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甲午战争史 >

第27部分

甲午战争史-第27部分

小说: 甲午战争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进入第三阶段后,北洋舰队之所以能够逐渐扭转被动局面,主要是自动地将兵力分为两支。使日本联合舰队不得不将兵力分散,从而摆脱背腹受敌的严重不利处境。

其三,舰速迟缓。定远舰炮务二副高承锡说:“战船贵快,快则变阵容易,易于取胜。如大东沟之战,初则两军,彼鱼贯,我雁行。战至半时之久,彼即分作两队,变为双行鱼贯,顷刻列成左右夹攻。我船迟缓,变化艰难,所以受敌致败。”镇远舰鱼雷大副曹嘉祥和守备饶鸣衢也说:“大东沟之役,敌变动至灵,转瞬一阵。我军变换阵势尚未完竣,已被其所围。虽有夺天之巧,亦难插翅而飞也。”有的将领还列举了舰速快的各种益处,这些益处,归结为一点,就是可以充分发挥战争中的主动性,北洋舰队速力缓慢而能坚持战斗到底,并且“仍有自主之意”,这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其四,军械不知更新。定远舰副管驾李鼎新指出:“各船军械多系旧式’的事实。当时,世界各国军械制造发展甚快,其式样及性能皆日新月异,而北洋舰队成军后装备任其陈旧,不再更新,因此愈来愈落后于日本。曹嘉祥、饶鸣衢说:“致、靖两船请换截堵水门之橡皮,年久破烂,而不能修整,故该船中炮,不多时立即沉没。经、来两船非细小船只,但海船仅有四尊大炮。若一傍迎敌,只有三尊可用,岂能御之?”致远之沉,竟然与缺少截堵水门的橡皮有关,曹嘉祥等人的揭发,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不仅如此。日本从英国海军采用大速射炮后,即向英国公司订购大批速射炮。到甲午战争前,日本战舰都已装备了速射炮,而北洋舰队各舰却不曾装备一门速射炮。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十二公分速射炮每分钟可八发至十发,十五公分速射炮每分钟可五发至六发,而同口径之旧后装炮每分钟才一发。速射炮发射速度比旧后装炮大五至十倍。注1就是说,日舰速射炮的发射速度至少为北洋舰队的旧式后膛炮的五倍。以此,战场上才出现了张哲濚所说的“我开巨炮一,敌可施快炮五,如不命中,受敌已多,我又无快炮以抵”的不利情况。

其五,船械单纯依赖进口。日本海军的发展道路,是一方面向国外购买船械,一方面着手进行仿造。如日本从法国购进四千二百七十八吨的严岛和松岛后,横须贺厂仅用两年的时间就仿造了一艘同样舰型的桥立,合称为“三景舰”。这是一条成功的道路。而中国则不然,不仅主要战舰和军械依赖进口,甚至连一些配件也须从国外购进。李鼎新说:“军火储备不全,且多有不能自制者,以致临敌无以接济。”张哲濚说:“配炮零件,所备不足,一旦急需,非购自外洋不可得。临阵施放,难保无伤。东沟之役,因零件损伤,炮即停放者不少。”这都是单纯依赖进口所带来的恶果。

其六,弹药质量太差。沈寿堃说:“中国所制之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临阵之时,一遇此等军火,则为害实非浅鲜。”张哲濚也指出:“所领子药,多不合式,亦不切备。东沟之役,因弹子将罄而炮故缓施者,有因子不合膛而临时减药者。”注2弹药质量存在问题,确实为害匪浅。对此,早有多人揭发。北洋舰队将领的条陈,进一步证实这些揭发是真实的。炮弹“不合式”,如其铜箍直径过大,使用时须锉小才能填进炮膛,就会使本来已经很低的发射速度变得更低。引信拉火“不过引”,就会使炮弹击中敌舰而不爆炸。在丰岛诲战中,日舰吉野中炮,炮弹穿透舷侧而进入机器间;在黄海海战中,日舰浪速被击破水线进水,比睿、赤城、西京丸及其旗舰松岛等都中弹甚多。为什么这些日舰却一舰也未被炸沉?了解了这一情况,对此问题便不难理解了。若非如此,则黄海海战的结局很可能会全然改观。

上述六个问题,虽然并不完全是北洋舰队本身的问题,但对北洋舰队却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战后,北洋舰队的将领们通过反思,对舰队的弊端和失误有了进一步切身的体会,才有可能提出这些问题。他们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注释:

注1 《英国海军年鉴对黄海海战之述评》,《海事》第10卷,第2期,第3l页。

注2 以上未注目出处之引文,皆见《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第397一413页。 
 
 
 
