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那时汉朝 >

第74部分

那时汉朝-第74部分

小说: 那时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邓通,蜀郡南安人,因为善长划船而当了黄头郎。黄头郎,即管理船舶行使的官吏,亦可称其为船老大。按照常理,这么一个小官吏,八辈子都挨不到皇帝的身边。可恰恰是,世间之事并非按常理出牌,邓通不仅狠狠地粘上了刘恒,竟然还让刘恒爱不释手。

这两个男人的恋情,主要缘于刘恒的一场梦。据《史记》介绍,其过程大约如下:有一天,刘恒做了一场梦。梦见他要飞上天,中间不知被什么东西给拖住了,就是上了不天。这时,只见一个黄头郎突然从背后用力推,刘恒就顺利登天了。于是,在梦里感激涕零的刘恒想回头看看那个黄头郎是谁,因为飞得太快,只看到了黄头郎的衣服是反着穿,并且在背后打了一个结。

关于梦的解析,古今中外都热乎其衷。中国古代有周公解梦,现代国外有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心理医生弗洛伊德先生是这样对梦下定义的:梦,不过是愿望的满足。意思就是说,你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往往都在梦中实现。其实弗洛伊德这话并不高明,中国人地N多年就说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讲的正是此道。

从刘恒热心和贾谊探讨鬼神的事情也可以看出,刘恒是相信鬼神的。要不然,他不会平白的做一个飞天之梦。既然天都飞上了,就得感谢一下那个梦中的黄头郎。为了寻找梦中的情郎,刘恒派人到处寻找。果然不久,就找到了跟梦中一个一模一样的,衣服反穿,还在背后打结的黄头郎。

刘恒把人召来,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斯很老实地回答:邓通!

刘恒一听,两眼放光,好名字啊。

所谓好名字,刘恒是这样理解的:邓,通“登”。那邓通,就变成了登通。也就是说,没有邓通那一登,刘恒就通不了天。

这下子,刘恒犹找到了神仙似的,立即把邓通弄到宫里供奉起来。刘恒对邓通之好感,司马迁是这样形容的:尊幸之,日日异。日日异就是天天都爱得不一样,如此下去,只有一种结果,越陷越深,越爱越痴迷。

没办法,宠幸男人,让男人陪睡起卧似乎是刘家的一个光荣传统。高祖刘邦时,就宠过一个叫籍孺的;孝惠帝刘盈也曾宠过一个叫闳孺的;现在,又轮到刘恒宠这个士人出身的黄头郎先生。

司马迁说,凡是宠幸之臣,多是无才无能之徒,唯一的本领就是拍马屁。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个皎好的面孔,和热爱时尚,打扮入流的心思。其每天的打扮大约如下:头顶上戴的是漂亮鸟毛装饰的帽子;腰上系的是饰有贝壳的衣带;脸上涂的是香喷喷的胭脂。

以上潮流的发明人和带动人,正是籍孺和闳孺俩人。后来,凡是在皇帝身边服务的侍郎们,都悠着学会了他们那一招,从此带鸟毛帽,系贝壳带,涂胭脂便风糜宫中,成了一道独特的时尚风景。

凭什么叫皇帝整天看着朝上那一幅幅死板僵硬的面孔,凭什么身边不多些美丽的装饰。我想,涂软身,说软话,正是这帮宠幸们得皇帝欢心的看家本领。

不是宠幸都是浑球。没有历史证明邓通是个诸如明朝魏忠贤之流,耍尽花样,揽尽大权。恰恰相反,邓通是一个为人低调,做事认真的人。听说,刘恒好几次给他放假休息,他都主动放假休假时间,甘愿为刘恒的起居加班加点,鞠躬尽瘁。于是,刘恒对他更是刮目相看,如捧在手中之明珠,惟恐摔了这颗托他上天的好人。

如果把邓通和贾谊放在一起比,犹如石头比璧玉。璧玉怎么会瞧得上石头呢,于是又听说,贾谊很瞧不起这个邓通,经常拿话损他。然而,邓通就当是哑了聋了,对贾谊的损言闭嘴半句不争。

不争,不代表软弱。邓通始终相信,上天是公平的。它赋予了贾谊才华,给种下了性格漏洞。只要有人愿意来戳此洞,贾谊纵有天大的才华,也堵不住决流的溃口。

而邓通还认为,自己无才无德,一夜升天,受人忌妒是必然的。但是,下面贾谊做的另外一件事,却让低调邓通不得不出手保卫自己了。

原因是,贾谊挡住了邓通的发财之路。

情况首先是这样的:有一天,刘恒找了个人给邓通看相。看相的人直言不讳地说道:此人必贫死!

