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

第367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367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芯醯煤芤藕叮墒堑笔比瞬⒉痪醯靡藕叮颐撬谋人谩
  以后我跟李老师学教,我也把这个问题请教李老师,李老师的说法跟方先生就不一样,因为方先生毕竟是学者,他不是专门学佛,他是学哲学。李老师告诉我,在中国参加翻译的这些大德们,不但是有修行、证果,至少都是三果以上;主持译场的,佛菩萨再来的,这中国人有福。你看,智者大师,释迦牟尼佛再来的;永明延寿,阿弥陀佛再来的:傅大士,这是现居士身,弥勒菩萨再来的,这是暴露身分的,没有暴露身分的多!他说你不晓得,这中国人有福,感动佛菩萨应化到中国来从事於这个工作。所以这个得依义不依语,佛说的这句话意思就深了,因为后人对於翻译怀疑的人真多,我自己学佛也不例外。我们看古德所说的,「义即中道之理,若依此理而修,则能成就万行,破诸颠倒而显中道之理也」。这了义经,古来祖师大德指导我们的,《华严》、《法华》,一乘经,那就是了义经。所以无论我们从哪一方面,但是《华严》最后指归净土,就是归《无量寿》,《无量寿》是了义的了义。为了便利修行受持起见,还有更简单的,《阿弥陀经》。你要是专修《阿弥陀经》,那我要劝你,你一定要学蕅益大师的《要解》,莲池大师的《疏钞》,因为你没有这两样东西,《阿弥陀经》讲得很简单,里头的意思很深很广,你没有方法体会。
  「不依语者,语是世间言语文字,非出世法,若依此而修,则万行不成,颠倒不破,中道不显也」。这是真的,如果我们怀疑经典翻译有问题,尤其是同样一部经有好几种的翻译。譬如《金刚经》,你现在《大藏经》里面去看,六种翻译,你去看、比对,翻译都不一样。现在我们流通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的本子,玄奘大师也有译本,你一比较你就晓得。我们得依谁?罗什法师肯定是佛菩萨再来,那不是普通人,像安世高,都不是凡夫,他翻得好,很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中国人读起来像念中文一样。不能怀疑,一怀疑问题就出来了;经没有问题,翻译的人没有问题,自己不得利益,亏就吃大了!所以文字不重要,义理重要,翻译的时候只要义理没有翻错,文字多一个少一个这无所谓,不同的体裁也行,只要义理正确。这是讲到依义不依语。
  最后是「依智不依识」,这是我们的心态,我们修学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学古圣先贤的典籍。「依智者」,这就是我们讲的理智,识就是感情,我们学习一定要理智,不能用感情,用感情不会有成就,感情是迷,理智是慧,是智慧。「照了之心,名之为智,若依正观之智,於诸波罗蜜观察而修,则能破生死烦恼之业,必证大乘涅盘之果也」,这就对了!所以教下修行讲止观,止观实在讲就是最初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破、放下」,止就是放下,观就是看破。那个时候我初学,他要给我讲止观,我完全不能接受,也不会懂,他讲得很通俗,看破、放下。那年我二十六岁,我接触佛法才两个月,方先生介绍的时候我就看佛经,认识了章嘉大师,我向他请教,有没有方法让我们很快的就能够契入经教?从这个地方我们体会到真正善知识教学的手段。我们的问题提出来,他不是直接就答覆我,他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们两个在他的客厅里面就看了半个钟点,一句话不说,这是他教学的方法。为什么?我们年轻,心浮气躁,他看著你,看半个小时,让你心平气和,浮躁的气分没有了,心定下来,他才跟你讲,你会得受用,心浮气躁学不到东西。说了一个字「有」,这有,我们的心又动了,耳朵竖起来要好好听,他又不说了,说一个字就不说了。这次时间短一点,大概五、六分钟。总是让你静,你浮动的时候不跟你讲。
