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那时汉朝 >

第295部分

那时汉朝-第295部分

小说: 那时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来收拾残局,稳赚不赔。所以,邓太后没有理由不培养自己的人。

过程就不多讲了,两年后,即公元118年,邓遵和任尚共同努力,消灭了羌人残余势力。俩人剿匪手段,可谓不拍而合。任尚买通杀手,干掉羌人部落首领,邓遵在战场上杀得不过瘾,见任尚的暗杀手段利润惊人,也跟着学,派人去刺杀了别的羌人首领。

等到平反羌乱后,邓遵和任尚一起回到洛阳城。邓太后特别优厚堂弟邓遵,封他为武阳侯,采邑三千户。但是,任尚却很不满,叫喊着说我战功比邓遵很大,凭什么我得的比他还少。

任尚说这话是没错的。从头到尾,他都在前线忙活。快要收工的时候,邓遵才出来露面的。他干的不比牛少,凭什么领的比民工还少?

只能说,任尚这等货色,烂人永远都是烂人,永远扶不上墙。我认为,他脑中不是缺了一根筋,而是一根半。半根就是军事才能太次,一根就是政治脑袋太水。当年,因为短了一根筋,丢了西域。现在,再加半根,连小命都保不住了。他想跟邓遵争功,反被人家控告,罪名是杀人以少报多,贪污受贿。邓太后派人去查,查出这小子竟然贪污千万钱以上。

汉朝法律规定,春天不能行刑。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遥远吗?如果命好的,过了春天,可能会遇上特赦。但是,在这个北风那个吹的冬天里,任尚却永远看不到他春天到来了。

公元118年,十二月,冬天。任尚被押出长安,斩首,财产没收充公。

三、迟到的皇权

公元121年,二月。后宫里传来了一个让皇帝刘祜喜忧交加的消息。喜的是,邓太后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忧的是这邓太后,会不会突然回光返照,又要多活数十年。

刘祜算了一下,今年邓太后四十一岁了,他已经二十八岁了。如果邓太后像西汉王政君老太太那样,活到七老八十的,邓太再出一个王莽似的人物,他这一辈子就是舞台上的木偶,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没有明天。皇权的明天在哪里?越是越关键时候,越是紧张。刘祜身心几乎都揪到了一起。

二月十二日。后宫再度传来好消息,邓太后罩不住了,只剩一口气了,差不多要挂了。如果不出意外,熬不过今晚了,后宫也已经准备后事了。

二月十三日,尘埃落定——邓太后崩了。

这不叫盼星星,盼月亮,而叫千年等一回。刘祜紧崩的神经,终于松驰下来。他在内心里先是大笑了一场,接着情不自禁的痛哭了起来。

他笑,笑自己活到了最后。无论多么强大的人,死了什么都带不走,只有活着的人,才是最大的胜利者。他哭,哭十五年的青春,全做了邓太后的嫁衣裳。十五年啊,在东汉这个短命皇帝辈出的王朝里,哪有几个十五年的光阴岁月陪着别人玩?

报仇的时刻到了。

三月二十八日,刘祜派人通知造纸王蔡伦,自己去廷尉那里报到。原因是什么,人家没说,但老蔡心里清楚得很。

当年,窦太后当权时,他参与了一场阴谋,即陷害宋贵人。宋贵人,即刘祜的祖母。如果宋贵人不死,刘祜的父亲刘庆,就会从太子转为皇帝。接着,他也会顺利接班,哪会有后来的十五年做牛做马的耻辱历史。

蔡伦知道后果很严重,也没把机会留给刽子手,自杀了。

杀人的刀一旦抽出,就得沾够了血,才能回鞘。在刘祜看来,蔡伦只是小菜一盘,接下来,他要放开手眼,狠吃一顿大餐。而能够有资格被端上生死饭桌的,只有邓氏家族了。

事实上,刘祜要痛下杀手,不知因为自己像孙猴子一样,被邓太后这座大山压在山底下十五年。而是这十五年来,他差点被邓太后废掉了。

邓太后准备要废刘祜的原因,主要是刘祜不学好,邪恶无比,是个祸患。于是,为了准备新的接班人,邓家上下到处物色人选,他们找到了两个备用胎。一个是济北王刘寿的儿子刘懿,另外一个则是河间王刘开的儿子刘翼。

