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辛亥科技帝国 >

第87部分

辛亥科技帝国-第87部分

小说: 辛亥科技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清雨走了进来:“都督,有什么吩咐?”
柴东亮一看是他,笑着道:“慕辰,你就不必天天陪着熬夜了,我是夜猫子天黑了来精神,你每天事情也不少,歇着去吧。”
方清雨淡淡一笑解释道:“明天有个招待舞会,我带人提前布置好,省得到时候手忙脚乱的???都督有什么吩咐。”
柴东亮笑道:“有点饿了,能搞点吃的不?”
方清雨为难道:“这大伙房和小伙房的炉子都封了,现在要是捅着火做饭,得半个时辰火才能上来,要不,您吃点面包什么的垫吧垫吧?”
柴东亮笑道:“那就算了。”说罢,走到窗口,推开雕花木窗深深的吸了口春夜清新的空气。扭扭腰活动了两下久坐麻木的筋骨之后,柴东亮发现斜对面的一栋小楼里,还有几间房子的灯是亮着的。
夜猫子还真不止他一个
那栋楼是军谘府的招待所,宋教仁、杨士琦、吴家兄妹都住在那里,特意从芜湖跑到安庆照顾受伤的贺天寿的贺莫氏、莫小怜姐妹俩,因为医院害怕外人把病菌传染给了伤员,所以她俩也被安排住在那里。
真是巧了,不仅仅是柴东亮一夜无眠,其他人同样都没睡觉,几个房间都是通火通明。
都是心事满怀的人,哪里有那么容易睡着?
方清雨一拍脑袋道:“都督,离咱们军谘府不远的绣锦街应该还有卖吃食的,我这就去给您买回来。”
绣锦街是条花街,每到夜晚眠花宿柳的登徒子就纷纷向那里聚拢,从华灯初上一直到鸡叫头遍都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一直要到早上才稍微安静一点,卖馄饨、汤圆等夜宵的小贩每天也是从晚上一直摆摊卖到晌午方歇。
柴东亮打算把安徽省内的烟馆给禁了,但是却不打算禁止这皮肉生意,只要ji女不是被人牙子拐卖来的,ji院也肯缴纳花捐就由得它自生自灭。清末到民国,流民遍地,很多女子不得不到ji院讨一口饭吃,而且民间有叫局子的风俗,文人雅士和富商大贾诗词唱和、谈买卖,都流行请ji院的红倌人作陪。
“慕辰,你去看看,如果宋先生、杨先生、吴先生、吴小姐、莫小姐他们要是没歇着,就叫他们一起上街吃夜宵吧,也顺便看看咱安庆的风物。”
时候不大,杨士琦头一个跑了过来,他是风流才子一向把秦楼楚馆当做自己的家,每天都是早上天亮了才睡觉,来安庆是有正事儿要办但是习惯难改,所以一夜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烙烧饼。过了片刻,宋教仁、北一辉也穿戴整齐了,他们俩商量了一夜如何拉拢柴东亮加入国民党的事情,反复的推敲每个细节,打算找个合适的时机向柴东亮摊牌。一刻钟之后,莫小怜也穿好了衣裳梳洗完毕过来了,她姐姐贺莫氏是旧派人物又是已婚的女人所以就不凑这个热闹。
最后一个是吴美琪,一边走还一边被哥哥吴锦堂埋怨,嫌她梳洗打扮的时候太长了。
莫小怜、吴美琪的出现令杨士琦的眼睛一亮,他拍着手叫好道:才子佳人,天生绝配,都督好眼力啊。”
一句话令两个女孩的脸都羞红了,心里却甜丝丝的,对杨士琦的印象顿时好了几分。
“杏城先生这话说的就不对了,柴都督正当建功立业的时候,自当以冠军侯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做榜样,光华兄英雄年少,怎么会在儿女之事上分心呢?”宋教仁这两天和杨士琦明争暗斗,斗嘴都成了习惯,全然没有注意到,两个女孩正要刀子般锐利的眼神狠狠的瞪他。
柴东亮只是凑趣的笑了笑,然后招呼大家去绣锦街吃夜宵。方清雨带来几个卫兵,穿便装腰里插着自来的手枪担任警卫。
走出都督府就到了街市,到处是黑灯瞎火时而有野狗窜出来,把莫小怜、吴美琪吓的哇哇大叫,不知不觉的走出了一里多路,就看见一条长街灯火通明,每间临街的房子都挂着红灯笼。
已经是凌晨院的灯不到天大亮是不会熄灭的,但是这个时候ji女要么是被客人下帖子接走了,要么是屋里已经有客人,绣锦街最热闹的时候已经过去。只是偶尔可以看见几个三四十岁的土娼脸抹的煞白嘴唇涂的像喝过血,怯生生的躲在墙角拉客。这些年老色衰的土娼已经吸引不到富家公子的青睐,只好租间小屋作起了“半掩门”声音,如果到了后半夜还没有熟客上门,就跑到绣锦街来碰碰运气。
