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

第7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7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下,没有执著,你才证阿罗汉果,出离六道轮回。所以总是要记住,我还有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那个心叫轮回心,学佛也是轮回业,出不了六道轮回,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佛为了三乘众生,三乘是大乘、中乘、小乘,为我们开净土法门。这个三乘根性要果然他相信净土,发愿求生,只要把分别执著伏住就能往生,这真叫大开方便之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跟初住菩萨没有两样,这是我们从理论上说的。如果从经上佛讲的,那太殊胜了,我们简直不敢想像,为什么?阿弥陀佛自己讲的,四十八愿是他自己说的。愿文里头有,只要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个可了不起。阿惟越致是什么菩萨?跟诸位说,七地以上,不是初住,你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七地以上。我们相信阿弥陀佛、释迦本师决定没有妄语,这真话。你相不相信?很难,所以叫难信之法。相信的人有福,为什么?相信的人他成就了。不相信的人没福报,善根浅薄,他不相信。
  此地我们看到的,长者这里说的,「才发心时」,这是初住菩萨,你就晓得他的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断掉了。不论是一时顿尽,还是长劫修行慢慢的断尽,总而言之是断尽了,菩提心自然现前。所以十方一切诸佛都赞叹,没有一尊佛不赞叹,为什么?他成佛了,这个人成佛了。过去无量劫来在六道轮回打滚,这一生他出来了,不但出六道,他出了十法界,你说这是多么可喜的,诸佛赞叹。「乃至」,喜事可多了,「震动一切世界」,在一切世界里面随众生感,他就能现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这我们不能不知道。你得到这个讯息,我们真的发心要求生,需要多长的时间?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在《往生传》里面去看,绝大多数三年,还有一些五年,三年占多数。那些人能做到,我们相信我们自己也能做到,为什么不做?第一个是怀疑,不相信佛说这话是真话,有怀疑。第二个是什么?对这个世间贪恋,舍不得放下,那就去不了。去不了依旧搞轮回,下次什么时候再能碰到这种机缘?难了,太难了。从前李老师警告我们,这次机会要抓不住,肯定是长劫轮回,时间是论劫数算的。这是警惕我们,机会不容易得到,得到之后要把它抓住,决定在这一生成就,不要再犹豫,你要犹豫机会就错过了。知道这个世间什么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成也好,败也好,都不值得放在心上。应当把阿弥陀佛常常放在心上,那就对了,这是无比殊胜的功德。
  今天再接著看下文,「不可同於三乘方便教说」,这是教我们,「地前三贤菩萨,得折伏现行无明,地上见道」,这是三乘方便说。从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知道,释迦牟尼佛示现在这个世间,他教化的对象是当时的人,这个要知道。这个经,每部经有当机者,当机是什么?就是对那些人说的,不是对我说的,也不是对你说的,也不是对他说的,这个你要知道,它有当机者。而且人不同,时间不同,那是三千年前,处所不同,在印度说的,这点我们要能体会到。就如同大夫治病,经本是什么?处方,是在那时候替那些人看的病留下来的处方。我们今天要随便拿来用,如果你很幸运,正好对你的症,很难得,一吃病就好了。如果要是不巧,这个方子跟你的症候恰相反、相违背,不但治不好,一吃就吃死了,这是学佛不容易的地方。
