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战之钢铁风暴 >

第169部分

抗战之钢铁风暴-第169部分

小说: 抗战之钢铁风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委员长当真听不进卑职的忠告吗?”张学良再一次扬起头,对方的唾沫星子几乎溅到了他的脸上。

“除非我死!”蒋委员长袖子一拂,气呼呼地出门。将张学良一个人丢在那里。虽然生气,不过之前陈诚提醒过的倒是忘了,张学良既然还敢来,想必也没什么问题。

只是蒋委员长不知道的是几次三番痛骂张学良也激起了张学良的脾气,张学良对他虽然也算恭敬,但以往在东北军中也是说一不二。何曾受过这样的气。蒋委员长的谩骂已经让张学良彻底坚定了兵谏的决心。黑着一张脸从临潼返回西安,张学良立即召来了于学忠与白凤翔,下达了兵谏的命令。

凌晨4时左右,白凤翔等人开始进攻华清池的******行辕,与蒋的侍卫部队交火。

******行辕的安保,分为四个层次,最外面两层,由张学良的卫队营负责。

最外一层,是十里铺到临潼的交通检查,有一个骑兵连,另外在灞桥(就是白凤翔他们集合出发的那个地方)驻有一个排。

再往里一层,是华清池头道门以外和周边地区的驻地警卫,又是一个连。

再往里的两层,就是“中央“派来的了,从头道门、禹王庙那儿到“华清胜境”二道门,为第三层警卫圈,驻扎着70名蒋从南京带来的宪兵,就住在禹王庙里。

进了二道门就是华清池,上有小桥一座名“飞虹桥”,过了桥就是蒋的宿卫之处“五间厅”了,这是第四层警卫圈,也是安保的核心,由蒋的贴身侍卫日夜巡逻值守,侍卫长就是侍从室一处处长钱大钧,副侍卫长则是宪兵第3团长蒋孝先。

外边两道防线是东北军自己人,张学良事先已通知他们全力配合。里面的两道。可是真刀真枪的干!

当晚值守的,是******的族侄孙蒋孝镇,他听到枪声,知道不好,赶忙叫起老蒋。这时又来了几个警卫,眼看前门是出不去了,蒋孝镇背起老蒋,穿过东小门就往后院跑,到得后院,没想到后门上了锁!

后门上锁,这是警卫工作的大忌!一旦出了事,别人肯定从前门攻进来,你让“领袖”往哪里跑,等死么?

此时,******就处于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绝境。

万般无奈之下,蒋孝镇等几个人搭起人梯,送老蒋翻墙而过,没想到墙里墙外不一样高,墙外要高得多。老蒋已经是五十岁的人了,迥不复当年身手,黑灯瞎火中,不慎摔了一跤,摔伤了腰,从此终生受腰疾困扰。

华清池的墙外,就是骊山。翻墙的时候,急切中,******的鞋子也掉了一只,忠心耿耿的蒋孝镇,脱下自己的鞋子给老蒋穿上,扶着他就往山上跑。不一会儿,蒋孝镇的脚就被磨烂了,实在跑不动了,只好让老蒋自己往山上去。

西安事变之后,蒋孝镇被送进医院,治了好几个月才把脚治好。

(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访问://m。piaotian

第350章西安事变2

再说孙铭九,冒着枪林弹雨抢入“五间厅”,一看蒋没在,顿时心里凉了半截,抓不到老蒋,可怎么向张副司令交代呢?

确实,如果老蒋出了事,那就不是向张学良“交代”的问题了,而是从张学良起,大家一块全得“交代”了!

孙铭久摸了摸床上的被褥还有一定温度,知道蒋跑出的时间不会太长,便命令搜查各处,但仍不见踪影。

此时贵妃池那边激战正酣,孙铭久以为******在那里,于是赶快过去令对方缴枪,说“你们不要抵抗了,如果委员长在这里,就请出来答话,我们保护委员长的生命安全!”又说“再不缴枪,我们就扔手榴弹了,把你们全炸死!”对方才停止抵抗,把枪扔了出来。

经搜查,没有老蒋,孙铭久大失所望,赶快去向捉蒋的总指挥白凤翔报告。这时已经六点多了,刘多荃也来了,赶快给张学良打了一个电话,说“尚未找到委员长”。

孙铭九紧接着又回到“五间厅”,经仔细观察,他“看见蒋的帽子、皮包、假牙等东西杂乱无章地摆在桌子上。我命令搜查全院,仔细寻找。”

