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朝之梦 >

第334部分

天朝之梦-第334部分

小说: 天朝之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题一出来,下面的县官们都同时想到,南洋地多人少。当然容易发展了,中原人多地少,守着几亩薄田能发才有鬼了!

朱济世却道“因为在南洋,农业是一门生意!诸位有懂生意经的吗?”

下面的人都摇摇头,就是有人会做生意也不敢在朱首富跟前显摆啊。

朱首富道“生意讲究的是将本就利,有投入才能有收益,无本的买卖只有山大王才能做。”

笑话一出,下面的人都应景的笑了起来。朱济世轻轻嗯咳一声,下面顿时就鸦雀无声了。

“南洋的农业就是一门生意,是由商人投资经营的。比如朕的兰芳行就耗资好几百万银元在兰芳开了几十万亩的橡胶园、棕榈园,如果从购买橡胶树种开始算起,前前后后折腾了总有八年多才有了收益。现在南洋那些豪商在农业上的买卖大多如此,要砍伐树木、开垦土地、兴修水利、购买牲畜……是要投入大量资本和精力,而后才能日进斗金的。朕知道你们这些人家里大多有土地,可是你们除了收租之外,有人经营过土地么?有人往土地里面投过银子吗?”

在场所有的官员都同时摇头,谁吃饱了撑的往地里砸银子?这地反正是租给佃户,到时候只管收租就行了。

朱济世也摇起了脑袋“你们这些地主把地租给佃户就万事大吉了,可是佃户呢?他们有银子往地里砸吗?恐怕也是没有的,要不然他们就不会当佃户了。所以我们大明本土的田地不知道多少年没有好好投入,没有得到妥善经营了……在南洋是什么赚钱就种什么,而在我们大明则是什么容易把肚皮填饱就种什么,农业不是一门生意,而是一种维护稳定的手段。可是对如今的大明而言,这样的手段实在没有太多必要了。”

说到这里,朱皇帝忽然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地主养活佃户,还是佃户养活地主?

答案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身兼农业资本家身份的朱皇帝看来,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从牟利的角度来说,现在南洋的资本主义大农场模式肯定是最好的,单位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土地生产率在这些农场当中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为农场主谋取了最大的利益。

可是在大明内地的租佃制下,农业生产的目标是获得最大的单位产量而不是最大的经济效益。换句话说,这样的农业生产模式就是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中国的人口之所以会繁衍到数万万,恐怕同这种农业生产模式是密不可分的。而历史上,中国的土地革命则是将这种一切为了糊口的农业生产模式发挥到了极致。

不过现在,朱济世却打算将中国的农业模式引上另一条道路,一条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的资本主义农业的路子上去。因为在不远的未来,大明帝国会有足够多的土地来保证四万万甚至是六万万、十万万人口的口粮供应,根本用不着将大量的劳动力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面进行单位劳动生产率很低的劳动。因为这样的低效益劳动是永远不会为中国农民带来富裕的,同时还会成为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对外扩张的一大障碍!

781441088316110

第587章挖墙角和大移民狂求月票

什么赚钱种什么,怎么赚钱就怎么种地的道理,在大厅里面的县太爷们听来,当然是犹如天书一般,基本上是听不懂的。

毕竟这些县太爷基本上都是有“功名”在身的儒官,不少是前朝的进士,剩下的起码也是个举人。虽然儒生士大夫在后世的形象不佳,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毫无疑问的精英领袖,在地方上声望极高。所以朱皇帝也不得不用他们来稳定地方。但是这些士大夫在当官之前的主要精力都用来读圣贤书了——科举可是很难考的,按照现在山西巡抚苗沛霖的说法,都是“将此身误了穷经”的主儿,除了少数还学过一点“经世致用”之学,大部分就会做八股文章,哪里懂什么经济?哪懂什么生意经?

不过由“资本主义农业”扯出的另一个大问题,有些儒生官儿却是知道的,如果按照南洋农场的模式来种地,那么多的贫下中农怎么办?

