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科幻恐怖电子书 > 虚线的恶意 >

第30部分

虚线的恶意-第30部分

小说: 虚线的恶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我一直很喜欢你。”赤松的嘴唇颤抖,语带嘎咽的说。“你有崇高的自觉,知道必须牺牲自己做基石,为了现在的电视,自愿扮演坏人的角色……”
  赤松为了不让眼中蓄积的泪水流出来,拼命的眨着眼皮。最后泪水还是滑下脸颊,瑶子很想用指头替他拭去。
  “当某种东西要发生激烈变化时,需要那种可以猛力冲起水流的基石。你不逃避这个任务,令我深受吸引……没错,我一直喜欢你。今天我总算了解自己的心意了。”
  赤松微微笑了。      棒槌学堂·E书小组
  瑶子轻声说“谢谢”。“这是我最后的工作,一定要好好播出来噢。”
  瑶子将抱在怀里的录影带,抵在赤松穿着夏威夷衫的胸前。
  “我会努力的。”赤松用双手握紧录影带。
  “再见。”
  瑶子似乎有点眷恋年轻人的体温,但仍松了手。
  对于在走廊目送她离去的赤松,瑶子未再回顾,消失在楼梯口,走向剪接部门。
  她拿着从家里带来的行李,将寄物柜的钥匙搁在桌上,从这个机器日夜不休发出低鸣声的办公室,悄然无声的离去。 
  


第二十章




  铐在手上的手铐,闪闪发亮的反射着阳光。
  齐藤刑警带着瑶子,去下北泽的命案现场进行勘验工作。从酒吧出来的路上,瑶子把如何与麻生吵起来,用什么姿势把麻生推落暗渠,一一以长野为替身实际表演一番。
  禁止进入的黄布条外,过去曾是瑶子同事的新闻记者,以及也许是“事件检证”忠实观众的人群,围成了好几重人墙。
  控诉遭到报导侵害的邮政省官员被剪辑那则新闻的女剪接师杀害的消息,成为新闻界的大事件,传遍了大街小巷。
  掌镜拍摄瑶子挂着手铐模样的一排摄影记者,没有显出丝毫窥见自己共犯罪行的心虚。
  “请你试着用力推。”齐藤说。长野正站在暗渠的边缘。
  “可以吗?”
  在三米深的暗渠下,铺着救生垫。
  “请你用跟那时一样大的力气推。”
  瑶子使出浑身的力气,用双手去推体型与麻生相似的长野。长野的身体飞了起来,往后倒在救生垫上。虽然瑶子怀疑这种重现命案现场有什么意义,但她还是按照吩咐,将她确定麻生死掉转身逃走的过程,正确的回想出来。
  今年的梅雨似乎比往年早。警车上的收音机正在播报舒爽的初夏今天就要画下句点。
  瑶子将目光转向人群,白色的衣服白得刺眼。摄影机的机身也反射着阳光,所有的光线远远包围着自己。
  在那之中,有一粒红光。

