江后浪推前浪。我呀,看来该让路了!”
关东并没有什么锦囊妙计,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提出一些相对合理的办法。他在部队除了训练就是学习文件精神,对国家的一些政策知道稍早一点,特别是农村政策,这位来自黑土地的农村小伙子比谁都关注。得知国家即将在某地农村进行“包产到户”试点,他估计形势真要发生根本性变化。
收到文俊十万火急的求助信,这位奋发向上的红二团二号首长不敢怠慢,立即写了一封长信寄回去。信中,他分析了当前形势,然后建议家乡的一号首长该怎么做,大意是:可以调动乡亲们搞副业的积极性,但暂时不要过头,重点鼓励那些老弱病残的人落实这些。这倒跟文俊不谋而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至于如何吸引精壮劳动力继续安心在生产队,关东提出两个意见:一是加工分;二是减少劳动时间。当然,大队干部也应该做出其它努力配合着,比如召开全村大会,阐述“加工分”的好处,还要特别强调“减少工时”的具体意义,然后在上工的质量方面狠下功夫,告诉大家不能像以前那样得过且过。。。。。。以上几点缺一不可,应该齐头并进。
文尚义激动一阵子,渐渐冷静下来:“大叔你说,加工分倒是可以,可到年底‘勾钱’上不去,那不是白加了吗?社员们会不会以为咱们忽悠他们?”
文俊回答:“文书记,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连我这个小孩子都看出来了,你就没看出来?关东为什么强调教育社员认真干活?就是让他们以队为家,认识到是给自己干活,如果那样,粮食产量还能上不去?产量上去了自然就多卖粮,多卖粮自然就多得钱。以前有些人稀里糊涂混日子,现在不同了,他们没理由糊弄自己吧!”
文尚义点点头:“言之有理!那么减少工时应该如何掌握尺度?”
文俊想了想:“这个就由你来跟各小队干部研究,不一定一刀齐,要分轻重缓急。比如春耕和秋收需要抢时节,就不能减少工时,但可以多加工分;到了夏锄,不是有三铲三镗吗?只要大家认真干活,提高效率,完全可以减少一次嘛!我重点强调的是夏天和冬天,不是死热就是死冷的,可以考虑干半天活,不用全天耗着,多给社员们休养生息的机会,工分照常记着。可以想像,经过一系列的利民办法,肯定形成良性循环,你说,乡亲们还好意思想别的吗?”
“那。。。。。。这些事儿能瞒住上级吗?”文尚义问道。
文俊笑了:“哈哈!咱们打枪的不要,悄悄地干活!当然,瞒是瞒不住的,只是如何瞒天过海的问题,我看还是那个土办法,别正式开会形成决议,私下找各小队领导在酒桌上通知他们。对了,也得给他们一点动力,比如以考察参观的名义领他们去大城市溜达溜达,表示慰问嘛!如果全村大部分人都支持咱们,那还怕什么?用你经常教育大家的话说,‘为了劳苦大众’嘛!尚义,要记住咱们的最终目标是为人民服务,这个绝对没错。如果上面哪个领导怪罪下来,咱们就把‘脱离群众’这顶大帽子给他扣回去,看他还得瑟不?”
文尚义仰脸大笑:“哈哈哈哈!你真是敢想敢干,人才啊!你好好干,将来准备接我的班,怎么样?”
文俊又开玩笑:“你忘记我是谁了?叔叔哪有接侄子班的道理?不瞒你说,我还想接县委书记的班呢!”
“我的小大叔,有志气!我为文家有你这个奇才而自豪。”文尚义惊喜地竖起一个大拇指,接着说,“但愿老天保佑咱村儿年底有个好收成,保佑咱爷俩一帆风顺,成败在此一举。”
由于文尚义组建大队和各小队新的领导班子有些独断专行,精简下来一些干部,得罪了一批人,他们就向省里写信,反映文尚义“走偏了路线”。省里立即派机关干部来搞调查,马富贵慌了,似乎文尚义给他捅了大篓子,赶紧全程接待来者,诚惶诚恐。
当然,批评是免不了的,不过马富贵没发脾气,态度比较温和:“文书记,整得太过了吧!”
省里来的人在群众中调查了解,得知文尚义口碑不错,心里就有数了,回头就走,说请示领导定夺,结果没了消息。马富贵摸不准上级什么态度,怕受到牵连,就让文尚义立即整改。
文尚义干脆用软钉子回敬:“今年是不能改了,过上好日子,众望所归,我不想脱离群众。当然,如果年底乡亲们得不到大的实惠,来年改正也不迟!”他把宝压在今年的收成上了。
天道酬勤,八月份,首先小麦获得大丰收,乡亲们可以多分点麦子,过年的面粉不用愁了。九月初,老天下了几场透雨,黄豆、谷子、糜子、高粱和玉米等作物相继成熟,丰收在望。真是天亦有情,割大田时,太阳洒着笑脸,头上没有下雨,社员们乐坏了,干活从来没有这么细心的,努力做到颗粒归仓。
转眼冬天到了,瑞雪飘飘。
过小年这天,各小队同时分红,平均勾了一元八角钱,创历年之最。大队下了一个新的指示:有陈欠的家庭可以暂还一半,剩下一半的红利直接领回家。这样,即使领钱最少的社员也分到二三百块,多的分了一千多,有人不断亲吻那些“嘎巴嘎巴”响的新票子,真是久违了。
这年春节前后,村里一共有十几个小伙子办喜事入了洞房,其中包括已经步入而立之年的的劳动模范李大魁和梅艳芳。外村姑娘开始关注盛丰大队的小伙子,想搬走的乡亲也改变了主意。




第113章 意气风发

1982年春节一过,转眼到了清明,微风和煦。
一封书信似燕飞,日夜兼程盼早回,文俊得到一个好消息:关东已经不在师侦察连当一班长了,调到师首长身边当公务班的班长。
关东入伍不到一年半能有这么大的进步,除了自身努力,还有就是得到了接兵干部齐参谋的大力帮助。
关东分到侦察连,不久跟新战友们参观了荣誉室,不但对侦察连的历史有所了解,还对全师部队了解很多。原来,这个特种兵部队有着悠久的历史沿革,前身是老红军,进行过多次整编,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锻造成了精锐部队,曾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战功卓著,名扬中外。史料记载,建国初期,解放军组建的铁甲部队只有三个师:南京军区一个,北京军区一个,沈阳军区一个。
沈阳军区领导一直把这支部队当成军中铁拳,呵护有加。后来,军区又组建几个这样的特种兵部队,其核心骨干就是该师抽调的部分官兵。1979年初,该部为了配合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曾北上执行保卫国家重点油田的任务。当时,某超级大国的军用卫星紧紧盯着这个铁甲雄狮,可还是失去了目标,为其诡异隐蔽的机动能力而震惊,可见这个部队绝非等闲。
成为这个英雄部队的士兵,关东颇感自豪,他浑身充满力量,表现积极,无论军事训练还是政治学习,样样拔尖,调到师首长身边也就不足为奇了。
师部本来不缺公务员,不过副师长石岩似乎还有缺憾,一次闲聊,他跟齐参谋念叨一嘴“要是有个精神威武的就好了”。
事实上,几名公务员已经是全师四千多名新兵里筛选出来的,个个机灵,长得也不错,可谓出类拔萃。问题是这位石副师长觉得他们像在校的小生,缺少男子汉的阳刚之气。众所周知,公务员“平时”照顾首长,“战时”就是警卫员。现在中越边境还在打仗,中国还处于战争状态,而军人的状态只有两种:打仗和准备打仗,作为王牌部队,他们时刻准备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