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孙策 >

第506部分

重生孙策-第506部分

小说: 重生孙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家性命。

同样接受了诸葛瑾的善意鲁肃,用手指了指头顶肃然却低声道:“在下只是有一问纠缠于心,始终不得甚解。不知总督大人在将来会如何处置宝座之上的那位?”

“咝!”一时间整个房间里都是高低不同的吸气声。就连始终都表现的最波澜不惊的诸葛亮,也都有些动容的看向鲁肃。“这个鲁肃还真是敢问!”

天下间所有掌握着一定权力的人都明白,如今的朝廷或者说是皇帝,不过只剩下一个空洞的躯壳而已。真正的权力始终都掌握在挟持了天子的诸候手中。

但如同还盖着最后的一丝遮羞布一样,从来没有人会在大厅广众之下明说出来。这也是一种大家都默默遵守的潜规则。不论是谁,你可以去做,但没有人会去说明。

虽然这里只有六个人,鲁肃的一句问话,却在其他五人心中的却依旧是引起强烈的震荡。六人之中,又有哪个会是普通人。他们的态度,倒是有很大的可能在将来影响到整个大汉的局势。

坐下之后一直侃侃而谈的诸葛瑾也顿时哑然,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紧盯着鲁肃。似乎想要看清楚这个大汉如此直白的说出这个问题,他心中究竟有何真正的意图。

书房中陷入的了短暂而难堪的沉默,最为年长的顾雍低咳一声:“子敬,你鲁莽了!这天家之事,哪里会要咱们这些小人物来操心!此事还是不要再议了吧!”

被顾雍点醒的鲁肃有些尴尬的挠挠头,嘿嘿的干笑了数声。在坐的六人里,只有他与诸葛亮一样是布衣之身。本是不应该问出这样的事关最高层的问题来。

但本就关心着天下大势的他,在做了几年的东城长,又经历了袁术的大起大落之后。

总是在一个人思索着这个关系的大汉未来的问题:“这天下,究竟走向何方?国家的权力又究竟会落入何人之手?难道就这样永远的混乱下去吗?”

在他去上虞拜访老友之前,也曾进入徐州沿路游历而下。这一路行来,却让鲁肃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天下。

江北因为袁曹大战,官兵对乡间的百姓招兵征夫,纳粮缴税的力度大大增强。百姓为了逃避沉重的苛捐杂税,时常是整村的逃难而去。昔日风光秀美人烟繁华的徐州如今已是一片萧条。

真正是时常能见到百里无人烟,白骨露于野的凄凉惨景,随处可见。心中忧愁的鲁肃几次看着荒废的城镇长啸流泪,但却对徐州的局面根本无可奈何。

但过江之后的鲁肃才感觉繁华的大汉又回来了。本是早春的农闲时节,广漠的田野却已经有无数的百姓下到田里,平整土地,在准备着新一轮的播种,春耕。

这就算是以往的大汉最繁华的郡县,也不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必竟适合播种的季节,还离得很远。在鲁肃的印象里,再勤快的百姓也不应当这么早就下田。

直到向忙于工作的百姓们仔细打听之后,鲁肃才知道,百姓在开辟的新田后前三年里收获基本上都归属于自己,这才明白过来。百姓的无与伦比的积极性都是为了自家的粮仓。

马儿走在江南平整的水泥官道上,鲁肃却是感觉分外的惊奇。在好奇之下更是下马亲自用手中的剑敲打了一番,却感到这平整如镜的地面,比那青石铺成的官道还要坚硬。

江南人风风火火的朝气生活,让鲁肃更是陷入了迷茫的思索。江南江北,都是大汉子民,可人与人之间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今日这六人之间的一番会谈,却是让他找到了知音一般。有了茅塞顿开的感悟。更加坚定了他在顾雍的劝说下,加入江南军的意念。

这才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这大汉是否还会回到以往的暮气深沉之中。而这其中的关键,也就是这大汉的皇帝是否会重新掌权了。

皇上何去何从,是否重新上位。这关系到大汉的未来前景,关系到百姓的生活是否幸福。更关系到他们这些投靠江南军一系的文臣武将的前途。

思考了许多的鲁肃能接受一个新朝的皇帝,却根本不想再回到那平庸的汉帝治下,承受那些官僚之间的勾心斗角与打压。

d

♂♂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4020电子书—:。4020。

第一四零章三权分立

更新时间:20133312:21:44本章字数:3195

必竟献帝一旦重掌王权,江东军一系对百姓做出巨大贡献的功臣们,无疑迟早就会成为政治斗争中的第一批牺牲品。这是无数史实证明了的必然结果,一方成功上位,必有一方败亡。

他鲁肃虽然立志做大事,但却不想将自己送入将要合拢的虎口。

沉默而压抑的气氛,在徐庶的一声笑声里被打破:“哈哈!看来大家都在杞人忧天啊!子瑜难道你也不知主公除了设立了六部,还将在六部之上设立三十六人制的内阁吗?”

