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86部分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86部分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改革想到这些,就觉得这头皮发麻,这历史的千钧重担,一下子就压倒了自己的肩膀上了。杨改革觉得,自己有点喘不过来气了。这幅担子,实在太重了点。
“大伴,把这封信读一读。”
王承恩接过崇祯皇帝手中的奏折,宣读了起来。金銮殿里,很安静,都静待王承恩读奏折。
……
皇帝的梦应验了。
群臣的脸色,异常的难看。这赈灾,没银子,不赈灾,那个神人的梦就是预兆,如果已经有了神人的预告还做不好准备,那可就是人作孽,不可活,到时候,当真如那神人说的,万万苍生横死,那他们这群大臣,就是罪人。
天象异常,必定有天灾,这在古代,那是“真理”。
要说天灾,隔个三五年出个,那都是正常的,但是像皇帝所说的那样,大面积的连续多年的干旱,可能持续十几年的杀戮,万万人的横死,这个让群臣,感觉压力实在太大了点,天下苍生的性命,系自己于一身,这份压力,陡然就压在了这些大臣的身上,担子,异常的沉重,如果到时候朝廷不能很好的解决灾荒问题,导致神人预告的那种情形出现,那他们这些人,毕竟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后代嘲讽的对象。
这在讲究青史留名,讲究“丹青照汗青”的古代,压力,不可谓不大。
“启禀陛下,这‘天赤如血,射窗牖皆红’,如此天象实在反常,预示着今年必定大旱,我朝各州县向来有预备仓,可于荒年借贷于民,秋成偿还,应对灾荒,不过这也就是能应对一下小灾小荒,如果真如神人所言,会有持续数年,甚至十几年的干旱,那这预备仓,也是杯水车薪啊!此事,陛下宜早做准备,以防万一……”
群臣都埋头苦思,这下可闹大发了,此事如果应对失策,没有阻止神人梦中所言的后果,那么,他们这群朝廷的诸公,恐怕少不得要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面,标榜很多年,日后的朝代,必定会以他们作为反面教材,这让他们,寝食难安。
一时间,朝堂又变得寂静起来。群臣开始想尽绞尽脑汁,想各种对策。
杨改革知道这一切。北方的干旱,已经开始了,灾荒、造反,十几年的厮杀,人口凋零,明朝的灭亡,这就是滚滚的历史,历史的车轮,一路碾压而过,把一切试图阻挡的螳臂碾得粉粹。杨改革心中明了,又不能和大臣们说。只能借神人托梦,把自己身上的万钧重担,均一些给这些大明朝的精英们。让他们也感受一下这个压力。利用自己“先知”的力量,在这些明朝精英们的软肋上,抵上一根匕首。
……
“退朝!”杨改革见朝堂上,异常的冷清,都没什么好办法,只好退朝。
转身有又对王承恩说道:“大伴,将参谋部的人请到文华殿去。”杨改革只能把圈子缩小,商量对策。
“遵命,陛下。”
……
文华殿。
杨改革一脸忧愁的坐在宝座上,见参谋部的人都到齐了。道:“诸位爱卿,今日那六百里加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这神人托梦之事,大家如何看?都说说自己的看法。”
“启禀陛下,陛下坐拥江山万里,偶尔一个地方遭灾,也是常有的事,大可不必如此紧张,就如人身上的小疥,偶尔一地方犯之,并不影响全局,各州县有预备仓,对应灾荒,都有经验,陛下只要加强预备仓的监管,到时候开仓放粮,灾荒,必定会消弭的。”这位阁老开解崇祯皇帝,遇到灾荒,不要这样惊慌,我们还是有灾害防御体系的。
“朕知道,这各地都有预备仓,对付一般的灾荒倒是可以,不过,这次的灾荒,神人预示,不是一般的灾荒,会持续数年之久,甚至十数年之久,难道那时候储备仓里还有粮食?那该怎么办?”杨改革反问道。
见崇祯拿神人托梦这事说事,参谋部的人,都不作声了,要说这神人托梦靠不住,显然不太合适,神人在三四天前的夜里,就已经托梦了,那时陕西还没发生异象,要说神人托梦之事是假,也说不出口。当时,皇帝的预测,大家都在场,事情的经过,大家都看在眼里的。
“陛下,可从江南调粮。”来了一个出主意的。
“调粮简单,可银钱从何而来?户部尚有亏空几百万两,全赖陛下内帑支援……”另外一个反对道,将大明朝的窘境说得明明白白。
这事很纠结。皇帝的梦不可驳倒,为了不出现神人说的那种万万人横死的后果,就一定要赈灾,但是这赈灾,需要的银子实在是海量,拿不出银子,拿什么赈灾?纠结就纠结在这里。谁都知道灾荒了要赈灾,但是就是没银子,况且是长达数年,十数年的持续干旱,这得掏多少银子出来?
