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

第239部分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第239部分

小说: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是误会,那么将军就不必介意了,请起来说话吧!”

“谢王爷。”吴三桂站立起来,多尔衮并没有赐坐的意思,而是转身回到了中间的座位上,重新坐了下来。

一场谈判开始了,尽管在并非公平的情况下,但类似城下之盟,古今有之,所以不足为怪。多尔说道:“明朝故臣向来鄙视我满清人物,而且从来不与我朝讲究信誉,将军此番想要建立大功,我也发兵助阵,但是将来成功以后,不知将军准备用什么来作为对大清出义师相助的报酬?”

果然是满洲人,不喜欢繁文缛节,刚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赤裸裸地问起这个最为敏感的问题来。吴三桂当然知道多尔衮这话是冲着他的借兵信中那句“必裂土以酬北朝”的话来地。没有多尔衮帮忙,这话只不过是句空话,吴三桂自己如何作主?更况且他也极不希望多尔衮用这么个借口赖在关内不回去了,甚至占领中原,那么他吴三桂就注定做大明地千古罪人了。如今惟一的办法就是用些含糊言辞,以迷惑于他。略加思考吴三桂答道:“王爷,三桂父子受朝廷厚恩,今日君父为李贼莽逆,士庶伤心,神人共愤。三桂闻勇士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家而后国。今君后俱遭惨弑,三桂食君禄,受皇恩,又岂有坐视之理?”算是勾起了他心中地诸多伤心之事,今番他一投降满清,自己留在京师三十余口家人的性命可就万难保全了,还有被挟持在流寇军中的父亲,没准不久之后就被李自成残忍地下令斩首祭旗了。想到这些,他禁不住然泪下,倒也不是完全装出来的。

多尔衮只是点点头,继续默然地看着吴三桂在为自己成为不忠不孝之人而自责悲恸,没有任何表示。

吴三桂拭了拭眼泪,继续说:有非份之想。眼下三桂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只有拼死杀贼报国,根本没有闲暇想过其他事情,为何以如此相问?”

“目前不是要大清国帮你报君父之仇。你就是我们大清的人了,我们是一家人。你忠于崇祯皇帝地一片好心,以后要忠于我们大清朝,做大清的忠臣。你说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嗯,平西王?”

多尔衮这几句话说得慢条斯理,却着实令吴三桂后背渗出冷汗来,犹如芒刺在背。多尔突然将对他的称呼由“将军”改为“平西王”,很显然就是故意着重提醒他。如今他已经是大清的臣子。不能再一心想着故国了。

看来多尔衮似乎对于同他讨价还价的耐心已经不多了。于是吴三桂只得亮出自己的底牌:“如今王爷发义兵与我并力击贼,我自当为王爷前锋,取得燕京献与大清作为酬劳。”说到这里,他突然神色严峻起来,声调也慷慨起来:“倘若王爷不从我言,届时我就是腹背受敌,势不得全。那么我就只有一死,请决一战了!”

“嗯,果然不愧是盖世英豪,勇气可嘉!”多尔衮对于吴三桂处于这样的困境还没有丧失一名军人的勇敢气势,于是发自内心地称赞着,接着又问:“谈谈你地条件吧!”

“只求王爷严束大军,万勿伤害无辜百姓,侵犯明朝帝后陵寝。倘若日后找到太子和崇祯皇帝皇子。那么请求王爷允准在皇嗣在南京继立。承续以大清以黄河为界,通南北好。从此互不侵犯。”

多尔衮暗中一哂,看来这吴三桂并非只是当了婊子又立牌坊那么简单,这当复国元勋地念头可确实没有完全断绝啊!不过仔细想来:他原本刚出盛京时的所定目标是夺取河北数省,以自己的力量有限尚不敢有更大的希图。只是不曾料到会有吴三桂请兵之事。如今吴三桂亲自前来,愿与清兵合击李自成,这等于借助吴兵消灭清的劲敌,而三桂又借助自己之力雪君父之仇。两者在对付大顺军这个问题上利益完全一致。他又何乐而不为呢?

况且如今吴三桂提出“裂土”酬谢,把黄河以北土地让给清朝,是完全符合多尔衮的既定目标的。有此意料不到地成果,多尔衮高兴的心情的确是不言而喻的。

于是他起身点头,表示相信吴三桂:“好吧,就按照将军所言。我随后必率大军前往关内相助的。”说到这里,他伸手握向腰间佩刀的刀柄,这是满人表示信诺的一种方式,多尔衮神色郑重道:“过不了多久,你我两军相合,看如何大破流寇,建立万世基业,就在今日!”

