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博弈论 >

第15部分

博弈论-第15部分

小说: 博弈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在讨论过以上几点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威胁可能由于太过而丧失可信度。假如日本不相信美国当真愿意实施这个威胁,这个威胁就不可能影响它的行动。
  结论是,能奏效的最小而又最恰当的威胁应该成为美国的首要选择,务必使惩罚与罪行相适应。如果美国希望刺激日本多买柑橘,就应该选择一个更具互惠性质的威胁,使惩罚与不肯多买柑橘的做法更加匹配。比如,美国可以威胁说要削减日本汽车或者电器的进口配额。
  启示1:实际上,这种威胁曾在1853年使用过。美国海军上将佩里的庞大战舰编队成功地慑服日本幕府时代的将军,使后者同意向美国商界开放日本市场。今天,日本把美国由于要求开放日本市场而施加的过分压力称为〃黑色舰队〃。
  启示2:有些时候,一个合适的威胁简直得来全不费工夫。而在其他时候,我们眼前只存在大而不当的威胁,必须缩小其范围才能考虑加以采纳。
  〃冤冤相报〃到〃两败俱伤〃
  在〃囚徒困境〃中,我们已经了解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总是想赢对方,结果可能得不偿失。因为对方也会全力反击,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而且,敌对一旦形成,双方都难以全身而退。这个时候,即使双方都没有继续对抗下去的意愿,可还是只能咬牙坚持,这真是对人类理性的一大嘲弄。
  即使是〃一报还一报〃这种有效破解〃囚徒困境〃的理想策略,也难免陷入〃两败俱伤〃的危险。
  当〃一报还一报〃策略纠缠在一起时,将陷入〃循环报复〃的局面,难以脱身。
  由于〃一报还一报〃的核心就是对任何行为都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回报,当遭遇他人侵犯时一定会以牙还牙;当然,这种策略的前提是〃不主动侵犯他人〃,这大大降低了它们相互伤害的机会。但是,这种前提是理论性的。
  在一个规则明确的游戏里它也许可以得到完美的遵循,但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关系、各种欲望和利益冲突的复杂性,使〃不主动侵犯他人〃这一限定条件变得模糊不清了。也许你认为自己只是在以正当手段谋求个人的利益,或者只是奉命行事,可是有人会认为你已经侵犯到了他的权益,他有权作出报复。而受到报复的你会认为对方是无端挑衅,同样也作出反击。由此,就很容易形成双方相互惩罚对方的〃侵犯〃、冤冤相报的局面,而可悲的是,这场也许会使双方毁灭的争斗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理由。
  这样的悲剧在人类历史中可以说层出不穷。过去的家族间世代血仇有的可以持续上百年,双方的每次冲突都会激发新的仇恨,而两家最初的仇恨缘由也许根本无人知晓。国家和民族间也有同样的问题,甚至到了今天仍可以表现出来。如巴以冲突中,为了抗议〃以色列的侵略行为〃,〃哈马斯〃等激进组织利用〃人体炸弹〃袭击以色列平民;而为反击这种〃恐怖行为〃,以色列出动军队〃定点清除〃,每一次攻击的报复都给双方心中增添了一份仇视和不信任,也给问题的和平解决增加了难度。
  人们都同意,为了从上述那种冤冤相报的麻烦中解放出来,人们应该〃抛弃过去,面向未来〃。可是这一原则在现实中应用却困难重重,因为放弃武力威慑不但意味着情感和利益上的损失,而且在互不信任的境况里,也很难保证得到对方的善意回应。
  人们之所以相互仇视和伤害,仅仅是因为他们无力摆脱〃威慑与反威慑〃的怪圈。为了解决它易被挑起报复的缺点,学者们建立了一些改良方法。这些改良方法更多一点宽容,要么容忍对方偶尔的侵犯行为,直到这种行为屡次出现,并且超出预定的次数或比例之后,才采取报复行动。要么降低报复强度,如对10次背叛只报复9次。并根据对方的一贯表现决定宽容程度。
  启示:有一个人和朋友在住家附近的商店买东西,他礼貌地对店员说了声:〃谢谢!〃但店员却臭着一张脸,没有理会。他们走出商店时,朋友说:〃那家伙服务态度很差。〃这个人对朋友说:〃他每天都是这样。〃朋友说:〃既然他每天都是这样,那你为什么还对他那么客气呢?〃这个人回答说:〃为什么我要让他的态度来决定我的行为呢?〃
  不能取胜,就该谋和
