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

第243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243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要成就智慧,要成就德能,今天讲的科学、哲学都是属於德能,伦理、道理、因果属於相好。我们真正要达到究竟圆满,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了,是真的得到,永远不会失去。所以,千言万语都是劝你放下。从哪里放下?从哪里放起?从人事上放下。对待一切人要用爱心,五伦里第一句「父子有亲」,那个亲就是亲爱,父子这个亲爱没有条件的。什么时候能看出来?最明显的,小孩在三、四个月,你看父母对他的爱,你再仔细观察小孩,你看小孩虽然不会说话,你看他动作、看他的表情,他对父母的爱,最容易看出来,这是从自性流露的。佛菩萨圣贤的教育没有别的,就是教你要把这个爱心永恒保持,不要失掉,用这个爱心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万物,你就是佛菩萨。凡夫确实尤其是疏忽了教学,从小没有接受到圣贤教诲,於是被环境染污,逐渐把性德远离了,忘掉了,所以这才叫讲究教育。我们从小疏忽,现在还不迟,现在缘成熟遇到了,遇到了,这个缘稀有难逢,遇到的时候你要认识它、你要珍惜它,你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它。怎样学习才能成就?每部佛经末后一句话,「信受奉行」,你能相信,你能够接受,你能够照做,你就得到了。
  信,真的,这一点我们要学孔老夫子,「信而好古」,信没有怀疑古人的。现在对古人东西怀疑,认为古人已经过了时,现在是科学技术的世界,古时候没有科技他怎么会懂得?所以现在人崇尚科学,小看了古人,认为古人不如自己,不承认古人有智慧,不承认古人有科学的技术,有这个能力。我们年轻时候也犯这种错误,在佛法大乘经教薰习了半个世纪,我们真的才恍然大悟。古圣先贤的智慧、科学、技术、能力超过现在人,现在这个世界上哲学家、科学家还没有办法找到一个人能跟古人相比的。所以孔子信而好古,给我们做出好模范、好榜样,对古人的东西不疑惑,对古人的东西全盘接受。古人传下来的,给诸位说,全是精华,没有糟粕,糟粕那些渣子在五千年前统统都淘汰掉了,留下来是存菁。为什么有人会把它看作是渣子?对它没有完全了解,没有认识清楚,他要是真正在这上下功夫,好好学习,他就知道了,字字句句都是性德的圆满流露,《华严经》上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把这些理事包括尽了。
  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障碍,这些障碍就是惑业苦,惑是迷惑,业是造作、造业,苦是六道三途的苦报。惑业苦是什么?就是佛在《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你看看我们迷了自性,把智慧变成迷惑,把德能变成业,把相好变成苦,你看惑业苦的反面就是如来智慧德相,自己本来有的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在哪里?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是遮那自性圆满的流露,是弥陀自性圆满的流露,是每个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自性圆满流露。我们在这个地方迷,到极乐世界就不迷了,转得太快,在这个世间我们是钝根,下下根,到极乐世界个个就变成上上根。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威神的加持,你不到极乐世界加不上,你生到极乐世界就加上了,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加上了。这是诸佛如来跟我们说的无比的殊胜利益,如果我们贪著这个世间的一点小利,那就大错特错!
