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盛世文豪 >

第17部分

盛世文豪-第17部分

小说: 盛世文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惯例,第一位赋诗者自然是余柏林,在邓轩提问各位诗作之时,余柏林整了整衣衫,正准备站起来,却听旁边何为安道:“晚生先来献丑!”

屁股刚离开凳子的余柏林,在众人酌人的视线中,面无异色,心平气和的坐了回去。

得,要抢风头就抢吧。反正我并不觉得难堪。

第二十八章

何为安见视线都集中到自己身上,略带得意道:“石室宏开化二川,文场今岁不遗贤。莺凭暖律方迁木,鹤遇祥云必到天。随贡充庭知有路,乘风破浪去如船。龙墀唱第程途近,应在春余数日前。”

何为安虽然狂妄了些,才华却是有的。鹿鸣宴诗向来应酬性强,出彩的不多。他这首诗赞扬诸位举人、赞扬考官公正,祝愿举人们更上一层楼,是标准的鹿鸣宴诗,文采算不上斐然,也超过大多数学子。

何为安此诗一出,堂上堂下叫好声不少。虽然考官们对何为安印象不好,但当他吟诗之后,拈须轻笑的不少。他们对何为安的才华还是肯定的。

“作诗者何人?”邓轩淡淡道,看不出息怒。

“晚生礼经魁何为安。”何为安作揖恭敬道。

邓轩轻皱了一下眉,扫了在场学子一眼。在何为安珠玉在前之后,其余学子有些踌躇。若做出的诗不够好,似乎有些不好意思。

“晚生本以为先从解元郎开始,忍耐了好久。”赵信起身笑道,“既然礼经魁已经拔得了头筹,我这个诗经魁更不能在作诗上落人之后。”

他装作略沉思一会儿后道:“材如杞梓总堪论,气压龙媒定蹑云。画戟凝香供张饮,彤墀射策待方闻。月中折桂虽堪喜,马上看花未足云。忧国爱君伸素志,始酬劝驾意殷勤。”

赵信此诗一出,邓轩眉头一展,率先叫好。

何振洲面露微笑道:“诗经魁早以诗名闻名,如今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大人过奖。”赵信谦逊作揖,然后坐下。

举人们议论纷纷。何为安那首诗虽然算得上鹿鸣宴上佳作,但赵信这首诗别说文采,只说立意,就要高过何为安不少。

何为安不过赞扬举子多才,祝福他们大展宏图。赵信却笔锋一转,说“月中折桂虽堪喜,马上看花未足云”。只是折桂还不够,要“忧国爱君”,为读书人的理想继续奋斗。

当然,从文采来说,赵信几句诗更加朗朗上口,堪为名扬之作。

何为安的脸色很不好看。他本和余柏林无冤无仇,放榜之日质疑余柏林,也只是不相信自己只是个经魁,别说解元,连亚元都未得到。

这次抢了余柏林鹿鸣宴作诗头筹,不过是因为余柏林和赵信走得近,让他想给余柏林一个下马威。

谁知道赵信居然跳出来了。这让他对赵信更加怨恨。

赵信做完诗之后,和他交好的卫玉楠也站起来道:“既然亚元和礼经魁已经珠玉在前,晚生卫玉楠虽然不善诗词,也不得不献丑。舍盖中堂肯治齐,山川人物凤师师。拔鲸牙一添宾贡,歌鹿鸣三乐圣时。郡有龚黄金玉汝,君为尧舜蓼萧斯。老农扣角风烟外,但播中和乐职诗。”

“易经魁说笑了,这首诗歌颂教化文治,自有一番盛世景象,哪里称得上献丑。”尚书经魁郑启严肃道。

其他学子纷纷称是。

这首诗比起赵信可能稍显逊色,但绝对说不上献丑。目前看来,诗经魁不愧早就诗名远扬,诗压众人。何为安和卫玉楠立意不同,各有风采。

“晚生郑启也献丑一首。”郑启恭敬道,“丹诏飞来万国春,抡才美意属贤臣。几年志气风云壮,一旦声名日月新。好把良筹裨负扆,莫贪香饵堕垂纶。来年上国风光好,喜帖西驰沸路尘。”

郑启所作“几年志气风云壮,一旦声名日月新”说出了众举子的心声,一时间学子们纷纷感慨应和,连一些考官也忍不住跟着叹了几口气。

“凤鸣兄,此届举子人才济济。”邓轩终于露出一丝感慨。

何振洲恭敬道:“大人说得是。”

“我等抛砖引玉,解元郎何不做一首?”何为安风头都被压了过去,一口气堵在心头不顺,“解元郎该不会是怯场吧?”