  所以,佛在经上也真的给我们说出来,「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这两句话是《华严经》上说的,《大智度论》上也有这个说法。要什么人说?要有修有证的人来说,他不会说错。有修有证的从前有,现在没有了,现在到哪里去找个有证的人?有证的人找不到,我们至少要有真正依教修行的人,不至於有大过失,依教修行。修行怎么修法?最重要学习的纲领就是看破、放下。没有看破放下,依经上讲的去做,佛说那是世间法,不是佛法,为什么?你用的是轮回心。所以我们想想,我有没有自私自利?有没有名闻利养?有没有贪瞋痴慢?有,那是轮回心,《大方广佛华严经》在我面前是什么法?不是佛法,世间法,你用什么心去学,法全部都变成世法了。如果用菩提心,一切法都是佛法;用分别执著,一切法都叫世间法,不是佛法,这个道理要懂。我们要真正入佛境界,我们要看到佛法,依照佛法来修学,章嘉大师讲的,要看破、放下。现在我们知道了,看破放下什么?分别执著,於一切法不再分别、不再执著。内心里面确实没有分别执著,跟一般人交往起来有分别执著,这怎么回事?分别跟不分别不二,执著与不执著不二,菩萨!入不二法门。跟众生往来,他有分别,菩萨怎么?菩萨以他的分别而分别,世间人叫这个,这是手掌,菩萨也叫手掌;世间人叫手掌是有分别、有执著的,菩萨说手掌,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一样。
  所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在大乘教里常说,《金刚经》诸位都念过,般若部,佛说他一生没有说过一句法,哪个人要说佛说法了,叫谤佛。明明说了四十九年,留下这么多,怎么说一个字都没说过?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这是真的。他有没有说?他没有说,在佛真的没有说,在众生看起来真的有说,说了四十九年。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叫入不二法门。法身菩萨才能入这个境界,这是佛境界。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三乘方便教说。佛说法要契机,看看这个众生是什么根性,小根性说小法,大根性说大法,同样一桩事情,说法不一样,浅深广狭差别很大。唯独一门,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那就是念佛法门。无论什么根性,你只要能信,只要愿意生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这样的法门,只有这一法,没有第二法。三乘方便法那是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讲的无量法门,这个不可以不懂,不懂不行。懂了之后你的疑虑就断掉了,不懂你怀疑,看佛在这个经上这么说,那个经上又那么说,到底哪个经对,你就怀疑了。你不知道佛说法的义趣,你看四依法里头,「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讲得那么清楚,我们不能够把佛的意思错会,但是错会的人太多了。
  三乘方便教怎么说法?他说地前,地是初地,初地以前,以前是三贤,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称为三贤位。三贤菩萨得的是什么?折伏现行无明。无明没断,他有定功,他修得不错,他有戒定,伏住。无明就是起心动念,他能把起心动念伏住,就是暂时不动,他有这个能力,所以知见也很像佛。这是哪里的人?《华严经》十信位,四圣法界。没见性,没有超越十法界,超越了六道,没有超越十法界,折伏现行无明。地上见道,他登地了,就是证到初地,初地才见道,跟《华严经》上讲的才发心是平等的,华严会上的初住菩萨等於别教初地菩萨。差别很大,要知道世尊教学,对各种不同的根器讲不同的法门。
  再看《华严》就不一样了,《华严》跟三乘方便完全不同。「为此经法教门」,此经是《华严》,《华严经》经法教门,是「依一切诸佛根本不动智而发心故,以乘如来一切智乘而发心故」。《华严经》不一样,《华严》叫一乘。对什么人说的?上上根人,不是对上中下,是对上上根人。我们在清凉大师解释经题开示里面读到,大师给我们说,佛讲这个经的对象是十方世界诸佛刹土里面的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华严经》上从圆教的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为他们讲的。那我们凡夫还有分吗?很难得,他把对象分为十大类,末后的一类讲到我们凡夫,凡夫也可以学这个法门,但是得有个条件,叫大心凡夫,听这个经能体会,有受用。大心,心多大?大乘教上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如果你有这个心,你虽然是凡夫,不是三贤菩萨,你听得懂《华严》,你在《华严》里面得受用,你算是《华严》的当机者。要大心量,心量小的人不行,他体会不到。大心量,根性大,大根性,善根、福德大,谚语也常说「量大福大」,没有度量的人没有福报。所以,一定要把心量拓开,要能包容。至少我们要学著,这个地球上一切众生你都能平等的包容;然后慢慢再扩大,扩大到畜生境界,所有一切畜生、毒蛇猛兽、蚊虫蚂蚁也能包容;再扩大,能包容鬼神、能包容万物。你才能够也同这些法身菩萨一样,依一切诸佛根本不动智而发心。
