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朝之梦 >

第820部分

天朝之梦-第820部分

小说: 天朝之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13115064111697673

第1438章法治国,儒治人,佛治心

夜幕降临。

几盏由电力点亮的灯泡,照得朱济世的御书房犹如白昼。这灯泡可不是托马斯。爱迪生的发明,而是朱济世的女婿郑中诚“发明”的,皇室基金(皇室财团)还拿着中诚电灯公司的股份。不过这种在后世最最普通的电灯,因为刚刚发明不久,生产制造的技术还不成熟,眼下可是个奢侈的玩意儿,在应天只有中上人家舍得使用,劳动人民居住的“排屋区”到了夜晚,还是以昏黄的烛光在照明。

在电灯的照耀下,朱国雄、朱国杰、朱国安、朱国良四兄弟正在书房里面继续听着朱皇帝的教诲。

“你们四个都学过儒家经典,都读过佛经吗?”朱济世端起杯绿茶,喝了一口,淡淡地问。

朱国雄是太子爷,自然第一个回答“儿臣没有念过佛经,但是却读过儒家的经典,不过只是粗通。”

其实也算不上粗通,儒学十三经他都读过,只是不求甚解而已。

“儿臣也读过一些儒家的东西,是在济世大学里读到的,至于佛……儿臣是不信的。”朱国杰也如实回答。他自小在英国受教育,当然没有地方去学儒家的经典,更没有地方烧香拜佛了。

不过后来考进香港济世大学,倒是读了些儒学——现在的大明其实并不排斥儒学,在事务官的科举考试中,儒学所占的成分也不低。

但是现在大明科举考试中的儒学内容,已经和过去不同了,不是八股文章。而是一些填空题。选择题。还有一些重要的儒家经典的默写。至于注疏解释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却是不考的。因为做官和做学问根本不是一码事儿。儒家的那些学问,不说用一辈子去钻研,至少也要十年甚至二十年苦读,再有名师教导才能算得上精通。

在伪清、前明和两宋时候,能从科举中考出一个文官的,谁不是饱学宿儒?要知道进士一科,三年不过三百余人。放在后世。北大国学院、人大国学院和首大国学传播中心的教授的儒学水平肯定都不如他们。

可问题是,能让后世国学三大学院的教授去管理国家甚至去带兵打仗吗?完全不可想象啊!儒学这门学问,要按照西方的划分应该是属于哲学,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一国官员岂能都是哲学家?一国的精英又岂能人人已研究哲学为终身事业?

所以现在大明科举中的儒学,也是只求粗通,不求甚解。真正想当大儒的,就不要进官场了,自有鸿儒院和各所大学的哲学系可以去。

至于佛教在大明更谈不上是学问了,就是个烧香的人不少,笃信的人不多的宗教而已。朱济世的儿子们。大概除了朱国杰和朱胡安完全不相信,其他人都有烧香拜佛的经历。不过真的相信的。也就只有朱国卫和朱国允他们俩了。

“儿臣也学过儒,也会念经,不过只会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高大英俊的朱国安,却是一副笑嘻嘻的样子,他也是个长袖善舞的性格,和谁都能处得好。早就从姐姐朱伊莎那里打听到朱济世的真实健康状况,现在也没有外人在,自然不装孝子了。

朱济世呵呵笑了几声,又看着刚刚接任大理王的朱国良。

“父皇,您问儿臣儒和佛,是不是想要在南边崇儒兴佛啊?”朱国良是军人出身,也是军人的性格,说话比较直接,干脆反问起老子来了。

朱皇帝点了点头,看着皇太子道“国雄,你觉得怎么样?”

“崇儒兴佛都是误国之策。”朱国雄真是被济世大学教坏了,居然如此看待儒学,“儒家的道理,懂一点就行了,精通是要一辈子的,几个大儒关起门来皓首穷经还行,要是研学的人太多就是牢笼智士了。而且崇儒必抑百家,甚至连农、工、商、军之学都没有人肯学习研究,实在是误国误民。至于佛教……更是亡国之教!吐蕃、蒙古之弱皆因佛教,南方之缅甸、暹罗也因佛而弱。昔日西域、天竺诸多佛国,更是一一灭亡!父皇若要在南洋崇儒兴佛,儿臣恐此风北渐,波及中土。”