两个备用胎,后一个机会很大。因为邓太后还特别吩咐,要刘翼当刘隆的继承人。刘隆,即被邓太后抱在怀里,当了八个月皇帝,却还没到三岁就夭折的可怜孩子。

那时,刘祜一听到这消息,心都凉了透。

刘祜心里又屈又气,就是说不出话来。邓太后说他劣性难改,邪恶无常,其实都不是真相。真相是刘祜长大了,不听话了,捏在手里不怎么好使了。所以,邓太后想换一个好使的上来。

事实上,刘祜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不是他不听话,而是有人要叫他不听话。这帮人,就是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官员,所谓的士大夫,皇权最忠诚的支持者。

曾经有一次,郎中杜根叫上另外一个同事,一道给邓太后上书。说,刘祜长大了,你不应该这样捏着他了,应该还政于皇帝,让他来处理政务。邓太后看完奏书后,两话不说,派人把这两个不知死字怎写的人押到金銮殿上,当场扑杀。

扑杀,是中国人最有创意的一种杀人方法。即把人装入大袋里,提起棍子打过去,一直打到你断气为止。然后就像丢垃圾一样,扔到野外去了。邓太后为了防止万一,派人去检查,看俩人是不是彻底断气。发现杜根眼中都长出虫了,认为必死无疑。

事实上,杜根没死。等邓太后再也没派人来查,他就跑掉了。为了刘祜,他差点把命搭上了。而刘祜更惨,被人拖下水去,差点被废。

所以,这十五年来,说刘祜是木偶还是轻的了。他简直是一只被拔光了毛的鸡,站在凄风冷雨中,在恐惧中颤抖,在颤抖中差点崩溃地活了过来。现在,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却等了足足十五年。痛欲深,恨亦深。邓氏家族这道大餐,他是吃定的了。

刘祜命令史上最神秘单位,即有关单位主动弹劾邓家。然后,他就挥挥手,把邓氏家族全赶出了洛阳城,一律贬作平民,财产没收。刘祜对待邓骘则稍为客气,因为十五年前,邓骘为他出过力,后来退休回家了,没机会参加废弃刘祜的阴谋。

事实上,客气只是一张纸,一捅就破,啥用都没用。邓骘也被打发出洛阳城,回到封国。不久,刘祜改封罗侯,封国即属地为现在的湖南汨罗市。

在汉朝,湖南就是个山旮旯,邓骘被人从中原河南赶到南蛮之地。可以看出来,刘祜就是想换个方式来折磨你。邓骘也心领神会,跟儿子一道绝食而死。接着,曾经跟任尚一道争功大打出手的邓遵等三兄弟,也全部自杀。

就像一场大戏,戏完了,锣鼓也停了。邓太后做梦都没想到,当年他扑杀对手的时候,可否想到邓氏家族也会有这一天?我想,她应该想到了。就像当年霍光一样,他就知道将来是怎么回事,但是,他们都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

这种命运的困境,就是死人永远斗不过活人。

就像一场政治装修,把该丢的都丢了,接着就是搬进新的家具了。这些家具有,嫡母耿贵人老哥,牟平侯耿宝,刘祜皇后阎姬兄弟阎显等人;臣官江京,李闰;奶娘王圣,以及王圣女儿伯荣。

这帮人,都是在刘祜最焦虑最难熬的时候,一直忠实站在他身边的同志。仔细研究这份名单,就会发现,名单人数不多,但是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首先,自汉朝开国以来,外戚当权,从来都是母族那边的舅舅们,现在却轮到了妻族的内兄内弟来值班了。其次,女人第一次做为皇帝密使,进入汉朝历史。而这个皇帝密使,就是刘祜奶娘王圣的女儿伯荣。

嫡母系,妻系,奶娘系,三大门派莫名凑到一块,不是历史太会开玩笑,而是一个很严肃的选择。因为刘祜生母早折,他的人生记忆,就是嫡母,奶娘以及老婆的记忆。

在他看来,没有比这些人更可靠的了。刘祜很脆弱,他需要他们,除了以上三类人物,他也没忘记忠实的支持者。于是乎,他派人去找把杜根找回来,老杜东躲西藏十五年,还真被找回来了。

现在想回起来,人生不易啊,这是打掉邓氏集团之后,刘祜最想说的一句话。人生苦短的,这则是第二句话。刘祜决定,他要出门溜达溜达,呼吸新鲜空气,释放自己那颗被压抑的灵魂。

说溜达,其实是个措辞,其实就是旅游。但是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皇帝旅游,跟普通人不一样。当初,秦始皇出门,一路浩浩荡荡,好不威风。他是威风了,可百姓就辛苦了。走到哪里,哪里的GDP就全被他们啃光了。

