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68部分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68部分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承恩虽然没怎么听明白皇帝说的什么先进的机器是什么意思,但是也知道皇帝要干什么,既然是皇帝要用的,那么,自然是最好的,至于要哪些东西,记不清,没关系,皇帝自然要最全的,记不清,那就全部弄来好了。
很快,一道圣旨快马加鞭,疯狂的朝南方奔去。这道圣旨,带去的是让南方机器,纺织人员进京的圣旨,这道圣旨,必将开启历史的新纪元。


第103章 徐光启
崇祯元年。
三月十八日。
下午。
杨改革正要出去,继续到昨天那里去泡美眉。
王承恩满脸迎笑的过来,道:“陛下,好消息,好消息啊!”
“哦?大伴,有什么好消息,让你这样高兴?”杨改革看到王承恩这样的笑脸,就知道必定会有好消息,十分期待。
“陛下,徐少保大人到京了……”
“谁?那个徐少保?”杨改革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徐光启,徐子先,徐少保……”王承恩一口气说了三个名字。
这回杨改革终于明白过来这徐少保是谁了。
“呵呵,呵呵呵……好消息,果然是个好消息啊!那还等什么,立刻让他来见朕,朕已经等不及了。”杨改革兴奋的只差用手舞足蹈来表示自己的心情了。这位历史上的牛B人物,终于来到自己身边了,终于可以借助他的力量了。这人牛B的不得了,身上的光环实在太多了,自己当皇帝如果不用他,那自己真的就是脑残了,实际上,他比大多数的穿越书主角更加的牛B。
来看看他身上的头衔。
中国明末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进士天主教徒。说起来,相当的牛B和传奇。
……
杨改革兴奋的看这眼前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心里高兴得要死,这位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徐光启。
身穿大红袍,头戴乌纱帽,留了几撇灰白的胡子,尽管脸上带着长途旅行的疲劳,但精神矍铄。这就是杨改革第一眼看到的徐光启了。
“臣徐光启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徐光启很认真的给崇祯皇帝磕头。
“快快请起,快快请起,大伴,快扶起徐师傅来。”杨改革连忙招呼王承恩扶起徐光启,这可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磕头礼,如果不是传统力量太强,杨改革不希望让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给自己磕头。
徐光启被崇祯皇帝这头一次见面的热情给感动了,热泪盈眶。徐光启心道:皇帝这一声“徐师傅”,可把我这把老骨头都叫酥了,皇帝实在是太热情了,听说这朝中,能称得上“师傅”二字的不过孙承宗一人,对孙承宗那是依为臂膀,是重臣中的重臣,现在叫自己师傅,那岂不是说,自己会得皇帝的重用?那自己心中所藏的抱负,岂不是可以一展?想到这里,更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人生几十年啊!到快入土了,却有了一个施展的舞台。
“椅子,给徐师傅搬个软椅来。”杨改革再次吆喝道。对于这样一位老人,该优待的一个不会落下。一般人能得皇帝赐坐,得个板凳都高兴得不得了,杨改革直接给徐光启上软垫椅子,可见一斑。
“陛下真是折杀老臣了。”徐光启还真的给皇帝这种“过度”的热情给吓住了,心想自己不过是头一次见到皇帝,以前和皇帝也没什么交情啊!这实在有点不正常。徐光启那里知道,崇祯皇帝之所以如此热情的对待他,是因为他历史上的名声,太有名了,上了中小学教科书的牛人,想不热情都难。
再一个,杨改革十分的期待徐光启写的各种书,包括翻译的西方书籍,这些书,是杨改革的“三大班”的教学材料,三大班现在缺的就是这教材、教员了,叫杨改革如何不急。
……
杨改革也不废话,直接进入主题。
“朕听闻徐师傅翻译过西方的著作?好像是叫《几何原本》的对吗?相当的有名啊!朕看过,实乃数学上的必读之物啊!”杨改革对徐光启有这一种天然上的亲近感,原因何在?知识的传承,一脉相连。
读小学,中学等,学的数学,里面提到的“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等等学术用语,就是这位牛人推敲确定出来的,也就是说,后世人学习的数学,都要感谢这位明朝末年,这位坐在崇祯眼前的这位老人。共同的知识,历史的传承,你叫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杨改革如何不激动,如何不觉得亲近?每想到这些,就仿佛回到了二十一世纪,青春年少读书时。
“启禀陛下,确实如此,臣早些年,曾和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了西方著作《欧几里得原本》,译成之后,名字就是《几何原理》。”徐光启很高兴的介绍自己的书,皇帝对这本书感兴趣,那是件好事。
“好好好……不瞒徐师傅说,朕觉得这本书,可以成为天下文人的必读,徐师傅以为呢?”杨改革就是要把这《几何原本》当成数学教科书。
“这……启禀陛下,这似乎……”徐光启对皇帝对这本书感兴趣感到高兴,但是对于皇帝的提议,则显得十分的不乐观,天下读书人从来都只读那些和考试有关的,这《几何原本》又和考试没关系,别人又如何去读呢?读这些书的,多半是些数学爱好者,这《几何原本》也就是一个“课外读物”的地位,难道曾加一个考试科目?这可不是一般的难啊!
