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那时汉朝 >

第293部分

那时汉朝-第293部分

小说: 那时汉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构成威胁。

现在想来,姜还是老的辣,袁安说得那是一个准呀。什么大汉南匈,友谊长青,简直就是屁话。国家政治,只有道德没有利益的外交,苍白如纸;有利益有道德的交往,就会坚如铁石。

而现在,大汉犹如迟暮老人,被南匈奴弃之而去,符合历史事物的发展规律。

说起来,如果把背叛之名,全归于南匈奴,可能还有点冤枉人家单于先生了。汉朝应该将首反之罪,推给一个汉人。那个汉人,是一个名副其实,恶心千古的大汉奸,名字就叫韩琮。

西汉时,汉朝曾出了个叫中行说的大汉奸,到了东汉,又冒出了个韩琮,两个人加起来,可谓是汉朝的绝世奸人。如果要论功力,中行说可能还要稍逊于眼前这个姓韩的。中行说当汉奸时,是被生活所逼,而韩琮则是主动投怀送抱,煸风点火。

韩琮早年混迹于南匈奴人圈子里,羌人造反时,他随南匈奴单于到洛阳城朝见皇帝,回去后,就去游说南匈奴单于造反。他这样告诉南匈奴单于:据他观察,认为汉朝这回不是得重感冒,而是患了重癌,熬不了多久了。这正是我们翻身做大哥的时候了,赶紧动手吧。

就这样,南匈奴单于相信了韩琮的鬼话,就发兵了。而邓骘有理由相信,天下纷扰,汉朝中央避重就轻,放弃凉州,防守长安,重点剿灭南匈奴,这是当前国防之大任务。他的决策,通过应该是没问题的。

应该是没问题的,邓骘很有把握,庞参也很有信心。

四、后发制人

开会了。

先点名,汉朝三公,来了;各部长,也都来了。很好,没人缺席,可以说话了。主持会议的是邓骘,议题只有一个,凉州该不该放弃。

邓骘先谈个人主张,他说:“羌人祸乱,凉州破败;南匈奴造反,北方岌岌可危。这两个地方,同志们都看到了,就好像两件美丽的衣服,全被他们搞烂了。我的意思是这样,与其坐等两件衣服烂掉,不如放弃一件,去补另外一个,这样至少还有一件是完好的。”

这话大家都听明白了,放弃凉州,攻打南匈奴,至少还有把握,如果被两边都搞得手忙脚乱,啥都没得。

邓骘说完,就开始表态,没有人持反对意见。相反,大家调子一致,全票通过。坐议开得如此成功,邓骘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搞得他心里都不由的洋洋得意起来。

没意见,就散会了。然而,谁也没想到,会议才散完几天,有一个犹如神灵附体,猛然跳起来吼道:我反悔了,坚决不同意放弃凉州,凉州这事,必须重新开会讨论。

就像一个深水炸弹,炸得皇宫都摇摇欲耸坠,连邓骘都晕头晕脑的。你以为这是儿戏吗,大家都举手通过了,凭什么还要反对?喊反对是小事,问题是要我邓骘下不上台,却是大事中的大事。

心急火燎的邓骘派人去查,到底是谁反对。一打听,他就傻眼了。反对他作战方案的,竟然是太尉张禹。

张禹,字子文,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东)人。前面讲过,刘肇在世时,曾提拔过两个听话的太傅。一个是邓彪,一个就是眼前的张禹。邓彪听的是窦皇后的话,被满朝文武认为是废物,白混了。张禹听的是邓太后的话,当太傅的时候,地位高过汉朝三公,显赫至极。

让邓骘晕乎的是,张禹跟邓家关系不错,忠实可靠,这次怎么在他背后点火要烧他的呢?

邓骘想不通,但张禹心里明白得很。当初窦宪碰上邓彪,那是他的幸运,今天邓骘碰上他张禹,只能说是邓骘的不幸。

很简单,邓彪想做废物,并且做成了,但张禹除了要做好人外,还想做一个国之栋梁。

张禹不是喊着玩玩的,很快的,他就召集中央四府来开会。跟上次一样,会议开得相当成功,调子高度统一。统一什么调子呢,就是彻底推翻上次会议决定,跟邓骘唱对台戏。

眼前此景,看似很不正常。我则认为,这一切都很正常。

汉朝三公和诸部公卿,这些天下读书人的高级代表,从来就不是省油的灯。他们读书做官,不是为了当皇家墙上的装饰品,而是争取做一个有尊严的高官。但是,当皇权要剥夺他们的话语权时,心里都是忍着气。已经忍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爆发,那是因为没有人牵头,现在张禹要当这个头,他们当然是热烈响应的。

