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

第101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1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人有傲慢的习气,人人都有,与生俱来。你看大乘教里面讲唯识,执著是末那,末那识与生俱来的,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大烦恼是什么?第一个我见,执著身是我,我见;我爱、我痴、我慢,爱是贪,痴是愚痴,慢是瞋恚里面的一分,三毒烦恼,末那识具足。
  这个事情,我们中国古老的祖宗晓得,你看《礼记.曲礼》里面讲「傲不可长」,这就知道傲慢人人都有,不要再增长就好。儒是世间法,它不出六道轮回,所以傲慢要降低,不要太过分,叫你傲不可长。佛家讲出世法,这个烦恼非断不可,你有这个烦恼,六道出不去。不但六道,欲界都出不去。你就晓得《弟子规》头两句,持戒破我们的傲慢;换句话说,你要把慢放下。一切众生叫我们,我们都应该很快就答应;别人拜托我们做事情,如果我们答应了,就要很认真把它做到。你们想想看这是什么?是不是戒律里面的断傲慢?所以《弟子规》能够做到,我们过去今生烦恼的习气纵然不断,它控制住了,理性控制住,对我们持戒就大有方便。我们现在持戒为什么这么困难?就是没有这个基础,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儒会减轻一些,道又减轻一些,到佛就不难了,道理在此地,所以不能不认真的落实。认真落实,对你契入摩诃衍大有帮助。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一定就是从这个地方扎根,然后你才能够深入经藏。
  深入经藏,一部就行,一部经就代表经藏,你真能够在经教里头有所领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你真正得法喜。法喜现前,你的精神倍增,你会勇猛精进,你不会懈怠;现在精神提不起来,懈怠懒散,你没有得到法喜。谚语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个世间什么是最大的喜事?最大的快乐?觉悟是最大的快乐。你读经,遍遍都有悟处,你怎么不快乐?然后你才知道经典的奥妙,妙在什么地方?妙在义理深广没有边际。你从开始学,这个时候念,念到老、念到死,愈念愈有味道,真正进入到学不厌、教不倦。为什么学不厌、教不倦?味道太足了。学是享受,教也是享受,方东美先生告诉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感激方老师。
  这次我拜托人找一张老师的照片,因为老师的照片我已经没有了。我看到我们十楼图书室里头有一张,照得很好,那一张原来是四寸的,老师送给我的。原来的照片都不知道,搬家搬太多了,不晓得搬哪里去了。可能还在,因为书籍太多,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这一张我在台湾印三百张。
  非常怀念老师的教诲,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学不厌,最高的享受,教不倦,最高的享受,其乐无穷,决不是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可以相比的。这个乐趣,不契入你得不到,得到之后,欲罢不能。干什么天天孜孜在经本上?乐!这是真正供养。自己得到之后,不要学小乘,小乘是不愿意跟人分享;大乘得到一点点,与一切大众分享,决定没有保留,和盘托出。统统都给人,你自己还有吗?明天又会提升,天天有进步,你说多快乐!人怎么会堕落?最痛苦的是什么?最痛苦的是,如果三天不读经,五天不读经,那很苦。至於为人演说,这个事情不能中断。你在讲台上、在讲堂上为人演说,平常跟人谈话也是为人演说,跟一个人聊天,也是为人演说,解答问题还是为人演说。为人演说一天到晚不中断,这个生活多快乐!