  许多比赛结局都是〃零和〃的:有人赢,就有人输。但是在社会关系中,并不总是这样。当然,人们都希望取胜,可是当取胜无望时,那么争取到〃平局〃也不错,至少比输要好。
  在现代社会,多数竞争已不再是〃你死我活〃的,从〃地球上抹掉敌人〃的情况少之又少。博弈论告诉我们:当人们必须长期共处时,合作和妥协往往是明智的选择。既然难以〃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就该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妥协〃是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成的共识,在解决问题上,它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却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它有不少的好处。
  首先,它可以避免时间、精力等〃资源〃的继续投入。在胜利不可得,而〃资源〃消耗殆尽时,妥协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整补的机会。也许你会认为,〃强者〃不需要妥协,因为他〃资源〃丰富,不怕消耗。问题是,当弱者以飞蛾扑火之势咬住你时,强者纵然得胜,也是损失不少的〃惨胜〃,所以强者在某种状况下需要妥协。
  其次,可以借妥协的和平时期,来扭转对你不利的劣势。对方提出妥协,表示他有力不从心之处,他也需要喘息,说不定他根本要放弃这场〃战争〃;如果是你提出,而他也愿意接受,并且同意你所提的条件,表示他也无心或无力继续这场〃战争〃,否则他是不大可能放弃胜利的果实的。因此〃妥协〃可创造〃和平〃的时间和空间,而你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引导〃敌我〃态势的转变。
  再次,可以维持自己最起码的〃存在〃。妥协常有附带条件,如果你是弱者,并且主动提出妥协,那么可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却换得了〃存在〃;〃存在〃是一切的根本,没有存在就没有未来。也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妥协对你不公平,让人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也是值得的。
  〃妥协〃有时候会被认为是屈服、软弱的〃投降〃动作,但若从上面所提几点来看,〃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智者都懂得在恰当时机接受别人的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何时〃妥协〃?怎样妥协?要看状况:
  第一,要看你的大目标何在,也就是说,你不必把资源浪费在无益的争斗上,能妥协就妥协,不能妥协,放弃战斗也无不可。但若你争的本就是大目标,那么绝不可轻易妥协。
  第二,要看〃妥协〃的条件,如果你占据优势,当然可以提出要求,但不必把对方弄得无路可退,这不是为了道德正义,而为了避免逼虎伤人,是有利害权衡的。如果你是提出妥协的弱势者,且有不惜玉石俱焚的决心,相信对方会接受你的条件。
  总之,〃妥协〃可改变现状,转危为安,是战术,也是战略。
  启示1:妥协: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
  启示2:妥协是现代社会关系中的重要谋略。在商场竞争中,一个经营者如果不懂得适当妥协,就会在盲目前进中碰壁。同样,一个不知进退的人早晚也会尝到失败的苦果。
第6章 应对危机的策略
人类最理智的时候,往往就是别无选择的时候。〃边缘策略〃是一场危险的游戏,每一步都蕴藏着巨大的希望与危机。 肯尼迪的边缘策略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似乎得出这样的结论:立场坚定、不留余地是一个高明的策略。那么它是不是永远有效?下面我们将讨论与之不无矛盾的情况。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将整个世界拖到了爆发核战争的边缘。苏联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开始在古巴装备核导弹,那儿距离美国本土只有90英里。美国总统肯尼迪随即宣布要对古巴实施海上封锁。假如苏联当时接受这一挑战,此次危机很有可能升级为超级大国之间一场倾巢而出的核战争。