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龙骑战机 >

第300部分

龙骑战机-第300部分

小说: 龙骑战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靶”、“打酱油”、“打豆豆”,在这里,都是同义词。

空勤组这台新到货的地效飞行器果然不负荷载量大的优点,堪堪将两支中队全部装了上去,奔赴上千里,无视陆地和水面,燃料消耗甚至还比同样运载力的直升机更低些,而且在超低空飞行在雷达盲区内,还能够有效避开俄方的雷达扫描。

“有发现什么吗?我们快接近目标了。”

驾驶舱那里传来老潘的声音,这次运送投放,由空勤组老潘亲自负责驾驶。

“看到了,一个白色的小尾巴,是全球鹰,要打下来吗。”

副驾驶看到了雷达屏上显示出来的一个小小亮点,然后调整着身前一个屏幕,地效飞行器上安装有光学蛙眼系统锁定动态目标,能够提供着清晰的光学图像。

副驾驶员的手指在操作台上点了几下,他面前的显示屏上显示出两枚中距空对空导弹被激活,只需要锁定目标就能轻松的发射出去。

光学图像上面用红色线框标注出“全球鹰”的位置,同时把速度和高度都标注了出来。

一架纯白色的无人机紧紧吊在地效飞行器后面十五公里的距离,激光测距显示,在五点钟方向,高度约3000米。

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开发的产品,是“高空持久性先进概念技术验证”(actd)计划的一部分,机上载有合成孔径雷达、电视摄像机和红外探测器三种侦察设备,以及防御性电子对抗装备和数字通信设备。

随着美军的列装,几乎到处都能看见这东西,连中国境内上空有时偶尔也能看到,这两年也没少被打下来。

“嗯,我看到了,没有装载武器,估计只是监视,不用理它,这里不是我们的地盘,俄罗斯人会照顾这小东西的。”

老潘看了一眼图像,计算机系统立刻扫描完了这架RQ4A“全球鹰”无人侦察机,八成是老美在观察这次行动。

不过很快就会有小心眼的苏27会找上它,每架1450万美元的成本,美国人也烧得起,在军事投入和浪费上面,美军堪称人类历史上的纪录创造者,不断在突破新高,无人能超越。

“是!”

副驾驶员取消了激活武器系统,但仍停留在待激活的界面上,随时可以重复之前的动作。

这架小名叫“竹蜻蜓”的国产地效飞行器上装载的一些设备丝毫不逊色于美国人的这架“全球鹰”,合成孔径雷达什么的应有尽有,在对方发现自己的时候,也同时能够发现了对方。

作为军用战术级地效飞行器,这些侦察能力和防御能力是必备的,特别是单挑情况下,这架“竹蜻蜓”的火力甚至不会比一辆主战坦克逊色多少。

“还有四十分钟到达目的地,再次检查燃料!”

代表“竹蜻蜓”的光点在电子地图上不断移动,老潘心里在估算着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以及燃油消耗,这次孤军深入异国国境属于大国间的某种妥协。

俄罗斯为了平息中国人的怒火,没有越俎代庖的清除掉这个据点,而是放任中国的特勤部队进入境内,展开报复行动。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先例,例如中俄“反恐演习”合作,假借着演习的名义,互相允许对方军队进入本国境内打击各自欲除之而后快的敌人,私底下的更多了,谁让分裂主义者都是无视国境线到处流窜,主算是两国某些领域不对付,可同样对于这些分裂主义者深恶痛绝。

在一定程度上,“竹蜻蜓”的行动路线也一样受到俄罗斯的监控,虽然飞行器表面喷涂了隐形涂料,可是依然能够被光学、磁感和红外侦察设备监控到。

“组长,发现苏27,两架,俄罗斯人果然出现了。”

雷达屏幕上出现了两个小光点,根据地球曲面,两架战斗机出现在“竹蜻蜓”的雷达上,说明也离得不远了,副驾驶话音未落,同样的显示屏上代表“全球鹰”的光点扭头就走,一点都不犹豫,而两个代表苏27的光点紧追而去。

显然,“全球鹰”并不太适合当一次性炮灰。

“唔!看到了,他们应该也发现我们了。”潘组长语气平静的说道,这次行动还是越隐秘越好,俄罗斯人并不是冲着他们来的,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要是俄罗斯人盯上了这架中国最先进的地效飞行器,少不得要打上一场。

