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辛亥科技帝国 >

第208部分

辛亥科技帝国-第208部分

小说: 辛亥科技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给他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包头城本来就是晋商建设起来的,几百年来都是他们在关外最重要的基地,不论是人脉还是地理环境,都比江淮实业界优势大的多。不但蒙古的汉人财主尽力投资包头工业园,连蒙古王公都没放过这个机会,东蒙古的王公一年起码有八个月生活在北京,都是官场上的老油条,芜湖工业园和上海光华集团的成功,他们早就听说了,又看见老相识的晋商争先恐后的投资,他们也纷纷请求入股。
尤其是土默特汗巴尔特尔,他仗着和江淮军的老交情,女靴张书阳又担任江淮军团长,竟然要求邝海山的蒙古屯垦使衙署,希望能在土默特建工厂、开矿山???这厮放着好好的蒙古王爷不干,竟然一门心思的想当资本家了
邝海山被他纠缠不过,又考虑到收复蒙古王公对未来的重要性,在考察过土默特的矿产资源之后,同意在土默特汗的统治区域,开办一个用新式方法采掘的煤矿,把巴音特尔老头欢喜的几天睡不着觉。
土默特汗并不傻,巴音特尔没有儿子,张书阳这个女婿就是未来的土默特大汗,有了江淮军这么硬的靠山,东西蒙古还有谁敢动他分毫?
既然没有军事上的压力,捞钱就比什么事情都重要了,汉人的眼珠是黑的看不得白银子,蒙古人的眼珠难道就可以拒绝银子的光芒?
在加快蒙古的实业建设的时候,柴东亮指示邝海山,用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清朝初年的时候,内外蒙古有上千万的蒙古人。满清规定蒙古男丁,除了长子可以继承产业之外,其他的必须当喇嘛,又大量赏赐钱财给喇嘛庙,弄的蒙古地区人丁稀少,蒙古男人都当了喇嘛,女人连丈夫都找不到,随便见个男人就往帐篷里拽,到蒙古做生意的汉人,哪怕是瞎子瘸子都能讨到一个蒙古老婆,卫生条件缺乏以及生活的混乱使得蒙古草原上性病肆虐,瞎眼浑身烂疮的蒙古乞丐遍布北京城,当地人把他们叫做“蒙花子”。
到了清末,东西蒙古加起来也超不过一百万人了,曾经纵横欧亚的蒙古铁骑成了病猫。满清朝廷顺利的用软刀子消灭了九成以上的蒙古人。
明修长城清修庙,长城没有挡住蒙古骑兵侵掠,大明尽管多次出征塞北,明成祖病死在远征蒙古的途中,明英宗也曾被瓦剌军队俘虏,终大明一朝,蒙古都是心腹大患。清朝见过之后,在蒙古大力推行喇嘛教,修建了无数的黄教寺庙。满清统治者将从汉人身上搜刮来的金钱撒在蒙古,将蒙古人彻底养成肥猪,也磨掉了蒙古人的血性,更使蒙古的人口锐减到清初的一成都不到。
不得不说,这一招是相当狠辣的,威胁中原数百年的蒙古,到了清末几乎成个一个即将消亡的民族。
蒙古屯垦使衙署发布公告,蒙古女人和汉人结婚,生下的孩子就算是汉人,可以享受免费教育,可以当官、当兵、可以在工厂做工。蒙古人如果愿意改汉姓,说汉语,甘愿归化汉族的也享受同等优待,如果坚持不改的,那就老老实实去放羊吧。
柴东亮一直对所谓的血统论非常厌恶,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强大,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发展,甚至是入籍,如果刻意的将他们视为外族,那中国未来会有多少民族存在?这么多的民族就是一颗颗隐形的炸弹,会令国家的基础动摇。
先秦的时候,两千年前的古人都明白:“诸侯以夷礼则夷之,夷狄近于中国则中国之。”
在那么久远之前,中国人就明白,文化的认同比血统更有优势。大儒辜鸿铭先生有一半的外国血统,但是他在精神上却是最纯粹的汉人,而那些血统纯正的留学生,却有不少人恨不得把皮都漂白,不带几个英文或者拉丁文词语,几乎就不会说话了。
到底哪个是华夏,哪个是夷狄?岂不是一目了然?
