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一将功成+番外 作者:西风白马(晋江2014-06-29完结) >

第32部分

一将功成+番外 作者:西风白马(晋江2014-06-29完结)-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我一定担心得要死。”江陵却已毫不迟疑做出了回应。
  靳清冽突然觉得自己脸上又有一阵发烫,正想说些什么,却听江陵咳疾又再发作。
  她连忙丢下了手中双桨一步跨至他的身侧,轻轻拍打着他的后背。
  他的唇角竟牵起了浅笑:“还记得白天街上的那个死人么?他没有死。”
  “啊?!”她难以置信,“怎么可能?”
  “这世上还有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就像这人将我带至了江边,却是要我为他的死亡做个见证。”
  “他……”江陵还想继续解释,可突然感到胃里一阵恶心翻腾,最终无力再吐一字。
  “别说了。”靳清冽柔声道,“只请你以后不要再像这次一样突然消失害我忧虑。”
  他点点头,听话地不再言语。
  靳清冽缓缓拍着江陵的背脊,他竟就此沉沉睡去,可小家伙却在此时幽幽醒来。依旧是不哭不闹一切如常看不出有什么不妥,但靳清冽却总觉得,小家伙与原来不一样了,他的身上出现了说不出的异样。
  她看看江陵,又看看小家伙,最终搁置了双桨,一个人默默想起了心事。她到中原来,一心一意只是为了见她的生父一面,可她不曾料想父亲没能找到,却旁生了这许多枝节。她叹了口气,却又暗暗有些庆幸,若是被她轻易就寻着了父亲,她却也就不会遇上江陵,自从认识了这个少年,她便总觉得自己心有牵挂。她虽也总牵挂着寻找靳远之,可这种牵挂却是一种全然不似的别样念想。
  这一夜里,靳清冽放任小舟随波逐流,终于在东方的远空初露鱼肚白时,望见了极乐堵坊的巨舫。
  聂盼兮一袭鲜艳的衣衫甚是夺目,正自俏丽风中翘首以盼。见到小舟历时一日一夜终于安然归来,已是激动得无以复加,赶忙命人放下绳梯,接靳清冽与江陵上船。
  “瞎子哥哥,我拉你上来!”聂盼兮想得却也周到,知道江陵攀爬绳梯定然多有不便,于是抽出了皮鞭直伸小舟。
  江陵摸到了鞭尾,在助力之下一跃而起,笑着登上了大船,拄杖径直向前而行,只背对着众人道:“小聂,我真地想要大吃一顿,长江中的鱼虾,都很美味。但是现在,我只想先好好不受干扰地睡上一觉,希望等我醒来之时,各种美味均已上桌。”
  靳清冽与聂盼兮对视了一眼,靳清冽蹙了蹙没摇摇头,聂盼兮挑了挑眼撇撇嘴,两人均是几分无奈地笑了一笑。 
  靳清冽将怀中的婴儿交还到聂盼兮手中,稍作犹豫,却也只是欣然道:“孩子没事了,你们以后好生照看吧。”                    
作者有话要说:  死人,有没有神来之笔~【自己拍飞自己
  你们还记得谁是雅乌么……【小陵子像孟星魂,雅乌像叶翔,有木有……
  清清这算是表明心意了么~
  暗搓搓地想,我是不是把小陵子虐得有点过份了……
  接下来会继续努力使剧情加速的,下次更新会放出番外,小陵子背景一百问

☆、番外2—溯流穷源(上)

  
  春暖花开的时节,总少不了莺啼燕语,一抹郁郁葱葱的新绿肆意闯入了朱元璋的眼帘。
  天气不错,适宜游园。刚刚办了宰相胡惟庸案这个心腹大患,朱元璋的心情也甚好。他信步御花园中,享受着暖阳抚人的微微瘙痒,顺带瞧着眼前的毛头小子在满目的红情绿意中追蜂弄蝶。
  有意无意转了转左手拇指上的玉扳指,朱元璋笑得令人难以琢磨。
  他的皇位不出意外便会传给他的长子——太子朱标,朱标做的皇上,顺理成章便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他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那正在他眼皮底下无忧无虑追逐虫鸟的孩子。
  十年前一个刘伯温饮药而亡,十年后一个胡惟庸谋逆被斩,下一个十年,也还会有源源不断的人命前赴后继任他宰杀。清悍将,诛功臣,他要为子孙后代铺好锦绣前程,要使大明基业万世长存,就少不了要做些有违天道的龌蹉血腥事,落井下石,过河拆桥,无中生有,借刀杀人。
  “予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和加焉!”