“三中队和四中队注意,第一次核对好你们的计时器,原计划四十分钟后到达目的地,我们要赶时间加速了,三十分钟后到达,检查好装备,没有遗漏,愿列宁保佑你们。”

俄罗斯是列宁的地盘,作为革命祖师爷,自然冥冥中有义务保护他们这些革命小将。

三十分钟转瞬即逝。

在一片森林内的一处空地,“竹蜻蜓”终于放下了起落架,三中队长陈仁凯少校和四中队长张振裕少校带着自己的士兵迅速跳了下来,布置出火力防御点,放出几名侦察人员,向周围开始探索,确认安全半径。

“林少校,你最后下来,待我们先确认安全!”

作为编外人员,林默不得不听从两个中队长的指示,“龙将”的防御力和战术性能出色,可并不代表无敌。

来一发反坦克地雷或者任何口径炮弹什么的直接命中,就是一头牛也一样要挂,若是这么薄的防御甲连这些都能防的话,应用到坦克上还不等于是练了金刚不坏护体神功。

“通信中心完成开机,现在开始连线!”

飞机上除了老潘和副驾驶外,还有两名空勤组的人员,负责开启“竹蜻蜓”上面的通信系统,提供通信保障和维护计算机中心环境。

“东面,距离两千米,安全!现在开始向南侦察!”

“西面,距离三千米,安全!转向北侦察!”

“南面,距离两千两百米,也安全,转向西!”

“北面,距离一千六百米,该死,为什么我要爬那么高,安全!我还是得往北,这儿没路往东。”

无线电频道里传来了一阵轰笑声。

“确认地形和距离,直线距离目标大概40公里,靠步行我们只能傍晚才能到达,建议带上帐篷,西伯利亚的寒冷会消费我们太多的电能。”

另一名侦察人员一边查看地形一边核对卫星定位的坐标。

制式的“龙卫”陆基数字化战术铠甲拥有不错的调温性能,不过对于钒电池的消耗量却是不小,如果一边维持最低功率的制热功能,一边维持战斗,最多只能保障12小时的战斗,所幸的是人体本身就能够散发热量,制热功能也只限于应急使用。

“第一轮侦察人员留下,设置电子侦察节点,保护‘竹蜻蜓’,其他人带上物资准备出发,‘龙骑士’,你可以下来了。”

在舱口,三中队长朝着林默打了个手势,虽然邀请林默出来“打靶”,行动计划也是万无一失,可是林默的安全还是相当重要。

林默此时正在给自己的军用望远镜上加持光镜术,闻声立刻背着的狙击步枪加入到了队伍中间。

所有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在野外作战,相应的经验非常丰富,无需两个中队长过多交待,迅速背负自己的装备和战斗物资列队开拔。

随着队伍在这片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里前进,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未化的积雪,满地都是多年枯败的树叶,所幸的是每一个人身上的单兵铠甲都是一体式设计,不必担心雪水倒灌进鞋子里,可是却无法避免从脚底渗透上来的一丝丝寒意。

第四百四十三节敲“阿尔法”的闷棍

局部制热装备每隔十五分钟就会启动一分钟,以这种节能的取暖方式保证穿着者不会在这片冰天雪地中被冻坏,在人体最容易出汗的位置则相应的水份收集装置将汗汽凝结排走,若是在沙漠中,这些裹着汗水的湿气还可以过滤成为饮用水。

“停止前进!警戒!”

“停止前进!警戒!”

刚刚翻过一座丘陵,前面先行的侦察人员反馈回了警告,似乎发现了什么。

“老陈,你的人发现了什么?”

四中队长张振裕少校警惕得看向四周,手中的自动步枪在第一时间就上了膛。

“有情况!3号防御阵形!”

三中队长陈仁凯少校立刻回应道,和其他人在第一时间就寻找了一颗大树做为掩护。

两个中队的战士反应也非常迅速,立刻散了开来,迅速布置出火力朝外的防御圈,他们的目光在四周围不断逡巡着,仔细搜索每一片冰雪、每一片枯枝和每一块石头。

林默的挨到了一棵大树边上,堪比老鹰的锐利目光跟着其他人一起扫视着周围,仿佛随时会枪声大作,子弹横飞一般。

“好像发现有人在跟踪我们!在前面的‘桃花扇’发觉到有不正常,不过没看到什么,只是直觉。”

看到四中队长询问的目光,躲到了一处大树旁的三中队长陈仁凯按着头盔的耳部位置,倾听着前方和左右两翼侦察兵的报告。

代号“桃花扇”是三中队里的侦察兵,能够担任这一职责的往往是最精锐也是最难缠的那一类战士。

三中队与四中队共同协作,为避免多头领导,三中队长和四中队长进行了内部分工。

四中队张振裕使了个眼色:“会不会是陷阱?”

