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

第197部分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第197部分

小说: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嘉靖帝几十年不去上朝的荒唐,万历和天启年间的阉祸横行,特务猖獗,吏治败坏;崇祯年间的兵乱四起,焦头烂额,终于走到了终点。恍如一棵早已腐朽蛀空的参天大树,轰然倒地。

崇祯披头散发地提着宝剑在宫廷里来回冲杀,他杀地不是任何一个敌人,而是和他曾经同床妃子,曾经承欢膝下的娇女,一个个如花似玉的年轻叫着倒在血泊之中,苦苦地挣扎着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当惊惶躲闪地昭仁公主终于被崇祯一剑刺了个透心凉,小小的身躯如同寒风中飘零的树叶般地倒在台阶上时,她稚嫩的脸上,一双眼睛仍然圆睁着,里面满是恐惧和哀求。幼小的她实在不明白,她父皇为什么要杀她这个只有六岁的女儿,她究竟做错了什么?

看着另外一个女儿长平公主昏倒在远处,大量的鲜血汨汨从断臂处奔涌而出,崇祯知道她还没有死,正准备上前再去补上一剑,以免已经十六岁,即将出阁的长平公主接下来受到贼寇的污辱时,传来了周皇后已经在自己的寝宫里自缢身亡的消息。

“哈哈哈……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是亡国之臣!”崇祯扔下了手中沾染了亲人鲜血的宝剑,凄厉地大笑着,冲着寒冷的北风。他几乎站立不稳,摇摇欲坠,然而他仍然向着皇极殿地方向大骂着,仿佛无数胆怯无用的朝臣此时并没有各自逃亡或者准备金银巴解献媚于新的主子,仍然像以前一样,唯唯诺诺地跪在他的脚下,口口声声:“臣有罪……”一样。

一个苍老而又暗哑的声音在后面响了起来,打断了崇祯的歇斯底里。“皇上。贼寇已经开始攻打皇城了。城破之时应该不远了,还是老奴护送您出城躲避吧。”

崇祯感觉自己此时似乎所有力气都被抽空了,现在就像一个古稀之年,垂垂老矣的老翁,连转个身都困难异常。他死死地盯着王承恩,干涩而凶戾地问道:“你说,是不是朕应该早点把吴三桂调回来?大明就不会亡得这么快了。是不是?”

王承恩还是第一次这样正对着崇祯的脸看。他做了几十年地宦官奴才,直到今天,方才突然想起,自己经历了三朝皇帝,却从来没有抬起头来盯着皇帝看许久地胆量,可是现在,他终于再没有这个顾及了。王承恩迟缓地摇了摇头:“不,皇上没有过错。是老天要亡大明。”

“是啊。皇上怎么会有过错?英明神武地天子怎么可能有任何失误?都是那些奸佞昏碌之臣,害了大明啊,毁了祖宗的江山啊……”崇祯喃喃地自言自语道。然后抬头对王承恩吩咐道:“你去拿笔墨来。”

很快,笔墨到了。崇祯此时已经拿定了一死殉国的决心,拉出素缎暗龙黄袍的前襟,将王白色袍里朝上,然后蹲身下来,将衣料放置在膝盖上,提起朱笔,战抖着,潦草歪斜地写出了这样的遗言:“朕非庸暗之主,乃诸臣误国,致失江山。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不敢终于正寝。贼来,宁毁朕尸,勿伤百姓!”

一直到死,这位皇帝仍然固执地认为,他自己没有错,是群臣误国。

半个时辰后,崇祯站在煤山半山腰的一棵歪脖子老槐树下,极目远眺,触目所及,都是炮火硝烟和纷乱。他所生活了十七年的皇宫里,整齐地格局清晰可见,依旧是平日的庄重肃穆,看不出丝毫末日景象。

他仰天长叹道:“今日亡国,出自天意,非朕之罪。十七年惨淡经营,总想中兴。可是大明气数已尽,处处事与愿违,无法挽回。十七年的中兴之愿只是南柯一梦!”

王承恩听了这话,对皇帝深为同情,心中十分悲痛,但未做声。他帮皇帝解下腰里的黄丝绦,绑在向南的槐树干上,又解下自己的腰间青丝绦,在旁边的一棵小槐树枝上绑好另一个上吊的绳套。这时王承恩听见从玄武门城上和城下传来了嘈杂地人声,特别使他胆战心惊地是陕西口音在北上门外大声查问崇祯逃往何处。王承恩不好明白催皇上赶快上吊,他向皇帝躬身问道:“皇上还有何吩咐?”