肯尼迪本人估计,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介于13到一半之间〃。不过,经过几天的公开表态和秘密谈判,赫鲁晓夫最后还是决定避免正面冲突。为挽回赫鲁晓夫的面子,美国做了一些妥协,包括最终从土耳其撤走美国导弹。作为回报,赫鲁晓夫则下令拆除苏联在古巴装备的导弹,并且装运回国。 你可以说赫鲁晓夫贸然在古巴部署导弹是鲁莽的,但不能不说他的妥协是明智的(据说那些日子,肯尼迪紧张得几乎崩溃,如果赫鲁晓夫不肯退让,一场核战争似乎不可避免);但是反过来说,既然赫鲁晓夫最终只有退让这一个明智选择,那么他最初的冒进就是卤莽的。 我们普通人也会运用边缘政策,只不过不会产生那么深远的国际影响罢了。比如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最终变成一场争吵;固执己见而不能达成妥协的夫妻可能离婚;意见不一的合作者如果不能相互协作,合作关系就会破裂。这些案例的双方其实都会用到边缘政策。他们故意创造和操纵着一个有着在双方看来同样糟糕的结局的风险,引诱对方妥协。 边缘政策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微妙策略,假如你想成功地运用这个策略,你必须首先彻底弄明白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启示:〃边缘政策〃一词看来就是为这么一种策略设计的,这种策略将你的对手带到灾难的边缘,迫使他撤退。肯尼迪在古巴导弹危机中采取的行动,被普遍视为成功运用边缘政策的典范。 悬崖还是斜坡 这里还是以古巴导弹危机作为案例,帮助你把握边缘政策中的微妙之处。 肯尼迪政府发现苏联偷偷在古巴装备导弹,立即详细考虑了一系列可能的行动:什么也不做;向联合国投诉(这一行动的实际效果几乎就等于什么也不做);实施封锁或隔离(这是实际选择的方案);向古巴的导弹基地发动空中打击;要么就是走极端,抢先向苏联发动一场全面的核打击。 而在美国实施海上封锁后,苏联也有很多可能的回应方式。它可以退让,并拆除导弹;停止通过大西洋运输导弹(这是实际选择的方案);挑战美国的封锁线;或者走极端,抢先向美国发动一场全面的核打击。 在这一系列的行动与反行动里,一些可能的行动很显然是安全的(比如美国什么也不做或者苏联撤走导弹),而另外一些行动则带有明显的危险性(比如向古巴发动一场空中打击)。不过,在这么大的范围里,我们怎么知道安全在哪儿终结,而危险又从哪儿开始呢?换言之,古巴导弹危机的边缘在哪里?是不是存在一条边界线,世界在这一边是安全的,一旦落到另一边就要遭受灭顶之灾? 答案当然是并不存在这么一个精确的临界点,人们只是看见风险以无法控制的速度逐渐增长。举个例子:假如苏联企图挑战美国的封锁,美国不大可能立即发射自己的战略导弹。但整个事件的紧张程度无疑会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而人们的情绪也会变得越来越激动,可以预见,世界遭受灭顶之灾的风险也加大了。要想透彻地理解边缘政策,关键在于,必须意识到这里所说的边缘不是一座陡峭的悬崖,而是一道光滑的斜坡,它是慢慢变得越来越陡峭的。 实际上,边缘政策是一种威胁,只不过属于非常特殊的类型。要想成功运用边缘政策,你首先必须了解其独特之处。 我们通过三个问题分析这些独特之处:第一,为什么不直接用一种表示可怕结果一定会出现的确定性来威胁你的对手,而只是借助一个单纯的风险来暗示可怕的结果可能出现?第二,确定风险是不是已经过去的机制又是什么?第三,这个风险的恰当程度应该如何把握?我们将依次回答这些问题。 启示:边缘政策的本质在于故意创造风险。这个风险应该大到让你的对手难以承受的地步,从而迫使他按照你的意愿行事,以化解这个风险。这么一来,边缘政策变成一个策略行动,目的是通过改变对方的期望来影响他的行动。 为什么选择不确定性 在美国希望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的前提下,肯尼迪为什么不直接威胁说,假如赫鲁晓夫不拆除那些导弹,他就会将莫斯科夷为平地?按照我们前面介绍的术语,这将是一个令人信服的威胁;它必须具体说明对方退让的确切条件(将导弹撤回俄罗斯,还是装箱后搬上哈瓦那港的一条船)以及退让的最后期限。 问题在于,在实践当中,这么一个威胁不会有人相信,赫鲁晓夫不相信,其他什么人也不会相信。不错,这个威胁中提到的行动将会引发一场全球性的核战争,但这个危险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