这话说出来,不要说刘恒不信,就是说给路边喂牛的农夫,都会觉觉得不可思议。果然,刘恒就对看相先生表示了蔑视,邓通天天被我宠着,怎么会贫死的。你说他贫死,我偏偏让他富得流油给你看。

恰值孝文五年,刘恒解除盗铸钱令,允许民间自铸钱。那时,刘恒为了毁灭以上看相先生的预言,决定让邓通成为天下最富的人。于是,他把蜀郡严道(四川省荥经县)的铜山赏赐给邓通,让他自己铸钱。

刘恒此举,无疑等于给了邓通一个可以印制钞票的银行,想让人不富都难了。当时与邓通并肩同富的还有吴王刘濞,刘濞也吴国境内招兵买马,大量开采铜矿铸钱。于是,“邓钱”和“吴钱”就成了当时流通天下的钱币。

可是,邓通一夜暴富的消息,马上传到了长沙,贾谊就坐不住了。

同是四川人的邓小平同志就曾经说过,改革开放,就要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邓小平的前提是,必须勤劳致富。先富起来的那部分,必须帮助后面的人,以便达到共同富裕,有饭一起吃,在衣一起穿,有舞一起跳。

可是在贾谊看来,刘恒让邓通先富起来,不但造成国家贫富差距,甚至是带领百姓走上一条鸦片恶之路。理由如下:

第一,政府开放铸钱禁命令,变相地鼓励一部分冒险者参杂质造假钱。道理是很显然的,即使汉朝有刑罚,可是只要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足可让冒险者铤而走险,不顾生命。

第二,解除铸钱令后,农民都抢着去开采矿山,那么肯定就没人种田。没人种田,田地就会被荒废,粮食就会欠收。没有粮食,国家吃什么呀?更要命的还有,善良的农民经受不住利益的诱惑,亦争先恐后造假钱。

我相信,贾谊此段话,如果被后世的马克思看到,肯会顿觉汗颜。原来他说过的资本家受利益驱动的冒险精神,原来在一千多年前就被中国这个天才读书人说破了。当时,除了贾谊外,当时还另外有一个叫贾山的也上书劝阻,认为铸钱是国家行为,这种权力都下放至民间,国家不掌握钱柄,还谈什么权贵?

但是,刘恒对俩人的意见是:置若罔闻,拒绝采纳!

就此,邓通的富贵梦没有因贾谊上书而破灭,但是俩人从此结的梁子就更深了。他决定要逮住机会,狠狠教训贾谊一顿!事实上,机会还是留给了邓通,这个机会就是以上刘恒征召贾谊回朝一事。

邓通认为,刘恒征召,有重新重用贾谊之心。他必须抢先一步,拦腰斩断贾谊的通天之路。邓通对刘恒说了什么,已不重要。事实证明,邓通果然是刘恒手心的肉。贾谊继续被搁置不用,继续教书。

兄弟啊,不是我不帮你啊,只怪你得罪的人太多了。我想,到此为止,这应该是刘恒最想对贾谊的说的话了。

四、天才不朽

尽管贾谊受到了刘恒的冷冻和邓通的排济,但是现在的情形毕竟有所改善良。过去身在长沙,贾谊还写出《吊屈原赋》及《服鸟赋》,那是对个人身世苍凉的的纪录。时过境迁,当初落在座位上的服鸟留下的阴影已渐渐淡忘。反之,贾谊终于在梁太傅职位上,勤奋钻研专业,写出了一篇惊世骇俗的政治评论。

这,就是著名的《治安策》。

我们不得不谈这篇政论,因为它与后来的七国之乱有着莫大的关系。贾谊创作《治安策》的内心驱动,源于刘兴居和刘长谋反事件。搞历史研究,向来是贾谊的特长。贾谊从刘兴成及刘长的造反事件中,总结出了一个经典的历史经验,并提出了一个企图一劳永逸地解决诸侯王造反作难的方案。

贾谊总结的历史经验是:在历史的足迹中,凡是强大的封国,一定先反。

贾谊这个强者先反论,其推论大约如下:造反者的野心与实力总是成正比的。比如长沙王,它之所以成为目前唯一生存下来的异姓王,主要是他实力小,形势不允许他有过分的野心。所以他们的唯一生存之道就是,对中央忠心耿耿,俯首听命。再如,周勃,灌婴,樊哙他们当初为何不反,也主要是他们实力不足。如果当初刘邦封他们为诸侯王,肯定也会成为一个野心家,最终被中央干掉。

