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甲午战争史 >

第4部分

甲午战争史-第4部分

小说: 甲午战争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毋惊扰。迭阻不听,即听之。速设法除全匪;全复;华兵去;日自息。如有要挟,仍可坚持不许。”注20

六月十二日,根据李鸿章的指示,叶志超委派聂土成为前敌营务处,负责剿办事宜,本人则暂驻牙山以待命。但是,聂军并没有同东学党起义军直接交仗。聂士成只是派弁兵一百人,随带翻译,持告示前往全州招抚。告示共三种:其一,晓谕起义军解散。其中有“尔国王发电告急,我中朝爱恤属国,不忍坐视不救,奉谕钦差北洋大臣李奏派本统领率带马步枪炮大队前来助剿。特念尔等本属良善……大兵到日,尔等能悔罪投诚,洗心革面,均予免杀”注21等语。其二,“谕示商民各安其业,毋得惊恐”。其三,申明军纪。有“奉宪檄饬,防营远征,保护藩属,护卫商民,自行军旅,纪律严明。今入朝鲜,军令重申,购买物件,照给钱文。如有骚扰,或犯别情,军法从事.决不稍轻”等语。注22这三种告示被日本间谍送报日本驻朝公使馆。不久,“汉城饬弁持倭使大鸟圭介来咨,诘问前日所出告示是否真伪”。注23果然,后来大鸟圭介便就聂士成告示中“我中朝爱恤属国”、“保护藩属”的语句大作起文章来了。

其实,聂士成派人招抚起义军之日,正是起义军退出全州之时。先是东学党起义军攻陷全州后,两湖招讨使洪启薰又返军攻城,因起义军防守严密,久难攻下。朝王一面处分引起事件的责任者,将全罗道观察使金文铉革职,流配济州岛,并将古阜郡守赵秉甲革职,系械监禁;一面急发最后的精锐江华枪炮队四百及京城、平壤监营兵二千增援,并命严世永任三南注24招抚使,同新任全罗道观察使金鹤镇赴任,与洪启薰协力从事。从派“招讨使”到再派“招抚使”,说明朝鲜政府对东学党起义军的政策巳由“主剿”转为“主抚”了。

严世永抵达全州后,先布告朝王处罚负此次事件责任的地方官吏,以缓和起义军的敌对情绪,继之以劝谕,表示政府愿意妥商解决此事。此时,全琫准已获悉中日两国出兵的消息。在这种情况下,严世永代表朝鲜政府接受了起义军提出下列十二条件,于六月十一日共同签订了休战协定,即所谓《全州和约》:

一,停止迫害起义者和东学道徒,政府与东学党人合力维持社会秩序。

二,查明贪官污吏的罪行,加以严惩。

三、严惩横暴富豪。

四,严惩不良儒林两班。

五、烧毁奴婢文书。

六,改善七种贱民待遇,不得强制白丁(原注:屠户卖肉者)戴平壤笠。

七、许青年寡妇再嫁。

八、废除一切扰民的苛捐杂税。

九,任用官吏打破门阀界限,登用人才。

十、严惩私通日本者。

十一,取消一切公私债务。

十二、土地应平均分配。注25

十二日,全琫准率起义军退出全州,撤至淳昌和南原一带。二十四日,新任全罗道观察使金鹤镇到任,开始安抚地方。

聂士成之抵全州,已是七月五日,亦即东学党起义军退出全州后二十天。是日下午三时,聂士成独率数十骑进入州城。全州城经过此番战火,“庐舍焚毁,民无栖止”。查明流离失所者共九万家。聂士成令“开列名单,每家给以洋银二元,聊助牵萝补屋之费”。

七日,又发布告示,表示希望“本统领旋师之后,尔等士农工贾务须守法奉公,各安生业,同享太平之福”。注27即离开全州。十日,聂士成回牙山,向叶志超报告全州事件业已处理完毕。并建议速请李鸿章“派轮接队内渡,免启衅端”。叶志超则犹豫不决。当天夜晚,聂士成致电李鸿章,报告“前敌招抚情形,并请撤队内渡”。其禀文有云:

“我军本奉命平韩乱,非与倭争雄也。倭乘间以水陆大队压韩,据险寻衅,蓄谋已久。又敌众我寡,地利人和均落后著,与战,正堕彼术中。今匪乱已平,正可趁此接队内渡,免资口实。此老子不为人先之谋,亦兵家避实就虚之计。况韩为泰西通商之国,岂容倭人鲸吞?倘仍顽梗,可请英、俄诸国评论曲直;一面调集我海陆各军驻屯北洋,奉天边境。俟秋凉,我陆军出九连城趋平壤以拊其背,海军战舰大队塞仁川以扼其吭,彼时倭师劳而无功,将骄卒惰,可一鼓破之也。否则,倭将先发制我,衅端一启,大局可危。”注28

聂土成电文的中心意思,是主张实行退却。这位被日人誉为“计划战略常以勇敢见称”注29的将领,为什么主张退却呢?这是因为“兵无常势”,而要逐步地在军事上变被动为主动,只有采取兵法所说的“避实就虚之计”。这是一种积极的战略退却。在军事上已失先著的情况下,应该说实行战略退却是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如果聂士成的意见被采纳,则中国不仅在军事上可改变不利的处境,而且在政治及外交方面也将居于主动的地位。对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计划来说,必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时,大鸟圭介看到“朝鲜国内出乎意外的平稳,中国派去的军队只是驻扎在牙山,并未进入内地”,即曾致电政府说:“目前若向朝鲜派遣过多军队,就会引起朝鲜政府和人民,尤其是第三者外国人发生不必要的怀疑,在外交上实非得计。”陆奥宗光也认为:“目前既无迫切的原因,又无表面上的适当借口,双方还不可能开战。因此,要想使这种内外形势发生变化,除去实施一种外交策略使局势改观以外,实在没有其他方法。”注30中国若真实行战略退却的话,尽管日本还会玩弄各种花招,但要逞其外交伎俩,必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欲实行其速战决策则定然势所难能了。

十一日,聂士成又力请叶志超电李鸿章“请班师”。于是,叶根据自己的考虑,向李提出上、中,下三策。他把聂士成的建议作为“中策”,而另外提出了由北边速派大军的所谓“上策”。但是,兵机既钝,缓不济急,且无贯彻此策的决心和正确措施,结果仍是“迁延不断”注31,实际上无异于“下策”也。当天,李鸿章复电“暂静守勿动”。注32

聂士成提出“撤队内渡”的建议时,正是清军实行战略退却的大好时机,而这样的时机稍纵即逝,难以再来。叶志超和李鸿章皆未能采纳此议并付诸实行,真是聚九州之铁难以铸成之大错!这样一来,清政府在各方面的处境愈来愈陷于被动了。

注释:

注1 《养寿园电稿》津院去电,《袁世凯致李鸿章电》(光绪十九年三月十八日)。

注2 “势道”,又作“世道”,用以称王族外戚之当权者。

注3 《梅泉野录》,第132页,见《袁世凯与朝鲜》第348-349页转述。

注4 《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5卷,第32页。

注5 杉村濬:《明治二十七八年在韩苦心录》,第3页。

注6 《曰清战争实记》第1编,第33—34页。

注7 《朝鲜史》,高宗李熙三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注8 注9 《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5卷,第32—33页。

注10 《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5卷,第33页。

注11 《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5卷,第34页。

注12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954);第13卷,第8页。

注13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958),第13卷,第9页。

注14 《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5卷,第34页。

注15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956.957,960),第13卷,第89页。

注16 《日本外交文书》第27卷,第519号。

注17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963);第13卷,第10页。

注18 《日本外交文书》第27卷,第525号,附件乙号。

注19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962、965),第13卷,第10页。

注20 《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5卷,第37页。

注21 聂士成:《东征日记》,见《中日战争》(6),第2页。

注22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2卷;第9394页;《日清战争实记》第1编,第63页。

注23 《东征日记》,见《中日战争》(6),第4页。

注24 “三南”,指朝鲜南部全罗、忠清、庆尚三道。

注25 转引《18931895朝鲜农民起义》,第100101页。

注26 全琫准率部撤至淳昌、南原一带后,并未解散。十一月下旬,日军大举进攻起义军。十二月9日,全琫准被叛徒告密,不幸被俘。日本侵略者把全琫准处斩刑,并悬首示众。日本侵略者又搜捕东学道教主崔时亨,捕之,于1898年7月25日在汉城处以绞刑。