崇祯摇摇头,又一次惨然微笑:“没有事了。皇后在等着,朕该走了。”

他此时确实对于死无所恐惧,也没有多余的话需要倾吐,而且他知道“贼兵”门,再前进一步就会进入煤山院中,他万不能再耽误了。于是他神情镇静,一转身走到古槐树旁。王承恩跪伏在地上,道:“奴才恭送皇上上路。”

崇祯先是怔怔地看了一眼王承恩老迈的身躯,然后抬脚踏了上去。踩着这个最后时刻唯一在自己身边送行地奴才后背,他拉一拉树干上的杏黄色丝绦,觉得很牢,正要上吊时,忽然间想起了什么,崇祯伸手将凌乱的头发扯到面前,严严实实地遮住了面庞,轻叹一声:朕无面目见二祖列宗于地下,就这么掩着脸走吧!”

他随即将头套进丝综环中,抓着丝绦的双手松开,然后脚下猛地一蹬,王承恩的身体失去了平衡,一下子侧翻过去,接连滚了几周,方才停下。

等王承恩终于撑起身子来仰头望去时,只见皇帝悬挂在圈里的身体猛一晃动,接着手脚颤抖着抽搐了几下,就再也不动了。

王承恩看见皇上已经断气,向着悬吊着的尸首跪下去叩了三个头。说道:“皇上,请圣驾稍等片刻,容奴才随驾前去,在阴间继续伺候皇上!”他又面朝南方,给他已经过世,埋在故土地母亲叩了三个头。叩毕,他站起身来,在旁边不远的小槐树枝上自缢。

……

崇祯十七年。或者称大顺永昌元年。三月十九日下午。李自成头戴毡帽骑着青白杂色骏马,在牛金星等陪同下进入北京。听着比守城炮击还响亮的锣鼓声,看着夹道欢迎的京城百姓焚香举旗欢欣雀跃,李自成洋洋得意,频频挥手。行至承天门,仰头见匾,他豪兴顿起。令人取弓来,一箭射去正中“天”字下方。随即扔下弓,只觉得豪气干云,平生所愿已酬,李自成禁不住哈哈大笑。

“传命下去,从此这‘承天门’改为‘大顺门’!”

中午时分,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下过,空气很清新。在雨后初晴的阳光下。整个燕京城一片欢腾。

毫不知情。仍然在城破之后第二日从永平出发,赶往勤王护驾的道路上的吴三桂一直进发到二十日下午,大军到了玉田县时。才陆陆续续地得到各式各样地谣言和不能确定地报告。

这里谣言甚多,都说李自成已于十九日早晨破了北京皇城,皇后在坤宁宫自缢,皇上和太子不知下落。吴三桂和他地将领正在怀疑这谣言是否确实,跟着又有派往京城附近的细作跑了回来,说京城确已失陷,皇后自尽,皇上和太子没有下落。过了一会儿,又有细作回来,禀报的内容完全相同。这使吴三桂感到非常突然和震惊当第二个确定的消息传来时,尽管吴三桂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然而这么快就确定了这个已经国破家亡的消息后,他仍然抑制不住极度的悲和痛苦,在马背上摇摇欲坠,惊得身后的亲兵们连声叫道:“大帅,大帅……”

吴三桂颓然地从马鞍上滑落下来,伸手挡开了所有过来试图搀扶他地亲兵们,一声不吭地向前走了几步,呆呆地向着燕京的方向望了很久,接着“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起先只是以手覆脸,身子不停地抽搐着,颤抖着,片刻之后,终于哭出了声音:“皇上啊!臣勤王来迟,来迟了呀……”

身后的众将也纷纷下马,赶过来在他身后一齐跪下,恸哭不已。晴朗的天空下,一股难以抑制的悲愤和亡国之人的痛苦向周围蔓延开来。

好不容易收住泪水,吴三桂极度浑沌的头脑终于得到了一丝清明,开始审慎地为他和他手下这五万将士的身家性命担忧思虑起来。他本来也知道京城守军单薄,人心已经离散,恐怕难以固守,但没料到这么快就失陷。他立刻下令部队停止前进,随即召集亲信将领和幕僚商议对策。

吴三桂坐在正中地位置上,脸上泪痕未干,两眼布满血丝,问道:“谁能想到,成为亡国之臣竟然如此之速?一夕之间,社稷崩毁,君父无踪,实在是悲痛万分啊!如今我们进退两难,究竟该如何是好,不知各位意见如何?”

