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814部分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814部分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别是对于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人来说,他们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能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能脚踏实地的做事,更是重要,不是所有官员都能像孙元化一样。
“……陛下谬赞了,臣当不起陛下的夸赞,比臣更加辛苦的人大有人在……”孙元化立刻谦虚的推让。
“不,朕这是有感而发,不是随便说说……”杨改革倒是严肃起来。
孙元化见皇帝严肃起来,更加疑惑,皇帝似乎说得是正事?
“……卿家这般拼命,让朕感动,也让朕惭愧,切忌,身体要紧,日后不要这般拼命了……”杨改革道。
“这……,陛下,恕臣难以从命,明知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明知自己能克服一个难题,焉有不印证之理?这岂不是虚度光阴,浪费生命?”孙元化立刻躬身着抗命。
“你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紧,可朕只有一个孙元化,若是孙元化劳累成疾,那朕又从哪里找一个孙元化去?朕可损失不起孙元化……”杨改革笑着说道。
“……这……”孙元化的眼角立刻湿润了,内心已经开始流泪。
“……谢陛下关怀,臣诚惶诚恐……”孙元化擦了擦眼角说道。
“唉……,朕知道卿家一心想把一个个的技术难关攻克,可这般劳累和拼命,也不是办法啊!”杨改革说道,杨改革发现,自己好像忽视了一些问题,那就是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自己倒是一味给孙元化加担子,却没考虑过孙元化的承受能力。自己下达命令的时候固然很爽,可任务却几乎全部压在了孙元化一个人身上,这样下去,总是不行的,还必须得想个办法,给孙元化减负,或者说,得造就更多的“孙元化”来。
明朝要进行整体的变革,工业、技术上的变革是必不可少的,而工业和技术上的变革,需要大量的像孙元化这般,有一定的功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人来承担技术变革的重担。
在明朝,工匠,手艺人的地位始终是太低,短期内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改变,即便是有了不起的发现和技艺,也不可能承担起支撑技术变革的重担,技术变革的重担,短期内,始终还是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人来承担。
这种人,目前来看,工匠、手艺人是不可能的,社会地位太低,上不了台面,也只有像孙元化这般,有功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人来承担这个重任,否则,整个社会对技术的鄙视,会严重的制约技术的进步,一两千年的传统观念,不可能短期内发生很大的变化,改变一两千年的惯性思维,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杨改革知道,一个孙元化还不足以承担起支撑技术变革的需要,还得有一批孙元化才行。毕竟科技越往后,这分类越细,需要研究的东西也越多,完全靠一个人是不行的。
除了这个,杨改革也发觉,武人治国绝不可能,完全靠文人治国,也不是那么靠谱的,即便是自己的进士班都成为了大明中坚力量,掌握了整个帝国也不行,不是说这些进士班会造反,会什么什么,而是说,普通的文官只读四书五经,即便是了解一些其他杂学,在思维上,还属于“文科”旧思维,“文科”旧思维最常见的就是耍嘴皮子厉害,做事想当然,做事从“心”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和实际数据出发,缺乏一个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文科”思维治国不是不可以,可若是完全依靠“文科”思维治国,那是不行的,官员就是这个帝国的头脑,若是头脑里没有理性的思维,靠满嘴跑火车和想当然,那肯定是不行的。
这个帝国,除了文臣无武将之外,还应该有一大批真正的技术官僚,需要一大批有能说得上话,有一定影响力的拥有“新思维”的官员,在国家需要决策重大问题或者事情的时候,能以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给国家一个相对正确的建议。
空谈误国这几个字,杨改革先前也有一些理解,不过却没今日这般深,见过了孙元化在太阳下暴晒着实验技术,杨改革忽然明白,自己要做的不仅仅是平衡朝堂上的力量对比,这个,只是一个简单的帝王之术,对于一心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自己来说,还是不够的,自己还需要一大批这种有理性思维的官员来支撑这个帝国,这个大明帝国,需要更多的孙元化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一个巨人,更需要有一个健康和合理的头脑。
平衡朝堂上力量的同时,平衡思维上的力量对比,更为重要。
杨改革明白,自己还需要扶植一批孙元化,还得让技术官僚,“理性思维”成为朝堂上一只重要的支撑力量,只有这样,这个帝国才能健康的成长,才能长久。
不然,即便是自己把明帝国这个巨人建设得再强大,武装得再厉害,可指挥头脑的依旧是那些腐朽的旧思想,依旧是那些不着边际的“空谈”想当然,这个巨人即便再强大,也只是一个没有脑子的武夫,蠢蛋,空有一身力气使不出,只会被人耍得团团转。
平衡朝堂上的力量这个自己在做,拉一派,打一派,打一棒,给个甜枣,杨改革也玩得纯熟了。
平衡朝堂上的思维力量,这个,算是新进入杨改革视野的一个新鲜事物。
谁是有“新思维”的官员,谁有比较大的影响力?