******没有搜到,搜出了他的侍卫长钱大钧,躲在一个窑洞里,还挨了一枪。

蒋的手下,素有“八大金刚”的说法,即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陈继承、刘峙、张治中等八人,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黄埔军校教官出身。

据******的日记记载,当天晚上,在与张学良的谈话中,他觉得张“形态奇异”、“形色匆忙”,“精神恍惚”,怀疑是“其为昨日闻余切训,使彼不乐而已”,再加上陈诚当天下午的提醒,使他产生了某种不祥之兆。因此。12月11日晚上,蒋曾有意召唤钱大钧,告诉他对“行辕警卫应特别加严”,但因太晚了。就没有叫他。结果真的出了事。

在乱军中,钱大钧被流弹击中****,打穿了肺叶,只好躲在一个破窑洞中。被孙铭九发现,其实真的是救了钱大钧。否则时间长了,非死了不可。

最后蒋委员长还是在一处山洞处被找到,被找到时蒋委员长赤着双脚,冻得脸色发青。马上就要冬至了,又是在大山里,寒风呼啸,终究是蒋委员长,意志远比常人更坚定,在山里躲几个小时,换作常人冻恐怕都冻死了。而蒋委员长赤着双脚都还能坚持。啥时被找到时。蒋委员长还摔伤了腰,已经颇为狼狈了,再也没有了往日三军统帅的威严。

(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二)停止一切内战。

(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

(四)释放全国一切******。

(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

(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以上八项,为我等及西北军民之爱国主张,望诸公俯顺舆情,开诚采纳,为国家开将来一线之生机,涤已往误国之愆尤。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临电不胜待命之至!

12日晚24时,南京连夜举行中央执委会第28次会议。商讨对策,与会者发生了严重分歧。以何应钦为代表的“压服派”认为,张、杨的目的“第一要颠覆国民政府,第二要打倒国民党”,主张对西安施用武力。主和的孔祥熙(代行政院院长)等则认为张、杨的主张与******久已准备的决定是一致的,分歧只在于时间问题。所以和解是可能的,故主张推迟进攻,先把情况弄清楚,进行“说服”。双方相持不下,会议开到凌晨两点仍然没有形成决议。戴季陶看不下去了:“会议如此之久,倘无决定,明日报纸不见中央处置,政府将没有立场,亦即没有国家。”因此才形成了两条最重要的决议,一是“关于指挥调动军队归军委会常务委员兼军政部长何应钦负责”,二是“张学良应先褫夺本兼各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所部军队归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13日,南京政府将该决议对外公布。

“司令,现在西安那边的情况可是紧张得很,蒋委员长是咬死了没松口,只要蒋委员长不同意抗战的八项主张,张杨就不可能放人。南京的何应钦可是********想要武力镇压张杨,唯恐跟张杨和谈丢了中央的权威,巴不得蒋委员长死在西安。为了此事,还专门出动了轰炸机,只是暂时没有炸到西安来,不过看情形是迟早的事。日本人现在也是上蹿下跳,巴不得南京跟张杨大打出手才好。听说南京那边,日本人不止一次要求跟何应钦合作,只是不知道谈得怎么样。司令,国内现在乱到了如此地步,咱们可不能再坐视不理。”西安事变所造成的影响远不止西安与南京。此时兰州气氛也十分紧张,此时议会大厅内军政大员济济一堂,外面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游行声音也如同山呼海啸一般,一阵接一阵的涌来。出声说话的是有着西北管家之称的藏式毅。

“不错,司令,五年磨一剑,转眼间西北军蛰伏已有五年,这次正是促进民族统一战线,跟日本人一决高下的时候。西北不可再退让!”此时马占山等强烈的主战派纷纷起身大声道。

“司令,西北是时候站出来了。”

“连张杨都有如此惊人之举,难道咱们西北军要落于人之后?”

