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甲午战争史 >

第22部分

甲午战争史-第22部分

小说: 甲午战争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17 《寄叶总统》,《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7卷,第7页。

注18 誉田甚八:《日清战争讲授录》,附录,第2122页。

注19 《叶志超致周馥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上),第107页。

注20 《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480),第18卷,第12页。

注21 《军机处电寄李鸿章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500),第18卷。

注22 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中译本,第105页。

注23 《直隶总督李鸿章平壤诸军退至安州情形并自请严议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649),第20卷,第3132页。

注24 《军机处寄北洋大臣李鸿章上谕》,《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650),第20卷,第32页。

注25 《清史稿》,列传249,《叶志超传》。按:叶志超于1900年出狱,次年病死。

注26 《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年十二月,第225227页。 
 
 
 
 

 

 

 

 
  
 
 

 

 



 第二节 黄海海战  

 
 
一 北洋舰队护航大东沟

九月十七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

先是当各路日军渐逼平壤之际,叶志超以兵力不敷,后路空虚,屡次电请益师。九月七日,叶电李鸿章:“接各营探弁自阳德报称,现到日兵三千余名,尚有多兵续向平壤进发。阳德、安州、平壤势如犄角,安州为平壤后路,现仅马步六营,殊嫌太单。”注1若安州一失,将会切断平壤清军的后路,李鸿章不能不予以重视。于是,他

一面告诫叶志超“仍督同各军镇静严守,勿涉张皇”注2,一面决定调刘盛休率铭军填防平壤后路。八日,李鸿章给驻守金州的刘盛休发出电令:“平壤日兵三路渐逼,后路空虚,续调之兵皆远不济急。叶提督屡电,后路安州距平百七十里,最为紧要,现仅卫、左、马、丰等马步六营,殊嫌太单。似就近调铭军精锐四千人,乘船往安州一带扼要驻扎,既壮平壤声援,又断元山抄袭。务望迅速整备,五日内船到即行。当令丁提督海军大队护送前去。其守炮台兵不应动,各营仍留新募一哨守营。”注3九日,李鸿章命盛宣怀将此任务通知丁汝昌,以便做好护运铭军的准备。同时,为了避免铭军调离后金旅一带兵力过于单薄,又从山海关调总兵赵怀业率怀军五营到大连湾填扎。

十五日上午,丁汝昌率北洋舰队主力抵大连湾。舰队一面补充煤水,一面等待运兵船搭载陆兵及辎重。当天午夜,诸事已毕,丁汝昌不敢耽搁,当即下令起航。十六日凌晨一时,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大小舰艇十八艘,护送分乘新裕、图南、镇东、利运、海定五艘运兵船的铭军十营四千人注4,向大东沟进发。北洋舰队的十二艘主要舰只情况见下表:(表略)

另外六艘舰蜒为炮舰镇南、镇中和鱼雷艇福龙、左一、右二、右三。十六日午间,北洋舰队护卫运兵船抵大东沟口外。由于港内水浅,并为了保证陆军安全登岸,丁汝昌令镇南、镇中两炮舰和四艘鱼雷艇护卫运兵船进口,平远、广丙两舰停泊口外担任警戒,定远、镇远、致远、靖远、来远、经远、济远、广甲、超勇、扬威十艘战舰

距口外十二海里下锚,以防止日舰袭击。当天下午,运兵船进口后溯流而上,至登陆地点陆续上岸。由于登陆地点离江口甚远,又辎重甚多,卸运费时,整整一个下午才有少半土兵上岸。于是,丁汝昌下令连夜渡兵卸船。直至次日早晨,十营铭军及炮械、马匹等全部登岸。这样,北洋舰队也就完成了此次护航的任务。

十七日上午八时,“主舰定远上挂出龙旗,准备返航。”注5九时许,丁汝昌传令进行“巳时操”。这是北洋舰队每天都要操练的一种舰队常操,主要是为了训练阵法:“时或操火险,时或操水险,时或作备攻状,时或作攻敌计,皆悬旗传之。”注6因为—上午的舰队常操多在巳时进行,故海军中习惯上称之为“巳时操”。据参加操练的洋员美人马吉芬记述:“是日,朝暾晖晖,轻风徐来。晨间,舰中服务一如住昔,自午前九钟起,各舰犹施行战斗操练一小时,炮手并复习射击不辍。……舰员中,水兵等尤为活泼,渴欲与敌决一快战,以雪广乙、高升之耻。土气旺盛,莫可名状。”注7约十点半钟,舰队常操结束。此时,北洋舰队广大将士尽管有欲战之心,但还没有料到这场震惊世界的海上鏖战即将发生。