古旧的馄饨挑子,旁边摆了几张小方桌和小方凳,漆皮已经脱落斑斑,但是被擦拭的一尘不染,杏黄色的幌子虽然被洗的发白却不粘半点油腻。
离馄饨摊子老远,就闻到了一股扑鼻的香味。卖馄饨是一对老夫妇,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正在翻来覆去的数着为数不多的几个铜子,一个老婆子在包馄饨,手法麻利无比。
“几位爷,哦,还有二位小姐。您尝尝我家的馄饨,包您吃过忘不了。”
柴东亮闻到香味,也觉得食指大动,点头道:“老人家,一人一大碗。”
老头一看他们十多个人,连忙用布把桌子、凳子又擦了一遍,招呼客人坐下,自己跑去煮馄饨。
虽然已经是阳春三月,但是夜里还是有些寒意,片刻之后端上五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奶白色的高汤拍着木耳、黄花,上面还码了几片在汤锅里煮熟的山药片。
老头点头哈腰的道:“这锅里不能一次煮太多,要不然就坨住不好吃了,先上五碗吃着,我接着煮。”
十几个人只有五碗馄饨,大家相互推让了片刻之后,柴东亮、莫小怜、吴美琪、杨士琦、宋教仁先吃,其他人等下一锅。
柴东亮是真有点饿了,这馄饨的滋味也确实不一般,汤里的胡椒香味让他连打了几个喷嚏,吃的额头冒汗,大呼过瘾。
“老人家,你这汤是什么熬的?这么鲜?”
“我这汤啊,可有年头了,道光年间我爷爷就熬上了,他用的猪腿骨熬汤,到了我爹那辈儿加了几位中药,四十年前我开始卖馄饨的时候,又给里面加了海带、海米???各位爷想想,这熬了一百年的老汤,它能不鲜吗?”老头说起这个如数家珍,老脸满是得意之色。
“好吃,再来一碗,你这馄饨比宫里包的还地道”杨士琦三口两口喝完了馄饨,大叫道。
老头大惊失色道:“早就看出几位爷是贵人了,这位爷还吃过宫里的东西?”
杨士琦笑着敷衍道:“我有个远房亲戚是宫里的御厨,从宫里出来之后,我有幸尝过他的手艺,别的吧不晓得,但是这馄饨确实没您老人家煮的有滋味。”
老头被夸的脸上皱纹都笑开了:“我这骨头汤就是一绝,你走遍咱安庆城,谁家有这百年老汤?”
吴锦堂打趣道:“你这汤都快成大杂烩了,还算是骨头汤?”
杨士琦摇头晃脑道:“非也,非也这汤倒是正合张香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精妙,骨头为君,母鸡、海味为臣,君臣相佐,王道汤汤”
宋教仁哈哈大笑:“杏城兄喝碗馄饨,都能吃出经世济国的学问,佩服,佩服”
过了一会儿,又连煮了两锅才让所有人都吃上了馄饨,柴东亮和杨士琦更是一人连吃了三碗。
“老头子,甭光顾着满嘴胡沁,忘了叫二娃子上工,这年轻人瞌睡大,不叫他就不晓得起来。”老太婆提醒道。
老头走到柴东亮身边,打了个躬道:“这位爷,您有洋表吧?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柴东亮掏出打璜金怀表,对着灯光看了看道:“现在快四点了。”
老头惊呼道:“时辰到了,老太婆你快进屋去叫二娃子上工,我一个人招呼摊子。”
老太婆扭着小脚,艰难的走了,没走几步就到家了,用铜钥匙开了门走了进去。
柴东亮有些奇怪,问道:“老人家,你家孩子是做什么的?这么早就要上工?”
老头笑道:“这还早啊?都快寅正了,按照你们这些读洋书的人的说法,都快四点钟了,这还叫个早?五点就得上工,这孩子就是贪睡。”
“五点上工?那几点下工?”
“晚上七点,有时候东家那里事情忙,就不好说了,十点、十一点都不一定。实在要是忙不过来,就不在家里歇了。”
早上五点上班,晚上七点下班,而且要经常加班,这劳动时间也太长了
柴东亮微笑着道:“这活也太辛苦了。”
老头有些不悦道:“这工厂里的活计再苦再累,还能比种田辛苦?那些种田的死扒活作,连肚子都填不满,这工厂里一个月干完有五块钱拿呢,要是干的好,东家还有赏钱,厂子里中午还管顿饭,只收两分钱???年轻娃娃吃的多,这两分钱够什么?还不是要东家贴钱?这要是还不知足,那还算是个人吗?”