诸葛瑾还真是没有听说更进一步的消息,顿时一脸的迷茫:“内阁?三十六人的内阁!那又是什么?他们莫非与皇上的权力有关系吗?”

“此事还未有定论,还请诸位严加保密!按主公的说法,会在将来某个适当的时候,对朝廷做出一些改动。皇上依旧是皇上,皇室享受国家每年定额的供奉,但皇家会退出国家权力中枢。

只是做为一个国家的象征,不再掌握军权与立法权!国家由内阁统治,而军队由大将军率领!不论是议会还是大将军,都必须要听命于大汉总理!”

“哦!”众人都是一副原来如此的表情,这新名词大汉总理,看来就是新皇帝的称呼了。给如今的皇上,一个名誉上太上皇般的地位,无疑是最好处置的方式。

既能彻底接收权利,又能给皇家留下些脸面。不至于引起朝野间激烈的动荡,果然好谋划。

见众人一脸的释然,徐庶的嘴角却是带上了一丝奇异的笑意。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说道:“但是当总理施政出现大错之时,内阁与大将军磋商后有权要求总理改正错误。否则就可在最高会议时,提议罢免总理!”

“什么?”轰的一声,在坐的五人全部都突然离座而起,异口同声的问道:“罢免!罢免皇上,不对,是罢免总理?这是什么制度?皇上将会被内阁罢免?”

除了依旧平静的坐着饮茶的徐庶。其他五人都有些语无伦次起来。徐庶的心中暗笑:“当初我听到这个消息,更是不堪,甚至直接坐到了地上呢!

按桓别驾所说,这好象叫什么三权分立的。不过这样的权力架构。也只有那个天纵之才的主公才能搞出来。这还真是能想人所不能想,走他人无法走之路啊!

加上法官们掌握着军法处,凭借大汉新法的支持,在后监督三方施政的错漏之处。随时能加以提醒修正,大汉的重兴那才是真正的指日可待了。

至少在主公在位的日子里,这个制度会坚定的实施下去。如今主公不到三十,到他退位之时。尚有数十年的可运行并加以完善。这个权力架构必然会成熟起来。

到那之后,就算真有能人想要篡位,也根本无需发起叛乱。只要参加选举,得到人大多数人的拥护就可以了。如此必然会极大的保存下大汉的元气。

而大汉在一代又一代的能人带领下,必然会越来越强大。按主公的说法,那就是领先世界,雄霸天下了!”

徐庶所说的桓别驾,无疑就是对他有着救命之恩的桓阶了。自从徐庶加入了江南军之后。就与桓阶这个恩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最近徐庶更是拜了桓阶为义父。

如今身为荆州别驾的桓阶,当年对孙策有大恩。加上本就是最为忠心的贤才。能得到一些机密的消息必然不难,何况如今徐庶能在此说出来,表明此事正式实施的时候必然不会太远。

“三权分立?三权分立!三权分立啊!皇上退位,只是做为象征性的摆设吗?”

五个都是人才的人,只是对徐庶的话细细的琢磨一番,就想到了其中巨大的优越性!沿着这样的架构走下去,国家内部将不会再有叛乱,强大的军队将会一致对外。

但是这样的制度根本是第一次出现在这世上,让这些就算是最优秀的人才,突然间也感觉有些无法接受。

正如此刻的顾雍的感受一般:“元直!你说的这三权分立。将来的皇上,对了,是总理!这总理的权威岂非全无威慑。怎么感觉与那些远古先民们的部落会商一般,这不是倒退吗?”