'。。'
第二百五十四章 加速发展(下)
第二百五十四章加速发展(下)
通过后世的经验,柴东亮明白一个道理。;真正强大的国家更应该是个文化极为昌明的国家,任何外来的人口和文化,都会被这里的主流文化所融合,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营养物质,令国家的文化更加丰富和强大,同时也更容易输出。发达的文化可以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从而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进入中国,为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当他们对这种文化和这个国家产生认同感之后,就会选择定居中国,继而就是入籍归化。这就是个理想状态的良性循环。
未来的世界什么最贵?人才能够大量吸引人才的国家,必然是强大的国家
柴东亮记忆中的美国,仅仅一个加州,就有海峡两岸的清华毕业生一万六千人,美国梦几乎成了全世界精英人物的共同梦想。美国并不美好,治安环境不如欧洲,自然环境不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但是美国够大,美国够开放,美国人口也足够多,它足以容纳全世界精英的梦想。别说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就是富裕的加拿大,也有四分之一的人在美国工作。
因为美国,拥有能够让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和环境,而这是其他国家不能比拟的。
华人在美国研究最前沿的基础科学,印度裔则在美国研发更先进的计算机,欧洲犹太人的后裔在整合全世界的金融业,非洲后裔则在体育和文化上丰富着美国的精神???全世界都在用自己的血肉来滋养美国,拥有如此巨大的人才储备,其他国家试图超越美国的地位又谈何容易?
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刻意的强调民族多样性,甚至将很多已经归化的民族从主体民族中剥离出来,不啻是自找麻烦。
柴东亮理想中的中国,不但有黄种的汉人,还会有白种人、黑人、棕色人种,他们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说着不同的预言,但是在他们的下一代会说着同一种语言,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都把自己脚下的土地看做是祖国。
未来的中国,证件上将不会有民族这一栏,不再有满汉蒙回藏之分,无论他们的祖先来自哪里,肤色是什么样,他们都属于同一个民族:华夏走到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公民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国家的强大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任何外来者都会被主体民族排斥,而他们也会自动结成小团体,并形成一个对主体民族无比仇恨的新的民族。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车、轮船、飞机将世界联成了一体,人口之间的流动将变得极为频繁,除非是闭关锁国,否则根本不能阻止外国人进入中国。如果不能令外籍人士归化,他们就始终把自己当做外人,指望他们全心全意的为中国服务,肯定是不现实的。没有归属感的人,作恶也没有心理负担,犯罪的时候不但不会有愧疚感,反而会有一种报复主体民族的快感。外来民族犯罪率高企,又会令主体民族对他们更加轻蔑和厌恶???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进而使得民族性格更加的封闭。
在未来的世界,一个封闭的国家几乎是没有生存能力的,更谈不上发展。
令柴东亮感到幸运的是,民国初年的中国,只有满汉蒙回藏五大民族,壮族、土家等民族早已归化多年,成了汉族的一支,后世里的维吾尔、赫哲、锡伯等民族几十个民族,也都分别归属与其他的四大民族。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九成半以上是汉族,偌大的中国几乎是个单一民族国家。当然这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无数次的刀光剑影,无数次的男婚女嫁,用最残忍和最亲密的手段,经过千百年才形成的局面。
在后世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真正发达的只有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这几个地方无一例外的属于传统的儒家文化圈,其中台湾、香港、新加坡主要都是由汉族组成,亚洲的其他文化几乎都无法和现代文明完美的楔合。儒家文化虽然有种种弊端,但是它却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极具包容性,这是亚洲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
