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809部分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809部分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陛下夸赞,……不过,陛下,这大雁塔乃是塔,而陛下要建的却是碑,这两者,完全就是不同的东西,陛下……,建塔或许容易,但建碑,臣以为,难,只怕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建的,……”工部尚书说道。
“说得也是,碑是碑,塔是塔,这两者确实是有区别,……那工部,建塔问题不大,那建碑呢?”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臣以为,若是说建碑,而且是用整块石材建碑,则是无法成功的,就比如阳山碑材,仅仅是开凿,就要数年,更是无法运下山,更无法运到京城来,别说三十丈高的塔了,即便是缩小数倍,建个五六丈高的塔,这碑身的石材,也是采集不易,根本建不起来……,这碑若是以砖石来建,则这碑实际和塔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外观不同罢了,这砌起来的东西和整块石头建的碑,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工部尚书说道。
碑和塔的分别,工部尚书也说了出来。碑讲究的是用整块石头来建,而塔则不同,可以用砖石来建,也就是说,可以一块一块的堆积起来,可以讲究结构。
“嗯,说得也有道理,这碑和塔确实有蛮大的区别,这碑讲究整块,这塔则不讲究……,和确实是个问题,……”杨改革假装沉吟。
“……那既然用整块石块无法建成如此高大的碑,碑太小了又没有什么意思……那若是用水泥灌注出这么一整块的碑,卿家以为如何?能行否?”杨改革又接着问道。
“回禀陛下,这……”工部尚书立刻为难了,他也是为这事整夜未眠。按理说,修碑,就应该用整块石料来做,但这显然是不行的,皇帝要修那么高的碑,这得多高多大的石材?比那阳山碑材还要大,这怎么运得下来?这根本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而用零碎的砖石来构建,显然和碑的定义相去甚远,若是用砖石一点一点的建筑上去,修个三十丈高的建筑,倒是没有问题的,若是用上了水泥这玩意,三十丈也不是难事。
问题就出在这里,碑讲究的是一块整体,塔则不讲究;皇帝要建的是一个三十丈的碑,那是通天塔,高高耸入云端,可不是一个几丈高的矮小建筑,显然,若是用天然石材,肯定建不出来皇帝要求的三十丈高的碑。建成塔,那显然离“碑”甚远。
“……用水泥灌注么……”工部尚书也拿不准了,水泥还是一个新鲜玩意,出来没多久,对于能不能用水泥灌注出一块完整的,不用搭建的“碑”,工部尚书也拿不准,按理说,这和“天然碑材”也是有区别的,可这水泥干了之后,塔确实就是一个整体,确实就成了一整块“石头”,若是说和建碑用整块石材的要求也马马虎虎能过得去。
杨改革笑了笑,对于用水泥修建纪念碑,并且修得异常高大,这也就是在如今水泥刚刚出世的时候这么干,若是到了二十世纪,水泥成了普遍的建筑材料,修个普通的纪念碑倒是没问题,但若是修这种国家层面的纪念碑,那可就出洋相了,那就显得没档次,不庄重。也就是现在水泥刚出来,大家对水泥是个什么东西还没一个具体而详细的界定,所以,也就任杨改革折腾了。
杨改革现在想的不是修个几丈高的碑,杨改革想的是开疆拓土,太平洋内湖,需要的是一个能震慑住“老外”的这么一个“奇迹”式的建筑;需要的是一个能震撼本国百姓,能凝聚本国民心的这么一个“奇迹”建筑;需要的是一个承载人望、传承的“奇迹”建筑。自然是要建得异常高大,建得能“服人”才行,这对于日后的扩张,绝对有着相当大的好处。
