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一个月学中医辨证(孙理军) >

第20部分

一个月学中医辨证(孙理军)-第20部分

小说: 一个月学中医辨证(孙理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肾司二便,肾阳不足,温化无力,故见小便频多,夜尿,大便稀溏或五更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脉尤甚,为肾阳不足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肾阳亏虚,温煦、气化失常为主要病机。以性与生殖功能减退与畏寒肢冷、腰膝酸冷等虚寒之象并
见为辨证依据。
白,或黧黑、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③有面色
等虚寒的定性症状。
④ 有男子阳痿不举、精冷不育,女子宫寒不孕、性欲减退;小便清长、夜尿多、大便久泄不止、五更泄泻;水肿、按之凹陷不起,甚则腹部胀满、心悸咳喘等肾病的定位症状。
四、辨肾气不固证
肾气不固证是指肾气不足,封藏固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常由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劳损,伤及肾气所引起。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夜尿多,或遗尿,或小便失禁;或男子滑精,早泄;或女子带下清稀,胎动易滑,舌淡脉沉弱。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年高体弱,肾气亏虚,或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充,或久病劳损,耗伤肾气所致。肾为封藏之本,肾气有固摄下元之功。肾气亏虚,膀胱失约,故见小便频数清长,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夜尿频多,或遗尿,甚或小便失禁;精关不固则精易外泄,故男子可见滑精、早泄;女子带脉失固,则见带下清稀量多。冲任之本在肾,肾气不足,冲任失约,则见月经淋漓不尽;任脉失养,胎元不固,则见胎动不安,以致滑胎。腰膝酸软,耳鸣失聪,神疲乏力,舌淡,脉弱,均为肾气亏虚,失于充养所致。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肾气不足,固摄无力为主要病机。
②以肾和膀胱不能固摄的症状为辨证依据。
③有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夜尿多,或遗尿,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胎动易滑等肾病的定位症状。
④有神疲乏力、耳鸣、舌淡脉沉弱等气虚特点。
五、辨肾不纳气证
肾不纳气证是指肾虚摄纳肺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先天禀赋不足,或老年肾气虚弱所引起。
【临床表现】久喘不止,呼多吸少,动则喘甚,腰膝酸软,自汗,神疲,声音低怯,舌淡苔白,脉沉弱。喘息严重时,突然出现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大无根;或气短息促,颧红盗汗,心烦,五心烦热,舌红无苔,脉细数。
【机制分析】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功能,如若久病咳喘,或者身体结构或者年迈体衰而致人肾气不足,不能摄纳吸入清气,就会有久喘不止,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等症。腰膝酸软为肾虚经脉失养所致。若偏于肾阳不足则有神疲,冷汗等症;偏于肾阴不足则有五心烦热、盗汗等虚热特点。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肾气亏虚,纳气无力为主要病机。
②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喘甚为辨证依据。
③ 有腰膝酸软、自汗、神疲、声音低怯、舌淡苔白、脉沉弱等肾气亏损的定位症状。
④本证可兼有肾阴虚证或肾阳虚证的症状特点,若兼喘息、肢冷面青等症者为肾阳不足所致;若兼气息短促、颧红、盗汗、五心烦热等症者为肾阴亏虚所致。
六、辨膀胱湿热证
膀胱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由外感湿热之邪,或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引起。【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血,尿有砂石,或尿浊,尿短赤,小腹胀痛急迫,或见发热,腰酸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外感湿热之邪,侵及膀胱,或饮食不节,滋生湿热,下注膀胱,致使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所致。湿热留滞膀胱,气化不利,下迫尿道,故尿频尿急,排尿灼痛,尿色黄赤。湿热内蕴,津液被灼,故小便短少;湿热伤及阳络,则尿血;湿热久恋,煎熬津液成石,故尿中可见砂石;湿热郁蒸,则可发热;下焦湿热波及肾府,故见腰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蕴之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湿热蕴结膀胱,气化失常为主要病机。
②以尿急、尿痛、尿频和湿热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尿频、尿急、尿道灼热、尿血、尿有砂石等膀胱的定位症状。
④有发热、腰酸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的定性特点。
七、辨肾虚水泛证
肾虚水泛证是指由于肾阳亏虚,气化失权,水湿泛溢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体水肿,腰以下尤甚,按之没指,畏寒肢冷,腰膝酸冷,腹部胀满,或见心悸气短,或咳喘痰鸣,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机制分析】本证多由久病失调,或素体虚弱,肾阳亏耗所致。肾主水,肾阳不足,气化失权,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故身体水肿;肾居下焦,且水湿趋下,故腰以下肿甚,按之没指;水势泛溢,阻滞气机,则腹部胀满;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短少。若水气凌心,抑遏心阳,则见心悸气短;水泛为痰,上逆犯肺,肺失宣降,则见咳喘,喉中痰声漉漉。阳虚温煦失职,故畏寒肢冷,腰膝酸冷。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而弱,为肾阳亏虚,水湿内停之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肾阳亏虚,气化失权,水湿泛溢为主要病机。
②本证以水肿,腰以下为甚为主要特征。
③以腰膝酸冷、畏寒,肌肤不温为肾阳不足的虚寒内盛特征。
④亦可表现为不同类型:若兼咳喘痰鸣为水寒射肺;若兼心悸气短为水气凌心之证。临证当细辨证。
本节讲述了肾病六证及膀胱湿热症,肾病以虚热为主,其六证产生的基础是以肾精不足为核心病机。肾精不足,精不化气,可致肾气虚证:而肾气虚又表现在上不能摄纳肺气而生肾不纳气证;下不能固摄下元而有肾气不固证。肾的精气不足,久则可及肾阳而成肾阳虚,肾阳不足不能蒸化水汽则引起水液泛滥,成为本虚标实之肾虚水泛证。肾精气虚亦可及阴而成肾阳气虚之证。此外,肾不纳气、肾气不固、肾虚水泛又常兼肾阳虚弱或肾阴不足之表现,学习本节一定要遵循上述所讲的病机规律。