有懂些农事的官员粗粗一算,就摇头连连。

现在大明的总人口估计已经接近了四万万,几乎全部集中在十六个“汉地省”(不包括辽东、陕西和甘肃)当中,而且其中九成是农民,差不多有三亿五、三亿六的样子,而十六省的耕地面积不过十一亿亩。也就是平均一个农民三亩田地,如果按照劳动力计算,一个劳动力大约耕种五六亩田。要是大量使用畜力,也不搞精耕细作的话,一个劳动力耕种二三十亩地是没有问题的。虽然每亩单产肯定会下降一些。但是不会太多。能够节省四分之三的劳力肯定还是合算的。可省下的四分之三人口该去做什么事情?这些人如果没有地种,没有饭吃,这天下还不要乱套!

这个问题一提出来立即就得到了与会大部分官员的赞同,眼下太平天国运动的余波未熄,大家伙可都才领教到农民起义的威力!没等朱皇帝解释,盛康就提出了解决办法,殖民啊!

眼睛不要光看汉地十六省,还有东北。还有南洋呢!东北土地肥沃,面积又广,而且有大片大片的平原,发展农业的条件比十六省中的大部分地区都好。而南洋的条件更好,大明控制的兰芳大公国有两个广东那么大,虽然土地不够肥沃,但是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种植经济作物,粮食生产的条件也不比汉地十六省的平均水平差。暹罗、沙捞越王国、英属马来亚现在都敞开大门欢迎中国移民。越南早晚也会被大明打趴下,越北适合耕种的红河平原很快就是大明的红河省了。另外、夏威夷、南北美洲还有澳大利亚现在也任由中国移民前往。那里无不是沃野万里,人口稀少。这人挪活。树挪死,干嘛非窝在老家刨那几亩破地?

这话真是说到朱皇上心里面去了,眼下的欧洲列强虽然已经霸占了大片的殖民地,但说实话大部分殖民地都搞得不咋地好。除了美国东部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之外,都是“圈地不殖民”,欧洲人自己都不大愿意去,澳大利亚那里现在还是英国人流放囚犯的地方呢!而且这个时代没有哪个西方国家有限制移民的概念,甭说是没有什么人肯去的殖民地,就是他们的本土都能随便出入!中国人不趁着这个机会挤进去争夺生存空间,还要更待何时?

可问题是现在大明的广大贫下中农特别是佃户并不在朝廷的直接控制下。虽然大明实行了官衙下乡和秀才为官,但是为官的秀才就是士绅阶级的一员,这两项制度改革只是将原来实行千年的潜规则变成了明规则,但是并没有打破士绅对乡村的统治。事实上,朱皇帝现在也没有打破士绅垄断乡村的意愿,因为根本没有一个可以取代他们的力量。但是士绅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剥削方式,却包含着对农民进行人身控制的成分。他们通过宗族和高利贷债权等方式,将贫苦农民变成了依附于士绅的半农奴,从而将大部分农民束缚在土地之上,不让他们很容易的前往殖民地。

大明本土的粮食紧张因为1850年的丰收而得以缓解之后,人口从汉地十六省流出的速度就开始放缓了。现在每个月报名参加集体农庄前往东北的农户不过两万家,每个月前往南洋和美洲的人口估计在十万到十五万人之间。这样算下来每年流出汉地十六省的人口不会超过三百万,还赶不上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

根据朱皇帝的估计,即使他不“发明”出什么会导致人口爆炸式增长的药物,汉地十六省的人口增长率也能保持在千分之八到百分之一之间。也就是每年增长320万到400万人,如果往外移民的速度低于这个数字,汉地十六省人多地少的矛盾还是无法解决。而要让人口外迁的速度超过每年500万,朱皇帝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来挖封建主义农村的墙角——只是挖墙角,而不是把墙给一下子推倒了!

“农民的多少和粮食的多寡并不一定成正比,就拿英吉利国为例。自工业革命开始后,从事农业种植的英国农民数量一直在下降,但是通过广泛施用肥料,普遍采用机械,实行排水灌溉等方法,让农产品产量不断增长。在1700年,英国的小麦年产量大约为4。25亿斤,到1820年激增为6。25亿斤。而英国的农业人口却只占到英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一个英国农业人口所生产的粮食可以供养两个非农人口。而在我们大明,农业人口占了总人口的九成,需要九个农业人口才能养活一个非农人口!要十八个农业人口才能养活两个非农人口……也就是说,一个英国农业人口抵得上咱们十八个农人啊!”