当北洋舰队正在演习常操之际,日本联合舰队也正从海洋岛向东北方向航进,并在航进中进行操练。日本十二艘军舰的航行序列及各舰情况如下表:(表略)

上午十时二十三分,正在航行中的吉野发现东北方水平线上有黑烟一缕,但不能辨认是军舰还是商船,便一面向本队发出“东北方有船只”的信号,一面继续航进。

十一时许,北洋舰队也发现了日舰。原来,丁汝昌下令午饭后返航。按北洋舰队的秋季作息时间,上午十一时五十五分开午饭。此时,各舰伙夫正在准备午餐,了望兵突然发现西南方向海面上有黑烟簇簇,立即用信号报告。丁汝昌登上甲板,“遥见西南有烟东来,知是倭船”。注8他立即决定升火以待,“挂‘三七儿九’旗,命令各舰实弹,准备战斗”。注9于是,“备舰皆发战斗喇叭,音响彻乎全队。

瞬息之间,我队各舰烟筒皆吐出浓黑煤烟。其服务于舰内深处之轮机员兵,已将机室隔绝,施行强压通风,储蓄饱满之火力汽力,借为战斗行动之用。先是我由敌吐煤烟以见敌,今也我队各舰煤烟如是,敌队当亦明我队之所在,毫无疑焉。”注10

黄海大战爆发

确实如此。十一时三十分,吉野先发现黑烟两缕,随即可遥见三、四缕,遂确认为北洋舰队,当即发信号报告本队:“东北方发现三艘以上敌舰。”伊东佑亨见此信号,便立即传令:本队由三舰群阵改为单纵阵;西京丸和赤城移至本队左侧,作为非战斗行列。两支舰队逐步接近,这场海上鏖战终于发生了。

注释:

注1 《寄译署》,《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7卷,第6页。

注2 《复叶总统》,《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7卷,第6页。

注3 《寄金州铭军刘统领》,《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7卷,第7页。

注4 关于此次护运刘盛休铭军的营数和人数,记载不一,一说十二营6000人;—说八营4000人。据李鸿章致刘盛休电和盛宣怀致丁汝昌电,皆谓“4000人”。6000人说不能成立,可谓明矣。至于营数,盛宣怀致盛京将军裕禄电:“铭军十营,辎重甚多。”(《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上),第144页)李鸿章致总理衙门电:“查铭军十一营。”(《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7卷,第24页)现综合各种材料,知铭军实有兵力为十一营二哨4480人,而调走的是十营4000人,据盛宣怀致宋庆函:“旧章每营只400人,此次远征劲旅,请添足500人。”(《宋庆致盛宣怀函》,《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第190页)铭军平均每营人数为400人,是符合“每营400人的章程的。又刘盛休致李鸿章电:“卑军除留守大连湾炮台六哨,不过八营之谱。”(《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617),第20卷,第18页)这是以每营500人的满额计算。可见,八营说和十营说,是按不同的编制方法计,但都是有根据的。

注5 《来远舰水手陈学海口述》(1956年记录稿)。

注6 余思贻:《航海琐记》(又名《楼船日记》),上册。

注7 《马吉芬黄海海战述评》,《海事》第10卷,第3期,第37页。

注8 《丁汝昌关于黄海海战的报告》,见《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738),第21卷,第22页。

注9 《来远舰水手陈学海口述》(1956年记录稿)。

注10 《马吉芬黄海海战述评》,《海事》第10卷,第3期,第38页。 
 
 
 
 

 

 

 

 
  
 
 

 

 



 二 两军相接 海战的序幕  

 
 
通气管及通风筒咸置之舱内,窗户与防水门概为锁闭。凡有乘员惧就战斗部署,战斗喇叭余响未尽,而战斗准备业已整然。”注1可见,当时的土气是多么高涨!

