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盛世文豪 >

第28部分

盛世文豪-第28部分

小说: 盛世文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柏林的存在只有封蔚身边一些心腹知道,外围的人只以为这些事都是王爷决定,顶多多了一个神秘的出谋划策的幕僚。因此余柏林并未遇到抵触,顺顺利利的就将王府收拢手中。

他对此很有些迷茫。

就这么把亲王府收拢手中了,吃穿住行都要从他手上过了,封二你还能不能好了?

封蔚说,自己过得很滋润,早就烦这些事了。

不止封蔚,连自出宫一次之后,就时不时的携妻子出来转悠转悠的皇帝陛下都觉得这样挺好。

按照皇帝陛下的话来说,我弟有点蠢,有人帮着管着,挺好,你不管就得我管,我也累啊。

皇后娘娘不住的点头。

皇帝陛下忙政事已经很累了,这些事都是皇后娘娘在管。皇后娘娘重病,封蔚才勉强自己处理。

他不是处理不好,只是比起动脑子,他更喜欢动手。

有余柏林分担,封蔚当然把不喜欢的事都推掉了,只安心当“米虫”,开源节流什么的都让余柏林操心,他只管伸手要钱就成了。

余柏林在德王府过的这第一个年并不冷清。

甚至说还有些热闹。

封蔚早说了,他不在王府,王府的年还是要过的,大家也要热热闹闹的。

余柏林以自己还是白身为由,和王府总管长吏等人坐一桌,并把李叔李妈也拉到了一起。对余柏林而言,李叔李妈已经如同他长辈一般。

德王府的下人在德王爷这个主人的带领下,也颇有些“不着调”。余柏林说什么就什么。

他们围成一桌坐着,吃着热腾腾的火锅,虽然火锅没辣椒,红汤是由只放了艾油胡椒花椒以及其他香料,并牛大骨熬制而成,对于初次吃的人来说,也是喷香扑鼻,远远闻着就让人垂涎三尺。

即使不爱吃辣,那辛辣的味道飘过来,也让人不由吞咽唾沫。

火锅这吃法,在这个时空虽说不知道是不是余柏林首创,但至少现在并没有传到京城来。

寒冬腊月,即使再好的饭菜,搁桌上一会儿就凉了。现在又流行吃荤油,只余柏林来王府之后,王府才开始用素油做菜。但年夜饭上,大荤肯定占绝大多数,就算想吃蔬菜,也只有每桌很小一盘——这寒冷的冬季,蔬菜可比荤菜贵多了,千金难得。

所以菜放上来没多久,凝固的白油就让人立刻没了食欲。

火锅好啊,围着吃连烤火炉都省了,暖和的很。

耕牛不能吃,并非牛肉不能吃。富人之家,都养着以供食用的“菜牛”,就算平民,老掉了耕牛也能让他们尝到牛肉的味道。

当今太平已久,早已经不缺耕牛,菜牛自然就多起来了。德王府虽然根基尚浅,封庭一直舍得给弟弟好东西,大把大把的东西赏赐下来,上好的菜牛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涮火锅的上好的牛肉可以吃到饱。

这个时代没有饲料没有激素,菜牛都是在野外庄子的山上放养着的,其肉质之鲜美劲道可想而知。

余柏林前世吃过的珍稀佳肴数不胜数,高档牛羊肉不用说,都是餐桌上的常客。

虽然穿越了几年记不得当初的味道,但余柏林品尝美食的能力没丢。这切成薄片的牛羊肉,无论从外表上来看,还是吃到嘴里的感觉,都是极品中的极品。

古代达官贵人吃食上,并不比现代的富人们少多少精细。

不止牛肉羊肉这类易得的东西,淡水里的珍稀鱼虾,晒好储存道现在的山珍干货,甚至海里的一些鱼贝类都是有的。

种类不及现代,也够令人眼花缭乱。

余柏林一边吃一边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天天巴着封蔚吃好穿好,等入朝为官搬了家,肯定会有好长一段时间不适应。

谁曾想,宫里有人和他想的一样。

帝后二人在德亲王府吃过火锅,过年这顿年夜饭,一家五口人自然也围在桌子旁吃暖烘烘的火锅。

礼仪礼节对于小家而言什么都不是,一家人快快乐乐的聚在一起吃好吃的才是最重要的。

封蔚喝了几口温酒,对着他哥他嫂子叹气道:“一想到长青入朝为官之后肯定得另搬宅子我就难受。”

