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朝之梦 >

第332部分

天朝之梦-第332部分

小说: 天朝之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真正两袖清风的林则徐林大清官当然也不例外,这位科举正途出身的大官僚在翰林院混过资历,在北京兼职教过书,搞过一个什么诗社,还在地方上当过考官,还做过御史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最后还当过洋务大臣。但是其政绩却都是在治河(黄河被他治了以后照样泛滥)、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和禁烟(禁出一场鸦片战争)上面。从来就没听说过林大清官对发展工商业有过什么贡献的。

在听闻朱济世将发展工商和增加税收联系起来以后,林则徐也不免有些不以为然。这工商末业和官员有什么关系?那是商人的事情,总不成要官员去帮着商人做买卖吧?

“哦?发展工商吗?皇上一定是胸有成竹了吧?”林则徐捋着胡子淡淡地问。

朱济世微微一笑“朕自然是胸有成竹,但是东南八省的十六万地方官中有几人脑子里会想到发展工商呢?穆翁,您有过这样的想法吗?”

林则徐思索了下,点点头“老夫当洋务大臣的时候倒是想过些办法,可惜没有等到见效,就成了他人的嫁衣。”

“穆翁还算是知道些工商事情的,可惜大部分的文官都没有这等想法。”朱济世侃侃道。“如果在大学士府、鸿儒院当个文官。或是在地方上做个学政。管管科举考试,不理工商之事倒也无妨,可是为一地父母之官者,若对工商之事不以为意可就不合格了。”

这样的说法要搁在前朝,林则徐听了以后一定会嗤之以鼻,但是大明确实是因为工商而恢复的。商人的地位比前清时不知道高了多少,现在的立宪议会里面商人出身的议员就占了大半,各地公局也大多为商家所控制。

“朕以为。要发展工商,首先是要让各地父母之官有这样的想法。”朱济世道。

这就是后世所说的转变思路,如果连发展工商的想法都没有,大明要走上资本主义的康庄大道可就是难上加难了。虽说商人在工商活动中是起主要作用的,但是官府的推动也是极为必要的,毕竟有许多制度上的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单靠商人是无法实现的。

另外,目前大明东南八省的士绅官员其实是一体的,官员没有促进工商的想法就等于士绅没有将资本投入工商的想法。而在商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士绅大多参与工商。从中获取巨额利润,所以那里的官府至少不会做什么限制工商业发展的事情。而在保守封闭的内陆。士绅们只知道读书收租,官员们一样将工商视为另类,不仅不想方设法促进,还会想出不少限制工商发展的办法。所以转变思路是发展工商的第一步。

“朕以为,以往的地方官之所以不用心于工商,原因有二,一是工商事务于升官无关,历朝都是禁止本地人做本地官的,而且为官一任不过数年,地方工商是否发展,同地方官干系不大,他们只须有个好官声,再捞些银子上下打点即可高升离任。

第二是官员见识太浅,只知道读圣贤书,对工商民政一无所知,即使有心发展经济,也无从下手。”

林则徐微微皱眉,虽然朱皇帝说的都是事实,但也太直接了吧?

朱济世继续说道“而本朝是用本地人做本地官的,而且升官须得考核工商税赋,如果为官一任不能繁荣一地,就没有资格升官。这样的官连家乡都治理不好,还有什么资格去治理一府、一省甚至是入阁为相呢?难道就因为他们两袖清风吗?这样的与国家无益的清官,朕要来何用?”

朱皇帝顿了一下,又道“朕现在所行的就是奖励能员,惩罚庸官。所以不仅升官要和工商税赋挂钩,连官员薪俸多寡都要看一地经济如何。地方富则官富,地方穷则官穷,穷而不变则官员开缺免职!朕不需要那种穷得叮当响还以穷为荣的昏官。朕所信奉的道理就是官员爱财,取之有道!所以朕不禁止官员家里面经商,只要向公局申报备案,在当地主要报纸上公开即可。而且官员薪俸也不是按照级别确定,而是根据所治理地方的税赋多寡,由当地公局、上级政府和朝廷共同决定。朕打算给上缴税收最多的南海、番禹、宝安、上海四县官员以高薪,四县县官的年俸定为6000银元!”

