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极品少帅 >

第389部分

极品少帅-第389部分

小说: 极品少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旭已然完全不想什么国事了,他已经绝望了,全副身心都投入到最后的疯狂中去,每日便是饮酒作乐,收集洛阳城中的美女陪寝。

枢密院已经传来奏报,关中周家终于正式拒绝了林旭率军东出函谷关勤王的要求,而率十二万大军南下子午谷、奔剑阁而去,号称“南下助剿”,实则是趁冷家军和西川乱军都杀得疲惫的时候去捡便宜去了。

周晔终于还是不敢跟最近大发神威的北疆军直接交手,而选择了立关中而占四川,以当年秦国和后周的模式,希图据西而望东,至少两分天下。此时北疆军中有中原的伪朝林旭未平,中南是他们号称供奉的新帝林曦,其间还有已经投靠林旭的巴匪张剑渊,而东南膏腴之地则被浙匪占据,北疆军即便想跟他们东西而立,其难度也还不小,在这段时间里面,周晔觉得是可以击败冷家和西川乱军的。

林旭至此,外援全绝,南边虽有张剑渊阻挡林曦大军的北上,但也只能坐困洛阳,等着云铮的最后一击。

 

魏靖安元年一月十九日,日本国使臣大川勇东村景奉日本国王、摄政关白之命,朝觐大魏天子。

旭日东升,彩霞万道,各国使节肃立于汉口行宫前,辂车、步辇、龙亭、大象、骏马等陈列在南门内外。行宫前殿庭院内,丹陛下至朱门内,旌旗飘舞、刀枪林立,大汉将军们傲然挺立。

缺席了许多的六部九卿和侯爵以上的勋爵站在最列,许多将领则也站在其中,面色欢喜。

卯时三刻,两通鼓响,文武百官、勋臣功卿从南门的东西掖门徐徐进入行宫,按身份、级别、衙门,肃立在临和殿丹陛下、庭院内。

静鞭三响,鼓敲一通,乐奏《飞龙曲》,衮冕加身的林曦,骑乘大象御辇,虎豹开路,在导引官引导下,御临和殿,升宝座;文武百官俯地叩拜,山呼万岁。

如此肃严时刻,靖安皇帝一片沉肃,不过眉宇间意气风发,倒也颇有英武之气。他徐徐落座,唤道:“众卿平身!”

文武百官立起,分列左右,一位公公持拂尘立于御案一侧,扬起道:“宣日本国朝贡天朝使者大川勇、东村景。觐见!”

大川勇、东村景都是秋宫清子摄政关白派来的,自然听话得很,自南门外一路行来,再瞧见这等浩瀚磅礴的皇帝气势,更是敬畏自生。两人一人捧着进表,一个捧着礼书,在礼官导引下进入大殿,在事先安排好的位置停下,按大魏臣礼恭恭敬敬跪下。

大川勇展开进表,以汉语朗声宣诵:“日本国王臣敬仁敬上魏靖安皇帝陛下:皇天后土,齐归中华之风;甘露庆云,争献瑞麦之颂。是故天启大魏,万邦悉被光贲,海无惊浪,中国兹占泰平,凡在率滨,孰不惟赖。

钦惟陛下乃圣乃神,惟文惟武,光辉尧舜二典,度越汉唐中兴,布大魏于天下,遐迩同仁;望长安于日边,始终一节。兹特专使大川勇躬趋阙庭,仰望圣慈,曲察衷素,谨表以闻。臣敬仁诚惶诚恐,顿首谨言。”

大川勇宣罢进表,东村景又举礼书念到:“臣敬仁敬书上魏皇帝陛下:日本国开辟以来,无不通聘问于上邦,道义幸秉国钧,海内无虞。特尊往古之规法,而使使者通好。

献方物:散金鞘柄大刀两把、黑漆鞘柄大刀壹百把、枪一百把、长刀一百把、剑十腰、铠一领、铜丸一领、硫磺一万斤、玛瑙大小二十块、贴金屏风三副、砚一面并匣、同文台一个。敬仁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林曦这个大魏天子,至此得到了第一个外国朝拜,倒是领先了即将崩溃的林旭一步。

 

再往后的几日,林曦加大了对占据武汉的张剑渊的攻击,强行把张剑渊逼回武汉周围,自己占据了主动。

北面云铮自从过了黄河,也是大力进攻洛阳四周的险要之地,而没有立刻攻击洛阳。因为云铮虽然知道这时最好立刻贡献洛阳,但把洛阳古都毁掉,这个事情他却是有些犹豫。而且此时传来了浙匪即将北伐的消息。