虽然杨改革现在走的路子是制霸的道路,准备用铁血来扩张和殖民,可明朝向来的“朝贡”体系也不是没有一点用处,能通过“威服”的方式让被殖民的地方自动归附明朝,杨改革也不会一味的动用武力,所以,这“奇迹”式的建筑,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显然几丈高的东西不可能“服人”,还是得上这种“通天塔”才行,至于这水泥能不能修碑,这个,如今也还没有一个具体和明晰的界定,杨改革倒是钻了不小的空子了。反正这水泥也是杨改革自己弄出来的,还不是随杨改革自己说。
“……这……,这,回禀陛下,臣也说不好,此前从来没有水泥这个东西,能不能用来修碑,臣也说不好……”工部尚书确实为难,拿不准主意,也只好如此说。
杨改革笑了笑,心道:就知道你拿不准。
“既然工部也拿不准,那那位卿家可说说,到底能不能行?理由是什么?”杨改革笑着问道。
众臣听了,也都纷纷议论起来。【还是啰唆几句,二三十丈的建筑对于明朝来说,真的是没有修建的压力,中国古代的各种技术,包括建筑技术,其实都是很牛的。】
“陛下,既然这碑不容易建,那不如建塔得了,这塔容易建……”立刻有大臣说道。
“陛下,既然建不成碑,臣以为,还是别建了,陛下建这个碑,乃是为了纪念华夏的传承和华夏的延续,如此之重的事,建个塔什么个什么事?……”也有大臣反对。
大臣们是纷纷发言。
“陛下,臣以为,可以建,以整块石材建碑,这实在是太难,要想建成‘通天塔’,这根本不可能,若是陛下执意要建这种碑,那可真的是劳民伤财了,……故此,臣以为,还不如以砖石建塔呢,以砖石建塔,虽然比不上用整块石块那么雄浑,可也不差了,若是能建起这么高大的塔,……雁塔题名,也算是我朝的一桩佳话……”一个大臣说道,撇开了水泥修塔的事不说。不知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将修塔和雁塔题名联系到了一起。
将这华夏纪念碑和雁塔题名的事联系在一起,这话题随之又是一转,又纷纷就这件事争论起来。
“……启禀陛下,臣以为,不妥,这雁塔题名,虽然风雅,可岂能和华夏纪念碑相提并论?那华夏纪念碑,乃是纪念为我华夏延续作出贡献的人,谁有资格在上面题字?谁有资格在上面留名?”立刻又人提出疑问来,将大雁塔和这纪念碑的差别说了出来。
“正是,陛下,臣也以为不妥……”争论的人立刻多起来。
“……陛下,既然这是华夏纪念碑,纪念的乃是为华夏延续作出贡献的人,受的是天下万民的祭拜,那谁又有资格接受祭拜?臣以为,绝不可把华夏纪念碑和大雁塔混为一谈,此碑绝对不是风花雪月,谈风说雅的地方,……不妥……不妥,这华夏纪念碑上,能被记载下来的,一定是对我华夏的延续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绝不可能随便什么人就能在纪念碑上书文……”立刻又有人争论起来,把这话题拉到了谁有资格在纪念碑上留文,谁有资格上纪念碑的问题。这实际就是杨改革准备的“浮雕”问题。
杨改革听了想笑,这个问题一出,众人还不得为谁能上纪念碑打破头?若是这纪念碑多上几块“浮雕”,那能上的人还比较多,还可以分润分润,若是“浮雕”少,就那么几块不够分,杨改革知道,一定会打破头。
“嗯,说得有道理,此事,确实是一个很严重的事,这华夏纪念碑,乃是为了纪念为华夏延续作出贡献之人之事,所以,这纪念碑上的文或者记载的事,必定是有代表性的重大关系的历史事件,必定是对我华夏的延续有着承前启后作用的大事,那诸位卿家觉得,什么人可上这纪念碑?什么事又值得上纪念碑呢?……”杨改革笑着说道,这楼歪得,杨改革很想笑。
这个问题一出,朝堂上立刻吵起来。
“陛下,臣以为,圣人必定是要上纪念碑的……”有人第一个就喊出了圣人的名号。
“有道理,有道理……”杨改革听了,立刻点头称赞,怕的不是谁上碑的问题,而是怕别人不讨论这个问题,等你们把谁上碑的问题都讨论过了,看谁还出来讨论要不要建。讨论到这里,实际这碑就成了必建了。杨改革自然是满心欢喜的赞成。
这个倒是没有太大的争议,不管如何,孔圣人在明朝都是不能被冷落的主,好事都能沾得上边。
这个话题一开,这文华殿,立刻吵成了一团,很多大臣还奇怪,这要不要建都还没讨论,你们怎么就把谁上碑的事说上了,还争得这么激烈?
