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184部分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84部分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臣见皇帝对这件事下了定论,也就不再争论,开始说其他的问题了。
“启禀陛下,臣十分赞成徐少保的方略,不过,也有一些担心,不知道该说不该说。”又来了一位提意见的。
“说吧,有什么说什么,不要藏着掖着。”
“遵命,陛下,臣虽然赞成这诸多方略,可是臣也想问,如此庞大,繁杂的计划,如何执行,谁去执行?这牵涉上千万两银子的使用,如何监管?这个,陛下,可有考虑……”这个大臣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徐光启超级计划的核心问题。谁来负责?
谁来负责?杨改革也只能仰天长叹,自己这个皇帝,足不出户,最远的只到过北京城的城墙,要让自己来管理这件事,怕自己会非常痛苦,会把这件事搞得一团糟,那谁去管理?
徐光启?理论上是最好的负责人,也是这个计划的发起人,可是,杨改革却舍不得放这位自己的左膀右臂出去,要是徐光启去忙这件事了,那这朝中的事谁负责?徐光启是自己内政上的帮手,这如果去做移民这件事了,必定会出京,到陕西,南方去,那朝中,谁帮自己?目前自己还没有一个值得敬重和依靠的人。
孙承宗就更不行,这可是军事方面的帮手,这训练新军目前正在紧要的关头,更不可能跳槽去执行这个超级计划。
毕自严?这个家伙,自己的很多动作,比如用银票代替银子,比如发行银币,发行纸币,都需要户部的配合,在户部没有一个靠得住的“自己人”,怕做起事来,不顺手,别到时候把自己的敛财路子搞砸了。
其他的?杨改革不是信不过,就是了解不多,再不就是某些人的“历史成绩”十分的糟糕,杨改革更加的不敢派这样的人去做这件事。
“这位爱卿,所担心这事,也正是朕担心的事,朕暂时也没有一个确切的人选,这个,以后再论吧,暂且不提……”
皇帝的话,让下面的众臣,心中暗喜,个个跃跃欲试,都知道这移民钦差,必定是一位权利通天,掌控财力无数的超级肥差,见皇帝说没有确切的人选,个个心里都惊艳了一把,准备活动活动,看自己能不能干这个差事。这估计是崇祯朝第一肥差了。
下面的朝臣,得知皇帝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负责移民的人选,看皇帝的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这说话的语气,也变得不一样了,刚开始,还有几个反对的,持不同意见的,希望皇帝慎重一点的,现在全都变成歌功颂德,变成说好话,变成讨好皇帝的了,都知道,移民这件事,如果在朝廷没有钱的情况下,还可以反对反对,毕竟,没钱是办不成事的,但是,如今这皇帝攒出近千万两的银子,不存在缺钱的情况,这移民,就变成了十成十的事了,这差事变成了崇祯朝的第一肥缺,如果说不动心,那还当这个官干嘛?
群臣又是讨论了一阵这赈灾的问题,不过,都是一些边角料的东西,没有什么太高的价值。
朝臣们的心思,皇帝不懂,不过,杨改革也不是没自己的想法,杨改革的想法就是自己回去睡一觉,搜搜这明末又名的人物,看看这些人的“历事成绩”,然后在几位“历事成绩”比较可靠的人选中,挑一个来,如果朝臣们知道皇帝是如此打算的话,怕个个都会跌破眼镜,大喊不公平。
所以,杨改革喊了暂停。
皇帝暂停了人选问题,朝臣们对皇帝的态度,那叫一个亲热,那叫一个奉承。都盼望着,自己能给皇帝一个好印象,能得到这个好差事。
这移民是赈灾方案中牵涉最大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暂停了,其他的赈济方案讨论下去也就没有多大的意思了。杨改革听了一阵子,觉得没什么收获,决定收尾,眼瞧着,今天这早朝,已经要变成午朝了,自己那个收回铸币权的事,还没影子,这个,得抓紧办啊!