“启禀陛下,臣觉得,这似乎很难,天下士子,皆以考中进士为荣,考进士,考的不过是四书五经,五言八韵,策论这几样,陛下如果添加这数学入考试内容,恐怕朝中大臣和天下士子都不会答应……”徐光启说了实话了,他自己就花了几十年来考试,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对这方面的事,自然门清。要增加一个新的考试内容,那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这会让很多士子觉得不适应,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士子们,头脑思维已经固定,再接受新东西,必然很困难,天然的就会反对增加考试内容。
“呵呵,徐师傅,朕也没打算增加一个考试科目,只是,朕觉得,这好书,就该让更多的人读到,不是吗?”
“……是,陛下,不过……”徐光启迷糊了,皇帝到底要说什么。
“是这样的,徐师傅,朕打算给今年恩科中了进士的人,培训一段时间,再让他们外放,给他们培训一些比如数学,地理,农业等等方面的知识,以便他们能更好的为一方百姓造福,徐师傅觉得如何?”杨改革说了自己心中的打算。
进士培训班,是如论如何,也要尽快开张的,这恩科考试,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排名次,殿试了,很快就要给这些进士分配工作了,到时候进士班如果还没准备好教材,那可就错过这一班的进士了,杨改革是绝对不会白白放过这一班进士的。
“这……”徐光启有点迷糊了。进士培训?这个东西好像从来没有过啊!还培训数学、地理、农学,这……,徐光启陷入了沉思当中。
半响。
徐光启才一脸郑重的答话道:“启禀陛下,臣觉得,正如陛下所言,还是有必要学习这些东西的,益于德,利于行,济于事,经世致用,可更好的造福一方百姓,特别是《几何原本》,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臣以为,陛下所言极是,诸进士,都该学。”
作为实学,新思潮的鼓吹、推动者,徐光启果然还是支持了崇祯的意思。
杨改革在心里松了一口气,赌对了,自己在百度搜索徐光启的时候,资料就显示,这徐光启是一位忧国忧民,讲究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人,是一位明末学术界、思想界兴起的实学思潮中的一位有力的鼓吹者、推动者。而自己,就是要站在徐光启的背后,推徐光启一把,让这实学在明朝的影响更加的大,从而掀起滔天的巨浪,清洗这已经糜烂的世界。



第104章 徐光启(二)
杨改革觉得,自己在这进士班里推广新式知识体系,就需要徐光的支持,有了徐光启的支持,就可以编定教材,这数学,农学,甚至物理,天文都有了,三大班,可以尽快开业了。所以,取得徐光启的支持,十分重要,否则,靠杨改革自己去一个一个百度教学教材,杨改革会脑门炸裂。
“朕还听说,徐师傅亲自栽种过番薯?”杨改革记得,以前在朝堂上,听一位官员说起过徐光启自己种番薯的事。种番薯,这在明末,可是防御天灾的一大利器。
明末,所谓天堂和地域交织在一起,并没说错,番薯这种对抗天灾,类似金手指一样的东西,已经有了,杨改革百度徐光启的时候,还发现,这番薯,还曾大力推广过,不过不知道怎么没有取得多少实际效果。
天堂和地域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天堂的光也曾经照耀在了大明朝的土地上,奈何人们舍弃了他,自己奔向了地狱。
每想到这里,杨改革就觉得可惜,心里不是滋味,现在既然自己穿越过来当的是崇祯皇帝,那么,这番薯,不用自己开金手指的金手指,是如论如何也要全力推广出去的,让这天堂的光,离大明,更近一些。
“启禀陛下,臣确实栽种过。”徐光启被皇帝这一问,更是心血来潮,自己多年的抱负,说不准,就要在这个年轻的皇帝这里,得以实现了。
“那快说说,徐师傅是如何在种这番薯的,朕听闻,这番薯,产量极高,对地的要去极低,也耐干旱,想我大明朝,如今是天灾连连,干旱不断,正需要这耐旱,产量高的农作物啊!”