  根本不动智,还是这一句老话,永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根本不动智。为什么叫根本不动智?因为你自性清净心里面本来没有妄想、分别。六祖大师见性之后,他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无动摇」,那就是根本不动智。只要不动,决定生智慧,一动就叫无明,智慧就没有了。这个不动是自性本定,他心从这个地方发出来的,这叫大菩提心,你自己的真心起作用,众生有感它起作用。以乘如来一切智乘,如来一切智乘就是出现品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一切智你有,你自性里有,如来一切德你也有,如来一切相好你也有,你一样都不缺,只要你肯放下,全都现前。所以大乘教里面,无论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大乘小乘,所有宗派,看破放下是共同的理念、是共同的修行最高指导原则。你不是有苦吗?放下,苦就没有了,苦没有了就叫做乐。你不肯放下,那你就得要受苦,放下就没有了。世间人所谓之乐不是真乐,还是苦,为什么?叫坏苦,所谓乐极生悲,它不是真的,不是真乐,真乐,乐极它不会生悲;它会生悲,这个乐不是真乐,要放下。苦乐忧喜舍都要放下,你得清净心、得平等心,清净平等觉,真乐!这里头没有副作用,不会变质的。这是说《华严经》上讲才发心,他依什么发心?乘什么发心?「於此十住位中,能与如来同智慧故」,这在此地给我们介绍,一再说明,十住位中的菩萨,他们的智慧前面说过了,跟一切诸佛平等。
  「不同三乘,但将三空观,且折伏现行」,前面讲折伏现行,这个地方举一个例子,他用什么?用三空观,三空观是生空、法空、俱空。生空是讲在五蕴当中不执著身是我,所以也叫做我空。我们这个身,佛是讲大的单元,组合成这个身,大的来说不外乎五种,色是物质,身体是物质的,用一个色做代表。除了物质之外还有精神,精神讲四个,受,你有感受,受是精神;想,你有思想;行,行是讲你那个念头念念不住,一个接著一个,一个接著一个;最后给你讲识,识是讲阿赖耶识,是迷悟的根源,迷是它,悟还是它,这是你的自体,迷悟同源,迷悟不二。一般人都把阿赖耶里面,相分就是色身,见分是受、想、行,这都是阿赖耶里面的东西,执著这个东西认为是我,这个执著就叫做末那,第七识,它执著阿赖耶里面的见相两分认为是我。现在他觉悟了,像念《心经》一样,「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真正照见就不执著了,可是修到这种功夫要经过很多层次。开始修的时候叫观照,常常想,观想,想什么?五蕴皆空,找身找不到,了不可得。常常起这个念头,你对於身的执著自然就淡化,一年比一年淡,这功夫有进步。我执淡了,这个人身体一定好,我们世间人讲健康长寿。他并不求健康长寿,自然的,为什么?烦恼轻了。妄想分别执著都是烦恼,你能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常常就想到佛所讲的五蕴皆空。功夫真正到一定的程度,照住,照住就是得定。在我们念佛人来讲,功夫成片就是观照,事一心不乱就是照住,最后照见。照见,智慧开了,因定开慧,智慧开了。智慧开了,你证得五蕴皆空,亲证,先是听佛说的,从听佛说到你自己亲自见到五蕴皆空,见到就是初住菩萨。所以他是渐修,他不是顿悟,慢慢在折伏现行,现行就是现相。
  第二个是法空,法是什么?还是五蕴之法。你看有人知道五蕴,这个身是五蕴,这里头没有我,可是执著什么?执著五蕴有,色受想行识有。那个不是我,但是有色受想行识,法执。为什么?色受想行识也没有,那是照见,照见五蕴皆空,法执也没有。到最高的境界,不但我法皆空,能空、所空都不可得,叫俱空。所以它是有层次的,逐渐往上提升的。这是佛教给我们,以智慧之心去观察宇宙人生,在现在学术里面这叫哲学,人生观、宇宙观,你达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