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日保安团 >

第238部分

抗日保安团-第238部分

小说: 抗日保安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文曾介绍过,冲锋枪很难对日军构成危胁,所以在国内战争中大放异彩的花机关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突然就销声匿迹了。除了一些高级将领的卫队会使用以外,主力部队几乎完全放弃了这种武器。
关键问题在于精度和射程,远了打不着,近了打不准,那这个仗就没法打了。当然,如果**有类似于mp38、mp42、索米、美制汤姆森、m3黄油枪、**沙冲锋枪等比较先进的冲锋枪,还是可以给日军找些麻烦的,但mp1828花机关显然不在此列。
除了设计上的问题以外,这批冲锋枪还有一个大麻烦——口径不协调。在中国,冲锋枪和手枪最常用的是毛瑟7。63毫米子弹,但这批德制冲锋枪所用的子弹为9毫米巴拉贝姆弹,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不多见。
周参谋长凑过来看了一眼,苦笑道:“李宗仁长官可真是识货之人啊!”
郑卫国也是苦笑无语,谁让交通受制于人呢?吃人剩下的,还得感谢人家嘴下留情,没有赶尽杀绝。
虽然有一些不爽,但总的来说还是很让人兴奋的。别的不说,光那一百多万发子弹(以79口径重尖弹为例,一枚子弹约三十克,一辆大车能运送约三万多发,三十辆大车就有百万发子弹了)就能让大家脸上笑出花来。
另外,物资中还有一些小型机械。这些装备造武器是不行的,却可以进行简单的修理和维护,这无疑是非常有用的东西。
安德森少校等战士们开箱检验完毕,微笑道:“中将先生,您对这批物资还满意吗?”
郑卫国点点头,笑道:“很好!安德森少校,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开始,希望我们的合作越来越好。”
安德森少校也笑了笑,说:“那么,中将先生,您是不是该履行下一步协议了?”
郑卫国佯装不解,一脸迷茫地说:“你指的是什么?”
安德森脸色一沉,说:“当然是青霉素,阁下,您不会打算毁约吧?”
ps:  非常感谢hugetiger的打赏,同时庆祝本书总点击突破五十万,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三百零七章 准备工作

德国人现在送来的这批物资是当初用特种战术交换的,跟青霉素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而且这个安德森傲气十足,说话的时候鼻孔恨不得抬到天上去,根本没把郑卫国放在眼里。这让他心里非常不爽,所以说话的时候也很不客气。
“嘿,少校,希望你的脑子能放清醒一点儿!”郑卫国指着那批物资说:“这些物资是用特种战术换的,想要青霉素,当然可以,不过我必须先看到你们的诚意!”
安德森一双蓝眼珠瞪得大大的,似乎有吃惊。可能从来没有一个中国人敢这样跟他说话。他摊开双手冲身后的同伴们做了一个鬼脸,笑骂道:“这个黄皮猴子真没礼貌。”
同伴们哄笑道:“安德森,你得让他们明白,这个世界是谁说了算!”他们是用德语说的,而且语速很快,但郑卫国还是听懂了。
安德森回过头来正打算开口,突然看见一个拳头在他的眼前急速放大。他大吃一惊,慌忙扭动着身躯想要闪开,但不等他做出任何动作,一击重拳已经狠狠砸在了他的脸上。砰!安德森高大的身躯就像被汽车撞了一样仰面就倒,然后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那群德国人没想到郑卫国竟然敢冲他们动手,脑子一时有些短路。有几个家伙试图冲上来打架,还有的则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拿下!”李富贵一挥手,冷冷地下达了命令。他现在是保卫科的副科长。柱子不在的时候就由他负责军部的安全。
一大队内卫士兵哗啦一声冲了上去,也就三两下的功夫便将这十几个德国人全部摁倒在地。
程政委他们正在兴冲冲地清点物资,见这边突发变故,慌忙赶了过来,问道:“司令,发生了什么事?”
郑卫国把事情的经过粗略讲了一遍,愤恨不平地说:“这帮家伙以为还是在鸦片战争时期,妄自尊大,真是给脸不要脸!”
程政委听了也很生气,但更多的还是担心。毕竟现在武器不好弄。好不容易搭上一条线。要是德国人因此终止合作岂不是亏大了?
杨教授说:“要不我们直接跟那个德国驻华武官谈谈?”
