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552部分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552部分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住,咱们现在是陛下的人,在朝中,是属于帝党的,绝不可说出这些大逆不道的话,要是让别人听去,有你的好果子吃,别以为咱们先前在八闽称霸惯了,觉得官军也不算什么,如今造船场你也看到了,陛下的实力,是咱们能对抗的么?还不明白当哥哥为什么要当帝党?”郑芝龙借着造船场的气势,恶狠狠的教训自己的弟弟,同时,也是说给在场的其他人听的。
他的弟弟,包括那些部下在内,不知道内情,以为他无缘无故的见了皇帝就腿软,不按事先商量好的路子走,有意见,可他们又怎么知道,皇帝对海上的事情,知道的比他还清楚,对他们是干什么,是怎么干的,包括他们的发家史,包括夷人等等种种,皇帝比他这个常年在海上漂的海盗头子还清楚,那意味着什么?再看看这造船场一字摆开的船坞,日夜不停造船的工匠,就知道皇帝的心思和力量了,不投靠皇帝,不按着皇帝的路子走,这海量的战舰,岂不是要往他身上招呼?
“嘿嘿,大哥放心,小弟记下了,我们是陛下的人,是帝党,……,对了大哥,这战舰,咱们什么时候可以接收啊!陛下会不会真的给咱们这些战舰啊!不会问咱们要银子吧?”郑芝虎看着不远处那一艘艘一字排开的战舰,黑洞洞的炮口,就直流口水,如今,打海战,他们最缺的就是大炮,特别是红夷大炮,他们更是难以搞到手,这就是他们当海盗的短板,他们不可能和朝廷一样,有无尽的资源供他们利用,有千斤佛郎机那都不得了了,红夷大炮,那属于奢侈品,可现在这一字排开的战舰上面,据说有一共有好几十门红夷大炮,这船坚,炮利,打起海战来,那才叫一个爽。
“胡说,陛下怎么会要我们银子?我们是帝党,是陛下的水师,是替陛下扫清四海,剪除海盗的……”郑芝龙笑骂道,今天,他的心情格外好,困扰了多日的,部下们的情绪和闲言碎语问题,到了今日,似乎都消失了,看向他的眼神,也变了,仿佛都在称赞他英明神武,做下了好买卖。
“盟主,这他妈的可真够劲,我算了下,这些船上面,多的一艘就有五十门大炮,这要是开一次火,怕是座山,也给他轰平了吧,这打起海战来,咱们还不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这船上的大炮,可都赶上那些夷人了,咱们倒是可以和夷人真刀真枪的干了……”郑彩参观过船场之后,也立刻转变了先前的思想,不再认为郑芝龙做了次亏本的买卖,热烈的讨论这些船起来。
“盟主,刚才咱们走过那个什么来着的,听那个公公说,要造装一百门大炮的战舰,这要是造出来,还不把人吓死,这要是造出来了,可真的是威风,将来要是能开开那船,死也愿了……”另外一个人羡慕的说道。
“屁,那可是夷人战舰,还只个壳子呢,怎么开还得请教夷人呢,就是给你,你也开不起来,还打仗呢,自个把自个玩沉了……”另外一个人抬杠道。
“……你……”
众人倒是热烈的议论着即将接手的这批战舰,今日造船场一行,倒是让他们开了眼界,感官大为改变。
郑芝龙看着玩闹的兄弟和部下,也才松了口气,此前一直靠他多年来的威信强压下来的众人的不满情绪,终于是释放出来了。
“大哥,那个公公来了……”众人的玩闹忽然安静下来,郑芝虎立刻提醒自己的哥哥,这个造船场主事的人来了。
“让郑将军久等了,实在是不好意思,京里又来信了,不得不先行拆阅……”说话的人,正是这座造船场的主事人,南京造船提督郑怀忠。
“公公说得哪里话,能为陛下效力,是我等几辈子修来的福分,岂敢耽误了陛下交代下来的差事,等也是自然,也是应该的……”郑芝龙连忙谦让道。
“好说,那咱家也就不多话了,按照陛下的吩咐,郑将军就派人来接收这些战舰吧,这一只舰队,大小船共十一艘,其中九艘座战船,千斤以上大炮共三百二十门,其中旗舰一只,炮五十门,是大号福船,往下还有一号福船,二号福船……各有大炮若干,还有两艘快船,专供传递消息用,也都各自自配了佛郎机……”郑怀忠说道。