杨改革这一分析不要紧,这一分,倒是分出不少奇怪的结果来。
真正说得上是新思维的官员,自己帝党之内,却是徐光启和孙元化,像孙承宗,居然都是“旧思维”,更别说毕自严,施凤来了,这让杨改革有些惊讶。再想想,实际,自己理解中的“新思维”,几乎大半都是“洋派”,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和洋人有接触,能接受和运用洋人那边的技术和思想,对技术都比较在行。
对于这个区别的发现,让杨改革惊讶不已。
杨改革思索了一阵,发现自己要补的功课还有很多,不仅仅是要把平衡朝堂的帝王之术玩转,更得把平衡思维这个新东西考虑进去。
得考虑给“新思维”更多的上升空间和说话的权利,而不是仅仅以前想的那般简单。
推动技术的进步,不可能靠一个孙元化,同样的,推动社会的变革,也不可能靠一个皇帝,思想上的进步和认同,也是很重要的,没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努力,实现不了自己心中所想。现在很多人确实是和自己走在一条路上的,自己可以带着他们赚钱;自己可以带着他们发财;自己可以给他们官位;可以给他们权利,可这些人的思想,却未必是和自己一条道上的,杨改革知道,自己需要更多的,在思维方式、思维上和自己一条道的人。
孙元化见皇帝说着说着,自己陷入了沉思,也不好打搅皇帝,只能在一旁等着皇帝自己醒来。也好奇,皇帝到底想到了什么。
杨改革沉思了许久,考虑了很多先前忽视的东西。得了不少有用的东西。自己不仅仅是要培养进士班,不仅仅是要弄个太监班,也不仅仅是要打一派,拉一派,也不仅仅是要玩弄帝王权术……,看着眼前的孙元化,杨改革感慨颇多。
孙元化见皇帝清醒过来,看着自己笑,连忙底下脑袋。
“呵呵……,刚才是朕不好,出神了,卿家莫怪……”杨改革笑着说道。杨改革很早就有感觉,觉得自己和徐光启在很多东西上是有传承的,遇到之后感觉格外的亲切,原先倒是以为是因为很多东西都是这位老人发明和确定的,比如直角,钝角,平行线这些东西,到现在,杨改革才明白,自己的直觉没错,感觉徐光启亲切,还有就是因为思维上的认同,徐光启这些“新派思维”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和自己的思维方式是相同的,传承的不仅仅是那些直角钝角的命名,更多的是思维以及思维方式的传承,所以,遇到徐光启之后,才会感觉那么亲切,这种感觉,即便是和自己信任有加的王承恩,孙承宗,也是没有的。


第742章 学堂
杨改革忽然明白,自己为什么遇到徐光启之后会那么亲切了,这种亲切,不是血缘上的亲切;也不是人际关系上的亲切;而是思维和思维方式上的亲切。
传承的不仅仅是那些命名,更多的则是思维和思维方式。
这个杨改革偶然明悟的东西,让杨改革感觉颇为奇异。
“……卿家可想过,修建人坛纪念碑,如此浩大的工程,得需要多少水泥,多少的钢材?”杨改革闻到。
“这……,回禀陛下,这个臣好没有具体的计算过,还要等纪念碑的高度和样式确定了才能计算,但可以肯定的是,需求量一定是非常的大,大到常人难以想象……”孙元化立刻说道。实际如今到底要修多高的人坛也没个定数,到第要修什么模样的纪念碑,也没个定数,他即便是想计算要多少材料,也无从算起,如今,只能等待人坛高度和模样的确定了再说。
“是啊!人坛纪念碑,若是按照五十丈算,底座的长宽怕也在七八丈之间……,若是建成这么一个建筑,卿家算算,一共是多少材料?”杨改革说道。
“五十丈?这……?”孙元化十分为难的说道,脑袋里一座冲天而起的大厦,将整个脑袋塞得满满的,五十丈,是不是太高了点?
