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

第3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看下面第三,「因力,以宿习故,即是多起悲心」。多起悲心也是前面所说的宿世的善根。这一世当中虽然没有学过,没有接触过,偶尔看到、听到,你会感动。我们常常见的,感动得流泪,感动到跪在地下忏悔,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别的人没有受感动?听众很多,几十个人、几百人在听,感动的有几个?要不是宿世善根被这境界引发,这就说不通,在佛法里面讲遇缘善根发现。
  多起悲心,有时候我们从很小的地方就能看出来。十年前,我住在美国加州,韩馆长常常跟我说,她的孙子看到小动物受伤死了的时候,他会流眼泪;听人讲故事,或者电视画面,我们看「动物奇观」,看到小的野兽被大的虎狼吃掉的时候,他都会流眼泪。馆长就问我,他怎么会这个样子很容易受感动?我就告诉馆长,他有善根,这没有人教他,自然的,看到众生受痛苦他很难过。
  像现在我们从中国大陆得到两套光碟,「山西小院」跟「为什么不能吃它们」,许多人看到受感动。真的,有很多人不信佛的、排斥佛教的,看到「山西小院」,相信了,也念《地藏经》,也念菩萨名号。看到「为什么不能吃它」,居然就改变饮食习惯,可以接受长素,接受素食,不敢再杀生吃肉。这些可以说都是突然转变的,预先没有人教他,没有学习,心理上没有准备,看到之后,突然之间受很深的感动。所以我们都知道这些人,在佛法讲的,《金刚般若》上说得好,绝对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的善根,过去生中必然是经过无量诸佛菩萨教诲,才有这么深厚的善根,只是可惜他没有机会接触到。一接触到,他就生欢喜心,就能生起信心,就能理解,就能改变他的观念以及生活习惯。
  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代表人物,就是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生长在乡村,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用劳力来赚一点钱养他的老母亲。上山砍柴,卖柴为业,这个行业现在没有了。我在小时候,十几二十岁的时候还有这个行业,还有卖柴的、卖水的。因为城市里面没有自来水,城市里面没有瓦斯,虽然有电灯,电力很有限。我们那个时候在城市居住的时候,十几岁,电灯泡一般都是二十烛光、四十烛光,没有现在这么明亮,没有听说用过电炉的,没有。不像现在,现在物质文明发达,在生活上带来很多便利,但是正如汤恩比所说,也付出惨痛的代价,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能大师,我们从他的行谊里面去观察,宿世善根。偶然之间听一个人念经,念《金刚经》,他能听得懂,听得很有味道,听听就觉悟了,这是什么原因?过去生中多生多劫曾经学过,所以一听,佛法的术语讲把阿赖耶识的种子引发出来。念的人还不懂,他在旁边听的人,他听懂了;念的人还迷惑颠倒,听的人开悟了。这就是此地讲的自力跟因力。
  后面说了一个,第四个「加行力,即长时苦行」,重要,非常重要。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苦行,容易退转。不退转,这个加行力是重要的因素。我们就惠能大师来看,他接受五祖衣钵之后,那就是五祖承认他确实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在《华严经》里面说,明心见性的人最低的地位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就是初地菩萨,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我们在这部经里面知道,七信位的菩萨超越六道轮回,初住菩萨超越十法界,他到一真法界去了。可是怎么样?他得法的缘成熟了,老师衣钵传给他,弘法利生的缘没成熟,逃难躲到猎人队里十五年,这十五年就是此地讲的长时苦行。这么长的时间他能够熬得过去,他没有退转,天天在学习,天天在进步,一旦缘成熟了,他就能教化众生,他就能续佛慧命。
  所以悟后起修,修行在哪里?不一定在寺院,不一定在讲堂、禅堂、念佛堂,不一定,惠能大师在猎人队。我们知道猎人没有一定的住处,所谓是游牧的族群,打猎,到处走,住什么地方?多半住帐篷。每天所看到的有顺境、有逆境、有善缘、有恶缘。在这些境缘当中,学习的第一个是明了,明了是智慧。明了些什么?明了性相,明了理事,明了因果,这十五年的学习那还得了!所以以后出来教化众生,接触大众,无论什么人,疑难杂症,到他面前,他全都给你化解,这是真实智慧。没有真实智慧能做到吗?真实智慧从哪来的?这十五年当中,见色闻声,加行力!你不经历,你怎么能长学问?怎么能长见识?怎么能长能力?这不学怎么行?学,到哪里学?所以古圣先贤常讲善学,这善就是你会不会?会,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都是你学习的课堂;换句话说,会学的人从来没有离开他的教室,没有离开他学习的场所。不会学习的人就是在讲堂、在学校,他也学不到东西,你不会!
