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汉光熹 >

第367部分

大汉光熹-第367部分

小说: 大汉光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谦军对于张扬逃亡一点也不介意,只是把张扬向晋阳逃窜的消息传递给还在张扬军控制中的几座城池,其中就包括穆顺所驻扎的涅县。

这些城池守军听说了张扬放弃了太原,心道太原如此坚固张扬还要放弃,他们这些小城池就不要想了,除了穆顺之外,其他的城池纷纷向刘谦军献城。穆顺倒是没有献城,而是带领人马向张扬学习,向西逃窜想和晋阳的张扬回合。

对于穆顺的举动,刘谦军也没有理会,一直等到穆顺到了晋阳之后,刘晔才带领大军来到晋阳,光明正大给了张扬三个选择。

第一,张扬军向刘谦军投降,随后张扬军可以享受刘谦军一切待遇,然后和刘谦军一起向西运动歼灭匈奴。

第二,刘谦军可以给张扬军打开东去的道路,让张扬军平平安安离开并州,不过张扬必须答应一个条件,就是让刘谦军在张扬军宣传西征匈奴的事情,主动加入刘谦军的张扬军士兵张扬不得干涉。

第三,张扬军只要愿意跟着刘谦军和匈奴人打仗,可以保持全部建制,战后愿意加入刘谦军欢迎,愿意离开并州去其他地方欢送。

张扬听说之后,经过一天一夜思考,最终决定采用第二条。

如果没有其他两条,实在坚持不下去投降刘谦军也不是不行,只是有了其他两个条件,张扬绝对不会采纳第一条的投降。

当然,第二条和第三条必须建立在刘谦军讲信用的基础上,但是关于刘谦军信用的问题张扬最不担心,不说以前传说的刘谦如何一诺千金,看看最近刘谦军愿意用冀州兑换高顺就知道了刘谦军的信用。

第一条没有采纳的必要,第三条在张扬看来也有问题。

第三条表面看起来非常好,可以让张扬保持建制,好像对张扬非常实惠。但是就因为条件太好,才让张扬怀疑刘谦军一定包藏祸心,一定是想在战斗中消磨他的实力。处处让他啃硬骨头,说不住匈奴人没有死光他就成了光杆司令,甚至小命也没有了。

第二条张扬也知道有弊端,不过在没有援军被包围情况下,这一条相对还是他最能够接受的。弊端在于张扬军是由并州弟组成的,而并州弟多少都对匈奴人怀有仇恨,很多人都恨不得把匈奴人灭族。

眼下,刘谦军用舍弃冀州幽州集中兵力的旗号攻伐匈奴,非常符合并州弟的价值观,肯定能吸引并州弟踊跃加入刘谦军。不过,张扬也有他自己的考虑,这支军队他毕竟带领多年,很多士兵因为利益感情等原因,不会轻易被刘谦军忽走,故而张扬咬着牙才选择了第二条。

事实的结果是张扬不知道刘谦军中有一个教导系统,更是从来没有领教过教导系统洗脑的厉害。在教导系统带着许多榜样现身说法,在老神棍无数法术及对刘谦神话下,张扬仅存的两万人马硬是被忽走了,最后只留下张扬穆顺和身边两百多个铁杆跟随者。

不得不提的是,少年张辽也参加了刘谦军,只是张辽当时明确告知襄楷,消灭光匈奴人战后他还是会去寻找心中的战神吕布,襄楷哈哈一笑就点头答应了。

吸纳完张扬的部队,刘晔根本不在乎苦着脸离开并州的张扬等人,快速下达了一串串战斗命令。

在各项军事命令下,原来的五万骑兵和刚刚收整张扬的八千骑兵及七千多踊跃参加报名的骑兵新军,立即从西河郡穿过云中郡向五原郡和朔方郡运动。一边行军一边武装打击不归顺的地方政府,命令各级郡兵立刻把守黄河渡口防止匈奴人向北逃窜。

骑兵行军途中,只携带十五天的军需,其他军需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不足之处以战养战。随后几天,幽州和冀州籍士兵家眷亲属到达并州,其中有骑射功底青壮在教导系统及亲人鼓动下参军,他们和雁门郡五原郡云中郡等拥有骑射功底的青年组成骑兵第二梯队。他们主要任务负责主力骑兵的后勤征集工作,必要时候也会投入战斗,有了他们的参与,骑兵后勤问题得到了很大的补足。