“你明白就好!”朱济世点点头,道“凡是皆有利弊!朕近日思虑南洋之事,觉得最难治者就是南洋之民。南洋土著习性疏懒,不比我中国之人勤奋。而且他们数量不少,如今就有好几千万之众!如果任其繁衍生息,再待之以中国之民,将来恐怕要有数以亿计乃至十亿计!此乃国中大患也!而要让南洋土著少生优育,非用佛儒二教不可。”

朱皇帝隐约记得,后世一个印度尼西亚就有两亿几千万人,菲律宾也有将近一亿人,就连历经战乱的越南,人口也快接近一亿了。那么多的人口如果在将来都变成了中国人,可就该朱济世的孙子、重孙子头疼了。即使他们不变成中国人,而是像后世墨西哥人民学习,天天削尖了脑袋往大中华帝国挤,也足够让人头疼的。而最好的办法,无疑就是在这些土著当中实行……计划生育,同时再辅以儒家教育进行同化。

而这个计划生育,当然不能通过计生委来实行,只能拜托佛教大兴,多招点和尚尼姑来实现了……当然不是日本式的和尚、尼姑了。而且佛教是一门相当消极的宗教,不求今生但求来世,自我麻痹的功夫一流,战斗力就完全是渣了(大部分是渣,日本的暴力和尚例外)。如果南洋土著全都信了佛教,人人拜佛烧香求来生,对大明的统治逆来顺受,可就再好不过了。

至于崇儒嘛,自然也是想牢笼智士——牢笼南洋土著中的智士,给他们一个考试做官的路子,省得没事闹什么民族解放。而且儒学纵然有不少毛病,但终究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接受了儒学基本上也可以说是个中国人了。

“儿臣明白父皇的意思了。”朱国雄沉声说道,“父皇要迁南洋岛民于爪哇,想必就是为了方便教化吧?不过爪哇岛弹丸之土,如何能容纳数千万人?”

朱济世却笑得胸有成竹,“爪哇之土虽然不大,但是富庶肥沃却是天下第一,迥异于南洋各地。因为爪哇岛上有火山,每每喷发的火山灰中富含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矿物质。”

听到朱济世的解释,朱国雄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怪不得爪哇弹丸之岛上有那么多人。不过几千万不遵王化的土人集中于一个岛上,恐怕不好治理吧?”

“当行严刑峻法!”朱国杰却接过话头,“就如同儿臣在香港所行之政一样,治南洋疏懒之土著,更需用严刑峻法去其惰性,使之勤劳。如果爪哇之土真的富庶,再有几千万勤俭之民,何愁不能富庶?”

“那么谁去治理爪哇?”朱济世皱着眉头问。

“儿臣愿往。”朱国杰倒是自告奋勇。

“你是要去澳大利亚的。”朱济世摆摆手,“澳洲攻略很快就要开始,到时候你要和海伦娜一起去安抚那里的白人,是无暇分身去爪哇的。”

“父皇,不如让子钟弟当爪哇国王吧。”朱国雄建议,“子钟弟自幼信佛,也粗通儒学,而且打小就在军中受教,最注重纪律,这次在印度又得了佛祖点化,看来是天意让他去治理一个佛国啊!”

朱济世瞥了眼这个能说会道的“朱律师”,点点头道“就这样吧……另外,南洋诸国还有爪哇佛国的法度,你和国杰商量着尽快制定,要从严治理!朕的意思就是法治国、儒治人、佛治心,三者齐下,定可收奇效。

另外,爪哇佛国不在五华诸夏之列,其人非我中华之民!”(未完待续。。)

13119172511699629

第1439章再加一个地敛财求月票

。。。。。。。

“法治国、儒治人、佛治心……杰森,你好像还漏了些东西。”

和四个儿子谈完了事情,朱济世回到寝宫就让玛丽亚。克莱门蒂娜和楠本高子两人侍寝。三个人先洗了把热水澡,又温存亲热了一番——当然是和高子亲热和玛丽亚温存了。然后就大被同眠,一起靠在红木大床的靠背上说起了闲话。因为有玛丽亚这个床上政治家在,朱济世就把自己治理南洋之策和她说了,想听听她的意见——说起来这事儿也是妇寺干政,要放在过去言官肯定要上疏的,不过现在大明搞的是责任内阁,没有御史言官,内阁大臣更不会吃饱了撑的去管朱济世的家务事。

而玛丽亚听了朱皇帝说的南洋之策后,立即便有建议提出。

“治理国家,可不能只有法、儒、佛,还需要有钱,很多很多的钱。”玛丽亚。克莱门蒂娜靠在朱皇帝的肩膀上,“我估计总该有两千万人要迁徙到爪哇岛吧?”

