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740部分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740部分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682章 光明正大的逆天
大年初二。
一场声势浩大的招工潮被瞬间掀起,立刻将开年的阴晦洗涤得干干净净。
文华殿。
杨改革已经召集了大臣们议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片山呼万岁,杨改革感觉很不错。
“免礼……”
众臣这才起身。
“诸位卿家,今日是大年初二,朕本不该打搅诸位过年的,不过,事情紧急,也就顾不得了,昨日天降异象的事,想必大家也都亲身经历了……”杨改革带着微笑,慢慢的说道着。
众臣听到皇帝提到昨日的异象,一个个心里都直犯嘀咕,这晦气的事,皇帝还提他干什么?看向皇帝的眼神,更加的怪异,皇帝不是赢了吗?怎么还提这事干嘛?皇帝到底想干嘛?
看着众臣一个个直缩脖子,杨改革的微笑依旧,自己就是一个逆天改命的人,你再降些异象什么的,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决心,更不可阻止自己改天换命。
“昨日天象如此反常,必定是上天有所警示了……”杨改革笑着又说了一句。
众臣更是缩脖子,个个都想,不至于吧,咱们不是按照皇帝的路子走了吗?皇帝怎么还提这个事?莫非,还嫌我等做得不好?不至于啊……
“……那位卿家知道,这是上天再警示什么呢?”杨改革笑着问道。
众臣的脖子都直了,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回答,难道还说上天预警,今年辽东的战事一败涂地不成?
众臣一致的都不作声了,连传声筒施凤来也不敢言语了,这话可不好好接,接得不好,会犯大忌讳的。
见众臣一副缩手缩脚的模样,杨改革倒是带着十足自信,依旧微笑。
“……其实,这上天的预警,老早就有了,昨日之事,也不过是以前的延续罢了,之所以有如此反常的异象,说明了今年的问题更加严重,我等君臣应该尽早的做好准备才是,万不可忽视上天的示警,否则,必遭天谴……”杨改革说道。
众臣一听皇帝这个说辞,聪明的立刻明白了,感情皇帝说的异象不是指得辽东战败的事,也不是说辽东卖地的事,说得还是别的,那还有什么事“配”得上,印证得上呢?
“回禀陛下,臣明白了,这是上天在示警,今年我大明将遭受更大的干旱啊!……”施凤来不愧是钦定的传声筒,接话茬的功夫练到了一流,得皇帝提醒,立刻明白了皇帝说得是什么。立刻出来接话茬,也顺带将皇帝的话加以说明。
众臣都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文华殿的气氛,瞬间松动,再不复先前的僵硬。
“……回禀陛下,臣也明白了,首辅言之有理,早就有神人给陛下托梦,说我大明有持续十数年的干旱,这两年也确实印证了陛下所言,干旱一直在持续,想今年天降异象,早早的警示世人,想必,今年的干旱必定十分的严重,陛下,臣以为,应该更加谨慎的对待今年的干旱,做好一切准备,尽一切力量防备天灾……”大臣们也都“苏醒”过来,既然皇帝把昨日的异象和这干旱联系起来,知道皇帝有意把昨日那晦气的兆头化解开,用昨日那晦气的兆头应对皇帝早已预测过的天灾,这似乎更加的能说服人心,似乎更加“妥当”,更加的证明了皇帝的英明神武,更加证明了皇帝的“神圣性”。
“……陛下,既然天降异象示警,那朝廷更应该早早做好应对的准备,不可疏忽懈怠了,应该即刻昭告天下,命天下州县,百姓也做好应对的准备……”
话到这里,大臣们也都活跃起来,既然皇帝把昨日的晦头解说成了干旱,而不是暗地里谣传的什么辽东战事必败,辽东买地必亏上,那也好,如此解释,也免得大家尴尬。关于皇帝预测干旱的准确性,神秘性,众臣也习惯了,向来都是怪力乱神,敬而远之。有神人也好,没神人也好,反正这事是存在的……
至于今年的预测准不准,众臣倒是不在乎的,到今年干旱凸显,起码也是五月了,那时候,关外的战事都可能要结束了,要再用这个谣言说事,也不可能了,来没来干旱还有谁关心?没来岂不是更好?还有谁没事追究为什么干旱没来?岂不是找不自在?
