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江山战图 >

第602部分

江山战图-第602部分

小说: 江山战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樊文超笑道:“殿下进仓库就知道了。”

张铉随即走下甬道,进了仓库大门,从外面看不出仓库大小,但进了仓库,却发现仓库内空间巨大,所有的物资分门别类靠墙而放,码放得整整齐齐,而且异常干净整洁,是张铉所见到仓库中最干净的一座,可以说让人赏心悦目。

樊文超连忙解释道:“卑职发现整洁有序的仓库对于提高军队保障能力非常有效,比如城头士兵急需箭矢,但仓库内乱七八糟,这边一堆那边一堆,箭矢可能压在长矛下面,这样就耽误了太多时间,所以卑职认为仓库的整洁有序是第一重要。”

张铉暗暗点头,从这个小细节便可看出樊文超在守城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

但张铉没有夸奖,他直接来到了一座木制的吊塔前,吊塔一共有三座,正好对着上面的墙洞,可以直接从仓库内将作战物资用绳索和网兜吊上城墙,原来这就是开墙洞的缘故,这还是张铉第一次见到,他颇有兴趣,站在吊塔仔细打量。

樊文超在一旁解释道:“卑职认为,守城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守城物资必须以最快速度到位,比如城头守军的箭已经射完,但仓库的箭还没有送来,很可能就会误大事。

而保证守城物资及时到位的关键就是要运送便捷,士兵从城下跑甬道,慢还不说,最大的问题是鹿车很难推上甬道,人力可以搬运上城,但搬运数量不多,一些大件还比较困难,所以用吊塔直接吊上城头,甚至直接放在鹿车上,士兵推着小车在城头奔跑,可以将大量物资及时送到守城士兵手中。”

“做过试验吗?”

“当然做过,时间比从下面运送缩短五成,运输人员也减少一半。”

张铉由衷地夸赞道:“这是个好办法,值得大力推广。”

这下,张铉完全放下心,他身经百战,知道守城很大程度上是打后勤保障,如果后勤保障得力,那么这场守城战就有了获胜的基础,难怪裴行俨大力推荐此人,果然是胜人一筹。

然后就是临战指挥,这也极为重要,是能否守住城池的关键,不知这一点樊文超是否擅长?

这时,张铉忽然想到了另一人,尉迟恭手下大将王玄敬,此人也是以守城著称,而且此人尤其擅于临战指挥,在壶关以数百人守住了数万唐军的进攻,那一战他被破格提拔为鹰扬郎将,王玄敬的临战指挥加上樊文超的后勤保障,这不就是一对天衣无缝的组合吗?

想到这,张铉立刻决定向尉迟恭要人,要让他们二人尽快磨合,达成默契,那么娄烦关就如铜墙铁壁了。。。。。。。。

从仓库出来,张铉随即又上了城,他又发现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城头竟然没有投石机,而是摆满了大黄弩,大黄弩又叫重弩,单兵无法操作,至少需要两人上弦,而且颇为沉重,携带不便,所以在野战中使用不多,

张铉眉头一皱,问道:“樊将军准备用大黄弩取代投石机吗?”

樊文超连忙道:“启禀殿下,卑职仔细考虑过,用大黄弩要比投石机更有杀伤力。”

“为什么?说来听听!”

“一架大型投石机射程是三百步,一架大黄弩的杀伤射程也是三百步,操纵一架投石机需要二十五人,而操作一架大黄弩只要两人,也就是说一架投石机可以换来十二架大黄弩,而且训练有素的士兵可以在投石机一次投掷的时间内射出三箭,这样就是一块大石和三十六支大黄弩的对比,对付密集的骑兵,一块大石可以伤十人左右,而三十六支大黄弩至少可以杀死三十人。。。。。。”

不等他说完,张铉便冷冷打断了他的话,“用大黄弩取代投石机,裴将军知道吗?”

樊文超头上有点冒冷汗,使用投石机是大帅下达的严令,自己未经主将同意就擅自改掉了命令,这违反了隋军军法。

他低声道:“卑职正准备向裴将军禀报,但殿下就先到了。”

张铉的脸色有点难看,军法如山,虽然樊文超给他的印象不错,但要不追究他,也必须要有充足的借口。

“除了大黄弩比投石机更有杀伤效果,这也只是你的观点,我们在辽东,一块大石滚翻出去砸死了三十余人,绝对不止十人,也罢,就算骑兵躲得快,只死伤十人,那么还有别的理由吗?”