众将们互相对视一番,然后说出了眼下最为实际地问题:“而今京城已经失陷,咱们再去勤王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只不过不知道皇上下落如何,也不知道老将军和府上家人平安与否。”

吴三桂禁不住再次戚然:“是啊,想不到这国破家亡的噩运竟然落在了我们身上,如今我等都成了亡国之臣,无根之草,一支已经没有了宗庙社稷的孤军……如今皇上也不知所终,至于我父亲,绝然不会投降贼寇,想来此时应该也自尽殉国,以全名节了吧?”

言毕,泪水再次夺眶而出,他连连叹息道:“国破家亡,国破家亡哪!”

此时地吴三桂怎么想得到,他的父亲吴襄不但没有自杀尽忠,反而在城破的当日与其他文武百官一道,跪在皇极殿的丹下对着昔日他们口口声声篾称的“流寇”头子李自成叩头,山呼万岁呢?

第二十三节夹棍拶指

场临时而仓促的会议在继续着,堂内所有人都在议论吴三桂的亲信将领和幕僚们都被京城失守的消息震动得不知所措,一时间谁也说不出好的主张。有人建议迅速退兵永平,凭着石河,抵御李自成的进攻。有人主张退兵山海关。还有人主张干脆重回宁远,向满洲方面借兵,收复燕京。

但每一项建议提出,都立刻召来反对意见。因为永平和山海关都非长久立足之地,而重回宁远已经根本不可能了。于是又有人提出,可否在关内另外找一个立足的地方。可是关内并没有这样的地方。他们的人马除原在山海关的几千人之外,都是从宁远来的辽东将士。他们对辽东地理熟悉,人情风土熟悉,一到关内变成了异乡客,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地,去哪里寻找立足之所?

在众说纷纭的商量过程中,大家还想到,李自成已经拿下燕京,当然不会忘记永平还有这样一个赶来勤王的生力军。如今大明覆灭,这些将士都一夕之间才成了国破家亡的无根之人,李自成会采取什么措施?显而易见,他必然要派人前来劝降,倘若关宁军坚持不降的话,就要派兵前来攻打。这些紧急问题的确是迫在眉睫,不但吴三桂心急如焚,一时间委决难下,所有手下将领们和幕僚们也个个急得拿不出最合适的主意来。

吴三桂沉思良久,然后面向着众位将领幕僚。郑重地说道:“我等奉旨勤王,恨不能立刻回师燕京,与流寇决战,收复京师。可是,我们兵力有限,又无后援,数万将士的粮饷也成问题。方才各位所谈意见,都是出于一片忠君爱国之心。只是此事必须仔细斟酌行事。以求万全之策。”

众将领们互相对视后。齐声说道:“全凭大帅主张。”

“可如今敌兵势众。我们势单,不暂时退兵,自然不行。但是退到永平,不能御敌;退到山海关,也不能御敌。敌兵必然进兵追击,我们如何能够以孤军守孤城?”吴三桂简要地分析着当前地严峻形势。

众人听了吴三桂这几句话,都不觉点头。有人想到向北朝求援。可是不敢说出口来,因为一旦满洲出兵,会是什么后果,谁都没有把握。况且满洲人是他们的陈年宿敌,相见分外眼红,这样的打算,即使心里有,却也不敢建议出来。一时间大帐中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吴三桂的脸上。

他看了看众人的反应。然后继续道:“现今皇上和太子都没有下落。据京师方向来的探报说,流寇进城的时候并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没有发生任何巷战。可见皇上和太子决不至于会死于乱军之中。他们有没有在流贼进城之前逃出京城,藏入民间地可能?”

此言方毕,将领和幕僚们就纷纷点头,许多人在绝望地心头上产生了一丝希望。

稍稍停顿之后,吴三桂又说下去:“倘若皇上和太子能够不死,变换衣服,在混乱中逃出京城;只要他们不被流贼找到,大明江山就不会完。如今江南半壁江山都还完整无缺,财富充足,人马甚多,不会使闯贼南下得逞。畿辅、山东境内也不过刚刚被贼兵占领,尚未站稳脚跟,人心也还向着大明。因此,只要皇上和太子有一个能逃出京城,全国就有了主心骨,不仅南方臣民将始终效命,营救圣驾,即畿辅、山东、河南各地豪杰,亦必纷纷起兵勤王,使流寇应接不暇,捉襟见肘。所以说,虽然我们目前处境非常很难,但是拯救国家社稷,立不世之功,青史留名于百世,也正在此时。”

这番准确而合理地分析立即打动了在场的大部分人,大家心底里已经快要化为灰烬的希望之火又再度燃气,霎时间只觉得急不可耐,时不待我,于是纷纷拱手请命道:“大帅,而今事不宜迟,如何找到皇上和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