“不知道,应该不是,就算是陷阱,除非这下面埋满了炸弹或者用重火力覆盖,根本消灭不了我们。”三中队长敲了敲身上的这身“龙卫”单兵战术铠甲,小口径步枪近距离攻击根本破不了防,因此他们的底气也更足一些。

周围都是自己人,林默没办法释放出光镜术,他只能停靠自己肉眼的视力,搜索了片刻,他的瞳孔微微一缩。

距离两支中队的西南角,大概有一个狙击位,那里静静架着一支狙击步枪,枪管埋在了枯枝烂叶之下,只露出一个黑洞洞枪口。

“陈少校,张少校,发现狙击手。”

林默通过公共频道小声说道,同时手上悄悄将SVD握紧,随时准备好击发的准备,对方恰好在自己手中这支SVD有效射程内。

为了发挥出这支特制版SVD狙步枪,“暗夜”基地给林默配足了7N4标准狙击弹和57BZ323穿甲燃烧弹。

林默自配的弹匣内按着混装模式,将两种类型的子弹间隔着填充进去。

“什么?在哪儿?”

“什么?在哪儿?”

三中队长和四中队长同时追问道。

“西南,距离830米,三棵枞树边上,一片三角形的冰雪旁边。”

“‘查尔斯’,把那家伙敲掉,西南,距离830米,三棵枞树边上,一片三角形的冰雪旁边,有狙击手。”

四中队长冲着一个手下打了声招呼,防御圈几乎同时发生变化,把朝着西南面曝露出来的身体立刻隐藏起来。

这是战场,没什么可以犹豫的,中国军人毫不客气的发动了杀机。

两个中队长非常庆幸他们带了“龙骑士”过来,王牌飞行员的视力果然非同寻常,竟然凭着一双肉眼就能发现敌人的狙击手。

四中队的一个狙击手立刻架起了手里的AMR2型127毫米狙击步枪,无需观察手协助,加强了狙击功能模块的“龙卫”头盔装配有红外摄像头,迅速扫描出那一个位置的人影。

这种扫描模式精度较高,而且对能源消耗比较大,只能在小范围进行扫描,无法做到长时间进行大范围扫描。

“锁定目标!”金发碧眼,代号“查尔斯”的中国俄罗斯族战士,第一时间找到了目标,手指放在了扳机上。

这款国产新型狙击步枪的作战性能甚至不输于巴雷特M82A1狙击步枪,127毫米用高精度远射程弹药或穿爆燃多功能弹药能够直接把人打得骨肉分离。

这样的异族战士在一直负责境外作战的四中队里并不少见,甚至占了一大半。

中国的俄罗斯族源自于18世纪初的沙皇俄国,一直居住于新疆北部地区、东北各地和内蒙古东北地区,汉语和俄语,以及俄罗斯的生活习俗依旧有所保留。

正当“查尔斯”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那个狙击手的位置忽然亮起了灯光。

灯光?

狙击位置突然亮出灯光,那不是完全把自己曝露了吗?

应该是LED式的手电筒,一闪一闪的。

“咦,他们在干什么?”“查尔斯”十分奇怪,同样作为狙击手,他却完全不能理解这个狙击手在干什么?求自杀吗?这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玩游戏。

“是摩尔斯密码!”耳机里传来四中队长张振裕少校声音,过了会儿说道:“是阿尔法!”

“呃!阿尔法怎么掺合进来了,不是说没他们的事吗?”

无线电频道里插进了三中队长陈仁凯少校的声音。

“他们说是来观战的,军事观摩。”

“我操,这帮家伙咸吃罗卜淡操心,没他们什么事,还过来瞎掺和,告诉他们,枪子儿可不认你什么阿尔法还是信号旗,让他们滚蛋。”

“是!”另一个战士的声音响了起来,大概是也懂摩尔斯密码的。

“查尔斯”听着耳边的说话声,依然没有放松了意思,几具“龙卫”形成的战场数据连采集着风向等数据,同步共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