骑兵出动的同时,八万步兵主力也开始向西河郡上郡进发。

这些步兵也就是刘谦军在并州能够调动的最大兵力,其中包括壶关一部分老兵和并州诸郡的步兵和原张扬军。由于刘谦军和吕布军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为了一举消灭匈奴人不让匈奴漏网,刘晔大胆让从冀州幽州移民中征召一批新兵,让他们负责把守壶关等地,让老兵全部参加这次伟大的战役。

与此同时,刚刚稳定下来的司隶河东郡,也经历着一次长途行军,他们是由原来的河东郡郡兵和一些刘谦军组成,总兵力共两万余人,加上运送物资的民夫,总人数超过了五万人。他们将从河东出发,渡过黄河之后进入并州上郡,然后到达上郡长城一线加强汉军的防守,必要时走出长城参与战斗。

这支两万人的军队的行程大概在一千里左右,在古代已经属于长途行军,之所以出兵两万需要三万多民夫,这在古代也属于没办法的事情。

认真说来,两万人马行军千里需要两倍民夫已经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了。因为他们能如此完全是因为拥有很多的马车和牲畜,要知道在汉武帝时期,这个规模行军至少需要五万民夫才能满足两万士兵作战要求。

并州八万步兵到达作战区域,路路程远近和河东两万人差不多,但是并州步兵需要的民夫却只有五万,按照比例要比河东刘谦军减少了两倍多。

有这样明显的结果,主要原因不在河东这边,要知道冀州的刘谦军离开冀州时,等于把幽州和冀州的运输能力抽取一空,无论是马车和牲畜都是全国之冠,在这一点上,刘谦在潼关等待作战的主力也没有这等优势条件,他们属于这个时代运输能力最强的部队。

河东这边其实也非常注意军需运输,遗憾的是河东不过只有一郡之地,早些时候在刘谦西征三辅时已经为刘谦捐献了一些车马。时下能够拼凑出如此多运输车马,还得感谢凌操在河东的一番杀戮,吓怕了河东郡的豪强世家,为了活命只有尽最大努力捐献。

要不,按照正常战事,刘谦这次远征根本是一场闹剧。其实时下在袁绍等不了解底细的人看来,刘谦这次远征纯属找死。

当初在虎牢关,袁绍等人在刘谦压迫下没有做出小动作,也有相当大看刘谦消弱力量的笑话。军事政治前瞻目光袁绍和袁术可能目光短浅,诸百家各种史书他们可没少阅读。

史书上清楚记载着汉武帝屡次对匈奴作战,十个农夫肩挑背扛也只能供给一个士兵的粮食,每次大规模作战都发动百万民夫,而百万民夫也需要吃饭,故而尽管汉代经过了文景之治积蓄了数不清的财富粮食,可也不够汉武帝折腾二十年。

有汉武帝和明帝章帝时期窦固窦宪的大举北伐,后勤补给往往摆在首位,只要后勤跟得上汉军几乎无往不胜。以上几次大规模对匈奴作战,全是倾国之力集中在对匈奴战争中,才能取得骄人成绩,。

现在,刘谦只是表面上拥有大汉十三州中相当于三个州的土地,而这三个州除了南阳郡属于产粮产钱的根据地之外,并州和凉州三辅等地都是刚刚到手,根本帮不上刘谦什么忙。以三州不稳固之地就要急匆匆对付匈奴,不提成功率不足三成,就算成功也是大大耗损了势力,五年之内是没有崛起的可能性了,这绝对是不明智的做法。

当然,以上都是袁绍等人以历史经验总结得出的结论,依照常理解释也不算错误,但是他们忘记了刘谦这厮并不是按理出牌之人,忽略了刘谦一贯敌视豪强世家。

做了官僚世家豪强出身的袁绍等人,他们自然明白大汉财富百分之九十集中在世家豪强手中,特别是地方政府,在每次镇压农民暴动中往往依赖世家豪强的财力人力。也许是出身限制,他们明知道财务集中的道理,可是却不会轻易向他们代表的利益阶级开刀,非但不能开刀还有极力维护。

正是他们长久形成这样的思维,而这种思维又限制了他们向豪强世家开刀的考虑,限制的考虑有反向加强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于是他们就走进了死圈。认为,对外作战必须以正当纳税方式继续国力,当国力积蓄到一定程度才能用兵。

以正常发展规矩而言,袁绍等人秉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了,任何一个正常的国家政府也都是这样做的。但是,刘谦这厮由于沐浴在党的光辉洗礼过,受过最先进的思想教育,一眼就看出大汉阶级不平等财富不对称的真正弊端,磨刀霍霍就向占据大汉财富百分之九十的世家豪强开刀了。