  我们在这个世间,名闻利养这些事情,有,心里不能著有,《了凡四训》里面讲得好,有要当作无想,不执著、不贪恋,这就不害自己了。有,如果认为真的有,在这里面起贪恋就坏了,那是什么?这是个陷阱,你掉到这里面去出不来了。有福,福要跟大家享真的是福报,自己要去享,福报很快就享尽,自己的福报给众生享,永远享不尽。为什么说给自己享很快享尽?它会把你阿赖耶识里头烦恼习气全部引出来,你就完了,你里面的贪瞋痴慢它统统把你引出来。所以有常作无想,一点不执著,有无都不放在心上,这就好,这不碍事。有怎么样?有要帮助正法久住,有要帮助众生觉悟。我们今天有这个财力,有这些条件,建道场,帮助这些有缘的同修,我们可以礼请高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在这边讲学、教学,这是世间法里头第一功德,第一等事业。第一等事业不是帝王将相,帝王将相很多,死了以后谁知道?干第一等事业的,中国孔子、孟子,谁不知道,印度的释迦,三千年之后,你看这个世间还有多少人向他学习,这很明显的摆在面前,这是真实不朽的事业!累积这些功德,如果求生极乐世界,品位增上,不到极乐世界,也是欲界天、色界天。
  在这些好事里头掺杂自己的名闻利养、掺杂自己的好恶,那就坏了。那就是过去李老师常常跟我们讲比喻,一杯醍醐,醍醐是古印度最好的饮料,里面掺一点毒药,全都坏掉了。你本来做的是好事,第一等好事,加一点私心,加一点好恶,我哪个喜欢、哪个讨厌,加上这一点点就完了,把你的功德全部破坏了。我常讲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只要加在这里面,功德就没有了。功德虽没有,福德有,福德不会坏,功德是帮助你灵性提升,福德不行,福德还是随业受报。你有福,你在人间享人间福报,你要当畜生,畜生道里享福,堕饿鬼道,饿鬼道也有福报,像山神、土地、福德正神,这都是有福报的。动物里面,我们看到现在最有福报的,宠物,你看富贵人家养的宠物,真有福报,全家人没有一个人不爱护它,它那个福报前世修的,福享尽就没有了。因为它享福的时候它不会再造福,就没有了。没有以后,它阿赖耶识不善业习种子起现行,它就堕落了。这些事实真相要清楚、要明了。我们要把这些障碍除掉,那就要修忏悔法。
  忏悔重实质,形式也不能够忽略,表里一如。自己没有能力,就是烦恼习气太重,没有能力改过自新,要依靠大众。所以团体在一块修行好,依众靠众,那就是真诚心,请求同参道友看到自己的过失能告诉他,能指出来,指出来他就晓得,他就改过。如果你说别人过失,不能接受,你千万不能说他的过失,为什么?以免结冤仇,那个怨恨结在心里面会冤冤相报,那个很麻烦。能接受的你要帮助他,你帮助他是积善、是积德,你帮助他,他真的肯改,他感激你,这样的人这一生他的成就不可思议。不能改过的人,见到过失不说就是,也不要放在心上,他有好的地方,赞叹他,让他自己去反省,自己去觉悟。但是真正觉悟的人是到处希望别人指责他的过失,那是这个人觉悟了,回头了,那就一定要帮助他、要成就他。这在世间里面是少数,不是多数,一万个人当中,说实在话,一个都找不到,真正肯改过、真正肯回头,难得!没有不成就的。所以这个内,在内心里面要把分别执著拿掉,要学习以真诚心,不是虚伪的;清净心,没有染污,就是没有希求,我对你好,将来你要对我好,那就是染污,那心不清净;平等心,没有高下,要学谦卑,尊重别人,那是平等心,只有平等心才能做到。平等心,我跟你一样,我为什么跟你低头?这还是有傲慢,还是不平,真正平等心现前,没有不尊重别人的。你看看佛陀、你看看孔子,你看过去这些祖师大德,对於任何人都是那么样的谦虚、那么样的真诚,他感动人。他不是做作的,他本来就是这个样子,那是什么?性德流露。
  下面一句,「舍於空华之像」,这是讲外面境界,外面的境界再好,花是比喻美,但是它是空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再好看、再殊胜都是无常的,不是永恒的,所以你不能够执著它、你不能够占有它,你也用不著分别它。了解事实真相,整个境界相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我们念头变现来的,所以我们念头善,你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没有一样不善,念头不善,那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没有善的。从这个道理你就要觉悟,我要别人对我好,我先对他好,我永远对他好,他也永远对我好,我对他真诚,他对我真诚,我对他虚伪,他对我虚伪,绝对是这样的,这是真理。现在我们常常听说这个世间冲突很多,哪来的冲突?没有冲突,冲突的发生就是自己对立的那个念头,从那里产生的,不在外面,外头没有冲突。只要我们把对一切人事物对立的念头消除,身心和谐、顺逆境界和谐、善缘恶缘和谐、山河大地和谐、宇宙和谐、遍法界虚空界是一片和谐。你要相信古人说的话,信而好古,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是自己,不在外面。你在外那是永远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回头是岸,这一回头问题解决了。