杨改革的手压了压,群臣很乖巧的都安静下来,如今,这崇祯朝第一肥差即将出炉,这个,全看皇帝的意思,所以,如今的皇帝的话,还是要听,更是要仔细的听,万一那一点惹恼了皇帝,或者是给皇帝一个不好的影响,这崇祯朝第一肥缺,怕要归别人了。
整个朝堂之上的风气,迅速的转变,个个都变成了乖宝宝。
“这赈灾这件事,牵涉太大,朕段时间里,也没个头绪,今日,就暂且说到这里吧,待日后通盘考虑清楚,再做决定。”这赈灾,实在是个超级工程,是不可能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作出决定的,这个,还得反复的酝酿,反复的考虑,才能出台具体的措施。
群臣都不作声了,这件事,确实关系重大,确实需要从长计议,这从长计议了,才有时间活动,这移民的钦差花落谁家,还得争一争。
徐光启却出来道:“启禀陛下,臣以为,虽然这具体的细节,或者方案尚需要讨论,不过,这江南筹集粮食,是不是先提前了?臣以为,是不是先派人到江南,开始收集粮食?让江南各州县开始筹集粮食?让沿河各州县着手准备调动人手待命?一旦具体的方案和人选定下来,也可以节约不少时间?陛下以为呢?”
“徐师傅所言有理,这不管谁去负责这赈灾这件事,筹集粮食都是必须的,也该提前,那么,就依徐师傅所言,下旨,先筹集粮食,让沿河各州县,着手准备吧,一旦定下方案人选,可立即响应,也不至于手足无措。”杨改革赞成了徐光启的提议。
杨改革定下这事,见没什么人出来说事,觉得,这终于到办铸币权的事了,今天的脑子,可真够混乱的。自己忙完这事,还有很多不解需要问徐光启,这个超级庞大的计划,居然事先没有和自己讨论,通过气,搞得自己现在被动得很,自己是让自己的嫡系在铸币权上面找个托,把收回铸币权的事带出来,可没让徐光启找托把这提前赈灾的事给托出来啊!这徐光启也太不懂事了吧,杨改革又埋怨起徐光启来,呆会得好好的问问徐光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即便是提前赈灾很重要,可是,也不该不和自己商量啊!
“那位卿家,还有事要奏?”杨改革现在只想着快点办完这铸币权的事,然后去问徐光启,到底怎么回事,看看徐光启如何的解释。
果然,杨改革的话为落音,后面就有人站出来,要奏事了,杨改革一看,是站在后面的,这个,也许就是徐光启他们找的托了吧。
“启禀陛下,臣有事要奏。”
杨改革很高兴,这终于到铸币权的事了,于是道:“嗯,很好,卿家有何事要奏?”
“启禀陛下,关于解决移民,安置百姓一事,臣也有一策,供陛下遴选。”这个站在后面的大臣说话了。
杨改革就纳闷了,这好像不是说铸币权的事啊!铸币权一开头难到不是说我刚登基,改元,需要发行新钱吗?怎么又说到移民的事上去了?这个,也扯太远了。不过,杨改革还是让那个大臣把话说下去:“哦?那卿家就说说,何策?”
“回禀陛下,臣以为,既然陛下要迁移安置灾民,陛下何不多开一些於田呢?”这个大臣说到。
於田?这是什么?杨改革疑惑,这和古人交流,还是有点障碍啊!
“於田?何是於田?”杨改革这个历史小白又不耻下问了。
大臣们也没好意思笑皇帝,这皇帝整天都呆在紫禁城里,恐怕连田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别说什么於田了,大臣很能理解皇帝的苦衷。纷纷只是憋在心里笑笑而已。
这个大臣面色严肃的解释道:“回禀陛下,於田就是河水冲刷的淤泥,用掘水法引入田内,使土质肥沃,称淤田。”
听这个官如此一解释,杨改革算是明白了,小时候听老人家说过,冬天里,把河里的淤泥挖出来当肥料,可以使农田增加产量,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嗯,朕明白了,卿家接着说。”杨改革给了一个鼓励的眼神给这个大臣。
“遵命,陛下,臣以为,如今有上百万的人需要迁移,需要重新安置,臣以为,不远千里迁移到南方去,不如就近安置在北方,如此,也省力,省钱不少。……臣以为,用掘水法掘黄河、泾河等泥沙较多的河流,开堤冲荒滩,荒地,如此,就形成良田了,可就近安置不少百姓,虽然比不上徐少保的百万移民,但是移民数万,也是没有问题的。”这个大臣似乎很有信心。
“开黄河、泾河堤坝?冲於田?”杨改革脑袋里纷乱的事,乱七八糟,不住的在脑海深处回忆这黄河是怎么回事,想起来,这黄河中学历史书上说了,是地上河,这河道比两岸高出很多,原因就是这黄河的泥沙太多,累年的沉积,这河床就越来越高,这堤坝也就越修越高,也就有了地上河之称,一开掘堤坝……,明显,河道里的水就会冲到两岸来。