此时,提督丁汝昌、右翼总兵刘步蟾及总教习德人汉纳根,都登上了旗舰定远号前方的飞桥,一面密切注视着日舰的动向,一面商讨对策。丁汝昌先向停泊在大东沟口外的十艘战舰传令,以定远、镇远为第一小队,致远、靖远为第二小队,来远、经远为第三小队;济远、广甲为第四小队;超勇、扬威为第五小队;排成犄角鱼贯小队阵注2,用每小时五海里的航速驶向敌舰,准备迎战。“各舰皆见旗舰定远揭扬‘立即起锚’之信号,无不竞相起锚,行动较之平昔更为敏捷。即老朽之超勇、扬威两舰起锚费时,因之落后,然亦疾驰,竟就配备。”注3在比往常更为暂短的时间内,犄角鱼贯小队阵即已排成。这种阵式是按小队编队,每队两舰,位于前者为队长,僚舰在其右后方的四十五度线上,相距四百码。每队的间距为五百三十三码。这时,“船应机声而搏跃,旗帜飘舞,黑烟蜿蜒”注4,直冲敌阵而去。

双方舰队越来越接近。日本军舰上用望远镜已经能够清楚地看到:中国军舰上“头上盘着发辫、两臂裸露而呈浅黑色的壮土,一伙一伙地伫立在大炮旁,正准备着这场你死我活的决战”。注5先是,当日舰发现北洋舰队之初,伊东祐亨即桂出第一个信号:“吃饭”。中午十二点零五分,伊东又传令备战,“在樯头升起舰队旗,命各舰就战斗位置”。注6并部署全舰队为单纵阵。于是,日舰第一游击队居前,本队六舰继后,西京丸、赤城二舰在本队左侧先后相随,直对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二舰驶来。伊东祐亨因见北洋舰队阵势严整,怕士兵临战畏惧,特别下令准许“随意吸烟,以安定心神”。注7

此时,北洋舰队已经能够辨清驶来的日舰共十二艘。丁汝昌见其来势凶猛,不可掉以轻心。为了发挥各舰舰首重炮的威力,他毅然下令改犄角鱼贯小队阵为犄角雁行小队阵。犄角雁行小队阵与夹缝雁行小队阵的排列顺序相同,其基本要求是:每一小队中,前舰为队长,其僚舰位于其右后四十五度线上,相距四百码;各小队之间距为一千二百码。同时,丁汝昌还向各舰管带发出以下训令:

“(一)舰型同一诸舰,须协同动作,互相援助;(二)始终以舰首向敌,借保持其位置而为基本战术;(三)诸舰务于可能的范围之内,随同旗舰运动之。”注8其中,第一条之“舰型同一诸舰”指姊妹舰而言。在北洋舰队的五个小队中,除第四小队的济远和广甲外,皆为舰型相同的姊妹舰。故此条实际上是要求每队两舰都要互相保持一定的距离,配合作战。第二条是犄角雁行小队阵或夹缝雁行小队阵的基本要求,其特点是“弥缝互承”注9,故或称之为“鳞次横阵”。注10这样,前后“皆可轰击敌船,不至为本军船只所蔽也”。注11但北洋舰队的重炮皆设于舰首,故提出“始终以舰首向敌”为基本战术,以发挥重炮的威力。第三条是强调全队集中,进行整体作战。

在此以前,丁汝昌曾“屡次传令,谆谆告诫,为倭人船炮皆快,我军必须整队攻击,万不可离,免被敌人所算”。注12此条要求各舰不能单独行动,必须随旗舰所向而进击敌舰。

变换阵形一开始,旗舰定远先以每小时七海里的航速前进,其余各舰也都以同一航速继之。但是,由于后续诸舰不是作直线运动,而是作斜线甚至弧形运动,故要达到所规定的位置,则在同一时间内需要完成更大的航程。本来,变阵就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当时情况紧急,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须率先接敌,而又不能减速以待后继诸舰,这样,完成变阵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对此,参加这次海战的《冤海述闻》作者写道:“我军阵势初本犄角鱼贯,至列队 时复令作犄角雁行。丁提督乘定远铁舰为督船,并镇远铁舰居中,致远、靖远为第二队,经远、来远为第三队,济远、广甲为第四队,超勇、扬威为第五队,分怍左右翼,护督船而行。原议整队后,每一点钟行八里。是时,队未整,督船即行八里,以致在后四队之济远、广甲,五队之超勇、扬威,均赶不及。缘四船鱼贯在后,变作雁行傍队,以最后之船斜行至偏榜最远,故赶不及。”注13于是,整个舰队便形成窄长的“人”字形。据一些参战的老水手回忆,皆指出当时是以“人”字阵势迎战敌舰的。有的参战洋员也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