青龙教的目的是整个天下,这一点云铮早已知道,不过他并不担心他们能够达到目的。

再说自东南发起的北伐,真正成功的少,除了政治方面的原因外,也跟北伐的方略有关。以东南而北伐中原,进取北方,南北地理形势是其制定北伐方略的基本前提。

前面已经说过,东南立国,主要是依托长江和淮河,其攻守、进退都是以它们为基础。这是江淮防御体系的正面。但无论以进以退,还须经营好东南的两翼。山东和荆襄是为东南之两翼,经营好此二地,进可以经略中原,退可以保障江淮防御体系的稳固。山东可以屏护淮泗上游,荆襄地区可以屏护长江上游。北伐作为一种进取的态势,尤须经营好两翼。其主要原因是,出淮河正面太远,其攻守往往失去依托,而山东、荆襄二地的山河形势足以作为屏障,也足以作为进取的依托。

青龙教现在既没有山东在手,也没有荆襄可据,云铮确实还没有担心到他们去。

而且,南方北伐成功者少,除了受到内部政治因素的牵制外,北伐方略不当也是其北伐无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祖逖北伐时,争于河南,而河南当时正是混乱和动荡的交汇之地。褚裒北伐,师出泗口而趋彭城,结果大败于代陂。殷浩北伐,意在北出许、洛,但先是有张遇据许昌之叛,以致自寿春出兵的计划受挫,后来移兵泗口、下邳方向,又有姚襄反目相攻。谢万北伐,由涡水、颖水北趋洛阳,却以燕兵势盛而仓皇退兵,招致士众惊溃,许昌、颖川、谯、沛诸城相次陷没。谢玄北伐,由下邳进据彭城,遣军渡河守黎阳,又遣刘牢之援邺城,他上疏请求自屯彭城以便“北固河上,西援洛阳,内藩朝廷”注:《晋书》卷七十九 谢玄传的建议亦为朝议所不允。刘宋元嘉北伐,目标也只在收复河南,结果每次都是旋得旋失。梁代萧衍北伐,战于淮南,与其说是进取,不如说是自保。陈代吴明彻北伐,是趁北方内乱,乘时进取,但也止于淮河南北。南宋张浚北伐,意在屏护临安,其布势重在淮河正面,而在两翼担任主攻的岳飞、韩世忠二将则势单力薄。端平北伐,短时间收复二京,也只是重复了刘宋收复河南四镇的覆辙。





卷五 千军万马避白袍 第55章 天兵十万下洛阳(七)
北疆军帅帐,总参谋部前敌军事会议正在进行。

行军元帅云铮端坐正中,他的左手边,新任副总参谋长云逸正在作战前军事分析。

“前次元帅已经说过,中原地理形势决定着中原的攻守形势。中原的不利之处在于其四战之地,最易受到来自周围地域的侵扰和挑战。不利既来自外围,经营中原时,亦当从其外围着手。那么我们现在就以洛阳城的攻取为角度,来看中原地区攻守的要点。

历史上,有不少攻取洛阳的成功战例。其中,以匈奴刘汉攻西晋洛阳之战和唐初李世民攻王世充洛阳之战比较典型,其成功之处也颇有相通的地方。

西晋末年,刘渊在离石起兵反晋,建立刘汉政权,然后遣将四略。晋永嘉三年(309年)十月,刘渊遣刘聪、刘曜、王弥等率精骑五万攻洛阳,呼延翼率步卒继之。汉军强攻月余,未能破城。刘渊遂改变战略,召刘聪还平阳,而以王弥侵掠兖、豫二州,收其兵谷,以图再举;使石勒攻略冀州,藉以扫荡洛阳外围,破坏西晋的战争潜力,孤立洛阳。

次年,刘聪继立汉主之位,十月,刘聪再遣刘粲、刘曜及王弥、石勒等将率众四万攻洛阳。攻城不利,遂又采取前次的战略,命刘粲出轘辕,掠梁、陈、汝、颍间;石勒出成皋关攻陈留太守于仓垣,后更攻陷宛、襄阳,横行江汉间;王弥侵掠襄城诸县。中原经此扰掠,洛阳饥困日甚。

时西晋军队的主力为东海王司马越所部。司马越见洛阳困弊,欲自保实力,乃率部出许昌而转项城。司马越后以忧疾而卒,所部为石勒所歼。

晋永嘉五年(311年)五月,刘聪再遣大将军呼延晏率军攻洛阳,并令刘曜、王弥、石勒俱引兵会之,围攻洛阳。六月,汉军攻破洛阳,俘晋怀帝。匈奴刘汉攻洛阳之战比较成功。刘汉在两攻洛阳不利之后,均能改变战略,扫荡洛阳外围,打击洛阳外围的援兵,也破坏西晋的战争潜力,孤立洛阳,司马越所率西晋主力也以困弊出走而被歼,最后洛阳实已成孤城一座,既无力戍守,外援又绝,犹如瓜熟蒂落,其攻取易于反掌。此第一例。”

