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454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454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算是证果,脱离六道轮回,见思烦恼真的是断了、转了,我们讲转了。
  我们刚刚念的偈子,转第七识的执著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的分别为妙观察智,这两个一转,阿赖耶自然转为大圆镜,前五识自然转为成所作,转识成智。转识成智就不在十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法身菩萨,这才算真正成就。四圣法界是相似位,相似成就,六道凡夫不能算成就。所以天台大师「六即佛」,你在六道里头,人天道是观行位,观行位是功夫得力,没出六道,出六道相似,出十法界真的了,那不是相似位,分证位。这是天台家的教义,确实说得很清楚、很明白。
  那我们要知道,古来祖师大德这是经教里头、注疏里头常常讲,我们是常常读到,观行位功夫得力能够生天,出不了六道轮回。生天为什么说不究竟?天的寿命还是有限,纵然你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还是数字,八万大劫到的时候你这个定功失掉了。失掉之后,你的烦恼就起现行,你阿赖耶识那个烦恼习气伏不住,伏不住它就起来,起作用了。这一起作用,你是爬到最高,上头没有了,当然就往下堕落,爬得高摔得重,这一定道理,所以我们不能不晓得。但是有生天这个能力,要是用来回向求生净土,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是决定有把握。
  所以在修行这方面来说,只要功夫得力就决定能生净土,生净土是生凡圣同居土。这个功德利益,其他法门里头不能够为比!这是我们要晓得。不知道净土,那是没有法子,没有缘分;我们接触到净土法门,就这一生决定要求生净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们也很满意,这是蕅益大师说的。有人问蕅益大师:你老人家求生净土,希望得什么品位?他说我下下品就很满意。真的,下下品怎么?超越十法界了。只要往生西方净土决定一生成佛,因为西方世界人无量寿,不要等到第二生,所以这个法门古人常讲是当生成就的佛法,这个成就是证得如来究竟果位,一生成就。
  古大德,明朝的憨山大师,憨山大师的肉身在,还留在现在,他对於六祖这首偈子赞叹备至。他说有很多人批评六祖不认识字、不通教,他怎么会懂得这个道理。「殊不知佛祖慧命」,只有八个字包括尽了,这八个字重要,这八个字是什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确实八个字把这诸法实相讲清楚、讲明白,可是这个「心」字不好懂,宗门里头有句话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这个心你要真的认得了,那你就明心见性,你就是法身菩萨。为什么说大地无寸土?你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梦里明明有六趣,你不觉的时候有六道轮回、有十法界;你一明白、一觉悟,六道、十法界没有了,所以说大地无寸土。「以唯心故,三界寂然,了无一物」,你真正懂得唯心,就是觉后空空无大千,能现。能现的是法性,所现的法性土,法性土就是法身。讲法性从能现说,讲法身或者讲法界,我们讲法界,法界是所现,法性是能现,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说三界寂然,清净寂灭,这就是一真法界。
  十法界、六道,这是一回什么事情?唯识所变。「以唯识故,万法纵然」,这个万法就是讲的六道十法界,森罗万象,唯识所变。我们不了解事实真相,心现识变的这些幻相,像变魔术的幻相,也像我们现前电影、电视萤光幕上所现的影像一样,你不知道它是影像,你以为是真的,你迷在这里面。这一迷,真相就不见了,其实真相在哪里?真相就是在面前!真妄是一不是二,迷了它就变成妄相,你觉了它就是真相。所以你离开妄相,你到哪里去找真相?找不到;离开真相,妄相也没有,真妄是一不是二。我们总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这个功夫,在妄相里头什么时候一下见到真相,就恍然大悟。见到真相,妄相在不在?在,就是好像我们看电视在萤光幕上,或者看电影在银幕上,豁然觉得这只是电视、电影,这就悟了。
  你看看这个经上六祖所说的「但用名言无实性」。悟了之后,这个名相转了,你开悟了;实际上事呢?事还是这样的,事相还是这样。一个是明白,一个是不明白,不明白你被幻相转,你被境界转,你很苦;觉悟之后,境界就不能转你了,你可以转境界。你看《楞严经》里面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它不是讲转境,它是讲转物,我们讲转境是一个意思。你能转境界,那你就是诸佛如来,就是法身菩萨,你不会受环境影响;不受环境影响,你可以影响环境。影响环境就是能转物,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以真诚的善心、善念,能够把我们周边环境里面这些人事物都能够感动,都能够回心向善。感动不了是我们自己能力不够,我们自己修行功夫浅深、能力大小不够,继续不断的努力,加功用行。这佛经上我们也常常念到转恶为善,先从自己内心,从自己的行为转恶为善。转到一定的功力就能感动别人,别人(那个善根厚的人)他跟你一接触就受你感动,那就是我们今天讲影响力,你就影响他,他就被你转了。
  人会被你转,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也会被你转,一个道理。转迷为悟,转染为净,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孟夫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非常有道理。如果迷在这个境界里头,不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全是一个幻相,包括自身,身是幻相,自己的心也是幻相,就是起心动念决定不是真实。真实心中这个东西统统都没有!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那是真的,真实心中本来无一物;这森罗万象不是真心是妄心。真,实在讲不妨碍妄相,妄也不妨碍真,真妄常常不相离,你只要不执著妄,你就得真的受用,你要是执著在妄相里面,这个真的受用你就得不到了,就是这么个道理。
  智通学《楞伽》,《楞伽经》里头有几句话,这小注里头也引用「楞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自性,为什么把它称作识?它里头有带著虚妄,我们讲真妄和合,它的体是真的,可是现在里头它带著一分虚妄,我们就称它识。这个虚妄是什么东西?法相宗里面讲无始劫以来落谢的种子。这落谢种子大家不太好懂,我们换句话说,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你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一定落印象,这个印象就是种子。印象藏在哪里?阿赖耶识里头。