  所以我们这才了解古人的教学,重视学生心平气和,他才能受益。如果心浮气躁,不要说是佛法,世间的学术他都学不到,他学只能学皮毛。譬如读世间圣贤书,你读四书五经,你决定不能懂得它的意思。所以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那个诚是什么?心平气和是诚,心浮气躁诚意没有,你学什么?我跟章嘉大师三年,进入到他那个房子,磁场就不一样,很能够摄受人心。就是一句话不说,你跟他在一起静坐两个小时,你会感觉到受益很多,生欢喜心!大师言语不多,态度安详,你看照片就像他人一样,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是让我们佩服。你看他穿的一身衣服,春夏秋冬都是一样,冬天当然我们觉得没有问题,夏天,夏天他不热。那时候有一位讲经的法师道源老和尚,在夏天的时候看到他也是这样的,他还不断拿个扇子搧,到章嘉大师面前,他说:大师,你不热吗?章嘉大师回他一句话:心静自然凉。章嘉大师他没有搧扇子,他听了这句话感到很羞愧,也就是说他心浮躁,人家心定的。所以说真正心定他才有观,放下他才有正观之智,这是把烦恼习气都放下,《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妄想分别执著要统统放下,你智慧现前了。现前怎么样?现前还得要干,不干不行,干什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所以理没有离开事,事没有离开理,理明白了,这个理要贯通在事相上,事就是理,理事是一不是二,这才能契入。
  什么是大乘了义的佛法?生活就是的,你日常生活就是的。如果你的生活跟你所学的东西完全是两桩事情的话,这个佛法就变成世间法,那就不叫学佛,李老师讲的,那是搞佛学,你是研究佛学,那不是学佛。学佛,佛在哪里?佛在生活里面,佛在起心动念、佛在言语造作、佛在处事待人接物,你真得受用!所以方东美先生讲「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是把它脱了节,那你享受在哪里?你享受依旧是烦恼,依旧是习气,你就错了。所以学以致用,真得受用,得受用从哪里看?从身体上看。所以你看我讲经今年五十年,我讲经初期的时候就很大胆,那个时候年轻,人家也不相信我,说我胡说八道,我说学佛的好处在哪里?第一个好处,你不会生病;第二个好处,你不会衰老;第三个好处,你不会死。人家听了说:胡说八道,年轻人。真的,现在我说这个话大家相信,为什么?我这个例子在。我学佛五十七年,讲经五十年,真的,跟我同年龄比的时候,我没有比他衰老,他比我衰老,同年龄的人,你一看就清楚。所以学佛的成绩在哪里?成绩在脸上,成绩在体质上,将来走的时候走得很自在,绝对不是生病死的,知道走到哪里去,到极乐世界去。生从哪里来,死从哪里去,你说多自在、多快乐!不学佛呢?不学佛就糊里糊涂的,生不晓得从哪来,死也不知道到哪去,所以他恐怖、他害怕!这是学佛真正的好处、真实的利益,你真会得到。
  「不依识者」,识是情识,就是烦恼习气。「妄想之心,名之为识,若依妄识而修,则构集生死烦恼之业,流转无穷,众苦不息也」。你要是依靠错了,依靠识你去学佛,还是搞生死轮回,得不到受用,这是我们要学的。今天你看,这个偈子一句也没讲到,时间就快到了。每一次,这是一共十大段,每一段都有这一行的经文,有时候我讲得比较简单,有时候我说得很详细,为什么?太重要了。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你看菩萨这种谦虚恭敬,上对老师,「承佛威力」是对老师,下面「普观十方」是对大众,对上的敬,对下的谦虚,都表现在此地。然后你就知道,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内有真诚,外有谦敬,无论对什么人绝不能够轻慢,为什么?他是佛!《华严》佛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怎么可以轻慢他?你怎么可以不尊重他?他本来是佛,他现在还是佛,不过就是他有烦恼、他迷惑,他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放下他就是佛。这是假的,总有一天他会放下。我们现在什么?他没放下,我们也认识他是佛,他做很多错事、造很多恶业,那是他的习气,那不是他的自性,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我们的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心是不受外面波动的,生智慧,生智慧那就是真的享受。