秦始皇带了个坏头,搞得后来的皇帝,都想跟他比排场,结果皇帝可是爽坏了,可百姓就越吃不消了。可相对秦始皇或者是后来的皇帝来说,汉朝的皇帝还是比较收敛的。皇帝要出游,很少有为了充面子倾国倾城的上路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就是这方面的模范人物,出门可以,能少去几个地方就少去,决不浪费。

只可惜,眼前这个刘祜,已经得意得忘记了祖训。

许多案例已经证明,越是自卑的人,却需要撑面子充门面。刘祜被人当宠物在关在皇宫里,养了十五年,如果说他活得很自信,绝对是胡扯。现在他解放了,终于可以出笼了,为了体现他生存的价值,第一个想的就是扩大影响力。

为了影响力,他就喜欢到处乱跑,就是东边,也就是所谓的东巡了。事实上,东巡是一件很好的事。皇帝嘛,要体察民情,必须多出门,才能听到第一手民间疾苦。问题是,他不是一个人出门,而是一大帮人。

一大帮人好像也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刘祜所带的这帮人,本质很邪门。汉朝上下,四海之内,全被这帮人折腾乱了。

我们知道,所谓正邪不两立,何谓正,何谓邪,话语权不是外戚手里,也不是皇族手里,更不在后宫那帮太监和女人手里。它就掌握在读书人手里。

在靠读书出来做官的那帮人看来,在这个政治江湖上,最正派的就是皇族,其次就是士大夫一派。其他门派掌握权力,都是名不正言不顺,属于经典邪门流派。为了江湖利益,士大夫两个重量级别挺身而出,准备替皇帝清宫了。

四、过把瘾就死

要献身于汉朝,准备斩妖除魔的两个读书人,都是江湖里数一数二的高手。他们分别是,司徒杨震,尚书仆射陈忠。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东)人,名门之后。

杨家的老祖宗,可一直追究到刘邦高祖开国时。当年,项羽兵败垓下逃亡时,灌婴属下有一个叫杨喜的年轻人,追得特别卖命。他被项羽吓跑后,又返回去追,结果还是在项羽自杀的时候,及时冲上去砍得一块大肉。因此,他被封为赤泉侯。

霍光时代,杨家又出了一个名声很大的高官。这个人,就叫杨敞,时为汉朝宰相。他做官的第一准则,就是安全第一,所以特别胆小,什么风头都不敢出,被时人称为汉朝第一胆小鬼。

事多隔年,杨家又出杨震这般宰相级的头号种子,可谓风光无限啊。到了东汉末年,杨家又出了一个天才型的聪明人,他就是特会玩脑筋急转弯的杨修。汉朝四百年风腥血雨,杨氏家族犹如五岳高山,立于天地不倒,可谓是奇迹中的奇迹。

杨震年少的时候,就执迷于读书,且一口气读到了五十岁。最后,他也混到了一个学术界的泰斗级名称——关西孔子杨伯起。

孔子这辈子,有两大特色,一是学问高,二是门徒多。由此可见,这个杨伯起被称为关西孔子,至少他身边是聚集了为数不少的粉丝团的。但是,孔子读书时,一直都对官场念念不忘,可眼前这个杨伯起,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幅定力很足的样子。

自古以来,几乎每个读书人,都有一个梦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当时有人曾劝过杨震出去做官,他就是不为所动。

难道杨伯起心中,真的已经绝了做官念头,不与世随波逐流了吗?事实上,不是杨震不喜欢做官,他是在等一个人。等一个识货的伯乐。当年,姜太公八十岁才等到了识货的人,他才五十岁,只要命够长,他还可以等三十年,急什么。

可是杨震不急,有人急。就在他五十岁这年,等到了生命中的伯乐与知已。谁也没想到,他的伯乐竟然就是被羌人搞得没勇气,被虞诩搞得被脾气,灰溜溜地请辞了大将军的邓骘。

邓骘拉杨震出道时,先是举茂才,然后是迁刺史,太守,太仆,太常,司徒。从茂才到司徒,别人几辈子都跳不到高度,他却只用了十一年。不是火箭,却胜似火箭,无不让人乍舌兴叹。

有人说过,如果你不够优秀,说明你不够寂寞。真正优秀的人,都是在寂寞中煎熬,等待,锤炼与敲打中成长出来的。而杨震,就是这样的高手,五十年不移心志,专心练习武功,终于一飞冲天。

陈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