“回禀陛下,臣也赞成,臣以为,应该尽快布置对策,尽快的告知天下臣民……”
既然皇帝如此解释昨日的事,以皇帝那神秘莫测的“神人预测”能力,众臣倒是很快就达成一致,准备力挺皇帝这种说辞,避免将昨日的事牵强附会到辽东战事必败,买辽东的地必亏上去,免得触皇帝的眉头。
“好!……”杨改革也忍不住说了个好字,手压了压,准备说话了。
杨改革也是急中生智,想昨日那种天气,确实够吓人,兆头实在不好,够让人郁闷,都晌午了,房子里还要点灯了才看的见,这事,难免会被有心人利用,读书人未必会相信什么怪力乱神,但老百姓就信这一套。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只怕这事会越描越黑,最后不知道会发什么事。
众臣安静下来,等着皇帝说话。
“想昨日那异象,确实是个不好的兆头,今年的干旱,必定远甚去年,我大明,必须要做好应对极度干旱的准备,要不惜一切代价安置好百姓,否则,就是罔顾上天的警示……”杨改革轻轻的说道,将这件极可能时空的事稍稍的一拨弄,重新引回了正规。
“……关于如此安置百姓方面,朕想了想,除了徐师傅那边的移民继续之外,还得另外想更多的渠道安置可能大批需要移民的老百姓,否则,天下必将大乱,想来想去,朕觉得,也就只有如今辽东那块地,适合安置大批灾民了……”杨改革轻轻的将干旱和昨日的异象驳接起来。天降异象,可能成为别人对付自己的武器,自己也可以拿来用,也可以借这天降异象的势……
“……好在辽东金州那边已经在我大明控制之下,要移民,也不是问题,也好在今年我朝和东虏会有决战,收复的失地,刚好可以用来安置我大明百姓……”杨改革笑着说道。昨日的天降异象和干旱移民一驳接,立刻显现出不可阻挡的威势起来,杨改革知道,自己要办的事,没人能阻止。
众臣面面相窥,皇帝这么一解释,还真的是那么回事,都不说话,静待皇帝继续发话。不少人心中感叹,皇帝这一手接天象的功夫,实在是练到了炉火纯青,以往的帝王遇到这种倒霉事,那个不是发闷气,无可奈何,也只有如今这位,能借着如此恶劣的异象达成自己的目标。更多的大臣又暗庆,幸亏没乱蹦跶,否则,如今还不知道要怎么收场呢。看向皇帝的目光,更是敬畏。
“……不过,移民也是要钱的,钱从哪里来?移民安置的费用可能高低数百万两银子,户部可拿得出?”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户部拿不出这么多的银钱……”毕自严当即站出来说到。
“嗯……”杨改革点点头,又继续说道:“……辽东移民和大琉球移民,和南方的移民又大不同,南方移民,无需担心有外族欺辱,比较平和,而辽东却不一样,辽东那地方上,外族众多,更紧挨着蒙古人,所以,辽东的移民,又不能和普通的移民一样,更需要有强力的官军保证百姓不受凌辱,更不能再次养出一个东虏来危害我大明……,要养足够强的官军保护安宁,这兵费……”杨改革又看向毕自严。
“回禀陛下,如今天下兵费以糜千万,如再增兵,只怕兵费更糜,户部无银以对……”毕自严很干脆的说道。如今打仗,他户部就是一个帮衬,大头还是皇帝拿。
“天降异象,不得不移民,而移民,又必须有官军保护,没有银子怎么可以?如任凭百姓自行到辽东去,岂不是把人口送予东虏?难道又要再养一个东虏出来?”杨改革道。
“这……”毕自严很配合的表示这很尴尬,无话可说。
“朕想了想,这辽东的地,还是得论卖的,卖地得来的钱,供兵费,供移民之用,所谓的以辽东之地,养辽东之人;以辽东之人,护辽东之地,也只有如此,才可以解决辽东兵费问题,也才可以解决辽东移民的问题……”杨改革抛出了这么个话题。
见是这个话题,众臣这嘴里,实在不是滋味。这辽东卖地一事,难道要光明正大的进行了不成?