  淳也在相隔多时后,用他自己的钥匙打开门。大概是出于一种淘气的心理,才将摄影机藏在餐具柜里吧。他算准母亲睡着后,再次进入屋内,连母亲的睡容也拍了下来。
  那一晚也是。       棒槌学堂·E书小组
  尾随着麻生的母亲。在小巷中遭到麻生痛骂的母亲。将麻生推落暗渠的母亲。逃走的母亲……淳也全都清楚的记录了下来。
  那一夜,瑶子打电话给前夫,希望跟淳也讲话,而淳也却表示他不想跟母亲说话。对淳也来说,那也是个充满冲击与恐惧的夜晚。就在他刚看完母亲的杀人行为后。
  他希望母亲去自首。出于这种哀切的恳求,才将最后一卷带子放在电视台的警卫室吧。
  赤松曾经对她说过偏执性妄想犯罪者的心理。
  对于自己无法掌握的对象产生渴望独占的欲念,乃是根植于这个人过去有被心爱的人拒绝或抛弃的经验。借着幻想与对方的关系,修正自己的过去,就等于是将以往未获满足的部分,全部加以满足……
  这不正是淳也的心情吗?
  从小生活在影像科技环绕的家庭,父母皆在电视圈工作。被影像魔力控制住的少年,对于从镜头中窥见的东西和荧幕所映出的东西,流露出会心的微笑,认为那才是自己掌握到的真相。即使是自己不想看的真相,他还是无法移开视线,无法停止继续录影。不管眼前发生了什么,还是继续记录的少年,心中有怎样激烈的痛苦呢?
  十岁的眼睛,现在也正透过镜头凝视着母亲。
  笼罩在淳也头上的人墙,突然开了一个缺口,阳光照在少年的面颊上,瑶子看到他脸上反射的东西。
  淳也正在哭。虽然泪水濡湿脸颊,他还是不肯让摄影机离开脸,从镜头中继续凝视着母亲。
  过去当瑶子用手指梳理他那头硬发时,幼小的淳也会将身子靠向母亲,要求母亲再用力一点,再多爱我一点。
  和儿子一起生活时的触感,宛如电流般在铐着手铐的手上复苏。如果能够被允许,她真想冲过去,紧紧抱住儿子。
  我无法爱儿子,儿子却给了我爱,用“天天看着母亲”的方式。
  “你是往这个方向逃走的吧?”      棒槌学堂·E书小组
  对于搜查员的询间,她回答“对,没错”。瑶子以正面对着淳也的摄影机。忠实的拍下我吧,瑶子祈求着。
  就让自己投身于淳也用想像力与勇气所拍摄的主观真相吧。
  瑶子肃然的在脑海中描绘着,被五百二十五根虚线细细切割,在儿子屋内的小电视上映出的自己。 
  


第二十一章




  “Nine to Ten”开始播出没多久,出现“事件检证”的标题后,镜头又回到摄影棚内的长坂主播。
  平日宏亮的声音,今天却变得低沉,长坂带着沉痛的表情面对摄影机的镜头。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切的感觉到,在镜头彼端有数千万人的目光。
  长坂开始说话。
  “接下来您将看到的,是两天前被逮捕的一位本节目的女性工作人员,在去警局自首前留下的最后一卷剪辑影片。我们希望能借着本节目,探讨她为什么会将一个来抗议受到报导侵害的男子送上死路,同时也不忘对我们新闻从业人员进行自我批判,继续我们的检证作业直到有个满意的答案为止。首先,我们要为您播出嫌犯的亲身告白。在决定是否该公开这卷录影带时,我们台里曾有激烈的争论,最后判断这卷带子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公益性,才决定播映出来。我们一边为去世的麻生公彦先生默哀,同时也希望大家能看看,嫌犯这卷并非替自己辩解,而是努力自我检证的告白。接下来,请看本周的‘事件检证’……”

  照片与偷窥录影带组成的影像,在瑶子自己的旁白下展开。
  既没有部分重叠或淡出淡入这些影像加工技巧,也没有音乐加强效果,影像只是淡淡的铺陈,瑶子用极力排除感情的语调开始说话:


  我恋爱、结婚,邀集亲友举行了小小的婚宴。很遗憾,这里也不能介绍来为我祝福的家人与同事。大家真的都很替我高兴。
  我生了一个男孩。抱着婴儿的我露出圆润满足的笑容,简直令现在的我无法想像。只有这张婴儿的脸,我不想打上马赛克。长得跟我很像吧。
  在儿子即将满三岁时,我离了婚,重新回到职场。这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丈夫曾经骂我,你这样也配做母亲吗?
  连孩子都舍得抛弃,我究竟得到了什么呢?
  现在您所看到的画面,是某人偷拍我的日常生活。我就像这样骑着脚踏车出门上班。我家距离公司只有十分钟的路程。我在途中的便利商店买午餐,天气好时,就像这样一个人在附近的公园吃午餐。
  我单独住在都营住宅区。我想早点喝醉,所以洗完澡就开始喝啤酒,看起来似乎不太好喝。
  这是我的睡容。虽然睡着了,我还是皱着眉头。不知道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
  这就是我悲惨的生活。
  麻生先生曾经对我说,你自己的眼睛根本什么也不看,只是往返于住家和办公室之间,把别人拍来的影像剪剪贴贴而已。你曾经用自己的眼睛看过什么吗?
  我认为他说得对极了。
  有一天,一个自称名叫春名诚一的男子,交给我一卷录影带。那是之前各位已经在“事件检证”看过的影片。
  实际上什么也没看到的我,坚信尾随吉村律师的这名灰衣男子,和刚刚接受完侦讯走出警局,浮现爽朗笑容的麻生公彦,两者是同一个人。
  春名诚一的底细,以及他为什么要假扮邮政省官员,我相信这些疑点迟早会被查明。
  然而,我是这么想的。      棒槌学堂·E书小组
  极力称赞我剪辑的影片所拥有的力量,驱使我去剪辑那卷带子的春名,或许就是我自身的暗影……
  在我所驯养的无底暗冥中,伸来了一根触手,那就是春名这个男人。
  但是春名诚一并非我杜撰的人物,而是确有其人。
  麻生先生没有任何罪过,却被恐惧心擅自膨胀的我夺去了生命。
  他执拗的要求我为轻率的剪辑那则报导道歉,这是事实。然而,他并没有对我做出更进一步的报复。一切全是我的误解。偷拍我私生活的人,并不是麻生先生。
  我将麻生先生约到日比谷公园,用这么可怕的表情,提出各种我所能想到的疑问。我们两人实际上说了些什么,在此我不能介绍。如果可以,我希望当作我跟麻生先生之间永远的秘密,但我恐怕迟早还是必须说出来吧。
  我跟踪麻生先生,也潜入他家。这次轮到我来偷看他的真面目了,我疯狂的这么想。
  差点被回来的麻生先生发现,我陷入慌乱,慌张的从后门飞奔出来。现在看起来,样子实在很滑稽。
  不只是五个w和一个H,还需要两个F,这是过去我所学到的。for whom和for what。为谁报导,为何报导。这两个字也可以转换成“想像力”与“勇气”,这是后来我从另一个人那里学到的。



  —(完)— 
  


作者的话




  念了三年“江户川乱步奖”这所学校,总算可以毕业了。
  第一年,我用自己过去未能拍成电影的剧本当作蓝本,心想既然在如今的日本电影界无法得见天日,那就在文字世界赋予它生命吧。或许是因为动机不够纯正,虽然晋入决选,却没有得到及格分数。
  第二年,我决心超越耸立在自己面前的“江户川乱步奖”这堵高墙,我也曾受到诱惑,试着迂回绕过这堵墙,成为娱乐小说作家,但还是改变主意,认清那不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写出的作品虽然自认为有血有肉,却在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的夹缝间,发生自我矛盾。
  第三年,现在社会上什么最令人害怕呢?我选择面对不是身为作家,而是身为一个生活者的主观感想。我选定了主题:影像对大众心理的操作。在电视前的我,经常受到影像制造者的牵引,走向别的方向。
  于是我恍然发现,操作电视机前观众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身为连续剧编剧家,我令观众又哭又笑,唤起他们的愤怒,我才是个专业的骗子。
  为了自戒与警惕,我写成了这篇小说。
  我终于得到及格分数,得以参加毕业典礼。
  谢谢大家。 
  


《虚线的恶意》——观察永远不会客观




  欧阳杼 / 文


  这本书是43届乱步奖得主。在豆瓣的评价中,我给了这部作品满分,不是因为推理,这部作品的推理成分相当弱,完全不必当成推理小说来读。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电视台这个行业的描述以及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绝对有发人深省的作用。
  
  “制度小说”的魅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社会的各项制度变得越来越烦琐,“隔行如隔山”,相互之间的了解变得越来越陌生。我们使用着自己行业的专业术语,用着专用软件,写着专门的论文。如果不小心进入到其他行业的工作环境中,陌生与无所适从的感觉会让自己以为是到了外星球。对着文科生说起贝塞尔函数和HFSS,保管听得一头雾水;而在理科生前说起细密画或者卡尔维诺,多数人也应该不知道。社会的发展颇像细胞的分化,相互之间的形态和作用变得彼此不同,也越来越不了解,缺乏能够在宏观上进行整体调控的能力。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人类会不会迷失在这种精工细作的繁复当中?
  文学就是社会的粘合剂。通过对各行各业制度的描述,让人们能够了解到其他行业的状态和生活。这类小说,我将其称为“制度小说”。这类小说通常都需要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本行业的基本常识和常规制度,而且着重于在本行业工作者的行为、思想和本行业少为人知的工作体验。这类小说目前已有很多,比如渡边淳一《美丽的白骨》、山崎丰子《白色巨塔》是描写医疗行业,《天使之刃》集中探究了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以及本书——《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