“司令,你到底是个什么意思,真是急死个人了。”场内会用这种语气跟姜立说话的人不多,黄国栋尽管已经是西北政界大员这一,人比起往年已经沉稳了许多,但遇到这事,看到台上坐着不动如山的姜立,禁不住急道。

“急什么!”姜立瞪了黄国栋一眼,看着眼前的群人道,“事情没你们想的那样危急,眼下当务之急是不让南京跟张杨打起来。真要开打的时候,西北拉拉架就好了。邵主席这边搞个政界联合声明,西北军上下赞八抗日八项主张,认为眼下抗日为第一要务。杨虎城派过来的人我先去见一下。”(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访问://m。piaotian

第351章西安事变3

西安此时的一举一动已经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中央几次派人进入西安调解。但蒋委员长一直死咬着不松口,不同意在抗战八项上签字,张杨两人的耐性也受到了极大的煎熬。谁也无法左右蒋委员长的意志。不过这个时候蒋委员长的夫人宋美龄在戴笠的陪同下乘机抵达西安,为事情带来了一丝转机,在宋美龄的劝说下,蒋委员长此时也松了口。只是蒋委员长也只是做口头承诺,不愿意在任何面上的协议签字。

因为蒋委员长一直致力剿*共,却对日军的步步进逼不太上心。蒋委员长的口头承诺自然不可能轻易打杨虎城。但并没有政治家天赋的张学良却找了个很好的台阶下,对于蒋委员长的承诺并没有多少怀疑。因此此时在西安城里也暴一场激烈的争吵。

“不行,蒋委员长出尔反尔也不是没有过,现在只做个口头承诺,万一他到南京以后翻脸不认帐,我们岂不是纵虎归山!”杨虎城对于此时便释放蒋委员长的提议直接予以否决。哪怕是张学良,他也不会因为给对方面子却放掉蒋委员长。

“怎么不能放,现在委员长不愿意签字,全天下的人都在看着西安,难道强按着委座签字不成,中央军现在随时可以开进陕西,中央军的飞机轰炸了三原,临潼几地,眼看着就要炸进西安城。难道中央军会同意咱们扣押委座一世?难道凭我的东北军和虎城兄的十七路军就挡得住存心报复的中央军?”

扣押了蒋委员长之后,原本一直处于合作关系的张杨两人此时因为政见的不同,也开始出现了裂痕。此时张学良是倾向于放蒋委员长去的。

“哪怕是杀了,也比纵虎归山来得好。”杨虎城眯着眼睛说道。

“什么!”张学良被杨虎城的胆子吓了一跳。

“眼下咱们是已经将委员长得罪死了,若是蒋委员长真下定决心抗日为何签署公开的声明?他到南京咱们再也拿他没办法,委员长若是打着秋后算帐的主意,咱们能耐他何?”杨虎城哼了一声,他起于微末,现在的地位全是一手一枪拼出来的,论胆识与见识自然不是张学良这个官二代能比的。

“不行。委员长是国家领袖,万万杀不得。这是要弄出大乱子的,委员长一事,中央军势必不肯善罢甘休。到时候一场内战无法避免,国家还哪有力量来应对日本人的威胁?”张学良反驳着说道,在他看来,若是依了杨虎城的做法,才是真正的会让天下大乱。

“死了一个委员长。难道南京不能再选一个?民国这么大,能人辈出,南京城里的也不少,少了他蒋委员长难道大家就不抗日了?现在跟咱们有过节的是蒋委员长,新上任的委员长只要他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我杨虎城便服他!张副司令别对蒋委员长抱有太大的期望,他以前连胡汉民都敢扣押,你以为咱们两个人的身份地位声望在国*民*党里面能比得过胡汉民?”杨虎城语气森然地道,他对于蒋委员长的人品可并不怎么信得过。宁愿这次下手狠一点。哪怕挨上些骂名,也不能将自己的生死操控在别人的手里。

“这,不成,绝不能杀委员长,虎城兄容我再思量两日,一定有更加稳妥的办法!”张学良见杨虎城态度颇为坚决,心里吃惊非小,不过此时戍卫西安城的虽然由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与他的东北军共同完成,但七个团里面有六个团是十七路军的,只有一个团是他的。实力对比悬殊。倒不合适跟杨虎城直接闹翻,眼下还是先拖住杨虎城再想别的办法。

“副司令,主席,兰州那边来人了!”赵寿山拿着一纸电报走到门口大声说了一句。然后又压低了声音道,“同陕北的人一起来的。”

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人同时心头一凛,陕北的共*员跟兰州的人一起来,是否说明两个势力已经走到一起去了?若是陕北得到了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