高层会议开完后,大家仿佛出了一口气,心里都乐开了。开心留给自己,郁闷则丢给了邓骘,他们派人通知姓邓的,我们决定不放弃凉州了。

到目前为止,这是邓骘政治生涯中,最沉重的打击。抑郁啊,他戴个大将军帽子,只想找个台阶下,竟然被众卿忽悠了,要把他往火坑里推。

众卿可是潇洒了,可面对着诸多兵灾,他还要继续头大。邓骘真想骂娘了。但是一想,骂娘有个屁用,还是来点实用的,抓几个典型来报复。以泄心头之恨。

但是,当邓骘派人去调查张禹等人为什么突然反悔,高调反对他的军事计划时,竟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这秘密就是,在整个事件中,张禹是主角,但不是始作俑者。而始作俑者,却是一个还没进化成大人物的小人物,他就躲在太尉府中。他的名字,就叫虞诩。

虞诩?什么来历,货正不?看着这个陌生的名字,邓骘一阵的发呆。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今河南省淮阳县)人。十二岁通《尚书》,可谓天资聪明,然而命很苦,父母早死,与祖母相依为命。祖母死后,出去闯荡江湖,一下子就闯进了太尉府,被拜为郎中。

其实邓骘也别怪人家后发制人,给他难看。虞诩只是个郎中,根本没有机会参加第一次会议。他是待人家开会后,才知道邓骘要放弃凉州,于是马上就去找了太尉张禹。

虞诩这样告诉张禹,邓骘的话你千万别听,如果依了他,谁都没得得利,国家反而可能被推得万劫不复的深渊。理由有三条:当初,隗嚣据凉州时,先帝刘秀倾全国之力,好不容易搞定他,将凉州纳入版图,现在为了节省钱财物力而放弃它,明显是败家行为。这是其一。

如果舍弃凉州,移民长安三辅一带,那么凉州就成了塞外,而长安三辅一带就成了边郡。这样的话,汉朝没有军事的缓冲区,不要说皇帝坟墓没有保障,天下之势,难以续久。这是其二。

古人常言,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凉州一带,自西汉起,就是出武将之地,如果放弃,等于是把一块制造武才之地拱手相让,那就太可惜了。还有,放弃它,凉州人就会成为弃儿。强制他们安土重迁,必生异志,假如这地方,再冒出一个隗嚣式的人物,后果就严重了。这是其三。

综上所述:凉州之病,就好像人皮肤上的恶疮,如不及时治疗,必然殃及全身。所以,邓骘将凉州当破衣服处理,简直就是胡扯。

张禹听得一愣一愣的,冷气从背后冒起,一阵又一阵。真是不幸哪,这么严重的问题,汉朝上下竟然没一个高官看出。幸亏虞诩来得及时,不然就完了。

就这样,张禹听了虞诩的话后,立即召集开会,把他的话给大家转述,才由了以上张禹反悔的一幕。然而,邓骘恨张禹,更恨虞诩。这个仇,是必须要报的。

至于怎么收拾,邓骘心里已经有主意了。

修理政敌有很多种,比如陷害,暗杀,这是惯用伎俩。但是,这也是低级技术,如果用这招来对付虞诩,容易引人怀疑,被人抓住把柄而得不偿失。最高明的办法,应该是设计一个陷阱,然后把他推进去,让他生不如死。

说到陷阱,邓骘马上想到了一块好地。这地方,就是朝歌(河南省淇县)。只要是有土的地方,都有土特产。朝歌这地方,盛产一样东西,非但不受欢迎,还特让人头痛。这玩艺,就是强盗。

因为强盗多,汉朝催生了很多打黑高手。西汉时,就曾出过赵广汉,张敞等人,可东汉立国以来,只知有强盗,不知有打黑高手。正因为如此,朝歌之地,正压不住邪,结果是邪气越来越重,简直成了犯罪者的天堂。

邓骘认为,朝歌一连数年混乱不止,州政府和郡地府都没法搞定。把虞诩丢进朝歌,等于把他扔进魔窟,他不被那些无法无天的强盗搞死,也要被累得半死。

借用他人之手,除掉心头之患,不可谓不高啊。想到这里,邓骘都情不自禁的得意了。一种报复的快感,由心里腾腾起飞,洗刷他那焦灼不已的心灵。

第八十八章暗夜之光

一、虞诩进化简史

不久,邓骘成功的把虞诩赶出了洛阳城,扔到了朝歌,任命虞诩为朝歌县长。邓骘以为,朝歌地方那么烂,不要说强盗们要折磨他,只要姓虞的稍微出错,自己马上提脚踩他,保证一脚踩到底。