吴三桂看到多尔衮如此轻松就答应了他的条件,没有丝毫地讨价还价,不免有些大出意外。不过他心里仍然踏实了许多,多尔衮就算要出尔反尔,也决不会在此时,或者起码也不会太过于明目张胆。不管怎么说,眼下他自己地身家性命,功名利禄和手下将士们的出路算是定下来了。

于是吴三桂拱手谢道:“若如此,我必然全力以赴,取得燕京以献王爷!”

多尔衮点了点头,然后看向吴三桂身后,他微笑着对与吴三桂同来的几位将领们说道:“你们汉人愿意为你们故主报仇,这是大义所在,本王是很称赞你们这种气节忠义地。我这次领兵前来,就是要成全你们为故主复仇这件美事。先帝在的时候,那些两国兴兵作战的事,如今都不要再说了,也不好再说了。只是你们要明白,往日我同你们虽是敌国,今日可是一家人了。我兵进关之后,若是动百姓一根草,一颗粮食,定要用军法处治,这一点务请你们放心。你等要分头晓谕军民,不要惊慌。”

几位将领齐声回答道:“我等谨遵王谕!”

多尔衮又说道:“大清国这次进兵关内,非往日可比。这次一为剿除流寇,替大明臣民报君父之仇;二要平定中原,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统一河山,从此关内关外不再有什么分别。各处明朝官吏,只要投顺大清,照旧任职。若有反抗的一定剿杀,决不姑息。我这话已经出有晓谕,你们要张贴各处。”

众人又是一阵惟命是从的应答声。

“明朝凡不是姓朱的人都不能封王,只有朱洪武开国时候才有异姓王。我国不分满蒙汉,只要有大功的都可封为王,子孙长享富贵。如今我大清应运隆兴,明朝气数已尽,将军率众投顺,我很快就会正式下旨,封你为平西王的。”

听到多尔衮说到这里时,吴三桂不由得心生疑惑:听这个口气,这多尔连封一位亲王这么大的事情都不需要派人回盛京请旨,或者起码也要由清朝的内阁大臣们商议后才通过吧?难不成他现在权力已经大到了如此地步?或者说,连清朝小皇帝的玉玺都在多尔衮手里?如此看来他这不就是……

吴三桂不敢太过分神,因为多尔衮的话并没有结束:“你手下的文武官员,一体升赏。还有随你来的宁远士民,流落在此,我心中也很是不忍。有愿回宁远本土的就叫他们回宁远本土去吧,各安生业,不要再背井离乡,丢掉了祖宗坟墓,回去后从此不再有颠沛流离之苦。你回去之后要将这话晓谕从宁远各处带来的士绅百姓。”

话音一落,所有吴三桂的部下将领们纷纷感激不已,连连叩首谢恩。唯有吴三桂暗暗嗤笑:惯于入关烧杀抢掠的满洲鞑酋们现在也懂得要爱护百姓,以民为子了,真是稀奇啊!

吴三桂乘机抬起头来,从旁边的汉大臣中看见了洪承畴和张存仁,他们也都在望他。张存仁原是他的父执一辈,松山、锦州失守之后,也曾写信劝他投顺清朝。

多尔衮趁热打铁,又宣扬了一下投降清朝的优渥待遇,用来诱惑人心:“我大清国待汉人有恩有义,从前孔有德、耿仲明等人被明朝打败,从海道逃走,投降我国,我们都封他们做了王,得到重用。不管是先降顺后降顺,我朝只问他是不是忠心降顺。凡是忠心降顺的,一体恩养重用。你回去要晓谕将士,今后忠心为我大清国效力,我大清国不会亏待了你们。”

吴三桂磕头表示感谢。

“好啦,你不必谢恩了。只要你一门心思效忠我大清,就比叩一万个头要有用多了。”接着多尔望了望洪承畴和张存人,对吴三桂说道:“你们都是故交了,也有两年未见,只不过眼下军务急迫,你们只能改日再一聚叙旧啦。”

洪承畴见摄政王的眼光望向自己,赶忙站出来一步,“如今吴将军受封平西王,归顺了大清,日后我等同殿为臣,必当团结一致,竭尽心智,为大清效力。”

吴三桂和张存人对望一眼,也跟着说道:“洪大人所言极是,我等现下岂敢因私废公!”