“下官省得,下官省得……”郑芝龙连连说道。
“另外,陛下吩咐,你们接收了战舰,需要勤加操练,尽快熟悉这些战舰的作战方式,不可懈怠,火炮、日常消耗,维护,饷银这些,自有内官负责,你们也大可不用担心……”郑怀忠严肃的说道。
“臣领旨!”郑芝龙听说了陛下吩咐几个字,立刻跪倒地上去,待郑怀忠念完,立刻高呼领旨。
“起来吧!”郑怀忠说道。
郑芝龙这才起身,跟在他身后的部属,也才跟着起来,郑芝龙及其严肃认真的跪下“听旨”,让他们瞬间感觉到了皇权的压力,原本还有些嘻哈的众人,也跟着及其肃穆的跪了下来。
看着这一地起身的人,郑怀忠倒是有所思,不知道陛下这样办到底是好还是坏,可是给了这海盗头子极大的信任,这战舰,几乎就是白给了郑芝龙了,连带这那几百门大炮,皇帝可没眨眼啊!而控制郑芝龙的手段,除了信任,几乎就没有什么手段,仅仅是向郑芝龙的舰队里派了些负责饷银和补给的内官,这,不得不让人捏把汗啊!皇帝实在是太相信这个海盗了,如果这个海盗拿了船又反出,那可真的是糟糕透顶,那几个在郑芝龙船上的太监顶什么事?不过陛下既然这样决定了,那就按照陛下说的办,想必,陛下也有自己的考虑。
……
紫禁城。
杨改革正在“批改作业”。
从上海送过来的“城市规划图”,终于到了。
杨改革看着有些稚嫩手笔画下来的“城市规划图”,有些好笑。
这地图,可不是日后那种建筑蓝图,画得整整齐齐,规规矩矩,也不是日后的规划图,一块一块的颜色分明得很,杨改革看了,就准备对这些地图做些“批改”。
“规划图不可如此信手而画,需测量具体的尺寸,图纸上当和实际尺寸有相应的比例,各处比例,必须相当,不可一边长,一边短……”
“什么是比例?图上长一尺,实际地长一丈,则比例就是一比十,如此,则实际当中和图上就不会出现偏差……”
“关于街道,未见有详细的规划,主干道多宽,过几辆马车?一般干道多宽?过几辆马车?街道两边的人行道呢?规划多宽?街道两边的绿化带呢?有规划吗?下雨天的雨水又往哪里去?平日里生活污水,又如何排?可都曾考虑到?……”杨改革看了史可法给自己送来的规划图,只能埋头苦笑,史可法的胆子,还是比较小的,按好一点的话说,比较谨慎,至于谨慎的原因,史可法也稍稍的,“淡淡”的表明了一下。
那就是有一个违制、僭越的问题,杨改革看了就只能苦笑,又在这“作业”上面继续“批改”。
“……上海乃是一座新城,和以往绝不相同的城市,故此,只管大胆设计,大胆规划,务必将上海建成海上明珠,至于违制,僭越这些问题,朕来处理,待规划图出来之后,加盖朕的大宝,再送你处建造就是,无需害怕什么……”杨改革不得不写上自己的批语。
杨改革批改了一气的“作业”,又匆匆的把“作业”发还给“学生”。接着批改另外一位学生的作业。
这位学生的作业,是刘懋的,这家伙自从孙元化给他开窍之后,也就不再畏惧什么流言,不再怕失了身份,丢人什么的,倒是大大咧咧的干了起来,在京城里广贴告示,十步一贴,五步一张,恨不得把告示贴到紫荆城里来,每日都派人敲锣打鼓,沿街叫喊,到处宣扬他的马车运人便宜。
还别说,这几手一弄,整个京城都知道了有一种叫城市公共马车的东西,从城东到城西,只要一文钱,每隔一刻就有一辆,倒是着实让北京城热闹了一阵子,成了京城大街小巷里谈论的新谈资,不少人出于好奇,更是花功夫,花时间把刘懋设立的全部公共马车都坐了个遍,直呼过瘾。
当然,这件事在官场上的风波更大,无数弹劾刘懋的奏本飞进了杨改革的紫禁城。杨改革倒是不例外的留中,至于朝会上对此事的议论,杨改革更是力压下来,不讨论,也不应承,以实际行动力挺刘懋的行动,更是让邸报为刘懋摇旗呐喊,什么“采访”街头的老百姓,什么“水军”,那是十八般武艺都使了出来。
以杨改革的威信和强势以及种种手段,倒是没人干扰刘懋,刘懋立刻成了北京官场上的“红人”,成了人们谈论的焦点,这事业,也做得愈发的大了,毕竟北京城有百万人口,通州更是连接北京城的生命线,所以,这个买卖不说赚多少钱,“红火”,那是绝对没问题的。