【修改了昨天一章的一个小地方,结束了,改成结束进士班的讨论。】


第129章 南粮北调
“那既然如此,就只能加赋税了。”不知道是谁提了这样一句。
加赋税?杨改革对这个东西很惧怕,生怕加了赋税造反的人更多。
“北方本就是大干旱,如何加赋税?岂不是逼人造反?”
“那就在南方加赋税。”
……
杨改革很想一肩把这赈灾的事给挑下来,奈何这不是几十万两银子就能摆平的,很可能是每年数百万两银子的无底洞,就是杨改革全力赈灾,也不见得拿得下那个窟窿,不是咬下牙,狠下心,挺一挺就过去了。
那就只能加税,记得这明末确实加过好几次税的,据说,还是明末灭亡的主要原因。不过看过诸多穿越小说的杨改革,很清楚的记得,这明末的农民造反,主要还是集中在了北方灾害严重的地方,如果只加南方的税,也许行。
“那我朝的赋税情况如何?赋税会不会很重?老百姓能承受吗?”杨改革问了这几个问题,这个问题能回答的人很多,但是回答得很对的人,却不多。
“启禀陛下,我朝税赋不重,太祖定下来藏富于民之策,如今大灾荒即将到来,稍加一些赋税救急,想也不过分,只要陛下不在受灾的北方加税,想问题应该不大。”
“税赋不重?那位卿家给朕讲解一下我朝的赋税情况,该如何加税?注意北方几省除开。”对于明朝的赋税问题,穿越宅男杨改革摸不着头脑。只得现场问一问再说。
“启禀陛下,我朝田税每亩不过几升,如果陛下加税一分,约合亩税十一斤,想来,问题也不大,当然,我大明田分等级,南北产粮不一,税率不一,所以,税收有差。我大明朝上下,有田近十亿亩上下,每亩加税一分几厘不等,每年大约可多收田税八九百万两上下,当然,陛下如果除开北方的田税,外加除开宗室、士绅等免征之田等,所以,实际所得,可能会在四五百万两银子左右。作为赈灾,想来已经可以了。”
这位大臣估计是户部的,将大明朝田赋的情况,大致的简单介绍了一下。
南方加一分的田税,就有四五百万两银子,这个,貌似可以啊!杨改革心动了,一直告诫自己不要加税的紧箍咒,松了一下,没记错的话,明末,南方都是一直比较稳定的,想必,多收一点银子,不算过分,这北方,特别是陕西,河南几个地方,不仅不能收税,还要免税,加赈灾。
“如卿家所言,这在南方加税,似乎也是可行的?其他卿家还有什么要说的吗?”能得四五百万两银子,又不会引起农民起义,这个,貌似,可行!四五百万两银子的诱惑,杨改革是经受不起的。
“启禀陛下,臣以为,加税明面上只有一分,实际还有伴随而生的各种名目的摊派,阴征,实际征收的数目,可能数倍于陛下的一分,升斗小民,苦不堪言,陛下还请三思。”
一记警钟,敲响在杨改革的头顶,杨改革是震耳欲聋!才想起来,这当官的会漂没,这当吏的,会吃拿卡要,这当地主的,会大斗进,小斗出。理想是好的,纸面上的财富是好的,实际的操作,却不是那样美好的。
杨改革暗自责备,自己忘乎所以了。这帐,当真要细算一下。
“那位爱卿可以为朕出一个好主意?既不加税,又有银子赈灾?”杨改革无奈,只好看看有没有能人。
“臣请陛下发内帑以救天下。”
“噗~~”杨改革一口茶喷得老远,现在还有人盯着自己的内帑,让自己发内帑救急天下,不知道这人是怎么想的,难道这内帑的银子就是自己挖的吗?这天灾那样大一个窟窿,你让我一个人担,你是诚心想坑死我啊!