  印象不是物质,阿赖耶识也不是物质,所以再多的种子它也不妨碍。如果是有形相,那要多大!佛在经上也常常说,如果是我们造作的业,不管是善业、恶业,如果种子有形相,佛说尽虚空都容纳不下。好在这东西它不是物质,它没有体积,可是它真存在。怎么晓得它真存在?譬如我们昨天做的事情,前天做的事情很近,或者这一、二年做的事情,你还没有忘掉,你今天一想,好像这个事相马上就浮起来了;你想一个人,这个人好像清清楚楚在我们脑海之中。不想它的时候就没有了,一想它真有。韩馆长过去跟我们生活很长的一段时期,她往生八年了,我们一想她的时候,她的相真的就现前了。
  那我们要问这个印象到底在哪里?我不想的时候它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一想它就起现行?所以说这种子如果印象深很容易起现行,印象薄弱就比较难,但是难它还是在,再轻微的印象,阿赖耶识里头都有种子,就说明什么?说明它真的存在,但是它确确实实不是物质。不是物质,就是我们这眼耳鼻舌身决定接触不到,我们的意识能接触到。意识是心法不是色法,所以你只要有意识,阿赖耶识藏的种子就能够起现行,所以心法不是物质。但是藏识的本性是真性,真性不但不是色法、不是物质,它也不是心法。心法、色法,今天我们讲精神、物质,都是从心性里面变现出来的。心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我们哲学里面讲宇宙的本体。我们套哲学这个术语,它是精神、物质的根源,精神、物质都是它变现的,它是永恒的存在,它没有生灭。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遍法界虚空界;如果它不在,这东西就没有了。虚空呢?虚空也是它变现的。虚空也有名字,虚空也有现象,这讲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这就是形容。境界是缘,「境界为缘长六粗」,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这些种子遇到缘就起现行,就是唯识所变。遇到缘它就变,就变成精神,变成物质。问问这缘是什么?缘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讲缘,心理作用。第七识、第六识、前五识都是阿赖耶的作用。要讲起作用就很复杂、很多,这主要的(作用里头最重要的)前七识,每个识又有相应的心所,这都是心理作用。相应心所在《百法明门论》里面一共讲五十一法,五十一个心所法。你看百法,心所法就占一半,五十一,超过一半,这心理的作用太复杂。那么复杂的心思、念头,变现出复杂的环境、复杂的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底下两句就是说这桩事情。
  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断绝的时候,为什么?你念头不息。我的念头息了,你的念头没息;你的念头息了,他的念头没息。你想想看十法界这里头有多少众生,每个众生不都在那里胡思乱想吗?你才明了这个复杂的头数不可思议,没法子计算,只要有念,有缘它就会现相,所以这个环境这么复杂。我们要知道它来源,知道它是怎么回事情,我们要想断,谈何容易!古人常说「人贵自知之明」,自己要常常想一想,想想就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断!没能力。虽然知道这是妄,妄就是断不掉,那到底要怎么办?我们今天真的碰到一个救生船,西方一号这救生船,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事情才真正得到解决,得到永恒圆满的解决。
  所以教,我常讲随分随力学,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主要的。我们这一生不断烦恼也能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只有这个办法,千万不能疏忽,疏忽太可惜了。这种殊胜的缘分不是很容易遇到的,开经偈上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所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日」。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今天遇到了,遇到了要是轻易放过,对不起自己。得人身不难,得人身遇佛法难,就说我们今天这个小城,八万人的小城,佛法道场就我们一家,我们在这个小城里面,我们到这边来四年了,这里头有多少人闻到佛法?你从这里就能晓得得人身容易,闻佛法是太难太难。闻佛法里面你能够闻到净土法,这是太不容易!净土法里面,闻到一生往生不退成就,这一层一层淘汰,淘汰到最后没剩几个。这种殊胜的因缘我们要明了、要把握住,这是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的大事,其他的小事不值得一提。这是我们一生当中唯一的大事。
  我们今天看到我们处的这个环境,乱世,乱成一团,乱到极处。想到什么?这往生太可贵、太难得!所以我才想把《华严经》暂停,先讲「净土五经」,用意在哪里?特别提醒大家念佛往生是我们的正行,听这些大经大论是我们的助行。正行、助行哪个重要?正行重要。现在为什么大家对正行疏忽?对净土往生经典了解不够透彻,需要再讲,需要再次的提醒。我们往生有把握了,回过头再来研究这些经教大经大论,那就是《弟子规》上「有余力,则学文」。我还有余力,我还有时间,我来学习这些大经大论。为什么?极乐世界取到了,不碍事了。如果对於往生还没有把握,那净土经是我们第一重要,其他经是第二重要、第三重要。
  经教你怎么能契入?这是我们当前以最大的努力来劝导同修,从《弟子规》、从《十善业道》入门,也就是说我们这么多年来,研究经教、念佛修行没找到门,不得其门而入。好像围绕著外面宫殿的围墙,没有找到门,搞了这么多年,没进去。门到底在哪里?《弟子规》是门,第一道门,进去还有第二道门,《十善业道》是第二道门,大门、二门,三皈五戒是第三道门,然后你就可以登堂入室。所以没有《弟子规》,没有《十善业道》,三皈都没有。三皈我们讲得很清楚,诸位同学都晓得,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没有!还是迷邪染。好,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接著来谈谈「转识成智」关键之所在,这个关键的所在就是大师偈颂里头第七句「若於转处不留情」,真正关键在此地。在什么地方转?在日常生活当中转,在日常工作里面转,在日常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转。再给你说得深刻一点,在起心动念之处转,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这真修行,真功夫。转处最重要的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