  学习的课程是什么?最重要的学放下、学看破,看破就是一切通达明了,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叫看破。放下什么?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学这个。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我这一生很幸运,接触到佛法,头一天老师就把这个方法教给我,学了十几年之后,豁然大悟,悟的是什么?悟的就是原来菩萨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学的这个,这才永远不变。章嘉大师传给我的。
  用什么方法表示你放下?老师告诉我的布施,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最初老人教我有期限,六年。六年我明白了,知道这个不是六年,永恒的,永远不变,成佛之后还是这样的。没成佛之前,这是自力,帮助自己回归到自性,回归自性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成佛之后,要帮助众生,帮助众生要做示现,还是这个示现,「看破,放下,布施」。诸位想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世间人做种种示现,要把它归纳起来,你看他一生所做的是不是看破、放下、布施?一点都不错。
  《释迦方志》所说的,《释迦谱》里面所讲的,这两种书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唐朝时候出家人编辑的,依照经论里面所记载,有系统的编辑出来,确实。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放下王位,这世间人都在争的,他现成得到的,不要了,放下;放下荣华富贵,放下妻子儿女,去过一个苦行僧的生活。而且一直到他圆寂,不是短时间,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一辈子。他是七十九岁圆寂的,十九岁开始,整整过六十年,六十年给我们做出的榜样,苦行。所以佛在灭度之前,弟子们向他请教,佛在的时候我们都是以佛为老师,佛不在我们以谁为老师?佛没有指定继承人,佛只说了两句话,他灭度之后,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以戒为师」,又介绍了一个,「以苦为师」。给我们介绍两个老师,一个是戒律,一个是苦行,能持戒,能吃苦,如同他老人家在世没有两样。
  苦行是世间人所说的,释迦牟尼佛在世,他苦不苦?不苦。谁愿意吃苦?如果学佛那么苦,没有人学佛,学佛乐!方老师教我的时候不是教苦行,他要是讲学佛要修苦行,我就不会学了。他为我介绍的是「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这么进来的。学了几十年,这才恍然觉悟到最高的享受是什么?苦行。这苦里头有乐,世间人不知道。
  古时候读书人常说孔颜之乐,虽然说孔颜之乐,他讲不透彻,为什么讲不透彻?他自己没有得到,所以他讲不透彻。《论语》里面头一句话就是孔颜之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喜悦的快乐,那个喜悦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不受外头环境影响,不受环境。环境里面的那叫乐,也就是从外面来的,这是乐,欢乐,从内心里面往外面流的是喜悦。喜悦跟欢乐不一样,喜悦是永恒的,像泉水一样,它往外面流;欢乐是暂时的,不是永恒。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是外面境界。志同道合的来访问、来团聚,做研究讨论,快乐,那是外头来的。所以跟自己行持,就是你把你自己悟到的、体会到的、学习到的,都能够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快乐无比。