周参谋长叹了口气,说:“只怕他也做不了主。”
郑卫国冷笑道:“不是做不了主,而是德国人根本就没有诚意。据我分析,希特勒还是想彻底放弃中国。根本没打算让合作继续下去。这帮人表面上是来送武器的。其实就想骗走青霉素的秘密。”
程政委忧虑地说:“这可怎么办?除了德国我们还能找谁。要不跟英国接触一下?”
周参谋长摇了摇头,说:“英法连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都放弃了,肯定不会管我们中国的死活。这个时候他们是绝对不会来趟浑水的。”
郑卫国讥讽道:“是啊!英国在岸上的时候指望不上。可等他们掉到水里的时候又没什么好指望的了。嗯,不过你们也不用担心。我想过了,德国人既然派人送来了物资,肯定还是舍不得放弃青霉素。”
杨教授眼睛一亮,连连点头说:“不错!德国人想要青霉素就得来求咱们。给与不给,主动权在我们手上。”
郑卫国说:“嗯,是的。所以我们不用急,急的应该是德国人才对。”
不出所料,当天晚上德国武官马塞尔果然偷偷跑来求见。他现在长驻97军,专门负责联络。当然,除此之外,他多半还有其它的使命,比如间谍或者军事观察员。
马塞尔一进屋,先摘下帽子深深鞠了一躬,恭敬地说:“将军阁下,我首先为今天下午发生的事情表示遗憾,并代表那帮不懂事的同行向您道歉,希望发生的那些小小误会不至于影响了我们之间的友谊。”
郑卫国听了这番话以后暗自好笑,心想老子跟你们有个屁的友谊。不过见对方态度端正,他也没有恶语相加,平淡地回答道:“好说!马塞尔先生,你们下一批物资什么时候能到?”
马塞尔忙道:“事实上已经在路上来了,但国内的大人物们希望立即得到青霉素的高产菌株和提纯方法。您知道,这有利于我们说服那些老顽固。”
郑卫国奇道:“你说的老顽固是谁?希特勒?”
马塞尔吓了一跳,忙脸色苍白地辩解道:“噢,当然不是。元首一向英明,是我们全体德意志人的偶像,您不能开这样的玩笑。”他心里好一阵后怕,要是被人误会自己在说元首的坏话,盖世太保(德国秘密警察)肯定会找上门来。
郑卫国笑了笑,说:“你们国内的事情我不管,但是我希望尽快得到这批物资。你刚才说货物已经上路,那么我希望三周以后能听到船只到港的消息。”
马塞尔忙道:“呵呵,您真幽默。但是恕我直言,由于贵我两国相距甚远,三周以内是根本不可能的。”
一般的货轮从德国到中国大约需要四周的时间,但军用货轮显然要快一些。如果以20节的航速直航的话大概要25天,只到缅甸的话就还要快上三四天。考虑到货物已经发出,三周的时间一点儿都不过分。马塞尔这样说肯定是货物还没有发出,甚至德国政府根本就没打算筹集这样一批物资。
郑卫国对此当然是心知肚明,嘲弄地看了马塞尔一眼,冷笑道:“看来我们之间的友谊是完蛋了。青霉素这个东西还是卖给苏联人或者英法更合适。”说完端起茶杯,喝道:“送客!”
几名警卫员不由分说,架起马塞尔就往外走。马塞尔面前的一杯热茶全倒了他的胸前,但他顾上不疼痛。慌忙喊道:“阁下,请再给我一点时间。”
郑卫国冷冷地答道:“一个星期!”
马塞尔嚷道:“不,一周的时期太短,我……”
郑卫国冷笑道:“那就改为三天好了。”
马塞尔没有办法,只好叫道:“噢,不!就一个星期,您等我的好消息!”
快被拖出院子的时候,他清楚地听到郑卫国对手下说不用等德国人了,马上跟苏联方面联系。虽然马塞尔非常清楚,这很可能只是一种警告。但他不敢去赌。因为青霉素对于人口不多的德国来说太重要了。
如果这个东西能批量生产,那么每一名德军士兵就像是有了两条命甚至更多。这样的话,总人数不变,但可以参加战斗的人次却能翻上几翻。至于对士气等精神层面的作用就更加不可估量了。
更可怕的是一旦这种药物被敌人比如说苏联掌握。而德国人又没有的话。那么人口本就不足的德国将会面临雪上加霜的恶果。举个例子。德军士兵负伤感染死掉,而苏军士兵负伤一百天后痊愈。这样一来一去,德军的损失将数倍于苏军。
等马塞尔走了之后。程政委他们从侧门走了进来,急切地问道:“司令,刚才谈得怎么样?”