  我供养老师,老师在的时候,我还有物质供养。逢年过节,有些人送给我好的东西,吃的一类好的东西,我转手就供养老师。老师不在,感恩,念念不忘。如果不是他老人家,我这一生就没有机会跟佛法接触,因为那时候有严重的误会,以为它是迷信,不愿意接触。没有他老人家在课程里面最后的单元,「佛经哲学」,我们才知道佛法是大学问,佛法是高等哲学,这才引起兴趣,才能够深入。
  所以我们讲到供养,如法供养,《华严经》,大乘教里面是讲布施。布施跟供养在事上讲是一样的,心上不一样,心上有真诚恭敬。真诚恭敬的布施就叫做供养,没有真诚恭敬不叫供养,叫布施。所以你看一般大乘教里面六波罗蜜讲布施,在《华严》里面,普贤菩萨十愿不讲布施,讲供养,广修供养。你看十愿,第一个礼敬诸佛,第二个称赞如来,第三个广修供养,那个广,意思真的是广大无边。对十法界的众生,这是对象,对於三途,畜生、饿鬼、地狱,都像供佛一样的真诚恭敬,平等的供养。这是称佛的本怀,佛确实希望我们能这样做,这与性德完全相应。
  所以佛没有不恭敬的。为什么?他清楚,整个宇宙无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大世界不是小世界,大千世界,无量的大千世界,森罗万象,依正庄严,哪里来的?法性变现出来。法性就是自性,换句话说,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你恭敬众生是恭敬自己,自尊,你爱众生是爱自己。好比森罗万象、依正庄严是我们自己一个身体,一切众生是我们身体里面一个细胞、一个原子、一个粒子,聚集成这个身体。哪个细胞不是自己?怎么能不爱护?怎么能不关怀?只有在大乘法里面才真正肯定,宇宙跟自己的关系是一不是二。所以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个心,一个智慧,力(十力)、四无畏亦复如是,这我们前面念过的,所以它是一体。众生有过,就是我们自己有过,要原谅,要宽恕,要帮助他改过自新,不能够责备,不能够轻视,道理就在此地,这才真正是「如法供养佛」。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继续看后面这首偈:
  【若能如法供养佛。则能念佛心不动。】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念佛心不动,及常见佛,并是定慧行」,是属於定跟慧,「故属后六行,释相可知」。后面六个,无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这是「心不动」;「常见佛」是难得行、善法行、真实行。所以配十行后面的六行,这两句。心不动、常念佛,它的因是如法供养,它的缘是具足大乘。这是华严会上的菩萨,我们现在所讲的都是十行位的菩萨,有修有证。往上去,无功用道,那个意思愈来愈深,愈来愈微妙,完全是性德的自然流露,这个我们应当要知道。就是我们要学,没法子学,只能够学一个彷佛,一个很粗很浅的样子,实际上讲,我们学不到,这不能不知道。
  学不到怎么成就?这就要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华严经》到最后,古来祖师大德说得非常好,《华严》如果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部经就不能够圆满,说得再好听,做不到。如果是真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换句话说,《华严经》就圆满了。《华严》的圆满在《无量寿》,你才知道《无量寿经》的好处。我原本发愿是一生讲《无量寿经》,讲这部经是韩馆长往生的前两天恳切的要求,我答应她了。答应,不能妄语,她希望《华严经》能够讲圆满,留一套完整的录音、录相,提供后人做参考。我满她的愿,不然的话,我的一生就是希望专讲《无量寿经》。你看《无量寿经》过去我讲过十遍,末后在新加坡这一遍还没有讲完,这是第十一遍。真的是无比殊胜,愈讲愈欢喜,愈讲愈觉得义理无有穷尽,法喜充满。
  但是《华严》实在讲与净土关系非常密切,所以魏默深居士把《行愿品》附在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有道理,这关系密切就可想而知。印光大师把《楞严经》里面「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合在四经后面,称为净土五经。我讲净土经的时候说得很明白、很清楚,这五样东西是净宗的大圆满,其他没有必要了。「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是二百六十个字,它是二百四十四个字。那是什么?那是净土的《心经》,希有的殊胜。所以净宗这五经,加上《往生论》,叫五经一论,无论你依据哪一种修学,统统成就,没有不成就的。可是成就要因缘具足,那个因缘具足在《华严》里面才看得出来,一般讲很难讲得清楚。《华严经》一步一步给我们讲上来,真的好像带领我们去参观西方极乐世界,让我们心里面有个很明确的概念,真正是希有。