“没有那么多。”朱济世道,“菲律宾有几百万,马来半岛也是几百万,苏门答腊岛也差不多,其余各岛能迁移的人不多……估计就一千一二百万。”

此时南洋各地的人口都不大多,爪哇岛当然是人口最密集的,和后世一样。根据刚刚投降的荷属东印度当局的档案。爪哇岛的人口有两千多万!人口密度比大明东南还要高。其中华人约有一百多万。土著占到90%以上。白人则不到十万。根据朱济世的计划,爪哇岛的大部分华人都要迁走,就近安置到空旷的澳大利亚去。岛上属于白人和华人的土地,则全部收归国有(白人赶走,华人置换澳大利亚的土地),然后一部分分给寺庙,一部分分给外来的南洋土人。

“一千多万人的迁移安置也要花不少钱吧?”玛丽亚笑了笑,“还要兴佛寺。建书院,还要设立政府,要雇佣训练军警,要造桥修路,要建设城镇。这个爪哇岛怕是要投不少钱下去开发吧?”

“是要花钱的……”朱济世心里却在想,‘要花很多钱啊!要不弄个什么超级瘟疫出来一了百了?’

玛丽亚并不知道朱皇帝有那么可怕的想法,只是沉吟道“皇上,您不会让爪哇岛的土著随便离开吧?”

“自然不能随便离开!”朱济世从鼻子里笑了一声,“要不然还非那个劲儿做什么?”

“三千多万人挤在一个岛上,将来说不定会有五千万甚至是一亿……其实人口密集也容易敛财。关键就看会不会经营了。”玛丽亚提醒道。

朱济世还是有些茫然,摇摇头道“一群懒鬼。如何经营?”

玛丽亚笑道“懒鬼更需要督促,南洋土著之所以会懒,还不是因为长久以来日子好过,食物容易得到的缘故?如果日子变得艰难,他们自然会勤劳起来。”

“如何让日子变得艰难?”朱济世问。

“那很容易,让爪哇岛的东西变得昂贵,日子就会艰难了。”玛丽亚说着,嘴角露出了一个讽刺的笑容,“英国人不就是这么做的?不列颠的穷人拿着欧洲最高的工资,过的却是那么艰苦的生活。全欧洲最贵的房租和最贵的食品价格就是英国劳动人民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杰森,你在英国生活过几年,应该知道那里的情况。”

“嗯。”朱济世点头,“英国人的确是全欧洲最辛苦的,相比之下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就清闲多了。玛丽亚,你的意思是,朕要想办法让爪哇岛的几千万土著生活的艰难?”

“要让土著不努力工作就活不下去!”玛丽亚道,“所以不需要把爪哇岛的土地平分,应该把土地集中起来开办种植园,以追求最高经济效益,而且应该尽可能扶植经济作物的种植而非水稻。因为经济作物可以带来较高的收入,有利于发展加工业解决更多的人口在城市就业,同时大量输入食品又会造成爪哇岛的物价高涨,凡是不努力者很难养家糊口……他们要么饿死,要么出家当和尚!”

朱皇帝笑着点点头,还是玛丽亚考虑的周到!要是大家的日子都不难过,谁肯出家当和尚当尼姑?如果和尚尼姑多了,生息繁衍的速度自然会慢下来。

“另外,人口的大量聚集和农村土地的集中,必然会让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就像英国的伦敦、曼彻斯特一样。不过我们千万不要在爪哇实行排屋制度,而应该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用限量供地的办法,不断提高巴达维亚、泗水这种大城市的土地价格和房价以及房屋租金。”

“什么?玛丽亚,你的意思是让朕实行土地财政?”朱济世收敛了笑容,这个办法听着怎么那么耳熟呢?

“土地……财政?”玛丽亚闻言点头,“这个提法不错啊!皇上,妾身觉得以地敛财是个不错的办法。爪哇岛上毕竟会几千万乃至一亿人口,稍微勤劳一些,所创造的财富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经营得当,可以用高房价、高物价将这些财富全部聚敛起来用于养活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寺庙。同时,又能让爪哇之民苦于生计而难以成家立业,人口自然就不会太快增长了!”

“法治国、儒治人、佛治心、地敛财!”朱济世神色一凛,“如此南洋诸岛当可大定!”

……

这个夜晚,并不只是朱济世在床头和玛丽亚长谈到深夜。

皇太子朱国雄回到自己的太子东宫的时候,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