樊文成擦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低声道:“启禀殿下,娄烦关只能容纳五千士兵,投石机占用的士兵太多,占用地方太大,影响到了防御力量均衡和物资运输,卑职认为这才是用大黄弩替换投石机的真正原因。”

张铉脸色稍缓,这个理由他还勉强能接受,他便淡淡道:“今天还不是最终战备完成的期限,这件事你要及时禀报裴将军,给他讲清楚情况,如果裴将军还是不同意,那你就必须改回来,明白了吗?”

“卑职明白了!”

“另外,我会再调一名擅长临战指挥的大将来做你的副将,希望你们各自发挥优势,配合默契,那么突厥人就休想攻破娄烦关。”

“卑职一定铭记殿下的训导!”

这时,远处有士兵大喊:“又下雪了!”

张铉抬头,只见乌蒙蒙的天空又飘起了鹅毛大雪,他负手走到城墙边,望着灰蒙蒙的北方,不知突厥人是否也在进行积极的备战呢?

921。第921章 微服私访(上)

时间渐渐到了十二月下旬,再有十天便是兴宁三年的新年到来了。

中都城内格外热闹,自从疏浚洹水后,大船可以直接抵达中都,使得大量物资从南方运到中都,商业异常繁盛,中都固定人口加上流动人口已突破百万,完全压制住了洛阳和长安,也远远超过尚未完全复苏的江都,一跃成为天下第一大商业都市。

中都有两座大市场,和长安一样,也叫东市和西市,其中东市位于安阳新县内,安阳新县距离中都只有十里,是一座新筑的县城,主要是给匠户以及军队家属居住,一条宽阔平坦的直道将安阳县和中都连接起来,和中都的天价土地不同,安阳新县的土地要便宜得多,主要是天下世家都无法在安阳新县买地的缘故。

而底层民众则住在中都南面十里外的灵泉县,但那里地价也不高,因为档次比较低,世家也大都不愿意在那里买地,在那里买地也就失去了紧靠权力中心的意义。

位于安阳新城内的东市占地很大,它主要是手工业作坊的集中地,集中了一千多家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坊,商业到不多。

商业主要集中在西市,但西市也不在中都城内,而在安阳县和中都之间,直道北面,紧靠洹水,交通运输极为便利,西市内有大大小小的店铺三千余家,四周筑有高墙,就俨如一座周长十里的小县城。

由于临近新年,西市内熙熙攘攘,人流如织,中都民众纷纷来这里购置年货,由于军队得到大量赏赐,使得军队家眷们出手十分阔绰,绸缎猪羊都是整匹整只地买回家,引得其他中都民众十分羡慕。

这天中午,张铉略略化了妆,头戴游学冠,身穿蓝色儒袍,腰束革带,佩一把华丽的长剑,手拿一把时下士子中最流行的玉尺,他扮成一个游学的士子前来西市微服私访,但长年累月的征伐使他的皮肤变得黝黑而粗糙,着实不像读书人,这身打扮看起来有点不伦不类。

和张铉一起来微服私访的还有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他们两人也扮作太学生,但气质儒雅,比张铉更像士子。

在三人后面远远跟着十几名侍卫,他们十分紧张,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三人,尤其盯住张铉,生怕他有什么闪失,但他们却忘了,张铉可是天下第三猛将,可和宇文成都并驾争先,真正能击败他的人还在长安。

这次三人前来微服私访的目的是想看一看大同通宝在中都的流通情况,张铉还是亲自感受一下北隋的经济状况,对他而言,这份自由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大同通宝在三个月前便开始大量上市流通,它的出现直接冲击了开元通宝的价值,最初一枚开元通宝可兑十枚开皇五铢钱,但现在只能兑三枚了,和大同通宝一样。

由于正好到了中午,三人便找了一家酒肆坐下吃饭,十几名侍卫则坐在楼下,两名侍卫上楼,远远坐在另一边的角落,观察着周围的情况。

张铉点了一壶酒,要了七八样菜,酒保答应一声便匆匆去了,竟没有认出眼前之人便是摄政王殿下。

这种效果让张铉很满意,他取出一枚大同通宝和一枚开元通宝放在桌上,笑问道:“两位说实话,这两枚铜钱仅看外表的话,谁更胜一筹?”