余柏林漠然的看了何为安一眼:“按照先后规矩,晚生总要等诸位经魁做完诗词,才敢献丑。”

余柏林这话一出,许多举人举起杯盏拉起袖口掩住笑意。

瞧这话说的。本来解元郎合该第一个作诗,何为安抢了头筹,其余经魁为了打圆场纷纷作诗,才让气氛缓和下来。

看解元郎不气不恼好涵养,何为安又来撩拨,真当别人怕他不成。

或许他背靠何家,真以为余柏林该怕他?

邓轩再次皱眉,对着何振洲小声不悦道:“礼经魁怎不懂礼?”

在场雅乐阵阵,堂中举子们私语纷纷,邓轩这一句话,只有坐在他身边的何振洲听清楚了。

何振洲笑道:“下官看的是卷子文章。府尹大人也见到了,他文采还是不错的。再说了,就算事先得知,难不成下官再被迫辞官一次?”

后面一句,何振洲倒是在自嘲了。

邓轩沉默了一会儿,冷笑道:“既然礼经魁都说抛砖引玉了,那余解元何不献玉。”

余柏林起身微笑道:“大人说笑了,晚生怎敢说个‘玉’字。”

余柏林这话说的谦虚,再加上被何为安几番针对,他皆不在意,气度涵养上,便甩下何为安不止一筹。

在场人心想,哪怕余柏林比不过赵信,只要能和何为安开始所做诗歌比肩,这也不算输了。

余柏林环顾众人,徐徐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小小的鹿鸣宴,我还不放在眼里。至少等到琼林宴上,我才有几分欣喜。

余柏林这首诗,既是祝福诸位举子,更是直抒胸臆。前两句借景抒情,浩瀚壮阔,气魄雄浑,对仗工整,浑然天成。后两句由景抒臆,含义深远,耐人寻味,其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溢于言表。

且四句诗皆用对仗,前两句正名对,后两句流水对,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可见其功底。

前几人诗歌做出时,叫好声不断。余柏林吟诗过后,在场却沉默了好一会儿,只余下雅乐飘飘。

半晌之后,邓轩才拍案道:“解元郎盖世之才,名不虚传!本官敬你一杯!”

说罢,邓轩举起酒杯,浅饮一口。

“大人过奖,晚生惶恐。”余柏林恭敬举杯,一饮而尽。

赵信拉了拉身旁卫玉楠的袖子,凑近小声道:“我还以为这次鹿鸣宴该我出风头,没想到还是被柏林抢光了。我不高兴。回去把你酿的桂花酒送我一坛。”

卫玉楠白了他一眼,背过身一副不愿意理睬他的样子。

第29章

鹿鸣宴之后,何为安看着余柏林那怨毒的眼神,显然这次真正把他恨上了。

余柏林觉得很无语。

老老实实读书科举做官不好吗?恨这个怨那个,天天嫉贤妒能有意思吗?还能不能好好的做学问了?

余柏林转念又想,历史上也有许多私德不好的大学问家,就像是为了一句诗,活活虐杀自己亲外甥的那位大文人。可想而知才华如何和品德没关系,何为安才华横溢和他如同神经质般的嫉妒心也没关系。

至少他没有因为自己考的比他好就喊打喊杀吧。

封蔚听后,拍腿大笑:“他想对你喊打喊杀也没法子。若他是何老贼亲子倒有可能,可惜他只是个旁支。”

“旁支都如此嚣张,亲子不知道多飞扬跋扈。”余柏林摇摇头。

封蔚笑道:“这你可说错了。何老贼儿子不但不是个飞扬跋扈的人,反而是个敦厚的老好人,和他老子脾气很不合。先帝还在的时候,他儿子就和何老贼大吵一架,自请外放了。好几年了,一直没回京。”

余柏林有些诧异:“那当真是可惜了。”

封蔚笑容一敛,叹气道:“是可惜了。”