“陛下,臣以为,我大明太祖……”又有大臣喊道,要把明太祖朱元璋也送上去,这个也没什么争议,不管如何,大家如今都在大明朝当官呢,不看僧面看佛面。
“嗯……”杨改革又点点头。
“陛下,臣以为,陛下也可以……”这个大臣想把皇帝也弄上碑去,可能是脑袋一热,有感而发,随即想到皇帝还是活人,为的正是活人祭拜的事才弄出了修纪念碑的事,现在要把皇帝送上纪念碑,这也太不吉利了,当下就闭嘴了,把说出了个半截的话咽了下去,也好在大殿里热闹,没什么人注意他。
“陛下,既然是华夏纪念碑,那这炎黄二帝,岂有不上的道理?这可是华夏的祖宗……”有人立刻说道。
争论到这里,又得到了一次统一,炎黄二帝又无可争议的上了“碑”了。
“陛下,既然炎黄二帝该上,那这上古的三皇五帝,岂有不上之理?……”又有人提议道,说起来,这炎黄二帝也是三皇五帝其中之一了,炎黄二帝算是华夏人文始祖,那其他几个人,也该上。
“这个该上,这个该上……”杨改革听到有人说三皇五帝该上“碑”,立刻高声喊道,杨改革等这句话等了好久了。
这些都算得上是没什么争议的,都是该上碑的,可接下来,争议就大了。
“启禀陛下,臣以为,向来我大明百姓,也被称作汉人,这传承也是在汉朝起的,也至少有一两千年了,臣以为,汉朝可以上碑……”有人提议道。
这个提议说出来,倒是没什么人反对,这汉人的说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汉朝上碑也就说得过去,否则,这汉人的来历岂不是没了出处?
“嗯,也有道理,这汉朝确实该上碑,不过,该谁上碑呢?或者什么事件比较特殊,值得说道,有代表性?……”杨改革也肯定了汉朝上碑的说法。
杨改革这一问不要紧,倒是给问出了不小的事端来。
“……陛下,臣以为,自当是汉高祖斩白蛇……”
“斩白蛇怎么行?自然是大汉开国的时候最重要,自当是这个事该上碑……”有人立刻争起来。
“……陛下,也不对,汉高祖开国之时,大汉正穷困得厉害,也是经过了文景之治,这汉朝才逐渐的有了起色,说起汉朝,若是说最值得纪念的,自当是封狼居胥了……,臣以为,该把这件事上碑……”大臣们倒是讨论得很是激烈。
“……封狼居胥固然不错,不过那霍去病不过是一臣子,岂能以臣子之身超越帝王?这君臣的名分还要不要?这不是陷霍去病于不忠不孝之境地?……”立刻有大臣出来反驳了。
杨改革听得那个汗,这个话题,倒是越来越热闹了,超出了自己的预料。自己不过是稍稍的引导了一下话题,这话题就如此火爆。
经过大臣们数次交锋,最后得出的结果是,汉朝该上,霍去病也该上,但怎么得,也得把汉武帝弄上去,不然君不君,臣不臣的,没个体统也不好。
杨改革见自己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也就没心思管到底该何人何事上碑了。杨改革最看重,最关注的,实际还是三皇五帝的上碑。这三皇五帝上碑了,杨改革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其他的,也没什么要过问的了。



第738章 判词
随着引导,众臣的话题逐渐的引到了该谁上碑的问题上了。
杨改革也乐得众臣争论。
圣人,明太祖,三皇五帝这是无可争议的要上碑的。
但到后面,该谁上碑,不该谁上碑的问题,就争论起来。
“……虽然前宋文弱,可也是华夏正统,怎么就说得如此不堪呢……”一个大臣很是气愤的说到。话题已经越说越远,扯到给各个朝代定性的“判词”问题上了。
“……为什么前宋就不能上了呢?……”
“……就是不行,前宋那么文弱……,有什么理由上碑?……”
“……为什么不行,前宋也有十万士人殉国的事,其忠烈可见一斑,为什么就不能上,如此忠烈之事,焉能不上?……”
官员们争论,杨改革也不管,反正是任由大臣们争。
……
争着争着,争出事端了。
什么汉经学,唐乌龟,宋鼻涕的话都扯出来了,让杨改革很是惊讶。
原因是一个官员见自己“举荐”的人没能上碑,心里觉得不爽快,又因为这大殿里争论的气氛实在是太热烈了点,“一不小心”,将宋鼻涕喊了出来,这一下,这文华殿算是“失控”了,这个说宋鼻涕不能上,不能代表华夏,那个说能;这个说连唐乌龟都能上,为啥宋朝就不能上,既然扯到了唐乌龟的问题,那汉朝还靠女人和亲才能保证国家安宁呢,又有人又把汉朝拉了进来。这文华殿里,算是成了一锅粥,而且是焦糊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