  方先生所讲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话真的不是假的。最高的享受不是名闻利养,给诸位说,是精神的享受,这种享受一般人无法想像的。中国人读书讲孔颜之乐,孔子生活很清苦,颜回是标准的贫贱之人,那是标准的。吃饭,你看连饭碗都没有,用竹子编个篓子当饭碗,喝水,茶杯没有,用个葫芦搞个瓢,「箪食瓢饮」。夫子赞叹他,别人要是受这种生活,「不堪其忧」,可是「回也不改其乐」,他乐的是什么?乐的是道。烦恼天天少,智慧天天增长,怎么不快乐!宇宙人生一天比一天清楚,一天比一天明白。不像世间人,世间人糊涂、不知道,所以醉生梦死,那怎么会一样?所以你看,世间圣人之乐一般人都不晓得,佛菩萨之乐谁知道?契入境界的人知道。释迦牟尼佛三衣一钵,一无所有,世间最快乐的人,那种享受真的是至高无上的享受。要不是这样的享受,他为什么不做国王?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继承王位,他国王都舍掉,国王没有学佛的快乐,没有学佛那种的受用,道理在此地,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今天时间到了,下一堂我们就讲到无上慧菩萨的报告。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0二卷)  2008/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0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九段「无上慧菩萨」。菩萨是代表第九住,第九住法王子住,前面我们学习过了,今天我们从偈颂第一首看起。
  【无上摩诃萨。远离众生想。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开示,《疏》,「无上慧,名如初颂」,初颂就是第一首颂,第一首颂解释菩萨的名号。「又从法王教生」,法王是佛,是佛把他教出来的,菩萨依教修行,也证得佛的果位,但是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所以称为法王子,「当绍佛位」,绍就是继承,菩萨继承佛位,代佛教化众生,「故名无上」。下面说「颂意」,这个颂意就是一直贯注到下面第十首,就是十首颂,也就是无上慧的报告。十首颂的内容是什么?「为显欲令增进」,是为了显示欲令菩萨们增进,增是增长,进是精进,这进步,「心无障碍」。下面又举经文来说,他说「文云,无著无念,不住法故」。到这个地方是介绍无上慧这十首偈颂的大意。
  我们现在开始来学习第一首。第一句,『无上摩诃萨』,「摩诃」是梵语,意思是大,「萨」就是菩萨,我们中国常常翻为大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经上我们常常看到「菩萨摩诃萨」,这个名词里面含的意思,称菩萨是称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这称菩萨,摩诃萨是称十地,十地菩萨称摩诃萨,这是普通大乘佛教里面常常这样称呼。在这个地方我们看这是第九住,九住也就称为无上摩诃萨,这怎么回事情?这又得要知道祖师大德的判教。《华严经》是一乘,是圆教,圆教的初住菩萨在断证这个等级上跟别教初地是相同,也就是圆教的十住等於别教的十地。从别教来说,菩萨是第九地的菩萨。所以别教的佛,诸位要晓得,成佛,佛有四种佛,藏通别圆,别教的佛在圆教里面只是二行的菩萨。十住就是别教的十地,别教等觉就是圆教十行里面的初行菩萨,妙觉位就是二行菩萨,差很多。这个我们要晓得。圆教初住菩萨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真佛不是假佛。何况此地到九住,四十一品无明已经破了八品,现在在第九品,这个地位就相当高,称为「无上摩诃萨」。
  下面就说明为什么称无上?这是他有修行功夫,不是随便称呼的,他能够『远离众生想,无有能过者』,「过」是超过,没有能超过他的,也就是说八住以前都不能跟九住菩萨相比。「远离众生」,这是省略,这句话里头含义很深,我们想到《金刚经》上告诉我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远离。离相这才叫见道位,离相,如果不离相,没有见到道,道都没有见到,那怎么修法?见道而后才是修道,修道而后才是证道。所以《金刚经》前半部讲得浅,只讲破四相,这就是远离众生想,但是有个「想」字,想字比相就深了。《金刚经》的后半部,佛教我们「离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个见就是念头,不但相要离,念头都没有,这个功夫就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