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642部分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642部分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来吧!”杨改革说道。
“谢陛下隆恩!”田弘遇这才眉目欢喜的起来。
“老丈人可知道朕今日召你来所谓何事?”杨改革问道。
“回陛下,臣不知!”田弘遇想了想,回答道。
“朕想问下你,对于刘廷元的事如何看?”杨改革说到这里,声音逐渐的变得严肃起来。
“这……”田弘遇听到皇帝这么说,仿佛被踩到了尾巴,神色猛然一变,但,瞬间又安定下来了,刘廷元那可是被别人搞下去的,皇帝说这个事,莫非,轮到他了?
“朕听到外面有风言风语,说你嚣张跋扈,做事乖张……”杨改革不得不给帝党里,容易遭受攻击的人敲打敲打,这节骨眼上,如果自己的人老是出问题,也是个麻烦事。
“陛下,臣是冤枉的!臣都是按照陛下的吩咐给陛下办事,做事或许碍了某些人的财路,某些人暗中使坏呢。”田弘遇立刻为自己辩解。
“你的事,朕知道,朕自然会关照你,你和刘廷元不一样,他是官,容易遭人弹劾,而你和他不同,是勋贵,倒是不用怕那一套,但,做人切忌不可嚣张跋扈,人该平和的就要平和,该忍让的就要忍让,人要平和大气一些!”杨改革继续敲打着田弘遇,田弘遇这家伙历史上的名声就不咋好,但身为老丈人,这不是杨改革能决定的,也只能多加督促。
“臣明白,谢陛下周全!”田弘遇连忙谢恩。
“对了,今年你那番薯也该丰收了吧?”杨改革敲打过了田弘遇,开始说正事。
“回陛下,还是陛下圣明,还是陛下有先见之明!不是臣吹嘘,这北方数个州县里,也就臣的庄稼长得最好,丰收那是不成问题的,臣如今已经准备了好几处酿酒的作坊了,就等着番薯了……”田弘遇说道自己的事业,眉目立刻就高了起来,说话也有了中气。
“嗯,这件事你做的不错,争取尽快的把酒酿出来,要显出你的本事,知道吗?也要稍稍的在人前吹嘘吹嘘!”杨改革问了一下酿酒的进度。
“回禀陛下,臣明白了,一定照陛下的意思办,陛下放心就是!”说道跟别人吹嘘,田弘遇眉目那可是高张开来,这就是奉旨吃喝,奉旨攀比啊!还有比这事更美的事吗?
“……陛下,臣还有一事,想请陛下……”田弘遇好像忽然想起什么来,立刻借着皇帝兴致不错,提了出来。
“哦,何事?”杨改革问道。
“陛下,如今臣要运输番薯、运酒,马车是少不了的。这运酒的马车,最好还要那种专门运酒的马车,臣……,臣的意思是如今马车场的马车实在是造不过来,即便是臣要的马车,也一时半会轮不到臣,陛下,臣怕会误了陛下的事啊!……”田弘遇立刻借着见皇帝的机会,把这事说出来。这事,说出来也不怪田弘遇,马车场的生意,谁能想到一下子就需要那么多的马车,即便是有提前准备,可这新式马车也不是谁都可以造的,这产量也一直提升得不是那么理想,很多时候,都得排队,即便是田弘遇的,也被马车场一拖再拖,本来是有给田弘遇造的,可皇帝大笔一挥,又给了陕西了,田弘遇也只好来求皇帝。
“哦,这事啊!好说,大伴,你呆会给富明德去个信,叫他别误了国丈的事!”杨改革倒是立刻应了下来。
“奴婢遵旨!记下了。”王承恩答应道。
“对了,如今安置的事已经定下来了,朝廷先前就有定论,给有功的官军分地的,这件事,和你有关系……”杨改革看着田弘遇,说道。
“陛下的意思是,要臣到关外辽东去种地么?”田弘遇立刻接口。
“对!想必如今你也有了种地的经验了,如何组织,如何操作,想必应该没问题了吧。”杨改革说道。
“回陛下,不是臣吹嘘,臣如今对那种地、造酒场,那都是弄得一清二楚,如今只要是块地,臣就能给他种出番薯来,番薯出来了,臣就能立刻把他变成酒卖出去,保证不会误陛下的事!”田弘遇立刻说道,要说他对种地有多么清楚,那显然是不可能,但手下也确实笼络了一批商人,通过这批商人,要说种地也好,办酒场也好,销售也好,那还真的没问题,以田弘遇如今独霸马市生意的情况,还真有资格说这句话。不少商人都是打破了头往田弘遇怀里钻,要借田弘遇的手和皇帝搭上关系,入缴税派,反而是那些小门小户好掉头。
“好,这是好事!如今辽东虽说东虏未平,不适应去开垦,可朕也给你选了一个适合种地的地方,那就是金州,这地方虽然也是辽东,可远离东虏,去哪里,基本不会受到东虏的骚扰,你去到那边圈地吧……”杨改革说道。
“……”田弘遇已经美到冒泡了,到金州去圈地……,皇帝这话说的怎么就那么吸引人呢?是不是那种马跑多远,多少地就归他?