  朱元璋一直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的意思简单得不言而喻——天道,朕即是天,朕做的事,皆为顺应天命!他是天子,说一不二,他的圣意,无人忤逆,可他的阴狠,却也人尽皆知。昨日和尚还俗策马仗剑,今日金銮殿上百官叩拜。朱元璋笑得深邃,一朝天子一朝臣,无情成就帝王业。
  “老四最近怎么样?”他停下神来随意地望向北方。
  “燕王殿下一月前出征北元,于捕鱼儿海大破敌军,招降蒙古乃儿不花,载胜而归。”亲军都尉府指挥同知董砚棠随在朱元璋身后答道。伴君如伴虎,他巧妙地保持着自己与朱元璋之间的距离。
  董砚棠本不时常有机会与圣上交谈,他原先只是从四品佥事,而非从三品同知,然而胡惟庸案中功不可没的正三品总指挥使却在结案不久牵连被诛,他竟如此破格得到了晋升。
  “这小子倒是越来越有本事了。”朱元璋的夸奖却让人听来有着别样的情感。
  近几年来,朱元璋将众多儿子分封各地护卫疆土,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虽然还只年及弱冠,但到了藩地北平戍守边域只一年半载,已做下了几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引得朱元璋对他尤为关注。文臣武将都在他面前对朱棣大家赞赏,燕王有勇有谋,大有乃父之风。
  关注有好有坏,可能代表着担忧,可能代表着忌惮,也可能代表着防患于未然。
  “去,在老四的身边放一个人,亲近的人。”朱元璋拍了一下董砚棠的肩膀,意味深远。
  远处的朱允炆为一只黄雀登上了高处,似是想与那鸟儿一同振翅飞翔,却又身形不稳一步踏空跌落下来,重重摔了个鼻青脸肿。
  ……
  秋去冬来只在一瞬,光秃秃的树枝在怒吼的北风中张牙舞爪,房檐上不知何时已结出了根根尖锐通透的冰凌。这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
  “三弟,江峦他还好么?是否有了他的消息?”少妇一张清雅的俏脸有着些许轻微的浮肿,她的眼中满是殷切的是期盼。
  江峦是少妇的丈夫,董砚棠的异性兄弟,少妇肚中还未出世的孩子的父亲,也是朱元璋蓄意放在朱棣身边的,亲近的人。
  他于阳春三月的新婚燕尔离她而去,直至冰天雪地的腊月寒冬音讯全无。她一直独自等待着他的不期而归。
  她的寂寞,直指人心。
  “二嫂……”董砚棠将手中提着的大大小小的包裹全部塞给了少妇,而后一阵沉默。包裹中装满了他为马上就要来到人间的小家伙置办的各种玩耍器具。
  “他走的时候,还不知道我们已经有了孩子。”少妇抚摸着自己高高挺起的腹部,双眸中噙着淡淡的泪光,“告诉我,他为何会一声不吭地走掉,他究竟去了哪里?去做些什么?”
  “二哥他……”董砚棠的眼神复杂而踌躇,似是有些话难以启齿。
  朱元璋生了计谋,董砚棠便来策划,江峦就是那个暗中的执行者。对于这些绝高的机密,董砚棠与江峦守口如瓶,少妇以前从不过问,她知道他们的身份成谜,可她向来不曾介意,她宁愿一无所知。她从来就只认定一点,他们赤诚热血,为国尽忠。然而现在,她却已有了江峦的骨肉,她再不能装作毫不知情,所以她开始介意,开始担心他们的未来。
  “还是不能说么……只可怜了孩子出生却见不到爹爹。”少妇垂下了晶莹的眼眸,微微叹了口气,可她却不再哀怨,而是挽起了笑容转换了话题,“孩子就要出世了,可还没有名字。”
  “二嫂可有什么中意的字眼么?”董砚棠抹掉额前的虚汗急忙结果了话茬。
  “我与江峦于此地相识,此地成婚,我们的孩子也将于此地出生,也算是与这座城池的缘分,所以我在想,无论孩子是男是女,都叫江陵可好?”少妇抬眼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回忆着前尘过往。
  “千里江陵,一日飞还……如此,也好。”董砚棠颌首凝神。他明白孩子的名字带着少妇的心意,二嫂终究还是念着二哥不日归来。
  一个月前,一只折翅的信鸽坠落于董砚棠眼前,哀鸣一声毙命中庭,激起一地落叶染血四散。入冬以后,董砚棠便彻底失去了江峦的消息。
  事实总是冷酷残忍,江峦或已被朱棣识破身份遭遇不测。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董砚棠不敢妄下定论。他强迫自己坚信他还活着,正在蛰伏中伺机而动,就像她坚信他会回来,终有一日与她合家团聚。