再往远点说,汉初诸侯王当中,依次造反的人物有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四个人当中,韩信最强,所以他先反了;卢绾最弱,所以造反在后。

那么,针对由此教训,有没有一套可行的方案,让诸侯王像长沙王那般当个听话的好王呢?贾谊的回答是肯定的,办法就是,削弱诸侯国的权力。

削权,是国家游戏中仅次于对外战争的高级游戏,亦是一种赌注较大的赌博。如果尺寸把握不够准确,就会国破人亡,连皇帝老本都亏进去了。但是,贾谊会告诉你,他的削权方案,不会出现以上耸人听闻的流血事件。

在贾谊看来,只要大力对封国实行分封制,长此以往,诸侯国的力量肯定会越削越弱。道理是很简单的,封国如蛋糕,开始由祖辈一人包揽;祖辈生出两个儿子,那么实行分封制后,蛋糕就不得不割成两半;两个儿子又各生出两个孙子,那么蛋糕就继续对半切。

以切蛋糕的方式进行继承遗产,这是符合中国人的思维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你有饭吃,我有饭吃,大家都有饭吃。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孔子老人家提出的齐家治国理念“和”。

于是,封国内部的王子王孙们既得了利益,皇帝更得便宜。这样只有一个结果,中央越来越强,诸侯越来越弱。想造反,先掂量自己吧。或许有人问了,如果诸侯国联合起来造反呢?这个问题不要太多担心。中国历史证明,所谓联合造反,首先要考虑分成问题。一个诸侯王造反是死,十个诸侯王造反同样是死;但是一个诸侯王造反如果成功的话,得到的是一大块;如果十个诸侯王联合造反的话,得到的不过是十分之一。

根据血酬定律,付出成本与收益利润不成正比,肯定会吓退这些人。造反或成功的概率大大降低。

或许又有人问,如果某个诸侯国繁殖能力差,子孙太少,占在份额仍然很大。对于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别担心,这个问题贾谊已经做了周密布置。贾谊认为,如果出现此情况,保留其封国,但必须架空王位,由中央政府派出的国相主持国家行政,等到他们子孙多了,再授权他们。

以上方案,如果非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太有才了。

然而可惜的是,刘恒没有采纳。而刘恒采纳贾谊的是《治安策》里提出的另外一个建议:鼓励被废诸侯或者逐臣自杀。

刘恒之所以接受贾谊这个建议,是因为他前面吃了亏。比如流放淮南王刘长,如果当初在拘禁之前就鼓励他自杀,那么就不会落下一个杀弟之名;再如逮捕周勃事件,如果聪明一点,怂恿他也自杀了,就不会出现薄太后对他甩头巾破口大骂的难堪事件,更不会落下一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不良国君形象。

大臣一旦有罪,就鼓励自杀的典型马上就有了,没想到刘恒选中的人竟然是薄昭。事情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是刘恒舅父薄昭不知何故杀了一个汉使,于是刘恒便抓他起问罪。可是呢,刘恒又不忍心亲自动手,于是派遣一堆公卿陪薄昭喝酒,并且暗示道:给你吃住喝好,就是希望你在地下不要饿着,请你好自为之吧。

薄昭一愣,好家伙,竟然是来鼓励我自杀的。想我自杀,两个字,没门。于是,众公卿只见薄昭酒照喝,舞照跳,就是迟迟不见他挥刀割脖子,连装也不见他装一个。

漂亮的理念,怎么贯彻起来就这么难啊!

刘恒再想一招,即令文武百官穿着孝服前往薄昭住处大声哭丧。一堆活人对着一个活人哭丧,这要你自我了断的道理,实在太过明显了。薄昭走投无路,只得自杀。

刘恒以为,鼓励犯罪之人自杀,他就能逃得一个坏名声。事实上,后世仍然有人对他攻击不已,甚至认为此等做法愚不可及。比如名扬千古的司马光同志就认为,刘长和薄昭在活着的时候,都是被刘恒宠贯了的。结果他们一出事,就找这俩人麻烦。如果当初刘恒知道防范于未然,又怎么会闹出两出悲剧来呢?

好了,点到为止。这是刘恒的事,不关贾谊的事,还是让我们继续回到贾谊身上来吧。

当上了梁怀王的太傅,贾谊的坏日子没有停止。不公的命运,再次以坏运气去毁灭这个天才人物。

孝文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夏天。这个夏天,发生了一件出乎意外的事,梁怀王刘揖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