“是的,五十丈,朕有宏愿,要建就建个高的,大的,三十丈的太普通了,没有什么挑战性,还是建五十丈的比较好,当然,实在建不了五十丈的,三四十丈的也行……,若是建五十丈的,朕想了想,底部和顶部也不可能一样大小,这纪念碑,定是顶部渐细,渐尖的,如此,建材倒是能省不少,也才更安全,……朕也知道,要建起这么高的纪念碑,只怕地下部分也是不小,朕稍稍算了下,地上地下加起来,只怕有数亿斤,这么庞大的建材数量,基本上都是水泥,卿家可想过,这么多水泥,得怎么弄出来吗?”杨改革说道。至于实际数据,杨改革心里倒是大致有一个谱,那就是参照“华盛顿纪念碑”,华盛顿纪念碑高一百六十五米,底部长宽是二十二点四米的正方形,和杨改革要建的纪念碑差不多,重量是九万多吨。【不知道这个九万吨是不是包含地下部分,个人感觉是不包括】
九万多吨的建材,大部分都是水泥,实际就是需要一个年产数万吨的水泥厂来供应水泥,除了水泥,还需钢材。杨改革找孙元化,其实,也就是想把这个问题确定一下。
“这……,回禀陛下,是的,确实需要如此之重的建材……”孙元化想了想,说道,这些日子,他也没少算这三五十丈高的建筑到底要多少建材,总是算得心惊肉跳,实在是太多了。
“除了水泥,还需要钢材,少不得还得需要一个钢材厂来供应这座纪念碑……”杨改革说道。
“回禀陛下,是的,确实还得有一座专门的钢铁厂来供应钢材,仅凭现有的产量,怕是满足不了这纪念碑的需求……”孙元化道。
“是的,所以说,朕要卿家不要太过劳累也就是这个意思,卿家只有一人,除了关注纪念碑的修建,还得关心水泥厂的建设,钢材厂的建设,还有天津那边的事不能扔了,还有这铸炮,研发新的工具等等的事,卿家说,你能忙得了几头?”杨改革说道。杨改革这一罗列孙元化需要承担的任务,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任务实在太重了,几乎所有的重工业研发任务,都到了他头上,从火炮研究,到钢铁性能的研究,到水泥性能的研究,到钢铁工具产品生产、研发、改进,到煤,焦炭的生产、应用,再到如今的纪念碑修建,这些都需要孙元化一个人负责。杨改革自己细数就觉得头疼,可别人还得一样一样的负责,说的人和做的人的差别,就是这么大。
“……臣些陛下挂怀,能得陛下关心,臣虽死犹荣……”孙元化眼泪就下来了,他可真的算得上是没日没夜的做事了,基本上是一睁眼就有各种数不尽的事要做,其中的劳累,也就他自己明白。
“唉,卿家的苦,朕今日算是体会到了,所以,朕觉得,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必定还得想其他的办法才行……,朕觉得,卿家还得找一些帮手才行……”杨改革说道。杨改革知道,徐光启和孙元化算是“西洋派”在中国的代表,这两人是师承关系,而徐光启已经渐老,孙元化会逐渐的成为整个“西洋派”在中国的代表领军人物。
杨改革也想通了,自己的朝廷需要有这么一只有逻辑思维的官员队伍,这样,这个帝国才可以更加的安稳。扶植孙元化,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技术上的进步,更重要的还是获得思维上的进步。自己需要扶植的,不仅仅是一批懂技术的官员,更需要一批有新式逻辑思维的官员。这个里面,细究起来,还是有不小差别的。
“……陛下说得是……”孙元化道。
“卿家若是看上什么人,觉得什么人能帮上卿家的忙,能为卿家分担重担,不妨报给朕,朕可协调,将他调派往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