“……圈地的规矩,以一块地一个农庄为准,数个农庄配一个酒庄或者工场,农庄和工场统一的安排人去干活,那地方靠海,产出来的酒也好,其他东西也好,靠海运,很容易就运出来了……”杨改革又说道。
“臣明白了!”田弘遇知道,这种美到冒泡的事,不可能由他一个人独享,他只不过是皇帝手下一个办事的,大头还得皇帝拿。
“……另外,关外的地,如今还没一个定论,地,你先圈,圈了立刻种,至于日后怎么办,得了银钱了怎么分,朕再说,如今,你尽快的派人到金州圈地去,如果可能,还可以赶得上一季……”杨改革吩咐道。
“臣领旨!”田弘遇立刻答应道,虽然有些不明白,可也知道一个道理,他能有今天,都是皇帝给的,皇帝叫他往东,他最好别往西,皇帝叫他圈地,他最好多圈一点。
杨改革稍稍沉默了一下,想起了另外一件事,组织了一下语言。
“那个羊毛衫的事,做得如何了?”杨改革又问道。
“……回陛下,臣正在做,一切依陛下吩咐,关外采买的事,如今都分给了皇协军了,那些蒙古人被皇协军拿价,想跟臣直接做买卖,臣不肯,他们还威胁过臣的伙计,不过,自从我朝在辽东打了大胜仗之后,那些个蒙古人已近老实多了……”田弘遇见是这事,又立刻禀报道。
“好,这事依旧这么下去,严格控制马市的交易,严禁走私,先把皇协军养壮了再说……”杨改革看了看田弘遇,又看看孙承宗,说道。
“臣领旨!”田弘遇立刻答应道。到了此时田弘遇又有些心虚了,他帮皇帝控制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了,多、大到他觉得力不从心了,这边关几千里的地界上,皇帝叫他到处掺和,如今,田弘遇倒是有些感觉到背脊发凉了。
又稍稍的沉默了一下。
“还缺银子么?”杨改革又问道。
“回禀陛下,暂且不缺,臣自信只要等到番薯熟了,会赚大钱的!”田弘遇认真的说道。
“好,那就去吧,这件事,记得到处吹嘘吹嘘!”杨改革再次吩咐道。
“回陛下,臣记下了。”田弘遇再次肯定道。
送走了田弘遇,杨改革的的心思算是空了一截,终于走到这一步了。
孙承宗一直站在一旁没说话。
“蒙古人那边,也终于安生下来了,既然他们错过了这么好的机会,以后怕是再也没机会跟朕叫板了……”杨改革看了看孙承宗,说道。
“一切得益于陛下早有准备,否则,蒙古人必定乘着我大明和东虏对峙之时来叩关的,如今我朝和东虏胜负已分,他们自然是没有胆子再来找麻烦……”孙承宗淡淡的说道,这个事,就是皇帝和他一直在防备和担心的,生怕大明和东虏对峙甚至决战的时候蒙古人来个叩关,大举出兵什么的。事先留了不少后手,像赵率教就是防备蒙古人,没有调到辽东去,比如吴三桂也没有去辽东,还比如皇协军也都在那里,并且逐渐的把皇协军喂饱、喂大,让皇协军跟蒙古人产生利益冲突,用蒙古人的血养皇协军,如今看来,这一步也是走对了,有这么多的力量弹压着,即便是和东虏打得那么厉害,蒙古人也不敢轻易的叩关。如今大局已定,东虏大败,自然再不怕蒙古人乘乱搞事,如今剩下的,就是把皇协军喂得更大……
又稍稍的沉默了一下。
“但愿田弘遇此去能钓到几个鱼,也不枉朕费了这么大的心思弄这事。”杨改革干笑几声说道,这事,又是说田弘遇种田的事,可真的是费了杨改革好大的心思,老早就谋划了,如今,终于到了收获果实的阶段了,田弘遇一直都是个爱显摆的人,如今让他到处显摆自己赚钱的本事和套路,也是个相当理想的人选,他干这事,那是天生的。


第605章 只能打仗
跟田弘遇吩咐了去辽东种地,又问了一下关于蒙古的事,杨改革也算是安心不少,从各方面的情报来看,蒙古人怕是再没机会跟自己叫板了,一待后金西窜,蒙古人就会成为一个历史。
说到这里,杨改革的心晴又好上不少,孙承宗似乎也轻松了一些,偌大的压力,也终于似乎是减轻了一些。