他环视了一下四周,众将都听得很仔细,现在总参的位置的确已经重要许多了,云逸便继续道:“唐初,北方主要有三支势力:唐据关中,王世充所建立的郑政权据中原,窦建德所建立的夏政权据河北。

唐武德三年(620年),唐准备进取中原,攻洛阳。王世充闻之,也开始准备洛阳的防守,遣宗室诸王分镇洛阳外围各重要据点。他遣魏王王弘烈镇襄阳;荆王王行本镇虎牢;宋王王泰镇怀州;另以太子与其它诸王共守洛阳诸城,并选诸州镇骁勇者皆集洛阳,置四镇将军,募人分守四城;世充自将战兵总三万人以备唐。

这年七月,李渊诏令李世民督诸军击王世充。李世民率军至新安,即部署对洛阳的围困。他遣行军总管史万宝自宜阳南据龙门,将军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上谷公王君廓自洛口断其饷道;怀州总管黄君汉自河阴攻回洛城;自率大军屯于北邙,连营以逼洛阳。郑军出战,均被击还,洛阳与外部的联系遂被切断。

这年九月,郑尉州刺史时德睿率所部杞、夏、陈、随、许、颖、尉七州降唐;十二月,许、亳等十一州皆请降唐;次年正月,梁州总管程嘉会以所部来降;二月,怀州刺史陆善宗以城降。洛阳形势更趋不利。唐军加紧了对洛阳的围困。

围困洛阳的行动耗时较长,唐军将士俱感疲弊,有思归之意,刘弘基等请求还师,唐廷亦有班师之议。李世民说:‘今大举而来,当一劳永逸,东方诸州已望风款服,惟洛阳城孤,势不能久。功在垂成,奈何弃之而去!’ 决计围攻洛阳。

王世充被困洛阳,遂请援于窦建德。武德四年(621年)初,窦建德率大军西进援王世充。唐诸将皆请避其锋锐。郭孝恪建议‘宜据武(虎)牢之险以拒之,伺机而动,破之必矣!’ 薛收也建议‘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大王亲率骁锐,先据成皋,厉兵训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劳,决可克也。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 李世民遂分麾下精兵。使屈突通等将与齐王李元吉继续围攻洛阳,自率骁勇三千五百人东趋武牢,以拒窦建德。这年四月,窦建德战败被擒,世充无计可施,遂降。

李世民攻王世充洛阳之战,前后两阶段的布势,都可谓切中中原形势的要点。前期围困洛阳城的同时,分兵扼洛阳外围诸险要,切断洛阳与外部的联系。王世充求战不得,外援无望,所据州郡遂纷纷降唐,洛阳顿成孤城一座。后期有窦建德来援,则又分兵扼守虎牢,阻建德军入洛阳之路,使其不得入险,建德战败被擒,洛阳更是势孤。李世民攻洛阳之战,用兵布势,蔚然可观,为历代攻洛阳之战中不可多得的典范。”

云逸分析完,看了看众将,问道:“诸位,何人为这两次成功的战例做评?”评价过去的战例,是由云铮提出,总参最近开始施行的新举措之一。

众将互望了一眼,云冰起身道:“末将请评。”

众将一起朝主帅位置的云铮望去,云铮平静地道:“准评。”

“谢元帅、总参谋长。”云冰躬身谢道:“元帅,诸位将军,冰以为,匈奴刘汉攻洛阳之战和唐初李世民攻王世充洛阳之战有共通的地方。其攻取的目标虽在洛阳,但其着手却自洛阳的外围起。

洛阳号为四方之中,其形势之重却在其外围。从对洛阳与其外围关系的认识中,已足可蠡清攻取洛阳的时机与地理要点。所谓洛阳的外围,可从几个层次上讲。第一个层次是三川河谷的外围诸险要,如成皋、崤函、孟津、龙门等;第二个层次即为河南的四境,如西南南阳盆地、东南淮河上游、东北河内地区再加上洛阳城本身所在的三川河谷西北陕城、潼关一带,这些地域的一些战略要点是中原与其外围四方的联系通道;若将视野再放大些,则其外围可延及关中、河北、东南及荆襄等大的战略要地。四方之中的洛阳便处在这几层外围的包围之中。

所谓从外围着手,有一种自外向内层层递进的意味。对于最外圈的经营,实已涉及对于中原大的局势的判断,由此产生的主要问题即为经略中原、攻取洛刚的时机。前面第三节中已作专门论述,大体以纷乱之际,先据中原外围四角山川险固之地,积累力量,待时势有利,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