辨脏腑兼病方法
人体各脏腑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在人体整体生理活动中又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因而在病变过程中各脏腑之间又常常相互影响,或由脏及脏,或由脏及腑,或由腑及脏,或由腑及腑等。凡两个或两个以上脏腑同时发病者,称为脏腑兼病。运用脏腑相关的理论分析脏腑兼病的辨证方法,就称之为脏腑兼病辨证。
脏腑兼病并不等同于两个以上脏腑器官证候的简单相加,而是在病理上有着一定内在联系且又相互影响的规律,有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兼病较为常见;脏与脏之间的病变,可有生克乘侮的兼病关系。因此,辨证时应当注意辨别脏腑之间的表里、主次、因果、生克、乘侮等关系。只有熟悉各脏腑特有的证候特点及脏腑病证的转变规律,才能明确其病理机制,做出恰当的辨证。
一、辨心肺气虚证
心肺气虚证是指心肺两脏气虚,以心悸、喘咳无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咳喘或先天禀赋不足所引起。【临床表现】胸闷心悸,咳喘气短,吐痰稀白,神疲乏力,面色
淡白,声音低怯,自汗,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脉虚或弱。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波及于心,或因老年体虚,劳倦太过等,生气之源亏乏所致。心气虚,鼓动无力,则见心悸。肺气虚弱,主气功能减弱,肃降无权,气机上逆,而为咳喘。气虚则气短乏力;动则耗气则活动后诸症加剧。肺气虚,气机不畅,则常感胸闷;不能输布津液,水液停聚为痰,故痰液清稀。气虚全身功能活动减弱,血行无力,则面色淡白,头晕神疲,语声低怯,自汗,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心肺之气不足,功能减退为主要病机。
②以咳喘、心悸和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脉虚或弱等气虚证的症状。
④有心悸胸闷、咳喘气短、吐痰稀白等心肺疾病的定位症状。
二、辨心脾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是指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失调,或思虑过度耗伤心脾所引起。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或皮下出血,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久病失调,或思虑过度,或因饮食不
节,损伤脾胃,或因慢性失血,血亏气耗,渐而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头目失养,则眩晕。脾虚气弱,运化失健,故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脾虚不能摄血,可见皮下出血,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质淡嫩,脉细弱,均为气血亏虚之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心血不足,脾气虚弱为主要病机。
②以心悸、失眠多梦等心神失养的症状与纳差、腹胀、便溏等脾虚不运化症状共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脾不统血之皮下出血,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等症。
三、辨心肝血虚证
心肝血虚证是指心肝两脏血液亏损,机体失其濡润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思虑劳神,暗耗阴血,或失血过多,或久病体虚所引起。
【临床表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头晕耳鸣,面白无华,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关节拘挛,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思虑过度,暗耗心血,或失血过多,或脾虚化源不足所致。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故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爪甲、筋脉失于濡养,则爪甲不荣,肢体麻木,震颤拘挛。女子以血为本,心肝血虚,冲任失养,则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血虚头目失养,则头晕目眩,面白无华;舌、脉失充,则舌淡白,脉细。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血液亏虚,心肝失养为主要病机。
②以血虚,神志、目、筋失养的症状为辨证依据。
③有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白无华以及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关节拘挛、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心肝血虚的定位症状。
四、辨心肾不交证
心肾不交证是指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思虑太过,久病伤阴,或房事不节伤肾所引起。
【临床表现】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口舌生疮,腰膝酸软,遗精,健忘,头晕耳鸣,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无苔,脉细数;或兼见腰膝酸困发凉。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或情志忧郁,郁而化火,耗伤心肾之阴,或因虚劳久病,房事不节等导致肾阴亏耗,虚阳亢动,上扰心神所致。心肾阴虚,虚阳偏亢,上扰心神,故见心烦少寐,惊悸多梦。肾阴亏虚,骨髓不充,脑髓失养,则见头晕耳鸣,健忘;腰膝失养则见腰膝酸软。虚火内炽,扰动精室,故见遗精。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为阴虚失润,虚热蕴蒸所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亦为阴虚火旺之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肾阴不足,心火偏亢为主要病机。
②以心烦不寐、遗精、腰膝酸软和虚热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健忘、头晕耳鸣、舌红无苔、脉细数等虚热的定性症状。
④有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口舌生疮及腰脊酸痛、遗精等心肾疾病的定位症状。
⑤本证亦可兼见腰膝酸困发凉的肾阳虚特征。
五、辨心肾阳虚证
心肾阳虚证是指心肾阳气虚衰,气化无力,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常由心阳虚病及于肾,或肾阳虚水泛凌心所引起。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形寒肢冷,肢体水肿,腰以下为甚,小便不利,神疲乏力,或唇甲青紫,舌质淡胖,或淡暗青紫,脉沉微。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心阳虚衰,病久及肾,或因肾阳亏虚,气化失权,水气上犯凌心所致。心为阳脏,属火,能温运、推动血行。肾中阳气,为人身阳气之根本,能气化水液。心肾阳虚,心失温养、鼓动,故见心悸怔忡;运血无力,血行不畅而瘀滞,则唇甲青紫,舌质淡紫。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司,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见肢体水肿,小便不利。阳虚形神失于温养,故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苔白滑,脉沉细微,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为主要病机。
②以心悸怔忡、肢体水肿和虚寒症状并见为辨证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