中午一顿饭象征性的收两分钱?这好像是柴东亮定的规矩啊
“您儿子在哪个厂子干活呢?”
“光华螺丝厂啊。”
光华?真是我的厂?柴东亮立刻就傻眼了
'。。'
第一百二十四章 百姓真穷,民生真苦,官府真混账(中)
第一百二十四章百姓真穷,民生真苦,官府真混账(中)
吴锦堂一听这个名字就笑了起来,压低声音对柴东亮道:“这是咱们的厂子,给三芯插座厂做配套的,就在安庆城里,都督事情忙,这些办分厂的小事儿就没向您说。、”
柴东亮的脸冷了起来:“咱芜湖工业园区的厂子都是这样吗?早上五点上班,晚上七点下班?”
吴锦堂点头道:“是啊,都是这个规矩,不光是咱们的厂子,全安徽都是这样,上海的厂子也是这个规矩。”
柴东亮苦笑道:“这工人也太苦了些。”
吴锦堂深有同感道:“咱中国的工人可真好,再苦再累都不闹事儿。”
柴东亮的脸色一沉道:“多混账的东家,把人当牲口使就算是牲口,还知道要让它们歇歇,别累坏了。’
这句话的声音不大,但是语气已经很重了,吴锦堂晓得柴东亮肯定的动怒了。
卖馄饨的老头也听见柴东亮的这句话,立刻反驳道:“这位爷,您这话我就不爱听了,这年轻人掏点力气算什么啊?您去打听打听的,咱全安徽有几个厂子发工钱的?别的厂子最多是管口饱饭,我家二娃子干活的厂子,一个月可是匀匀实实发五块钱呢我和老婆子卖馄饨,起早贪黑一个月连一块钱都赚不到,没有二娃子发的工钱,全家的嚼谷都没着落????这样的好东家打着灯笼都难找,我知道您是心疼我们穷人,可咱啊,就是这命???城里还好,哪怕要饭都能活人,您没去过乡下吧?卖儿卖女的多了”
柴东亮顿时无语,,要知道在流水线上干活是片刻都不可能偷懒的,否则下道工序就没发工作。一天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劳动,即使这样的条件,都会令普通老百姓觉得非常满意了。
“老人家,这乡下不是也在土改吗?分了地日子就好过了”柴东亮过了半晌才道,自己都不明白说这话是安慰老头,还是安慰自己。
老头摇头道:“要说咱们安徽的都督,那是没说的,分田给穷人谁敢说不好?其实,有些逃到城里的人不是乡下没地,他们有田不去种???您老没到过乡下,不知道那里的日子是怎么过的。甭说没地了,就是分二亩田也顾不住一家人的吃喝,好年景半年瓜菜半年粮,要是多少遭个灾就只能把田地撂荒了,全家到城里讨饭了???咱安徽算是好的,都督府在城里搞了十几处粥棚,街上看不见饿死的人,你到江西、河南去看看,那里甭说乡下,省城里饿死人都没人收尸???哎,咱老百姓啊,这个命比草叶还薄,日子比树叶还稠
柴东亮楞了半天,莫非自己搞土改搞错了?在另外一个时空,台湾和日本就是土改之后,老百姓才吃上了饱饭,同样的方法为什么在安徽就行不通呢?
思索良久,柴东亮才恍然大悟,日本、台湾是二战之后才土改的,种子都是经过良种繁育的,又有化肥增加产量,还有农药对付病虫害,而且有政府统一兴修的水利工程,所以小面积的耕地也可以保证收入。而现在的安徽农民,一亩上好的天字号水田,亩产不过三百斤,普通的地字号中等旱田,产量只有一百多斤。
就算一家四口人吧,如果只有三五亩土地,丰年的时候勉强可以半饥半饱,灾荒之年除了逃荒要饭还有什别的办法?仅仅靠土改还是无法解决老百姓吃饭的问题,农业科学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进,也绝对不容忽视。
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大工程,绝对不像小说中说的那么简单。
老人的话,令原本热闹的场面顿时冷了下来,宋教仁、杨士琦等人平日关心的都是国家大事,从来没见过普通民众的生活是何等的穷困。
“各位,赶紧吃吧,馄饨凉了就不好吃了,我也是老了话多,几位爷甭见怪。”老头给锅里添了一瓢凉水。
几个人没滋没味的胡乱吃了几口,方清雨掏出一块洋钱递给老人,老头为难的道:“这么大的钱,我可找不起。”
柴东亮随口道:“不用找了。”
老头喜形于色,急忙放在嘴边吹了一下,听到悦耳的嗡嗡声笑道:“咱安徽的洋钱就是好,成色也好分量也足。”
墙角处传来细碎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