适合一个大国的主体文化,必须具有包容性的,而中国传统文化恰恰就有这种特点,释道儒三教在千百年来在中国都能和睦相处,甚至三教合一,彼此水**融,这在其他文化圈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包容性正是中国在多元文化互相交流的未来世界,能够强大的最坚实的基础,
在辽阔的边疆地区,如果对中国文化不认同的少数民族占了多数,对国家的安全势必构成重大的威胁。柴东亮对这一点,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希望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关外的满蒙两个民族融合进来,成为华夏民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有一天,江淮军占领了日本,那么将大和民族也统统归化进来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将一个人口达到六千万的民族统统杀光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过将他们融合进其他的民族倒是很有可能的。日本女人虽然大部分个子不高,而且天生的萝卜腿,但是中国几千万娶不起媳妇的光棍,应该不会那么挑剔的
其实在另外一个时空,日本人在满洲搞的皇民化,也是出于同一个目的。但是日本人的数量和中国人不成正比,几十万日本开拓团放在拥有三千万人口的满洲,是在是少的可怜,而且日本那种岛国人天性中的偏执、狭隘,实在不适合作为主体民族同化别的民族。
任何一个试图强大的国家,都会将自己的文化输出国门,只是有的国家经济军事文化都能达到那种高度,所以就越来越强大,而有的国家有心无力罢了。输出文化不仅仅是比拼武力和经济,更多的是国家的长远战略以及国民素质。
像苍井空老师、武藤兰阿姨、小泽玛利亚姐姐???这些深受群众喜爱的人民艺术家,柴东亮同志是很欢迎她们归化的,相信很多中国男人都会有同样的看法,起码可以为中国源远流长的青楼文化增添一抹亮色。盛唐风情中,从来就不缺乏龟兹的琵琶和胡女的舞蹈。
融合的手段,首先就是经济利益,愿意融合和归化的外族,享受主体民族的优待,不愿意的则被边缘化,在经济和政治地位上处于劣势???人天生就是趋利的动物,经济手段往往比屠刀更有效果
邝海山在蒙古累的要死,顾麻子在奉天城也没闲着,除了按照江西、安徽的经验大搞土改之外,也在搞民族融合的事情。满人入关几百年,几乎没有人会说满语、写满文了,不论是穿戴还是做派,和汉人没有任何区别,甚至在吃喝玩乐这些方面,比汉人还要精通。辛亥**之后,很多满人害怕受到汉人的报复,纷纷改了汉姓,他们无论从模样还是语言上早已和汉人一模一样。顾麻子在奉天省融合满族的事情,做的无比顺利,比邝海山在蒙古容易的多。
除了经济和政治之外,顾麻子的精力主要就放在兵工厂的建设上。奉天兵工厂和芜湖、上海的两家兵工厂截然不同,它除了少量生产汉风I型步枪等江淮军的标准武器之外,主要生产的还是按照俄国的标准生产绰号“水连珠”的莫辛纳甘步枪和俄式双轮马克沁,当然这种马克沁和江淮军的还是有所区别,没有增加对空射击的高射装置以及平扫射装置、练习弹枪口罩,击发、保险、三脚架都没有按照江淮军标准制造,奉天兵工厂生产的是没有经过改良的老型号。
这是柴东亮特意安排的,为了明年即将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准备的,这些水连珠步枪和老式的双轮马克沁都是准备卖给俄国人的,采用的和俄军同样的制式和标准,质量当然要有保证,但是一些新技术就没必要用在这里了。
柴东亮必须保证,江淮军的武器要比卖给各省军阀和外国人的,领先一代甚至是两代。按照现在江淮军的火力配置,每个师一年起码要两百万银元才能喂的饱,如果打起仗来消耗起码是三倍以上,这也是柴东亮一直无法大规模扩军的原因。
随着江淮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江西、安徽两省现在每个月的税收已经达到了六百万以上,各地商家冲着江淮地区的稳定和对工商业的扶持政策,纷纷来这里投资,一直困扰柴东亮的经济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程度的缓解,随着一本万利的氨苯磺胺的上市,再增加十个八个整编师的兵力,柴东亮也能养的起。
柴东亮一直推行寓兵于民的政策,江淮地区大批由民间投资的射击、马术、航空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民间组织都得到官方的财政支持,爱好打枪、骑马的年轻人,只需要象征性的掏几个铜板,就可以受到军方派遣的教官的正规训练。单单是航空俱乐部的注册飞行员,已经有上千人。射击、马术俱乐部的注册人数更是达到了十万之巨,战马也达到了上万匹,如果加上受过军事训练的学生和工人,江淮一带预备役的军人已经达到了骇人听闻的五十多万
这些人都是一声令下,脱下便装就可以抗枪打仗的军人了,而且都是军事发烧友,属于绝对的战争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