“启禀陛下,确实有此物,臣多年前就栽种了,此物,对地的要求确实不高,田埂,山坡,沙砾贫瘠之地,都可栽种,产量确实极高,也比较耐旱,实乃对抗天灾,干旱的法宝,原本只可以栽种在南方,臣想尽办法,栽培出适合北方气候的新品种……,臣请陛下,务必推行于天下,让天下的百姓,免受灾荒的迫害……”
徐光启可以说,为了这番薯,没少花功夫,番薯,刚进入中国的时候,还只能在南方栽种,不太适应北方寒冷干旱的气候,徐光启挑选种子,进行品种的优化,使番薯能种在干旱,寒冷的北方栽种,想以此类缓解北方的灾害,可以说,为国为民,操碎了心。
试想一下,一个进士,不去追逐官场上的名利,而是静下心来,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专心的种番薯,改良番薯的品种,这种情怀和精神,实在让人佩服。
“徐师傅忠心爱国,实在是让朕觉得佩服。”杨改革也不知道该用什么话来称赞徐光启了。自己一心想挽救这大明朝,需要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帮助自己,这徐光启,明显就是一位值得信耐的“同志”。既然是自己人,废话也就不多说了,不看广告看疗效。
“朕也知道这番薯是对抗天灾的不二法宝,却没有什么有效的推广法子,想那些地主们不会因为番薯产量高就改种番薯,种粮食远比种番薯划得来,就算是干旱,损失一些收成,但是,平民百姓依然首先要交足了地租、赋税,所以,干旱,对地主们来说,影响甚微,他们对种番薯的积极性,可能不会太高,平民老百姓也会因为粮食价高,而种粮食,即使是天灾,也得种粮食,否则,种番薯,连地租,赋税都交不上,如此,怎么让番薯推广出去呢?徐师傅可有办法?”
用番薯对抗干旱,这个事,杨改革没想一百次,也想过八十次了。却没有什么具体的好办法。杨改革考虑过,这明朝末年,土地兼并相当的严重,地主阶级们,不会因为番薯产量高,能对抗干旱就会种番薯的,对他们来说,再干旱,再灾荒,他们不过少收一点粮食而已,绝不可能饿肚子,而这粮价,是节节高,种粮食,远比种番薯划得来。种番薯,那只可能是平民老百姓利用田间地头种一些,所以,规模,绝对不可能是大规模的,只会是小规模,所以,要靠番薯对抗天灾,思路是好的,但经济上却算不过来帐,却不怎么行得通。杨改革为这个事,伤透了脑筋,一直没有什么好办法。
徐光启听崇祯皇帝这样一说,坐在那里沉思起来,半天,才道:“启禀陛下,看来臣是想得太简单了,以为有了这对抗干旱的法宝,必定能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却没想到,这推广下去,也是难事啊!”
徐光启长长的叹了一口气,神情萎靡了不少,看来皇帝说的推广难问题,确实是个问题,徐光启自己也是统治阶级,也是地主,当然知道这粮食的价格……,这北方,粮食的价格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比一年高,以前不过一两银子一石,现在,逐渐涨到了一两多二两,好的米,甚至二两多才能买到。所以,你要别人放弃种价值高的传统粮食,改种番薯,除非番薯的亩产值比传统粮食更高,否则,这番薯就算是说上了天,也不可能大规模的栽种,对抗天灾,不过是句很好听的空话。
……
安国利民的抱负遭遇难产,长途的劳累让年迈的徐光启更加的疲劳,整个人几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