 

 

 

 

 
  
 
 

 

 



 第四章 日本扩大侵略战争和辽东战役  

 
 
第一节 鸭绿江防之战

一 鸭绿江岸清军布防

清军自平壤脱围后,溃奔而北,并集安州。安州南离平壤一百八十里,北倚清川江,南则群山环绕,为平壤以北第一巨镇。此处为日军北犯必经之路,而且城垣高大,足资扼守。过安州西北行一百六十里,至定州,亦称脸要。是时,清军尚有万余人,重整军伍,后援部队续至,仍可一战。时人指出:“苟我将领简料军实,为死守

计,倭人岂得长驱渡江躏我边圉?”注1先是聂士成由牙山北撤平壤后,“出望大军漫无布置,隐切杞忧”,便向叶志超等“力陈各军宜择要分扎防敌抄袭,悉驻平壤城中非策”,竟被叶派回天津募兵。因奉廷旨;“前敌得力之员,著勿庸回津招募。”聂士成奉旨后,因平壤事急,飞驰回助战守。及赶至安州,知平壤已失,左宝贵阵亡。适叶志超等亦逃到安州。聂士成建议:“即请出令收散队,扼守安州,深沟固垒以待。”注2但是,叶志超拒不采纳。他连经两战而丧胆,安州、定州皆弃不守,继续北撤。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狂奔五百里,直抵义州。

此时,清政府先前所派增援平壤后路的铭军十营,仍滞留于鸭绿江北。清政府一面电催铭军总统刘盛休速至义州,一面于九月十八日以“义州空虚可虑,沈阳边防尤关紧要”,电谕四川提督宋庆先统带所部驰赴义州,然后“募足三十营以备攻剿”。注3十九日,又电饬刘盛休带铭军进驻义州,改令宋庆带毅军前赴九连城驻守,并饬候补道张锡銮所募猎户炮手两营随同防堵。注4同一天,刘盛休致电李鸿章:“查九连城在鸭绿江西岸,实为奉省门户,现只有两旗营,不甚得力。”又称:“九连城为义州紧要后路,必得重兵划江防守。”刘盛休的电报为李鸿章的防御计划定了基调。二十日,李鸿章便提出,“九连城防军太单,铭军即去义州,未必能当倭人数万之众,若令在鸭绿西岸布防,于大局有益。昨奉旨催宋庆赴九连城,因海路运兵不行,必须遵陆前往,尚须时日,且仅二千四百人,力量亦薄。自不若暂留铭军,扼江固守为稳。”注5他提出让刘盛休留守九连城的建议的背后,还隐藏一个目的,就是不放宋庆离开旅顺。果然,当天他即建议:“饬刘盛休驻九连城一带,与派出旗营连络,严防鸭绿江窜越之路,留宋庆仍住旅顺。”注6光绪否定了李鸿章的建议,一面降旨派宋庆帮办北洋军务,带所部各营往扎九连城,“与铭军固守沿江一带”;一面饬刘盛休“仍先驻义州,与叶志超通筹战守”。注7李鸿章折奏“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注8的防御方针,实则主张不守义州,竟得到朝廷的批准。二十一日,电谕李鸿章:“义州屏蔽奉边,仅隔一江,又为前敌各军转运之所;该处兵亦无多,倭人惯用抄截后路之术,势亦可危。叶志超等军日内有无战事?若以大队回顾义州,背水扼扎,能否足遏寇氛?倘量度贼势过众,不能操退敌之胜算,与其株守孤城,不若全军渡回江西,于九连城一带合力严防。先立于不败之地,一俟各路征调之军到齐,再图进剿。著李鸿章统筹进止机宜,妥为调度,朝廷不为遥制。”注9

这表明光绪终于放弃了在鸭绿江南岸与日军作战的计划,而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并授以统筹进止之权。

同一天,光绪为了加强鸭绿江防线,一面命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率所部三千人驰赴九连城防御,并派员赶紧开招新营,陆续进发,一面谕东北练兵大臣定安饬令张锡銮带领两营前往鸭绿江扼守,并再行添募五营赶赴前线,以协同防御。同时,还特谕定安及盛京将军裕禄,对边防事宜责无旁贷,不能置身事外:“即就现有各营速筹布置,如果兵力不敷,并著酌量添调,严密扼守,以固岩疆。”注10