“什么?一个县官拿6000银元!!!”饶是林则徐的养气功夫都被惊得叫出声来了。

要知道现在大明的官制和清鞑、前明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大明官员编制很多,过去的幕席现在也大多成了正式官员,官衙的开支办公费用和高级官员的车马费用也安排专款。所以官员薪俸就是指可以拿回家里去过日子的银子,所以这6000银元其实比过去的12000银元都多,这差不多就是清鞑时候总督、巡抚一级的收入了!

“就是6000!”朱济世认真地道,“朕也知道这四个县的财入丰厚同那四位县官关系不大,但朕还是要给他们发高薪,这是千金买马骨。不仅这四个县的县官可以拿高薪,那里其他官员一样可以拿高出别的地方一大截的薪水。另外还有十几个县的县太爷可以拿到4800元,还有五十余县的县官拿3600元、2400元,另有二百余个穷县的县官朕只给他们960元。”

现在大明的官员薪俸实行的是一刀切,县令的年俸都是960元,在什么地方当官,干好干坏都是一样的。而朱皇帝现在却打算改革这个“大锅饭”,要让县官的薪水拉开差距,最高的拿5000元,和巡抚一样高!最低的960元,每月不过80块银元,如果光靠薪俸过日子,顶多就能让一家老小过上中上人家的生活。而且,朱皇帝这里搞本地人做本地官,穷县的官根本不可能调往富县!如果本县的经济起不来,你们就一辈子当个微末穷官吧!

“穷县的官如果想要升官发财,就得想办法将一县的经济发展起来,若是地方富庶了,他们一样可以拿高薪的。朕稍后会定出一个官员加薪和增加编制的办法,完全同当地的经济、税赋挂钩。”

朱济世笑吟吟看着林则徐道“不过光是有这么一套激励的办法也不一定能让官员们把心思用到发展经济上面。因为咱们大明的官员许多都没见过世面,也不懂经济,是需要朝廷引导和帮助的,这就是工商促进会的责任了。”

林则徐蹙着眉毛道“皇上,老夫的身体不好,对工商之事又所知有限,怕是难当此任啊。”

朱济世摆摆手笑道“不妨事,穆翁只管担个名义,工商促进会的事情由朕亲自过问。”

林则徐明白了,原来朱皇帝还是看中自己这个士林领袖的金字招牌啊!促进工商这种事情在不少自命清流的士大夫眼里根本就是恶政,如果别人来做这个会长准保被口水淹死,大概也只有自己和潘世恩这样的清流大佬不怕他们骂了。(未完待续。。)

771951138314372

第584章变思路,先开眼界求月票

上海黄浦江畔,现在虽然不再是帝国主义的租界地,但是城市的发展却比历史上更快更好了。开埠不七八年时间,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的都市就崛起于东海之滨了。而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则是整个上海最为繁华的所在,已经有了十里洋场的称谓。数十幢在这个时代可以算是“摩天大厦”的西式楼房已经伫立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一侧。这些大多都是事业蓬勃发展的中外商行的地区总部,包括朱系五大洋行(含塞古尔行)、广东十三行,还有如怡和洋行、宝顺洋行、和记洋行、旗昌洋行、罗德里洋行、威廉洋行、东藩汇理银行、巴林银行在内的一大批真正由西方资本所控制的洋行,都先后在上海滩投入巨资兴办产业。

沿着和黄浦江成T字形排列的七八条大马路,同样是繁华的不行,商馆酒楼银号钱庄赌场妓院鳞次栉比,大街上往来的行人都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了。一辆辆做工考究的四轮马车往来行驶,还时不时在马路上拥堵起来,排成了长队。

同这些洋行大楼和各式商馆等等一起出现在黄浦江畔的,还有吴淞江两岸的上百家西式工厂——吴淞江就是后世的苏州河,现在这条河流两岸是烟囱、水车(这个时代蒸汽机和水利驱动同时存在,双方的成本相差不大)林立。河面、江面上满载货物的大小木船更是轴舻相连,更有拖着黑烟的火车载着旅客和货物,出入这座日益繁华的东方魔都。

一艘挂着半帆沙船停靠在黄浦江西岸的泊位上,看见陈旧的船篷,破损的船橹,打着补丁的布帆,每一个在中国内河航道上跑过几年船的水手就知道这是一艘惹不起的官船了。所谓官船破、官马瘦,这个道理在眼下的大明某些地方还是很管用的。