邓骘高兴得太早了。我想,他高兴得太早,肯定是忘记了一句话,那就是,真金是不怕火炼的。恰恰是,虞诩就是这么一块料,火主动送上门来时,不但不怕,还异常的兴奋。

虞诩要离开洛阳城,去朝歌上班时,朋友亲戚,无心不为他担心。送他上路时,人人脸上都挂着忧郁的颜色,不知如何安慰。最后,终于有人忍不住地说他道:“你怎么这么衰呢,被送去了朝歌。”

虞诩一听,脸上一笑,说道:“有困难,不逃避,这是我应该做的。就像剑一样,不斩真铁,怎么知道它的锋利呢。你们都等着看吧,这趟去朝歌,正是我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死都到临头了,还挂念着功业,心理素质真不是一般的强。冥冥之中,虞诩仿佛要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是不畏任何困难,任何打压,任何挫折的。这种人,就叫强人。

虞诩到了朝歌,不急上班,而是先去拜访了河内郡太守。跟洛阳城的朋友一样,太守先生也很担心的跟他说:“你这等人才,应该呆在洛阳城坐办公室,忙时替国家出谋划策,闲时可闭目养神,现在被分到这鬼地方,我实在替您担心呀。”

虞诩很自信地回道:“甭担心,我自己都不怕,你替我担什么心?”

太守问道:“你有什么想法,凭什么这么自信?”

虞诩答道:“我自信,是因为我早看出朝歌那群强盗,根本就是一帮乌合之众,整不出什么大事来的,我完全可以搞得定他们。”

太守再问:“你还没跟他们交手,从哪里判断出他们搞不定你?”

虞诩笑道:“很简单,朝歌位于古韩国与魏国交界处,背靠太行山,面对黄河,距离敖仓不过百里之遥。这些强盗没有距守敖仓和成皋,说明他们有头无脑,连造个反都太不用心了。”

敖仓,自秦王朝以来,这里就是天下第一粮仓;成皋,即今天的河南省荥阳县西北汜水镇,紧挨敖仓,是兵家必争之地。熟悉西汉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初汉高祖刘邦跟项羽争夺天下时,这两个地方成了他们的必争之地。

虞诩分析得一点都没错。造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碰上刘邦和项羽这样的造反王。只可惜,朝歌强盗们不是什么江湖高手,连专业户都算不上,根本不堪一击。

虞诩拜见了郡守领导,打完了招呼,就正式上班了。他到朝歌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政府官员开会,说道:“你们回去,大胆给我推荐些人才,凡是杀过人的,放过火的,抢过劫的,偷过东西的,打过架的,没了工作的,通通都给我招来。”

你见过招工的吧?当然见过。但是见过像虞诩这样招工的吧?估计史无仅有。所以,县政府官员无不晕了,真不知这新上任的领导,烧的这是哪出火。

事实上,虞诩的想法很简单,对付邪门的人,还需要点邪门功夫。像朝歌这帮强盗,州政府和郡政府为什么长期搞不定他们,是因为他们手握暴力武器,天不怕地不怕。所以,要对付他们,还必须找些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

虞诩的意图,下属们没看明白,但叫他们完成这种任务,简直是太小儿科了。要知道,朝歌什么都不缺,就不缺杀人放火的。只要出门一抓,一抓一大把。不久,下属们把推荐名单一一送来,经过虞诩淘汰筛选,只留下一百余个。

接下来,虞诩的目标,就是将这一百余人,组成敢死队,训练成杀人不眨眼的特种部队。当然,虞诩不是派他们跟人家真枪实刀的干架,而是让他们练好基本功,从卧底做起。

虞诩这招,是对汉朝老前辈打黑高手赵广汉事业的继承,更是创新。当年,赵广汉打黑,就是在背后煸风点火,让强盗们互相揭发黑吃黑,最后才一网打尽。这次,虞诩却是借黑打黑,将打黑进行到底。

经过虞诩一翻培训,敢死队终于可以上岗了。虞诩给他们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化装成强盗,潜伏到强盗当中,引诱他们杀人放火。一有行动,马上通风报信,然后政府就派官兵蹲点,一举剿灭。

香港电影就是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