郑卫国叹了口气,说:“我们之前预计的不错,德国确实有放弃我国的打算。他们内部虽然有不同意见,但希特勒更看好日本。他大概是认为帮了咱们也是输,不如全力支持注定会赢的日本,免得两边不讨好。”
程政委愤怒地说:“这个法西斯总有一天会后悔的。”
郑卫国安慰道:“放心,这一天为之不远,我们都会看到的。”
周参谋长又问道:“司令,那接下来我们怎么做?跟苏联联系?”
郑卫国摇了摇头,说:“我们就这么送上门去,苏联是不会重视的。而德国人已经知道了青霉素的好处,肯定还会回头,所以咱们接着等下去就是了,现在是比拼耐心的时候。”
周参谋长叹一口气,说:“可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啊!”
郑卫国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不能光指望洋鬼子。武汉方面估计还能再撑几个月,我们要抓紧时间做好反扫荡的准备工作。”
程政委说:“下午的时候我跟杨教授谈了一下,现在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主要是推平城池和破坏公路,照目前这个进度一定能赶在日军扫荡之前完成。”
周参谋长笑道:“眼下各分区的进展都很快,反倒是我们中心区几个县拖了后腿。”
郑卫国呵呵一笑,说:“中心区六个县先不急,还是以各村修筑地道为主。”
历史上,冀中首先进行的就是这两项工作,合称“拆墙破路”工程。因为冀中主要进行的是游击战,城墙和发达的交通对日军有利,所以必须要破坏掉,以免为敌所用。
这个工程非常大,在抗日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根据地所有的县城的城墙均被拆除,后来连一些大点儿的镇子也把围墙拆掉了。至于公路也基本破坏,号称人造山地。
但现在跟历史上却有些不同,因为以97军的实力不可能一直跟日军打游击,有条件的时候还是要以运动战为主的。同时,有些地方需要防守,有时候需要进攻,所以阵地战和攻坚战也不能完全避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城墙全部拆掉,想要防守的话就麻烦了。公路全部破坏掉显然也不行。别的不说,97军的炮兵就没法移动了,更不用说那些缴获的汽车和坦克。基于这种变化,郑卫国就下令外围各县仍按之前的计划进行,中心区六县则暂时不动。当然也不能什么都不做,挖地道就成了中心六县的主要工作。
周参谋长说:“据各县报上来的情况来看,各村百姓对于挖地道似乎并不热衷。很多村子基本上就是应付一下,宁愿歇着也没人爱干。”
程政委也深有感触,说:“是啊!很多人家只挖了一个大坑,上面盖着一块石板就算交差了。”
冀中后来以地道战闻名。这种集藏、住、行、吃、打于一体的战防体系曾在小学课本里面做过详细地介绍。不过冀中的地道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完善的,最先只是仅能容一人藏的地洞。当地人称之为“蛤蟆蹲”,据说以前防土匪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蛤蟆蹲”便于隐蔽,挖掘也很简单,但问题是一旦被敌人发现就成了瓮中之鳖,想跑都跑不掉。而且敌人一旦烧房子,很可能将地洞里的人活活熏死。所以冀中军民逐渐将“蛤蟆蹲”越挖越深,越挖越长,最终家家相连,村村相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工事。
杨教授在平安县见过比较完善的地道,对此非常推崇,感慨地说:“地道一定要修,我回去后会通过行署下令,全力支持这项工作。”
程政委说:“修地道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而且现在也看不到效果,恐怕很难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啊!”
郑卫国说:“关于积极性我有个建议,你们听一下。各村之中哪一家的地道建得最好,就免除今年的税收。如果哪个村的地道在全县之中修得最好,那就奖励一万块大洋。呃,你们看怎么样?”
王主任插了一句嘴,说:“这不好吧,得花多少钱?”
郑卫国摆手说:“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尽快完成这项工作。当然,这个数目只是我随口说的,你们可以再商议。”
杨教授想了一下,说:“我看行!回去后我跟行署的同志们商量一下,争取尽快拿出一个方案来。”
冀中行署的效率极高,次日就正式出台了《地道建设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