封庭和成皇后也面带难色的点了点头。

毕竟现在不比以往,封蔚不能和他们住在一起,本来就很孤单。封蔚从小就是个喜欢热闹,却又很难和人相处的,难得有个人入了他的眼。

再说了,他们跟所有父母(?)一样,即使孩子(?)长的再大,在他们眼中,都是小小的那一团,没人照顾着,怎么都不放心。好不容易有人照顾封蔚照顾的妥妥帖帖。

后来封庭道:“这有什么难,若能得中一甲肯定是我赐宅子给他。”

只要余柏林能进殿试,封庭就没想过给他一甲之外的名次。

封蔚想想也是。到时候赐宅子赐到隔壁不就成了,也就是再打掉一面墙的事。

他一高兴就喝多了。

他哥也喝多了。

于是两兄弟联手在屋里又唱又跳。成皇后温婉的笑着,跟两儿子坐在一旁给他们鼓掌喝彩。

直到两兄弟越跳越高兴,要上房揭瓦的时候,成皇后才娉娉婷婷的走过去,让人把两个醉鬼架走。

从喝醉酒后的举动来看,封蔚和封庭的确是同父同母亲兄弟无误。

……正月过,百官重新上班的时候,封庭终于改元了。

这新的一年,就叫做天齐元年。

改元之后,封庭所做第一件轰动朝堂的大事,就是给他爹追封皇帝。

平常而言,若是皇帝无子,宗室子继位,是没资格给生父追封。但封庭不一样,他并非过继给先帝,算不得先帝的儿子。封庭的爹又是正儿八经的太子,当年武宗死的时候,本该成为皇帝的。

只是还没来得及继位,就“暴毙”了而已。

若文宗稍稍“大度”些,本就该把光穆太子追封为皇帝。

所以现在封庭追封他爹,大部分坚持正统的官员是赞成的。

他们认为先太子早就该追封皇帝了。

但反对的人也有。不管何种心思,反正就要死要活的反对。

“没人能阻拦我们。”封蔚道,“若闹得过分,我哥不止要追封,还要把前面一个皇帝的名号撤了。”

封蔚说后,也觉现在不应该跟余柏林说这些,便岔过话题。

余柏林心中叹息。

看来当年光穆太子之死果然有内幕。但已经过了十几年,文宗当了十几年的皇帝,有什么证据也早就没了。

皇帝若要国家安稳,只能将此事作为悬案,避而不谈。

但若连追封之事都被阻拦,皇帝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说来,这只是一种妥协的讯号而已。

果不其然,很快封蔚携带的阴暗气息就没了,看来追封之事有结果了。

之后,光穆太子被追封为穆宗皇帝,先太子妃被追封为慈贞皇后的旨意果然昭示天下。

对余柏林而言,其影响不过是封蔚接连在宫里住了几日,回来后又独自醉过几次而已。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过了四九之后,天气渐渐转暖,余柏林接到的邀请又多了起来。

经过赵信和卫玉楠的牵线搭桥,余柏林和这两人的同窗好友有了解除,再加上敦郡王府上的“同仇敌忾”,关系也就亲近了一些。

不是所有人都和赵信一样擅长诗词,与余柏林一般,早早的写出了让读书人承认的经书集注的更少。因此各种读书人的聚会,自然是不能少的。

在封蔚的帮忙下,余柏林挑选了一些聚会参加,又结识了两三友人。比不得赵信和卫玉楠这种可以交心的挚友,但也聊的比较投契。

天气没暖几日,突然又来了倒春寒,飘起了比冬日更大的鹅毛大雪。

一向身体倍棒的封蔚,居然受了风寒病倒了。

或许是不常生病的人生起病来更加难缠,封蔚折腾了好久才勉强好转,但仍旧咳个不听。

封庭心疼的不得了,几乎快要把御医院全搬到封蔚王府去了。封蔚病稍稍好些之后,封庭也不让封蔚上班,让他完全休养好再说工作的事。

封蔚终于有机会住进自己的温泉庄子,没事就去泡泡温泉逛逛山上的寺庙,特别惬意。

余柏林本来担心患了风寒的人不适宜泡温泉。不过御医说封蔚的风寒基本上已经好了,每天泡一会儿温泉,多补充点水分,反而对身体有益,余柏林才放心。

住到温泉庄子,自然没那么多应酬。碰巧余柏林读书遇到了瓶颈,偶尔翻开自己几月前所著《春秋浅谈》,觉得里面一些内容不够完善。

《春秋浅谈》热度道如今依旧未消,不但成为京城学子读春秋必备的参考书,也渐渐被人带到其他地方,传播开来。

经过许多人推荐之后,细品余柏林这本书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余柏林注经的质疑渐渐消失,还有不少心胸开阔的大儒前辈对余柏林此书公开赞扬。余柏林若想写一本正统的注经,条件已经成熟。