“……卿家所提之事朕已考虑,关于公公马车颜色的问题,就按照卿家所想的去办,不同线路的公公马车,涂不同的颜色,但公公马车的外观,应该尽量的一致,应该有明显的标识标明……”杨改革在刘懋送上来的“作业”上面写下自己的批语。
“……关于需要更多马车的事,此事朕准了,卿家可到马车场提货,银钱暂且依旧由朕出……”杨改革又写下“批语”,北京城百万人口,这交通压力也是不小的,这公共马车被刘懋敲锣打鼓的宣传,立刻激发了北京的公公交通需求,这“公交车”立刻供给不足,需要大量的制造,目前,杨改革不记得是第几次批马车给刘懋了,只记得,数量应该不下三百辆,刘懋却一个劲的说不够。
杨改革批改了一阵建议和问题,又翻开最近几天的“买卖账目”,上面写满了今日有几条线路在跑,炮了多少马车,多少趟,一共收入多少文钱,每趟开销多少,赚多少,这些,都有详细的数目,里面甚至分析了那条线路比较赚钱,可以多加几辆马车进去,那条线路是不太赚钱的,只要保持这个数目就行了,分析得头头是道。
杨改革看得直点头,这个刘懋放开了脸皮,倒也还是一个精明的人嘛,看来事在人为是没说错的,关键在改造。杨改革在这些数据上面,勾了几个勾,算是自己看过了。
“……朕再说说,公共马车除了北京城内,也可以将京师周边的州县、乡镇连接起来,虽然单个乡镇,州县进出北京的人不多,但京师四通八达,数条线路加起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倒是要卿家好好的思量一番,看该是如何个做法……,这北京周边的人比较容易来京城,这京城里的生意都好做些……,卿家就看着办吧……”杨改革快速的写下一些批语,批改这这个“学生”的作业。
翻到最后,杨改革皱起了眉头,这次刘懋的作业最后,交的是上次自己留下的“作业”,是关于道路的问题的,马车固然是跑了很多,但道路问题却也不得不重视,刘懋在一次“作业”中提到,一旦下雨,京城的很多道路,就不好走,坑坑洼洼的,越碾坑越深,这个问题,刘懋也当成“作业”,写给了皇帝,算是自学成才了。
杨改革看过之后,批语是让刘懋自己想该如何解决。
这次,刘懋送来的“作业”上写的解决的办法就是皇帝掏银子,重新筑路,用三合土筑路,京城里最好用石板铺路,这是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杨改革皱眉头了,这个“作业”该如何改?上石板?北京城里自己上石板倒是没问题,即便是造价贵些,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可通州的,其他州县的也用石板?这显然不可能,三合土?
杨改革提笔不敢批改了,这可得要银子啊!或者说,交通和道路的问题,自己该得重视了,道路收费?谁修路,谁收银子?还是自己掏银子,大家免费用?


第532章 黄宗羲
三月的天,渐渐的暖和,北京城里,也逐渐的露出新芽,绿色逐渐渲染在这个世界里。
杨改革早早的起床了,今日,杨改革准备去一趟国子监,自从杨改革搞出了全民教育这个东东之后,杨改革在读书人和教育界的声望,那是蹭蹭蹭的往上涨,没有那个君王舍得每年拿几百万两银子支持搞教育,也只有如今的崇祯朝才有这样的事发生。
更何况盐商案之后,皇帝放出豪言,全力支持办学,查抄盐商的那些家宅,只要适合办学的,只要是“教育界”人士看上的,都可以无条件的拨给为办学的场所,这一下,杨改革的声望在读书人和教育界,那直接和圣人看齐了,凡是皇帝要做的事,必定是好的,凡是皇帝说的话,必定是对的,凡事,必定是要支持皇帝的。
故此,也才有了今日国子监“讲学”一行。
“大伴,那三合土的路修得怎么样了?”快要出宫门了,杨改革还在问那个三合土修路的事,最近杨改革也一直在想法子看路该怎么修,按照现在的最高标准,石板路那只能在城里修,城外的交通只能是三合土了,于是,为了验证三合土到底行不行,杨改革特意命人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