杜如晦笑道:“钱刚出来之时我就仔细对比过,两者重量一样,皆轮廓精细,圆润肉厚,而且都是大家手笔,开元通宝是欧阳询所书,大同通宝是虞世南所书,两者皆文字庄重、隽秀挺拔,但在润色方面欧阳询略输于虞世南,正是这一点,我认为大同通宝要更胜一筹。”

这时,端酒等在一旁的酒保笑道:“如果要我选,我也会选大同通宝。”

“为什么?”三人异口同声问道。

酒保鄙夷看了一眼桌上的开元通宝,撇撇嘴道:“因为开元通宝有假货,我们小店就收到过,外表看起来一样,实际上含铜量很低,稍不留神就上当,所以现在开元通宝只能换两枚五铢钱,比大同通宝少了一枚,就是这个原因。”

杜如晦和房玄龄对望一眼,都感到不可思议,开元通宝怎么会这么快就出现假货了?

这时,房玄龄发现张铉笑得有些古怪,他顿时明白了,连忙笑道:“多谢小哥赐教,我们记住了。”

酒保去给他们端菜了,房玄龄压低声音笑问道:“这是我们干的吗?”

张铉故作一脸茫然,“先生在说什么,我怎么听不懂?”

三人对望一眼,都一起笑了起来,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明白了,这一定是朝廷暗中所为,如果是军方所为,他们怎么会不知道。

张铉拾起两枚铜钱淡淡道:“无论如何,我绝不允许私铸铜钱,不管是大同通宝还是开元通宝,发现一人杀一人,就算在唐朝境内也不允许。”

。。。。。。。。

从酒肆出来,他们来到了米行,和洛阳长安一样,中都的米价也是物价的风向标,一旦物价上涨,首先就会体现在米价上,所以紫微阁议事堂上竖了一块大牌子,上面标示着每天清晨中都的米价,一旦出现一成的涨幅,紫微阁当期执政事笔相国就会立刻派人调查。

张铉每天也看一眼这块大牌子,所以他对中都的米价十分熟悉,不过来实地查看,则又是另一种感觉。

和长安西市以及洛阳南市一样,中都的西市也是分为一百余种行当,每种行当聚集在一起,米行是占地最大的行当之一,占了足足一条街,十几家米铺,每家米铺都占地广阔,主要是用来囤放粮食,但这也只是它们仓库的一小部分,每家米铺都另外觅地修建了大仓库,库存了大量粮食,商人的仓库、官方仓库以及魏郡各县的义仓,一起形成了中都完整的粮食体系。

在米行的最前面是一座占地近十亩的巨大建筑,这里便是中都市署官衙,同时也是户部的常平仓所在地。

常平仓内在正常情况下存放了十万石粮食,一旦中都市场上发生恐慌,粮价暴涨五成以上,常平仓就会启动,以低价卖粮,打压粮价,不过到目前为止,常平仓还从未启用过。

或许是临近新年的缘故,前来买米的民众特别多,整条街上人潮涌动,每家店铺前都排了长长的队伍。

一共有十五家米行,其中最大的四家米行是燕山米行、双城米行、河东米行和漳西米行,它们背后分别代表了卢氏家族、崔氏家族、裴氏家族和李氏家族,这也反应了河北士族掌控中都经济命脉的现实,张铉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河北几大士族全力支持的结果。

张铉三人走进了燕山米行,燕山米行是卢氏家族所开,占地约五亩,出售的粮食小部分来自卢家的几大庄园,但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天下各地,店铺交通十分便利,背后紧靠漕河。

漕河是中都的内河体系,流经西市和东市,沟通中都的护城河、城内环河,最后流入洹水,五百石的货船可以航行到天下各地,不过现在已经结冰,冰上冻结了数十艘粮船,可以想象夏秋之季,燕山米行的码头上是如何的繁忙。

此时,售粮院子里格外热闹,院子大门前竖着一块长宽各一丈的黑色大木屏,就像屏风一样,挡住了店内的情形,木屏上挂满了二十几块白色小木牌,上面用木炭写着各种粮食的当天价格,粟、麦、谷、黍、豆等等,产地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

紫微阁内关注的米价也就是稻米的价格,这是因为南方的稻米产量比较稳定,价格变化不大,但主要受交通和战乱影响,有时候也会发生病虫害而减产,但这种情况每年都有,所以变化也就相对不大了,价格稳定,适合用来参考米价。

而粟米和小麦虽然是北方主产,但受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