“陛下,既然蒙古人已经无法再翻身了,那山西晋商通虏案?……”孙承宗可能是想到了什么,问道。这个问题,也是蒙古战战略中的一环。
“……不,暂且还是别急着结案,还是让那帮人一直拖着,拖到明年去再说,至少也要等东虏西逃了才能再说,此时结案,还是早了些,剑,还是要悬在那些人头上比较好……”杨改革想了想说道。
“臣遵旨!”孙承宗及其严肃的回答道,这件事的凶险,其实,不亚于他在三岔河和鞑子打仗,虽然蒙古人这边没有正面较量,可实际,在蒙古人身上花的心思,不比鞑子那边少,没有大战,也没有什么大冲突,一切都在静悄悄之中,无声无息的就发生了,旁人根本看不透这里面发生了什么,倒是有点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意思。
蒙古人和山西晋商通虏案,和后金的关系,其实,这都是一系列策划里的一环,事实上,说是晋商通虏,这是不完全对的,实则这里面还有边将,边疆将门集团在里面掺合,不然,仅凭几个商人,是不可能把买卖做到那么大的。明朝开国,定下了军户的制度,边关也由众多的边将把守,这些军户、边将经过两百年的通婚,也逐渐的发展出了“将门”这么一个比较宽泛的利益团体,在某些事上,算是共同进退,有他们的利益诉求的。比较著名的将门有比如祖大寿的祖家,吴三桂的吴家,还比如李成梁也都算是将门集团的代表。
这些将门集团的生存,一靠朝廷拨银子,二靠自己种地,三就是靠走私,基本就是这几样套路,过得日子,也不是那么宽裕,历史上传闻的比如将门集团养贼自重这些传言,也不是完全没根据。种地收入有限,走私也有个限度,毕竟还有正规马市,而靠朝廷拨银子,显然要被文臣们极度压制,养贼自重也算是跟朝廷要银子的办法之一了。
山西晋商案,既是向文臣开刀的引子,其实,也算是暗地里向边关将门集团开刀的引子,更是对付蒙古人的一把刀。这也是杨改革坚持把办案的权利交给三法司的原因,甚至还给了三法司的人钦差的地位。其实,作用就是在这里,借文臣,借三法司的手,压制将门集团,让他们不敢轻易的参与走私,至少在短时期内,在山西晋商案期间不敢轻易的走私,给杨改革培养皇协军,瓦解蒙古人争取时间。
文臣对武将天然的不信任,天然的压制,让边将的将门集团在晋商通虏案期间不敢轻举妄动。就比如说,不敢轻易的顶风作案,至少在案件没有完结期间,不敢轻易的参与走私。这就断掉将门集团参与走私,泄露情报的可能性。毕竟,走私的利润和世袭的官职比起来,走私的利润还没大到让人放弃世袭官职的地步,更何况如此高压之下,有命赚就一定有命花?所以,晋商通虏案一直没有完结,也就是这个原因,案件没有完结,这狠抓走私的风声就没有过,三法司那帮人就会睁大了眼睛抓现行,就会折腾,他们不折腾,杨改革也要让他们折腾。
只要将门集团不敢轻易参与走私,这通向东虏的走私渠道也好,通向蒙古人的走私渠道也好,也才能得到基本的遏制,这依靠皇协军吃蒙古人血的谋略,才能得以实现,不然,光靠皇帝下个圣旨不准走私,光靠不准其他人做买卖防止走私,这无疑是个笑话。而走私的情况得到遏制,才能让皇协军制度作用发挥起来,不然,偌大的边境线,要说防止别人走私,这无疑是个笑话,要说靠贸易特权养皇协军,也是个笑话。
这也是三法司如今在山西那么风光的原因,也是三法司那帮人去了好几个月还在查案的愿意,因为皇帝根本就没有打算结案的意思,要结案,起码也要三法司那帮人给撑到皇协军制度成型,和东虏的大战分出胜负才行,最好能撑到确定了后金西逃才好。到了那时,杨改革已经不在乎什么边将集团了,蒙古人更是撑了秋天里的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