众臣又是面面相窥,没想到,今年一开年,就是好戏连台,这君臣,朝野就斗得厉害……
“启禀陛下,臣有话要说。”陈于廷当即站出来,表示异议。
“哦,卿家有何话要说?”杨改革问道。
“陛下口口声声说要卖地,说无钱移民,说无钱养兵,可据臣所知,陛下银行里可存着几千万两银子,这是陛下说的没有银子吗?陛下何不把这个钱拿来移民,养兵呢?”陈于廷觉得自己逮住了一个机会,立刻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表示自己的存在。
众臣一听,觉得好戏来了,这是向皇帝开火呢,又一致的看向皇帝。
杨改革不恼,也不急着说话,慢里斯条的笑了笑才道:“那个是死钱,虽然有几千万,可也不经花,如果没有进钱的来头,几下就花光了……”
“卿家之知道朕的银行里有钱,却不知道朕花费在关外战事上的钱又多少,却不知道朕花在移民上的钱又多少……”杨改革道。
“……兵部,给陈卿家解说一下,朕去年花费在边关上的费用有多少,以及今年还得花费多少。”杨改革道。
“臣领旨,回禀陛下,据臣所知,陛下去年花费在边关兵费上的银子在一千万以上,今年只怕会更多,至少也在千万以上……”兵部尚书袁崇焕出来答道。
“户部给陈卿家解说一下,朕花费在移民上的费用是多少。”杨改革又道。
“臣领旨,回禀陛下,陛下去年花费在移民上的费用是千万,今年的灾情比去年更加严重,费用只会多,不会少……”户部尚书毕自严说道。
“是啊!这里一个千万,哪里一个千万,今年一个千万,明年一个千万,卿家算算,几个千万了?卿家还觉得朕有的是银子吗?”杨改革看着陈于廷道。
“……这……”陈于廷一脸的尴尬,不知道该说什么。
“辽东卖地的事,诸位卿家可能觉得朕小气,诸位卿家可能觉得朕言利,无帝王之度,做得不该,实际,朕也是有说不出的苦啊!没有银钱,朝廷就什么事也做不了,灾民就只能在家中饿死,关外就只能看着糜烂,天下就会大乱,朕不言利,就只能坐等我大明的江山社稷崩溃啊……”杨改革无奈的说道。
“陛下,不会的,不会的,我等必定尽忠报国,绝不会坐视天下糜烂的……”施凤来连忙出来接话茬,打圆场。
杨改革是彻底的放开了,把辽东卖地的事拿到朝堂上来说了,准备给辽东卖地的事给一个正式的说法,光明正大的卖地,不仅辽东的地要卖,日后打下来的地方,也要如此对待,论卖,要把言利灌输进大明的管理核心。
“启禀陛下,臣以为,确实如陛下所言,辽东之地,不似其他地方,需要有强力的官军为之保驾护航,否则,我大明百姓难以在那里立足,如时日稍长,必定被外族所窥测,势必会重新养出一个新的东虏来,臣于辽东任巡抚之时,对辽东的事算是比较了解,如保持强军,则必定糜费巨大,朝廷负担不起,如无强大官军在此镇压,只怕不能长久安稳……,陛下,移民好移,难就难在难以长久,如没有一个办法对付关外的诸族,这始终是个麻烦……,关于卖地,臣觉得,陛下说的,‘以辽东养辽人,以辽东护辽土’很是有道理,先前我朝也是以土地招募士卒对付东虏的,如今不过是把以土地募兵换成土地换钱,再募兵,其实,道理还是一样的,都是要为朝廷节省开销,又要护卫好我大明的辽东,陛下,‘辽东养辽人,辽人护辽土’,臣赞成……”兵部尚书袁崇焕也站出来说道,牵涉到辽东的事,他觉得,自己或许比较有发言权,毕竟他先前是辽东巡抚。那个“以辽东养辽人,以辽人护辽土”,其实,正是他自己以前给皇帝的平辽方略里的话,没想到,皇帝今日又拿到这里说,倒是让袁崇焕感动不小,袁崇焕倒是觉得,以前是直接拿土地招募士卒,现在是拿土地卖成钱,再供兵费,虽然多了一道手脚,实际原理和效果是一样的,袁崇焕倒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的。
至于辽东的地有没有人买,这个袁崇焕倒是不担心,没人买皇帝不会自己买吗?不过是左手的钱捣腾到右手。至于捣腾的好处那还用说?辽东是熟地,只要能出粮食,能出钱,还怕没人买?皇帝既然敢夸口辽东买地赚钱,想必也有了十足的把握,不会框人,须知能框一时,不可能框一事,皇帝还是很看重名声的。
“不错,袁卿家说得不错,正是这个道理……”杨改革还准备了一大堆的解释,没料到,这个袁崇焕倒是站出来,替自己说了一场好话,这却是出乎了杨改革的预料了。
众臣又交头接耳的议论起来,没料到,忽然杀出来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