何家一点没有收敛的意思,宫里两位更是蹦跶的厉害。待朝政稳定下来,或者何老贼活到头,何家肯定会被清算。

何家那小子算是忠臣良臣,可被家里一拖累,就算命留着,官也做不成了。

真可惜。

不开心的事略过不谈,封蔚说起最近一些有趣的事。

最有趣的,莫过于余柏林被“捉婿”一事了。

余柏林少年解元,自古以来,解元除了卷进别的事,少有考不中进士的。

现在众人皆知德王对余柏林挺有好感,而且余柏林还有张岳这么个有权有势的好老师,只要自己不做死,前途不可限量。

这样看来,余柏林举目无亲,家徒四壁(?)都没关系了。

没有亲戚长辈帮扶,女儿嫁进来反而自由潇洒不会受气;家境贫寒,大不了女儿多带点嫁妆进门帮扶女婿。

余柏林骑着带着红花的白马去贡院之时,被不少人相中,甚至一些勋贵世族,都动了心思。

嫡女是不可能嫁给只是举人的寒门学子,但庶女却是可以的。

与其嫁给大户人家次子庶子,不如嫁给余柏林这个潜力股,说不得比那些大家族的次子庶子,能更快的给女儿赚个诰命回来。

一时间,打探的冰人络绎不绝。

余柏林被分宗,余家本家也不能厚着脸皮和余柏林拉关系,他长辈只余舅舅一人。

但别说他舅舅还在外地,尚且不知道余柏林已经考中举人的事,就算舅舅在京城,也做不了余柏林的主。

一个与余柏林同宗同姓的远方长辈都能对余柏林劝说一二,舅舅看似更亲近,其实在习俗上来说,却是个外人,提亲也不可能对着余柏林舅舅提。

若余柏林是个女儿家,寄养在舅家,舅家尚且能为他做主。可男儿家就是自己独门独户。

若要跟余柏林说亲,还只能跟余柏林亲自说。

除了余柏林之外,大概只有他的老师张岳能对余柏林的婚事说上话。

可张岳显然不愿意管这事。

张家没有适龄的女子,他夫人季媛家也没有。

旁支倒是有女儿,也试探过,张岳和季媛却觉得配不上余柏林。

在听余柏林说先立业再成家,不愿于读书一事分心之后,张岳便做主把问到他这边的人都挡了回去。

虽然男子十四五岁成亲的挺多,但二三十岁成家的也不少。除非家中早早定下的,许多人都是考中进士之后才成家。

张岳觉得,自家弟子前程无量,现在提亲的那些女子都委屈他了。待他高中进士,想来那些世族勋贵的嫡女都是可以娶的。

现在余柏林不过十四五,即使磨砺几年,也不过弱冠而已,年轻的很,完全不用急。

张岳表明态度之后,世族勋贵都是要脸的,别人不愿意,他们也熄了心思。

但一些层次没到的人,比如富商或者某些豪门旁支之类,可不愿意放手。

就算余柏林不愿成亲,身边侍妾丫鬟暖床人总是可以有的吧?一时间,想要跟余柏林“偶遇”的人数不胜数,秦楼楚馆中透露出倾心余柏林的女校书们也是数不胜数。

余柏林烦不胜烦。

余柏林虽动了采买下人的心思,但封蔚自告奋勇要为余柏林找些合适的,余柏林就还等着。现在伺候的人都是封蔚王府过来的,护卫也是。

所以很多麻烦都是王府护卫偷偷解决。封蔚则每天用这些事嘲笑他。

余柏林郁闷,再这样下去,都没办法精心读书了。于是他干脆闭门谢客,只说准备科举。

倒有人说余柏林居然想参加下一届科举,实在是狂妄。少年举子常见,少年进士可难得。

余柏林却认为,真枪实弹的考场练兵,比自己闷头读书进步更快。至于落榜什么的,又不会少块肉。他从不在意流言。

张岳本也劝余柏林再磨砺几年,后听余柏林只是下场练习,对得失并不看重的时候,想了想,同意了。

看余柏林样子,确实对能否考中并不在意。那么下场试试水,为下一次科举积累经验,也不错。

他教自己孩子的时候,也是让他多经历实战考试。有时候,科举心理素质,比自身本事更重要。

余柏林闭门谢客之后,纷纷扰扰终于少了不少。

他也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编写他的书了。

若他想要下届科举一举中的,立言必不可少。如今他已经是解元,所立之言应该传播更广。

若他年岁再大一些,比如有尚书经魁那种年龄,做集注都是可以的。现在他还是只能做个伪装,用识文断字掩盖做注的事实。

……

院子里闲杂人等少了,大宝和小宝又开始往这里跑了。

后来不知道皇帝和皇后什么心思,大宝小宝光明正大的养在了德王府。

皇子幼年时期养在宫外并不少见。无论本朝前朝,都有皇子养在宗室王爷或者妃嫔娘家的先例。

但太子养在宫外却没见过。

而且德王府还没个女主人,德王自己就是半大的孩子,哪能养孩子?

若皇帝在朝堂中提出来,估计一些大臣能去撞柱子。

可皇帝暗搓搓的就让大宝小宝住到了德王府上。

大臣们心里很堵。

皇帝光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