年少的诸葛亮却是眼光闪亮,充满了斗志:“元叹兄差矣,这怎么会是倒退呢?以小子所见只有这样的制度才最是合理!纵观各朝各代。不论是《太史公书》还是那《淮南子》所载。

没有制约的王权总是不过数百年。与八百年的大周朝相比,后世的帝王们传诸子孙,总是无法长久。每到王朝更替之时,无不是兵祸连结,生灵涂炭啊!

有这样的制度只要运作得宜,在权力更迭之中不动刀兵。就能最大限度的保存下我大汉的元气,如此这茫茫天下,还有我朝堂堂男子汉不能平定的疆域吗?”

徐庶突然一拍身前的桌面,惊呼道:“好,说的好!孔明所言,居然与主公不谋而合。真是有意思。主公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化!

我直到今日,也只有从孔明之处听到相似的言论!孔明,你的才智与见识都已经远超我等,你还是留下,为主公实施新政出力吧!以你眼下的见解,主公一定会重用于你!

你也不会希望这样好的新政被一些外行,在实行中引上了歪路吧!不过这样的做为根本改动的政策,阻力也必然十分巨大。你若是留下只怕真会累得鞠躬尽瘁了!”

对徐庶连哄带激将的挽留,此时诸葛亮明亮的眼睛里带着清澈了然的神光。他也对这样的新政十分的动心。为了国家的强盛,他诸葛亮又哪里会是怕累之人。

“虽然知道他是好意,不过这徐庶还是有些多此一举了!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化!这句话说的才真是动人心魄呢!这个孙伯符居然能说出这样明智的话来。

还真是让人佩服了!他难道根本不在意大汉的权力掌握在谁的手中,而是真正想要为天下的百姓谋求幸福吗?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主公!要不要先见见他再定行止呢?”

在这一刻,从来都对自己的行动,有着绝对掌控力的诸葛亮也第一次产生了一丝动摇。

♂♂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4020电子书—:。4020。

第一四一章民心向背

更新时间:201333117:11:04本章字数:4641

山阴城西门外十余里处的官道旁,有一座用杂木搭建的小而简陋的凉棚。棚子虽小,却为往来的四方远来的行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暂歇之处。

因为离山阴城不远,远来的商旅进城前,都会习惯性的在此停下。喝几口甘甜的山水,整理一番行囊。人马恢复些体力,清除一路风尘之后进城。这样让队伍也能显得光鲜。

加上城中出来送别亲友的人,也会在此分别。这个小棚也成了人们一个习惯性的歇脚处。

官道两旁的田地里是大片的瓜园,只是这初春的时间,还远没有到西瓜上市的时候。瓜田里的秧苗也才刚刚开始长出碧绿的嫩芽,鲜嫩的瓜秧也代表着这片田地主人新一年的希望。

在这个小小的凉棚下,却排放着七八张半旧的八仙桌。此时正是城中的早市散场之时,桌旁的条凳上几乎都坐满了出城,入城的各色人等。

因为每到炎热的夏日,这里总会有充足脆甜的西瓜与凉茶供应。这也是往来的客商走卒们喜欢在此歇脚的原因。

此时,凉棚里只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为往来的商旅们提供着清冽的茶水。

少女的年纪虽小,却生得明眸皓齿,肌肤胜雪。如画的眉眼,勾勒在略显清瘦的面孔上,却搭配得如此完美。这分明是一个极为精致的美人坯子。

一袭朴素的淡青色长裾,让她整个人都显得十分的灵动、飘逸。即使现在还有些年幼,但她日渐成长开来的身段,已经隐隐有了些丰润秀美的韵味。

脸上原本属于女童的青涩也渐渐的淡去。此刻不断的忙碌让她秀美清爽的小脸上带着两片天然的桃红。最多再有年许,她必然会成为一个千娇百媚的美女。

尽管如此,她的名声却已经在这条官道上,经常往来山阴城的商旅行人口中流传。此时坐在棚中的人们,自然也不会放过对这美貌少女的议论。

“那个是种瓜的呆书生家中的小妹,人家兄妹两人从江北逃难而来。在这里相依为命已经有两年光景。不过那书呆子没啥本事,日子过的也并不算宽裕啊!”

“大家如不是看这家小妹机灵可爱,对她家的生意照顾有加,这呆书生怕是会被饿死呢!”

“是啊!他们兄妹的相貌上看来。应当是江北的大户人家出身。可是这世道,谁知道什么时候,大户人家就会变成了破落户呢!只是苦了这些少爷小姐们!”

“平时那个呆书生除了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