这艘破官船是从江西萍乡县开过来的,船篷里面坐着的官儿名叫敖星煌。是道光12年的进士。朱皇帝起兵的时候这位正好在广东做官,据说是个大大的清官!而清官的气节自然是高的,所以不肯附逆投贼,被剥光了几千两银子的积蓄轰到上海去了。还在林则徐的上海洋务衙门里面当了几天书办,后来被满清朝廷追究失地之责贬官为民,两手空空回了老家萍乡县。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大明王师就浩浩荡荡开来了。这位敖进士可学乖了——他知道朱皇帝的政策。不投降就要没收土地田产,那是祖宗传下来的,和道光皇帝没有一毛钱关系,敖清官如果把祖业败了就是不孝!敖清官是孝子,不能干这种不孝的事情。而且敖清官已经被道光免了官职,君臣恩断。另投明主也就算不得是不忠了。

于是就带着敖氏一族剪辫附明,他本人也得了一个萍乡县令,这个县令一干就是两年多,直到光复3年年底还是个从六品的一县父母之官——现在虽然是一国初兴,做官升官都比较容易,但是对敖星煌这个朝中无人,家里没有多少钱。而且为人又有些迂腐的书生来说,想要升官还真是不大容易的。

所以敖星煌这个萍乡地方官在朱明朝廷那里几乎就是个被遗忘的角色,这两年别说是皇上,就是江西巡抚陆培芳都没有见过,唯一一次去南昌公干,也只是见到了江西省副巡抚大人,领受了清查土地和督促萍乡县官员田产申报这两个差事。

这两个差事办倒是得很不错,他本人对萍乡县的情况非常了解。又有人望,萍乡当地的士绅、官员都卖他几分薄面,因而没有将过多的负担转移给小农——萍乡这个地方不比江南、淮南,这里是山区,田地很薄,有大量的梯田,产量不高。而且耕种起来非常费劲,如果强要将梯田登记成上田,只怕要有大批小农破产逃亡了。

可能是查田和田产登记的差事办得很好,在光复三年12月底的时候。敖星煌终于接到了府里面的通知,让他去上海参加一个什么工商促进会的会议,据说还能见着皇上,这可是莫大的荣光啊!他一个从六品的知县依照惯例是没有资格见到皇帝的。

“老爷,船已经靠码头了。”

家人的提醒声在敖星煌耳畔响起,敖大清官哦了一声,还是捧着一卷朱批的《论语》在读着,一点没有挪窝的意思。

“等老夫读完这一段在下船吧。”敖星煌捋着花白的胡子说道。作为一名正途出身的清官,他自然就读书视为人生第一大事的。

可是那家人却有些为难地道“老爷,您还是先下船吧……”

“怎么啦?就不能让老夫静下心来看一会儿书吗?”敖星煌不悦地道。

那家人咂了下嘴道“不行啊,刚才上海这里管码头的官差来说了,把船停在黄浦江的码头上是要收银子的,每个时辰收费100银元……”

“什么!!!”敖星煌惊得连《论语》都没捏住噗通一下掉在船舱地板上了。“停一个时辰的船就要收费100银元!这是谁定的规矩?告诉他们这是官船了么?”

“老爷,人家说了,因为咱们是官船,他们才打了个对折收100银元,要不然一个时辰可就是200银元了!”

“一个时辰100还是对折……”敖老爷差点没有背过气去,他堂堂一个朝堂从六品命官一个月的俸禄才80元,这回奉命来上海开会的差旅费照例是两个月的俸禄160元,合着这笔差旅费只够在上海码头上停不到两个钟点的船啊!

“管码头的是什么官?叫他来见本官!本官倒要和他评评理,这银子到底该不该收!”

敖家的家人屁滚尿流的去了,不一会儿带进来一个穿着官服的九品官,是个白白胖胖的小子,也不知道够没够20,瞧见穿着身打了补丁的官袍的敖老夫子就是躬身一礼“下官上海港务监督衙门司务陈德才见过敖大人。”

然后他也不等敖星煌问话就自顾自往下说道“下官知道敖大人想问什么,只是上海的码头除了吴淞军用码头之外都是商办,无论官私船只停靠都是要收费的。近日有不少各县官员所乘之官船抵达,惹出不少纠纷,所以港湾监督衙门才让下官在码头候着,看到有官船就跟码头上打个招呼,免了一半费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