  我在这里面透出一点点,《坛经》上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说快不快乐?这就是孔颜之乐,这就是佛菩萨的欢喜心,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不见世间过,世间没有过,这个话是真的,千真万确。为什么很多人看到世间都是过失?那不是外面的,是你里面的烦恼起现行,与外面不相干。外面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是平等的,没有好丑,一切好丑是从你自己分别执著里头起的,你要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外面境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我们的十法界是一不是二,不是说离开我们这个法界,另外有个一真法界,那你就完全错了。所以祖师教我们,圣人除心不除境,除什么心?除妄想分别执著的心。只要这个东西除去,外面境界是一真法界,外面境界是极乐世界,你才能见到真实。你的妄想分别执著要不除掉,你永远见不到真实。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0二卷)  2006/8/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0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前面我们学到清凉大师《疏钞》里面引用《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四种因,四种缘,四种力。今天我们接著看下面的疏文。「若具上因缘,及初三二力,当知不退」,这是一小段。这说明退跟不退转,清凉大师所说的不亚於李长者的开示,也说得很清楚。如果具足像《瑜伽师地论》讲的因缘及初三二力,就是四力里面自力跟因力,我们就晓得因力是过去生中曾经学习过,宿世善根福德因缘,具备这个条件我们就晓得这个人不会退转。
  「若因二四力,心不坚固」,如果他发心,四力里面第二个是他力,第四个是加行力,这里头没有自力、没有因力;这样的人发心,他心不坚固,遇不善的缘很容易退心。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为什么有人发心之后勇猛精进,他不会退转;有些人发心会退,业障重的、习气重的禁不起挫折,稍稍有一点挫折他就退转。另外有修行功夫比较得力,甚至学佛出家多年,几十年,在佛门里面也很有地位,做到方丈住持,如果遇到重大不善的缘也会退心。
  谛闲老和尚曾经跟大家讲过一个故事,这是他自己徒弟的事情,早年跟他出家的。这个徒弟喜欢参禅,谛老和尚是学教的,天台宗的传人,老法师非常开明,并不限定出家的徒弟都要跟他学教,所以你学禅他也不反对,而且还送你到禅宗道场,镇江的金山寺,在当时是中国禅宗最盛行的一个道场。刚刚去,当然是禅堂里面的初学,清众,学得很不错,也很用功。这十几年之后,居然在金山寺当上首座和尚,这地位很高了。丛林里面的首座就如同大学里面的教务长一样,管教学的,地位仅次於方丈。地位高,徒众也多了,尤其是在家皈依的,供养也多了,所以福报现前是不是好事情?未必是好事。早年那种谦虚卑下的心态没有了,变成什么?傲慢心生起来。
  诸位要晓得,不但是佛门,儒家都说「学问深时意气平」。什么叫学问?什么叫功夫?真正有功夫的人,真正有学问的人,表现在外面的态度决定是「诚敬谦和」这四个字,真诚、恭敬、谦虚、和睦,决定是如此。我们在典籍里面看到,孔夫子、孟夫子待人接物,确实这四个字做到了。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世尊、佛菩萨也做到了。你再看看祖师大德们,谛闲老和尚做到了,他这个徒弟没有做到。
  徒弟地位一高,福报现前,傲慢就起来。傲慢起来了,护法神就走了。护法神不讲人情的,主要看你有没有道;你有道,他真护持你,你道心要是退了,烦恼现前,这贡高我慢是烦恼现前,护法神离开了。这一离开之后,冤亲债主就找上门来了。冤亲债主时时刻刻在他周边找他麻烦,因为他有护法神,所以冤亲债主沾不到边,没有办法害他。护法神走了,冤亲债主贴身,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鬼神附身,冤亲债主找上门来。所以这个首座和尚,真是叫无缘无故的跳水自杀。金山寺在长江里面一个小岛上,四面是大江,跳水,被人救起来,过几天又跳水,又被人救起来。这寺庙里的方丈和尚就著急了,这不是好事情,怎么首座和尚无缘无故跳水要自杀?这就赶紧通知他的师父,师父在天台山,通知谛闲老法师。
  谛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