九月二十二日,李鸿章接叶志超自义州来电:“现在各军退回带伤及足踵难行者,十有八九;带有枪回者,不过十之六七,所有枪子每枪不过数颗。锅、帐、炮位等件遗失尽净;整顿养息非月余不可。若勉令其扎守义州,不特势有所不能,亦且必致误事。”叶志超打电报时尚不知朝廷已有“全军渡回江西”之旨。于是,李鸿章当即电饬叶志超等“分起过江,择地驻扎,整顿休养,再图合力进展。”注11并将此事电告总理衙门。二十三日,军机处电寄李鸿章一道谕旨,对其部署表示同意:

“倭现以全力专注义州,昨经降旨令叶志超等量度贼势,渡回江西,于九连城一带严防。又迭催宋庆、依克唐阿赶赴九连城,合力防剿。本日据奏情形,义州势难停顿,即著饬叶志超等军分起过江,择要驻扎,与刘盛休、吕本元、聂士成等,及奉省所派张锡銮、耿凤鸣各营,协力同心,分扼上下游各要隘,勿令一人偷渡。如遇敌人猛扑,各营不分畛域,奋勇齐击。并著预悬赏格,遇有斩级夺械者,即分别优赏。不得稍有退缩,致于军法。义州所存粮饷、军火,著星速运回九连城。一俟我军士卒饷械全数过江,即将所有江内船只一律撤归西岸;分兵驻守;以防抢渡。是为至要!”注12

清廷希望叶志超等退回江西后,能够组成一道牢固的鸭绿江防线,以阻止日军的进攻。所以,当李鸿章以平壤之败自请严议和对叶志超等分别惩处时,朝廷对叶等犹以“众寡不敌”谅之,对李也一并宽免,只是告诫他“务当妥筹调度,饬令务军合力防剿,勿得再有疏懈,致于咎戾’。注13

从九月二十三日开始,鸭绿江南岸的清军陆续分批由义州过江。叶志超命盛军吕本元马队五营、步队两营及靖边步队一营,仍在宣川、铁山一带监视敌军,又命刘盛休的铭字左军三营布防于义州城东的弘壮洞至南山洞一带高地,担任掩护。是日,丰升阿部和马玉昆部过江。因盛军及芦榆、北塘各军粮械运送不及,故迟至二十五日才分批过江。至二十六日,清军已全部撤离朝鲜国境。各军过江后,都到达原先议定的防区驻守:芦榆及北塘各营,由聂土成、江自康统领,驻安东县与九连城之间的老龙头、土城子一带;毅军,由马玉昆统领,驻大沙河右岸至元宝山附近;盛军,由卫汝贵统领,驻安东县附近;奉军及盛军练军,由聂桂林、丰升阿统领,与刘盛休的铭军同驻九连城附近。此时,宋庆已被授任帮办北洋军务,叶志超知自己将被免职,且亦无抵抗的决心和信心,并不积极筹备战守,只在九连城等待宋庆的到来。

先是四川提督宋庆奉旨赴九连城后,即命分统总兵宋得胜率毅军四营,于九月二十六日、二十七两日由旅顺分批出发,经金州、貔子窝及大孤山开向凤凰城。宋庆则于二十九日率亲兵发自旅顺。三十日,即宋庆出发的第二天,李鸿章致电总理衙门:“宋提督谢帮办折已缮发在途。叶提督奉恩旨后,平壤战事方殷,未遑奏谢:今既溃退,又有宋帮办前去,原奉总统之命,似应奏请撤销。”注14

十月—日,朝命除依克唐阿一军外,所有北洋派赴朝鲜各军及奉省派往东边各营,均归宋庆节制。二日,又有谕旨撤销叶志超总统之职,“以一事权”。注15十月八日,宋庆抵凤凰城。然后,又率同宋得胜四营赴九连城,于十一日到达九连城。与此同时,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也奉速至九连城筹防之旨,于十三日率靖边军马步十三营抵达。于是,宋庆和依克唐阿成为守卫鸭绿江防线的两位最高将领。

宋庆(一八二O——一九O二年),字祝三,山东蓬莱县泊子宋家庄人。自幼家贫,无以为生,闻同乡宫国勋在安徽毫州任知州,便投奔为奴。宫见其颇有壮志,命统带练勇。积功至总兵,赏穿黄马褂。后授提督,加尚书衔。宋庆驻守旅顺十二年,共筑炮台九座,为巩固渤海海防,训练士卒,修建工事,竭尽心力,当时被称为“诸军之冠”。注16他奉命赴九连城督师之时,已是七十五岁的高龄,临行前对部属说:“此行若不能奏功,一死殉国而已。”注17并在奏谢委任帮办北洋军务折中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