  中国古时候富贵人,富贵人容易有傲慢的习气,这是折福,这是老子所说的「福兮祸所伏」,你的灾祸,福报里已经有了,那是什么?那一点一念的傲慢、一念的对立,就埋下祸根。可是反过来说,祸里有福的根,人在受苦受难受到极点他就回头,慢慢他就觉悟,所以「祸兮福所倚」。总而言之,一定要觉悟,觉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化解,迷是决定不能化解问题的。你从这上就真正体会到,圣贤教育比什么都重要,真的叫三宝,老师是宝,释迦牟尼佛是老师,经教是宝,依照经教学习的人是宝,为什么?他们将来都是圣贤人,我们称之为三宝。尤其是僧宝,僧是讲团体,在中国人家就是团体,但不是现在,现在家没有了,现在确实家破人亡。你想想看,你家的人在不在?你的父母,你的祖父母,你的伯伯、叔叔,你的兄弟姐妹,你的儿子、侄子,你的孙子,在不在?有,不在一起,都分散了,这叫家破,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从前中国人的家,九族是住在一起的,我们常讲五代同堂,从我自己身上去看,自身有父母、有祖父母、有曾祖父母、有高祖父母,大概一百多岁,高祖父母,你说这个家族多大。
  所以家族是僧团,这么多人,怎样过日子?要修六和敬;如果没有六和敬,这个家就没办法,不能维系。现在小家庭不要六和敬可以,大家庭如果不和,这个家就不成家了。所以和睦相处是比什么都重要,「礼之用,和为贵」,不和家庭就完了。现在我们家虽然是没有了,可是还有家的形态存在,那是什么?团体,譬如寺庙,这是一个家庭,这是个大家庭。现在的商业,公司行号是个大家庭。为什么很多公司行号经营个十几二十年就倒闭,就不能存在,原因在哪里?它没有家道,它没有家规,它没有家学,所以它的家业不能维持,不能长久。如果这个家业能长久的话,它必须有道,必须有规矩,必须有学,那它世世代代兴旺。所以族群是个大家庭,今天企业是大家庭,团体是大家庭,国家是大家庭,世界要想永久和平,英国汤恩比所说的,世界也要成为一个大家庭。他说全世界因为交通便捷,资讯发达,全世界应该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人祸就避免了,不打仗了,永远避免国与国的战争。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也是中国古人所讲的「家齐,国治,天下平」,那个平是公平。我们知道外面的现象不是真实的,可以用,不能占有,有占有的念头就错了。
  底下两句话说,「绝见契如」,见是什么?见是分别执著,你能把这个断绝你就见到如,如是什么?如是真如、本性,你就见到如。只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看法,真如就没有了。这个提示太好了,所谓放下就是。现在我们这个道场,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不是净空法师的理想,净空法师没有理想,有理想就坏了,没有理想,而我们一生就是学老实人,这要知道。孔子是老实人,孟子是老实人,释迦牟尼佛是老实人,老实人绝不作怪,什么叫作怪?标新立异就是作怪。老实人就是夫子所讲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们遵守佛菩萨的教诲,老实的学习,才能有成就,像佛菩萨一样的成就。所以道场,你就想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什么样的道场?佛门的术语,它是个僧团,团是团体。僧团这个意思很深,形象从外表看,有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经上告诉我们,佛的常随众,常年跟他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不常跟他的,到哪个地方去,那个地方一定有很多人也参与这个团体,所以这个团体常常有几千人,多的时候有一、二万人。集结经典,只写常随众,一般人都没有写,只是「诸天大众俱」,带这么一句话。这么大个团体,没有房屋住,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建庙,住在哪里?都住在山林树下,日中一食,树下一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