他之前的“浅谈”,的确只是浅谈。许多心里明白的理论,只是给出一个“猜想”,一个“引导”,让其尽力符合自己“读书笔记”的套路。

现在这些“猜想”已经被很多人接受,甚至已经有人在文章中开始写这些“猜想”。再过一段时日,估计就会有人以他这本书为基础,来写书了。

在闭门读书的时候,很容易起懈怠之心,且也难以查缺补漏。

余柏林虽也做了许多之前的会试题,但作文水平高低虽能让老师判定,但会试题要撞中基本不可能,还是得加深自己对四书五经的理解才成。

著书过程,就是查缺补漏的过程。

下定决心之后,余柏林开始着手重新写书。

有了上一本书的阅读基础,这一次余柏林著书的进展就要稍稍快一些。

他现在主要补充的是,在自己这本书出来之后,看过这本书的读书人们所写的文章和书评。这个时代的人的思想会给他很大启发。

写浅谈的时候,关于春秋的著作已经看得差不多,现在余柏林开始看其余四书四经的著作。

若要注经,自然不能讲四书五经割裂开来。四书五经是一个完整的入学体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会让其变得支离破碎。

余柏林著书虽为了在会试前扬名,但若写出自己会遗憾的书,他心底也难以接受。

就算不能做到最好,也要竭尽全力。

张岳得知余柏林在研读其他四经的时候,提起来的心终于放下。

许多读书人选择本经之后,急功近利,对其余四经弃之如敝履。可真能在一经中得到大成就的人,基本上都是精通五经的人。

只有精通五经,才能看到其蕴含的精华所在。

余柏林年纪在那,张岳并不要求余柏林达到精通五经的程度,但粗通五经则是必须的。

若不能粗通五经,会试中文章必然不能进入上等之列。

张岳还想余柏林什么时候会发现,自己什么时候提点,没想到余柏林自己开始钻研起来。

张岳虽然自己精通五经,但他为了给余柏林牵线,向余柏林推荐了自己治其他经书的好友,让余柏林可以写信向他们请教。

这让余柏林著书的准备更加如鱼得水。

余柏林请教的人之一,就是赵信的父亲赵卿。

本经想来师徒相传,父子相传。赵信能得到诗经魁,赵卿自然是治诗经的大家。

赵卿本来对余柏林就颇有好感,认为此子非常有灵气,且他和其他人看法不同,他认为余柏林不急不缓,有大智慧。

余柏林向他请教《诗经》,他自然欣然同意。

经过来来回回的书信之后,赵卿把自己关在书房许久,然后拿着余柏林的书信去找了赵老爷子。

两人谈论了许久,把赵信叫来。

赵信从书房出来之后,整个人都是飘忽着的,似乎受到挺大打击。

而后赵信读书更加勤奋,这是后话。

余柏林经历了几月的沉淀,在春季结束之前,再也未接受任何邀请。待立夏之时,他终于有底气动笔了。

按照余柏林后世的观点,注经共有三种层次。

第一种层次称“训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这一层次是无限度的追求圣人本意,探寻圣人当时著书的真实用意;第二种层次为“托古言志”,为理学一派所有。根据圣人之意,根据当今实际情况,进行发散;第三种层次则是心学。即圣贤再有道理,那也只是圣贤的道理,不是我的道理。我只认同我的道理,用自己的想法注经,甚至与经书中圣人真意辩论。

即识之、用之、驳之。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余柏林所在时空,研究四书五经的学者已经在第三种层次发扬光大。不只是研究儒学,其他学问,也多用这三种方式。

但目前而言,余柏林只能进行道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对这个时代的人而言,太超前了。

孟子曾言:“由尧舜至于汤,由汤至于文王,由文王至于孔子,各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