事实证明,世家豪强占据大汉总财富百分之九十是正确的,不提去年刘谦清理南阳郡和三辅一些世家豪强,单单是这次清理冀州世家豪强,刘谦得到的金钱粮食就比得上全国六七年的付税收入,牲畜和运输车辆等物资轻松的超过了倾国之力的十几倍。

依照刘晔计算,对冀州敌对势力的强制搜刮和自愿捐献的财富比例大概在一百比一,这也很符合事实道理。

刘晔很认同刘谦所言,强盗比官差和大义有力。即使起初不认同,在铁一般事实面前也不得不赞同。只是刘晔起初很是不解,刘谦本身就属于世家豪强这个阶层,却念叨着强盗比官差大义有力时下手一点也不手软。

刘晔写信询问刘谦几次,后来刘谦回信讲了两个在刘晔看来不会发生却很有道理的故事。

一个是说一个朝代到了末代,内忧外患而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家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中,随时都会覆灭。皇帝没有办法,心中也知道很多王公大臣手中有钱,就想让这些王公大臣捐献一些。

这些王公大臣很多都是鼠目寸光,哪里肯讲手中白花花的银无偿捐出去,就是借出去也不行。这些人眼光短浅可脑不笨,为了应付皇帝他们把家中的家具什么的摆在大街上叫卖,说卖来钱是捐给朝廷的,皇帝见此也只有不了了之了。

不久后,农民军攻入京师朝代灭亡,皇帝秉承天守国门的遗训不肯离开,最后自缢身死,而这些依附皇帝的王公大臣很多摇身一变,变成了新朝的权贵。

刘晔听完故事默然,不过从此后对待冀州的世家豪强再也没有手软。

五百五十四章 宁赠同宗不与友邦

刘谦讲的第二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异族在中原建立王朝的故事,故事中有一个喜欢被人称作“老佛爷”的太后,大量挪用军费用来给自己操办寿诞,结果等外国人打上来时候军队一败涂地。如果这样不懂国家政治也就算了,这个太后宁愿用大量金钱好处巴结外国人,也不愿将丝毫的好处让给本国汉人,还有句名言叫做“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说实话,刘晔最不相信的就是这个故事,起初刘晔莞尔,认为故事中的这个太后肯定是一个疯,不过后来依照刘谦所设定的环境局势认真分析一下,不得不承认也有故事所述那样的可能性。但是,打死刘晔也不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只是把这个故事当做刘谦敌视异族而故意杜撰出来鼓动忽大家的。

尽管刘晔和很多人认为以上故事都是刘谦故意而为之,绝对不会在大汉发生,然而故事阐述的道理刘晔却不得不接受。

比如大汉很多世家豪强,在他们意识里大汉朝的兴旺基本上和他们没有多大关系,只要随后建立的新政府承认他们的合法权益,他们就可以继续过他们的好日。甚至有些人抱着从龙的心思,认为袁绍接替大汉之后,说不住由于他们和袁绍走得近,还能获得无数现在得不到的好处。

特别是第二个故事,刘晔等人怀疑刘谦是故意应付他们这些反对讨伐匈奴之人的。

刘晔所在兵团有这样的想法也不足为奇,要知道是他们完成了幽州战略,然后一步步施展冀州战略,用智谋和鲜血把幽冀二州掌控到手中。说来幽冀二州就像他们的孩一般,刘谦轻飘飘的说舍弃就舍弃,如何不让他们心中生出抵触心理。

放下幽冀二州对于刘谦势力发展重要性不谈,刘晔等人还有一个观念和刘谦郭嘉不同。他们认为,异族属于疥癣之疾,只要中央政府强大收拾匈奴和其他异族都是小问题。当下重要的是马上收拾大汉国内乱局,待平定国内各个造反派野心家之后,大汉周边四夷自然就拜伏在大汉强权之下不敢造次。

刘晔等人政治主张送到刘谦那里之后,刘谦笑着称他们的政治主张为“攘外必先安内”,刘晔等人听说之外一致认为刘谦总结的简介有利,自此后“攘外必先安内”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刘谦回信解释道,如果这次不是千载难逢歼灭匈奴人的良机,而手中又确实有征讨的能力,他也非常赞同刘晔等人的意见。不过随后话锋一转给刘晔讲了一个“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故事,然后围绕着这个故事发表了一些独特的意见。

刘谦认为,正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