  念佛,这两个字也非常的深奥!念佛不就是念阿弥陀佛吗?念阿弥陀佛是个笼统的总称,首先你要晓得什么是佛?这就很难说了。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什么是佛?佛是自性。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你说哪一样不是佛?虚空法界无量佛刹,依正庄严、森罗万象,你说哪一样不是佛?所谓是「佛氏门中,不舍一法」,法法皆是。你在一切法里面看到性,看到法性,这是念佛。只有看到法性,你的心才不会动;没有见性,你的心是动的。这个话怎么说?见性,性是真心,真心不动;没有见性,心是妄心,妄心是生灭法,它怎么不动?你看这个意思比念阿弥陀佛意思深。
  我们凡夫著相不见性,到法身菩萨,贤首菩萨在边缘上,他破一品无明他就证法身。所以这是第十信位的菩萨,我们常讲十信心满,他就入住,就进入初住。初住就是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大士,超越十法界。他到哪里去?华藏世界去了,华藏跟极乐是一不是二。他是真佛,不是假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叫相似即佛,相似,好像,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无明没破。无明没破,你用的心还是八识五十一心所。
  用得正,一点都没用错,完全跟性德相应,是四圣、菩萨,我们常讲声闻、缘觉、菩萨、佛。但是在《华严经》里面都是属於十信位,七信、八信、九信、十信。七信是阿罗汉,讲断烦恼的功夫跟阿罗汉平等,八信断烦恼跟辟支佛平等,九信跟权教菩萨平等,十信跟十法界的佛平等,统统用的是八识。你就晓得,六道凡夫用八识,错用了心,错了!四圣法界用的正,你要问他,他为什么用的正?我们为什么用的错?标准到底是什么?标准是性德。你虽然用八识,但是你所用的八识跟性德完全相应,可是你并没有见性,与性德完全相应。为什么完全相应?他学佛菩萨。佛菩萨是用真性,不用八识,就是转八识成四智了,人家已经转了。所以,他用的是真心,十法界里用的是妄心。由此我们就明白,我们没有见性,我们用八识,八识要用的正一定要依教奉行。
  这个教,佛就讲得很清楚,禅是佛心,教是佛言,戒是佛行(佛的身),身语意。我们能持戒,我们的言语造作就跟佛菩萨没两样,用的正。我们心清净,禅是清净心,跟佛心一样,佛心没有妄念。妄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妄上加妄又加妄,加了好几番。所以佛的心清净,清净心就是禅。你有清净心,你有清净的行,你的言语就是经,字字句句一定跟佛经相应,就这么个道理。这凡夫成佛了。
  如果我们身语意确实如佛的教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真正的佛弟子。遇到净土法门,那个缘太殊胜了!念佛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跟诸位说,不是凡圣同居土,不是方便有余土,是实报庄严土,上辈往生。善导大师的话我们要记住,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我们今天缘这么样的殊胜,确实希有难逢。我们不但遇到净土,还遇到《华严》,在《华严》里面得相似的身语意,与佛相似,回心净土,这个成就殊胜。我们要认真干,这一生当中超过无量劫。你依照《华严》学,要到圆教十地菩萨,要修无量劫。可是念佛求往生,你这一生当中就能证得十地位,实报庄严土是十地菩萨,还有什么比这个殊胜的?没有了。这种机会,千真万确,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如果不知道珍惜,这叫真可惜。遇到了,善导大师讲万修万人去。遇到了不修,为什么不修?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对事实真相没有透彻的了解。所以遇到跟没遇到没什么差别,这是非常惋惜的一桩事情。下面这一句:
  【若能念佛心不动。】
  『念佛』是修行的方法,『心不动』是修行的目的。所以这个地方「念佛」包括佛法里面所有的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的。我这个说法,善财童子参访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里面称为吉祥云比丘。德云跟吉祥云是一个人,名字意思一样,翻译的人翻得不一样,一个翻吉祥云,一个翻德云。你看看菩萨给善财童子讲开示,讲念佛法门,讲了二十一门,二十一不是数字,二十一是表法的。《华严》里面有密宗,密宗二十一代表大圆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