  屋内的桌子上还散落着少妇未做完的针线,小小的肚兜,小小的棉袄,朴实无华的外表,却倾注了母亲全部的心血。
  “今夜怕是会有一场大风雪,三弟不要走了,一起吃个晚饭,留在这里过夜吧。”少妇废力撑直了身子,推门走入了纷扬的雪色。
  是夜,大雪漫漫,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只映得莽莽夜色亮如白昼。
  屋外的风仍在咆哮,屋内的人却已停止了一阵阵撕心裂肺的痛吼。少妇的青丝凌乱糊在面上,惨白的脸,赤红的眼,紫青的唇,颤抖的手,属于血泊中的人。
  她用仅余的最后一丝气力割断了孩子与自己母体链接的纽带,就在不久之前,也是手中的这把匕首,她将自己开膛破肚。
  这不是一把普通的匕首,而是一柄玲珑精巧的剑,与匕首一般大小的削铁如泥的利剑。江峦将小剑赠予她的时候,她也将终身托付于他。
  他们曾经爱如潮水,炽热,浓烈,可这爱恋却也短暂得犹如昙花一现。她的期盼眼看成空,她比他提前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就要见不到他了。
  “我只希望他能活得平和安稳,有一颗赤子之心。”少妇将孩子与小剑一同交到了董砚棠怀中,带着无限的爱意凝望了孩子最后一眼,终于永久地合上了双目。
  ……
  锦衣卫衙内烈火熊熊劈啪作响,涌动的气流旋出腾腾热浪,似是让人产生了海市蜃楼般的漂移幻象。
  焚了夹棍,毁了指钉,砸了脑箍,废了拦马棍,锦衣卫的刑具被烧得干干净净渣都不剩。总有言官弹劾锦衣卫招摇暴行,朱元璋这次是当真下定了狠心,废除锦衣卫,他势在必行。
  司礼监的总管太监吊着嗓子幸灾乐祸:“董大人,您常在陛下身边走动,有什么风吹草动自然是您头一个听见,咱们做奴才的,不过是奉旨行事呀。这陛下都说了,锦衣卫衙内囚犯移交刑部,内外狱统归三法司,您就别拦着了,您再拦着,就是抗旨啦,那杂家可就没法和陛下交代了。董大人,您看开点吧,锦衣卫,没啦!”
  朱元璋改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而设锦衣卫,到如今时日,已是五年光景。五年之中,锦衣卫牢内亡魂,已不下万人。至于这万人有罪与否,倒不是锦衣卫该关心的事了。君要臣死,臣岂有不死之理。况且君要臣死,时常不需要任何理由,即使有理由,圣上也不会有闲情逸致大发慈悲告诉你。
  “董大人,您知足吧,好说歹说,您和手下众人也已威风了这么些年,这作践人命不要钱的瘾也该过够了!”老太监捂着鼻子在衙门内兜转了一周,斜睨了董砚棠一眼,末了在临行前又补上了一句。
  董砚棠凝视着那正自焚烧的火光,一时间无语凝噎。五年,依皇命而行,遵圣令而动,却落得被罢黜官衔手足四散,然而朱元璋毕竟留得了他的性命,他发誓效忠一生的圣上当真对他不薄。
  走出承天门,董砚棠最后一次望向那镌刻着“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的牌匾,为了这几个字,不知有多少人失去了活着的机会,认识的不认识的,相熟的不相熟的,亲近的陌生的,他已有太多的得不偿失。所以,在此时远离这是非之地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他也刚好趁此机会去琉璃谷看一看那两个孩子,两个家破人亡命运凄苦的孩子。说起来,这些时日他一直焦头烂额忙于公务,似是已有数月不曾去过谷内探视。不过好在琉璃谷虽然隐蔽,却离京城不远。
  卸了官服的董砚棠两袖清风,没了总指挥使这个头衔的禁锢他如释重负,尚未行至千步廊,却见一个兜帽身影匆匆向自己走来。
  “董大人……”来人径直寻到了目标,可即使声音压得再沉也能听出是个娘里娘气的太监。
  董砚棠无可奈何地止住了脚步,今天是个好日子,总能和太监打上交道。和太监打交道,免不了要粘上一身臊。
  来人是朱元璋近身内侍,大内总管赵公公。
  “大人,圣上有请。”赵公公扯低了帽檐,指向了停靠在远处的华丽车辇。
  “董卿,上车说话。”朱元璋的声音从车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