注27 《东征日记》, 见《中日战争》(6),第67页。

注28 《东征日记》,见《中日战争》(6),第8页。

注29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3卷,第134页。

注30 陆奥宗光《蹇蹇录》中译本,第2021页。

注31 《洪熙致盛宣怀函》,见《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第21页。

注32 《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6卷,第14页。 
 
  

 

 

 

 
  
 
 

 

 



 四 日军大举入朝  

 
 
当东学党起义军胜利发展之时,日本报纸争相传布,物议纷纷。一些扩张主义者更趁机大造舆论,促使政府出兵。日本各报还用诗歌的形式宣扬“日本刀”和“日本魂”,煽动战争歇斯底里。有的鼓吹“宜扬国威此其时,百年大计在一战”。注1有的则公然鼓吹灭亡朝鲜,说什么“五百年而李氏亡,果然劫运应红羊”。注2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也认为此乃确立日本在朝鲜的势力之难得良机,切不

可失之交臂。注3但从外交的角度考虑问题,陆奥感到此时出兵未免过早,而出兵总须有所借口,故颇寄希望于朝鲜政府之请求中国派兵,然后伺机行事。因此,他指示杉村密切注视朝鲜政府与袁世凯之间的联系,查清事实回报。

事实上,日本军事当局已在进行出兵的准备。掌握军事大权的参谋次长川上操六态度尤为积极,他先派驻朝鲜使馆武官陆军炮兵大尉渡边铁太郎,赴接近变乱地方之釜山搜集情报。其后,复以参谋总长的名义派陆军炮兵少佐伊知地幸介至釜山,继续进行调查。三十日,伊知地调查完毕后返回日本。听取伊知地汇报之后,军部内出兵声浪益盛。川上操六遂以总参谋长的名义向伊藤博文建议:“东学党匪势甚为猖獗,韩兵无力镇压,目下趋势必向清国请求援兵,清国政府亦必至允纳此种要求。如欲保护在韩臣民,维持帝国权势,我亦有出兵之必要。”注4同时,秘密着手进行战争动员。以参谋本部第一局长陆军步兵大佐寺内正毅为主任,工兵少

佐小根武亮、海军大尉松本和、工兵大尉井上仁郎,骑兵大尉西田治六为组员,专门掌管输送陆军事务,以备战争爆发后成立运输通讯部。当天,陆奥宗光和正在国内休假的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进行了会谈。三十一日,又就出兵规模及手续等问题进一步征求大鸟的意见。大鸟特别提醒说:从天津到仁川需两天两夜,而日本军队从门司出发到仁川则需四天四夜,若不早作充分准备,将有中国执先鞭之患。

六月二日,伊藤博文在官邸召开内阁会议。适日本外务省突接衫村濬之急电,报告朝鲜政府已向袁世凯提出中国出兵的请求。陆奥宗光如获至宝,持此电出席内阁会议,首先将电文交给阁员们传阅。然后,陆奥提出意见说:“如果中国确有向朝鲜派遣军队的事实,不问其用任何名义,我国也必须向朝鲜派遣相当的军队,以备不测,并维持中日两国在朝鲜的均势。”注5当时,伊藤内阁正陷于危机之中。伊藤博文所处的地位是,要么实行内阁总辞职,要么解散议会:二者必居其一。而且,他本人已决意采取后一种手段。杉村的急电和陆奥的意见,不仅使政府排除上述两种手段有了可能,而且提供了把国内矛盾转向国外的绝好时机。因此,阁员莫不同意陆奥的意见。于是,伊藤立即派人请参谋总长有栖川炽仁亲王和参谋次长川上操六参加会议,并对出兵朝鲜问题作出了秘密决议。伊藤随即携带此项秘密决议进宫,上奏于明治天皇,得到了裁可。

当天夜里,陆奥宗光和外务次官林董将川上操六请到外相官邸,三人对坐讨沦落实出兵朝鲜的计划。讨论中一致认为;日本出兵,必然要与清兵发生对抗。中国所派军队当不至于超过五千人,而日本要居于必胜地位,需要六千至七千兵力。如果中国进一步增加兵力,日本也要增派一个师团。因此,应作派出一个师团的准备,而首先派出一个混成旅团。林董后来回忆说:当天的会议“不是议论怎么和平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