多尔衮这一次的态度明显改观,真正地伸手来扶吴三桂,吴三桂马上作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赶忙站起身来,“不敢劳烦摄政王……”

多尔衮这回笑得颇为和蔼可亲,“呃,你不用客气。这次出兵干系重大,我还要和你一道歃血为盟,发誓永不相背呢!眼下军情紧急,咱们也就别再啰嗦了,我已经令人在威远台上布置完毕,你我二人这就过去吧!”

“如此甚好,能与王爷一道结盟,实在是三桂平生最大幸事,哪敢有半点耽搁?”吴三桂连忙应诺道。

这时候张存仁在边上不失时机地说道:“吴三桂等人既已归顺我国,就应该一律剃了头发,遵照国俗。”

多尔衮听后,不置可否,而是直接转脸向吴三桂,并没有说话。

吴三桂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多尔衮对于出兵相助的开门条件就是让他发,为此范文程也滞留山海关大半夜,来说服他接受这一条件,来表示彻底归顺大清的诚意。既然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不如干脆痛快点。

于是吴三桂慨然道:“说的是。我并非懦怯,假使我再得万名骑兵,何惧于贼!如今兵微将寡,故而向王爷乞师,虽盟誓、剃发亦无恨也!”

第六十四节故人相逢

嗯,若如此,便是最好,平西王果然是深明大义啊!意地点了点头,接着又颇为宽容地说道:“不过倒也不急于一时,毕竟你部下数万将士,全部剃发根本来不及。这样吧,你回去之后,命人打开南北水关,迎接我大军进去,埋伏在关内休息。随后我要率领文武大臣进入关城,亲临西罗城指挥作战。你的将士要臂缠白布,好与流贼区别开来,不然同是汉人,难以分辨,容易误伤。”

吴三桂一愣:这多尔衮想得还真是周详,大概是知道我前些日子给先皇帝后发过丧,所以城中并不缺乏白布缡素,于是正好派上用场,还可以营造出一种为大明皇帝复仇,同仇敌忾,哀兵必胜的气氛来,果然妙不可言。

“谨遵旨令。我回去以后立即照办,请王爷放心。”

威远台上,东边海上刮来的季风着实不小,尤其是太阳出来之后,站在山巅上就更能明显地感觉到这种肃杀的气氛,这和往日里春风拂面是完全不同的。

我刚刚指挥众人将祭台布置好,正准备下去时,只见中军大帐那边有了动静,紧接着在数十名威武雄壮的正黄旗巴牙喇们的护卫下,多尔和吴三桂一前一后地走了出来,众多文武大臣们在后面恭敬地跟随着。我正想赶快回避,已经来不及了,吴三桂已经一眼看到了我。

他的脸色骤然大变,似乎整个人都呆滞起来。脚下一个停顿,差点当众失态。

尽管我知道吴三桂今日来和多尔衮谈出兵地事情,但没想到还是和他碰了个对面,由于七年前那件往事,我不想再见到他,尤其是当着多尔的面。无论是我,还是吴三桂,内心里都是尴尬万分的。

他和七年前的模样差别不大。大概是长年戎马。所以并没有任何发福的迹象;但精神面貌比起当年来。却逊色了不少,那种自信满满、春风得意的感觉,似乎已经悄然淡去了。现在的他,拘谨倒是多了一些,眉宇中锁着令人不易觉察的阴郁。在猛不防地发现我地存在时,他先是一怔,紧接着眼神中流露出了些许复杂而激动地情愫来。

由于此时无可躲避。我只得硬着头皮快步下台,候在路边,给多尔施了一礼,“王爷,一切都布置完毕了。”

“哦,好,辛苦你了。”多尔正要端正姿态走上台去时,忽然像想起了什么似地。转过身来。“对了,这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吴三桂吴将军,现在已经是我大清的平西王了。你认识一下吧。”

吴三桂大概正在走神,一直盯着我看,竟然忽略了旁边的多尔衮。等多尔衮侧脸望向他的时候,他才猛地醒悟过来,连忙恢复了正常神色。多尔倒好像并没有注意这些细微的变化,他微笑着向吴三桂介绍道:“这位就是我的继妃,朝鲜李氏。”

这下连我都愣了,不过和吴三桂面面相觑了片刻之后,几乎同时地回味过来,多尔衮正是心里明白,才故意在众人面前做了这个姿态,仿佛我和吴三桂从来没有碰过面一样,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关系名节地要事。吴三桂最先反应过来,给我见了礼:“下臣参见摄政王妃,娘娘贵体金安!”

我也赶快回礼:“平西王客气了,久闻平西王威名,今日得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