“这位卿家,你的意思朕懂了,能具体的说一下吗?可有方案?”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决黄河、泾河灌於田此事,我朝一直就有,不曾停过,臣的意思是,陛下只需要派人组织陕西灾民前来,一切都有定例可循,简单易行,陛下只需要加派人手,多多寻找可决堤之处,必可多得无数良田,如果规模够大,安置数万百姓,不成问题。”


第222章 收铸币权议监生历事
开黄河,泾河堤坝,灌溉於田。
杨改革觉得这事确实不错,这个比那个移民到洞庭湖的要简单得多,最关键的,这个,有先例,而且一直在做,只需要扩大规模就行了,比移民到洞庭湖简单得多。
“诸位卿家,没什么意见吧?”杨改革决定快刀斩乱麻,这件事,值得做,那就做吧。
朝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并没有人对这件事提出什么反对的意见,如果没有徐光启的迁移百万移民到南方去,那么,这个小移民,开黄河、泾河河堤灌於田的建议,倒是值得说道一下,这小移民,或许会派一位钦差下去,值得争一争,不过,现在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前面那个百万移民的差事太肥,这个几万人的小移民,实在不给力了。
“没有意见就好,那么,这件事就定下了,待日后赈灾移民总体方案定下,合并在一起办吧。”杨改革飞快的处理了这件事。
群臣也没什么意见,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好了,还有那位卿家有事吗?”杨改革觉得挺恼火的,这还没到铸币权一事,现在,也该到铸币权了吧,自己好多事,都还指望着这铸币权赚点钱去办呢。
“启禀陛下,臣有一事要禀报。”
“有何事,说!”
“回禀陛下,臣以为,陛下改元登基,按例,是需要铸造新钱,以此告知天下的黎民,使万民知晓陛下的恩德,陛下,臣提议,改发新钱。”这个大臣终于说出了杨改革想听的。
杨改革窃喜,表面装作无所谓,道:“诸位卿家,都说说吧。”
“启禀陛下,臣以为,陛下登基改元,新皇当有新气象,铸造新钱,乃天经地义,确实该当,臣赞成。”施凤来又是第一个站出来给皇帝站场子。
其他不少大臣也都点头,这个,确实是新皇帝很大的一项权利,这个,几乎不值得讨论。
“启禀陛下,臣以为,如今各地私铸,乱铸之风甚盛,倒置铜钱粗糙烂制,百姓怨声载道,臣以为,这严重败坏了朝廷的纲法,败坏了朝廷的威信,臣以为,该严加整治,彻底恢复我朝钱币的威信,如今正是陛下铸造新钱的时候,臣以为,正该整治一番,还解我大明百姓倒吊之苦。”一个大臣也站出来,诉说这大明朝各地铸币的乱象,希望借助这次皇帝发行新币,彻底的解决。
“启禀陛下,臣也赞成,想这些年,魏逆横行,烂造滥发,导致铸币之事败坏,无法收拾,全耐陛下圣明,……魏逆服法,该是正本清源,还天下百姓一个公道的时候了。”一个大臣出来说事,把这钱币烂造问题,扯到魏忠贤头上去了。
这下,一说到魏忠贤,这朝堂上的人就停不下来了,这魏忠贤害过不少人,如今,不少人都官复原职,重新回了朝堂,对魏忠贤一党是恨之入骨,见有人提起魏忠贤,也都愤愤不平,出来说骂几句。这朝堂之上,还有不少是和魏忠贤有瓜葛的,本该下台,不过,杨改革为了平衡朝局,特地留了很多,这些人为了和魏忠贤撇清关系,更是厉声大骂。
没几下,这铸币混乱就变成了魏党作祟了,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杨改革看着,觉得好笑,这件事,也太轻松了吧,这样多的人都是托?
“那既然如此,这铸币一事,确实事关重大,刻不容缓,该当正本清源,亟需整改,那……这铸币一事,归那个衙门负责啊?”
“回禀陛下,铸币一事,归户部负责,户部之下有宝泉局,专事铸币,各省又有钱局,都可铸币。”户部尚书站出来,回答了问题。
“既然户部管辖,宝泉局负责,那么,就由宝泉局拿出一个整改的办法,由户部审议之后提交到朕这里吧,这件事,要尽快,朕希望尽快的看到一个解决的办法。明白吗?这各省都有铸币局?也太多了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