“这位爱卿,赈灾,朕自会拨发内帑去救济的,不过朕的内帑也不是金山银山,这长达十数年的干旱,你认为朕的内帑能发多久?这户部解到朕内帑的银子,想必你心里也有数吧。”杨改革很想捏死这个家伙。自己的钱,那是有大用处的,你这样叫我去填无底洞,那我可什么都干不成了,训练新军,海军,造船,支援边疆,补发军饷,这样样都要钱,自己内帑里的银子,只在内帑里打一个转,又出去了,你还以为我有多少钱?我这内帑里的钱,都到了要弄出去放印子钱的地步了,可怜的不能再可怜了,你还不放过我。
“孙师傅,依你看,该如何呢?可有什么好主意?”杨改革不得不再问自己的师傅孙承宗。
孙承宗已经沉凝了许久了,见皇帝问起,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加收田税可行,就算是有宵小阴加田税,再多派阴征,就算每亩征收达到二十斤,南方仍可支撑,南方的田,产粮较高,下田可收一二石,上田则可收二三石,即使宵小阴加,也不过一成田税,勉强也可为,陛下可派人加大惩处力度,想必,不会太过伤民。”
呃~~,孙承宗也是支持加税,这个,杨改革有点意外。
“孙师傅,我朝的田税难道不是很重了吗?还有宵小阴加,这不会有问题吧?”杨改革有点不确定,印象里,教科书里,都说这明朝是横征暴敛,导致亡国吗?可现在连孙承宗也赞成加田税?
“启禀陛下,我朝田税,不重,三十税一,民田每亩征收不过三五升,又如何会重呢?官田较高,八升到一斗二升之间,就统一亩收一斗均算,南方田产一般都有二石左右,怎么算的上是重?”孙承宗又给崇祯解释。
杨改革糊涂了,民田,官田,税率好像不太一样啊!民田有多少,官田有多少?这到底两石的田产,征收一斗的税重不重?貌似也不记得后来二十一世纪征多少了,也不知道这其他时候征的多少。两石产粮征收一斗粮食,貌似是5%,如果自己在一斗的基础上加收几厘或者一分,也就一斗一升的样子,貌似真的不多,如果算上两三倍“阴收”“摊派”,估计能达到实收一斗四五升的样子,也就是说,占了产粮的7。5%。貌似,真的还行。这还是按照官田的税率收的,如果是民田,则更低。
现在,轮到杨改革纠结了。这到底要不要加税?杨改革心动了,每年四五百万两的银子的收入,说不动心,那是不可能的。
“还有那位卿家有话要说?”杨改革再次发问,心里一直纠结这这田税加不加。
众人沉默了一阵。
徐光启出来,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增加南方田税,可行,只要限定数额,想来,问题也不大,陛下梦中那位神人不是告知,只是北方数年的干旱灾荒吗?那既然如此,岂不是说,南方比较安宁?那样的话,其实只要南粮北调就成了?”
这个?南粮北调?貌似只听过南水北调……
杨改革还在迟疑,就有人出来奏到:“启禀陛下,臣以为,转运粮食,极为困难,运一石粮食,路上吃掉大部分,要大规模赈灾,有力未逮啊!”
来了个反对的。
徐光启争辩道:“启禀陛下,那京师每年从南方调粮数百万石,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那个人也不甘示弱,道:“启禀陛下,虽然京师每年调粮数百万石,但是那靠的是运河之利,但运河之运力,已经穷竭,时常枯水,要增加几百万石的运量,恐怕……”
徐关起很快就抢答道:“既然河运不行,那陛下为何不海运呢?海运船大,运得多,运费也便宜,消耗更少。”
刚才和徐光启争论的那个人迟疑了一下,想了想,道:“陛下,海上风浪大,容易翻船……”
海运漕粮?杨改革心中一亮,确实可行。海运远比河运便宜得多,而且运输量巨大,至于海运会翻船,那个,杨改革认为,火车有时候还会翻呢,飞机有时候还会掉下来呢,如果百分百的安全,那干脆什么事也别做了。
“嗯,徐师傅说得有理,这海运漕粮,似乎也是经济可行的。这个,得考虑一下。”海运一旦开展,就要造海船,有了海船,就会有海军,这可是一举夺得的好事,杨改革下了决心,这粮食,还就要从海上走了。
“启禀陛下,漕运改海运不可啊!想运河边上,有百万人口依靠这漕运过活,陛下一旦改了海运,这批依靠漕运过活的人,如何生活得下去?”一个大臣出来,说了不能搞海运,搞海运,这百万人就要下岗,到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