朱济世的语气淡淡的,不过还是带着一丝无奈和感概。

“咱们国家一直是重农的,人家是重商的,可是重商之国的农业效率却比重农之国高出十几倍!诸位难道不觉得奇怪吗?朕不多说了,俗话讲眼见为实。朕打算出银子让你们出去开眼界,见世面。英吉利国太远了,就去东北、去南洋见世面吧。看看那里的农场是怎么种地的……不仅你们这些县太爷去,还要让地方的乡绅和富农一起去,都去开开眼界!不过要少带几个仆人和小老婆,朕可不会为他们出差旅费的。”

底下的人一时都大为诧异,怎么还要出洋呢?这个大风大浪的万一翻了船可就惨了,一定得找个理由推了。

看到众官的表情,朱济世轻轻哼了一声,又道“都得给朕出去见世面,见了世面,开了眼界才好做事情!湖南人先去,然后是湖北、安徽、江西、南直隶和浙江。广东人、福建人不用去了。正式的命令过完年就会下达的!

另外,过年之前,你们也别回家乡了,这个新年朕就带你们去广东过吧,去看看香港,看看九龙,看看佛山,看看人家那里是怎么发展工商的。现在朕不指望你们能把家乡的工商发展起来,但是朕希望你们在见识了广东、上海的工商繁荣之后,脑子里面能有这根筋。”

把这票县太爷带去广东一游是朱皇帝临时决定的,另外他自己也有前往广东的计划。同越南的战争已经到了尾声,朱明的南洋政策也面临着一些调整,有不少事情必须他这个皇帝亲自出面去料理才行。(未完待续。。)

781924348316969

第588章朱皇帝的人口危机狂求月票

前来上海开会的大明县官们大多都不知道,所谓的工商促进会其实不是一个衙门,而是“民间组织”,一个朱皇帝自掏腰包组成的“民间组织”。所以这回招待五百多个县官的费用也都是朱皇帝出的。

或许是为了提高这些县官“走出去”的兴趣,朱皇帝出手极是大方。不仅包下了上海滩上最大最豪华的饭店和另外十几间客栈。还在第一天的会议之后,组织这些官员在上海左近参观考察,自然是好吃好喝好招待。

首先安排参观的是吴淞江两岸的工厂,此时的上海已经隐隐有了轻工业重镇的苗头,汇集在吴淞江畔的主要是棉纺厂、毛纺厂、印染厂、螺丝厂、成衣厂、碾米厂、面粉厂、洋灰厂、火柴厂、豆油厂、造纸厂和酒厂啥的。这些工厂有洋商的资本,也有华商的资本,有些干脆就是传统的手工作坊升级过来的。技术谈不上先进,管理也好不到哪儿去,资本也不算大,但是经营的大多都很红火。

原因就在于眼下是大明“改革开放”的初期,正是最容易发财的时候。广州和上海等于是后世的特区,在别的地方还沉醉于封建主义太平盛世的时候,这两座城市已经沐浴在改革的春风当中了。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眼下的大明是拥有金融和关税自主权的。金融业的发达让产业资本很容易筹集资金,而必要的关税保护则让新生的产业得到了充分的保护。

一番参观之后,县官们被安排到远东饭店外滩店里面用餐——不是公款吃喝。是皇帝请客,朱济世这个皇上当得有点亏本啊!

在一间大得有些离谱。装饰豪华的西式风格的餐厅当中,几十桌县官推杯换盏,一边用畅饮着各色美酒,一边对这几日的所见所闻发出各种各样的议论。

“看看上海这里,咱们大明还真有些盛世的样子,可是想想咱们的老家,怎么都有些萧瑟啊!”

敖星煌大着舌头说道,众人都下意识地点头。何止是老家萧瑟。大家的口袋更萧瑟!堂堂一个县官一年才拿960块银元,上海这里随便找个九品官都能有这个数!不仅是上海的九品官能赚那么多钱,这里的洋行职员赚得更多,一个月拿两百三百的大有人在!

“我等读圣贤书,为天子牧守一方,当发展地方,造福百姓!”

顿时有人心潮澎湃。直恨不得马上赶回老家,开始展现身手。

“发展地方……也不容易吧?如何下手治理都不知道……”

有人似乎不那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