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贝布托传 作者:刘文山等 >

第48部分

贝布托传 作者:刘文山等-第48部分

小说: 贝布托传 作者:刘文山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策,贝·布托政府采取“追踪外交”,用“紧逼跟进,抵消影响”的方法,加紧做有关国家的工作。印度总理拉奥访美之后数日,巴基斯坦总统莱加里便以私人名义赴美活动;拉奥刚刚访问完俄罗斯,巴基斯坦也马上着手安排贝·布托总理访问莫斯科。

  贝·布托政府外交政策的特点是,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积极拓展外交半径,为巴基斯坦的发展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西亚和穆斯林国家是贝·布托政府安全战略的重要依托。

  冷战结束后,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关系有了大的改观,两国消除了直接对立,但昔日的积怨和现实的扑朔迷离一直阻碍着两国关系的发展。阿富汗在反对苏军入侵的十年抗战和推翻纳吉布拉政权的战斗中,形成了四派最为重要的武装力量。它们基本上分别由四个民族组成,代表各自的民族和集团的利益:希克马蒂亚尔为首的伊斯兰党以普什图族为主体;拉巴尼领导的伊斯兰协会基本上是塔吉克人的组织;杜斯塔拇指挥的乌孜别克民兵代表乌孜别克族的利益;马扎里控制的伊斯兰统一党则由哈扎拉族组成。

  1992年4月,纳吉布拉政权的崩溃导致出现国家权力真空。阿富汗各派游击队在失去共同敌人后,互相之间因民族、教派、政见各异而形成的固有分歧与利益冲突上升为主要矛盾。它们根据各自的实力,纷纷抢夺全国或地方政权。各党派为了本集团的利益,各党派领导人为了个人的权力欲望,展开了一场错综复杂、无休无止的内部武装冲突。为了能在首都喀布尔占据一块立足之地,各党派不断驱使成千上万的阿富汗人自相残杀。

  巴基斯坦密切关注着这个邻邦局势的发展,贝·布托政府对阿富汗的内乱忧心忡忡。由于阿富汗政府声称巴基斯坦支持其境内的好斗分子,使贝·布托深感恢复两国友好关系的困难。

  自1992年4月以来,阿富汗各派游击队之间的激烈冲突,使数十万阿富汗无辜平民流离失所,逃到巴基斯坦,沦为难民。原先就滞留在巴基斯坦的数百万阿富汗难民有家不能返,而大批新难民又蜂涌而至。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界一带,联合国救援机构分发给难民的黄色帐篷,形成了一条黄色的河流。

  1994年3月3日,贝·布托访问了白沙瓦的一座难民营,会见了背井离乡的阿富汗妇女和儿童。针对巴基斯坦中断对阿富汗提供食品供应问题,贝·布托说,巴基斯坦并没有限制向阿富汗提供食品供应,这种供应是由于某些阿富汗派别的“干涉”而中断的。巴基斯坦将继续照顾这些难民,“只要他们的祖国没有恢复和平”,他们就可以呆在这里。在访问了这座难民营后,贝·布托伤感地说:“阿富汗人民对这场混战早已厌倦”。她呼吁阿富汗各派停止战斗,一起坐下来制订一项分享权力的安排。

  1994年10月,巴基斯坦的一支由30辆卡车组成的车队,在前往中亚的途中被阿富汗坎大哈省的地方武装劫持。几天之后,阿富汗伊斯兰学生民兵组织“塔利班”首次亮相,成功地营救了这支车队。后来它又趁势消灭了当地的地方武装,并于11月控制了坎大哈全省。这支学生民兵的成员,主要是居住在位于巴基斯坦北部边境的阿富汗难民营并在伊斯兰学校就读的青年学生,其领袖为穆尔维·乌乌尔。从1995年1月下旬开始,伊斯兰学生民兵从南方根据地发起代号为“进军喀布尔”的战役,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发展成阿富汗最为强大的武装力量之一。

  一些西方分析家认为,伊斯兰学生民兵可能得到了巴基斯坦方面的大力援助。他们指出,由于希克马蒂亚尔既无力问鼎中央,又不肯同拉巴尼等派别握手言和,因而严重阻碍了巴基斯坦欲借道阿富汗同中亚穆斯林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计划,因而贝·布托政府放弃了对希克马蒂亚尔的支持转而支持学生武装。另外,“塔利班”最初见诸报端,正是在1994年9月巴基斯坦宣布它打算重新开辟通往中亚的古代贸易通道之后;而它采取的第一桩军事行动,就是解救被劫持的一支巴基斯坦车队。阿富汗的希克马蒂亚尔和拉巴尼也都这么认为。但贝·布托总理否认巴基斯坦向伊斯兰学生民兵提供了援助,重申巴基斯坦要在阿富汗各种党派的争斗中保持中立的立场。

  阿富汗学生民兵的迅速崛起,标志着长期陷入胶着状态的阿富汗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阿富汗何去何从,其前景是战是和,仍然扑朔迷离。联和国的和平计划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只要阿富汗没有恢复安宁,只要阿富汗各派武装力量各据一方,分鼎争夺,巴基斯坦就无法顺利开辟通向中亚的贸易通道,它同穆斯林各国的合作就将会受到很大限制。但是,如果贝·布托政府支持任何一派,都将会使局势更加恶化,造成巴基斯坦与阿富汗执政派别的严重对立,不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

  1995年3月中旬,阿富汗总统拉巴尼在参加中西亚地区十国经济合作组织首脑会议时宣称,巴基斯坦是新兴的阿富汗学生民兵的幕后支持者。

  3月18日,贝·布托总理对此予以驳斥。她否认巴基斯坦支持了阿富汗的任何一派,说自她1993年10月上任后,一直对阿富汗采取不干涉政策,巴基斯坦更没有支持阿富汗学生民兵武装。贝·布托还指责阿富汗领导人自从1980一1989年抗击苏军及其傀儡政权的战争结束以来,一直没能解决他们自己的内部分歧。她说,阿富汗领导人已经让阿富汗人民感到失望,阿富汗人民因他们的野心而受苦,这些领导人中没有一个得到全体阿富汗人的支持,而他们又不想分享权力,却把他们自己的问题归咎于其它国家。由此看来,巴基斯坦与阿富汗恢复正常关系尚需时日。

  贝·布托政府在波黑问题上也表现出强烈关注波黑穆斯林命运的立场,它一直在向波黑的穆斯林政府提供财政支援和声援,支持它同塞族和克族作战。

  1994年2月2日,贝·布托总理访问了处于战火中的萨拉热窝,特别呼吁国际社会拯救正在受苦受难的波黑妇女和儿童。贝·布托还呼吁国际社会保卫波黑,使之“免遭残酷的种族侵略之害”。

  贝·布托和土耳其总理奇莱尔在这一天共同呼吁波黑冲突各方尽快达成“公正的和平方案”,并敦促联合国秘书长对波黑塞族发动空袭,以促进达成和平方案。这位巴基斯坦女总理激昂地说:“为了早日达成政治解决方案,联合国秘书长要求对波黑塞族发动空袭,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在空袭问题上达不成一致意见,那就应该取消对波黑的武器禁运,让波黑人民能够进行自卫。”

  贝·布托政府把加强与中亚穆斯林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合作看得特别重要,认为这是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由巴基斯坦、土耳其、伊朗创建的“经济合作组织”已经将中亚各国全部吸收进来。该组织经常召开会议.商讨彼此间的经济合作,解决存在的问题,商讨共同发展、互相合作的对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巴基斯坦正力促将它建成一个更加有效的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以便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为了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与交流,1995年5月下旬,贝·布托总理亲自出访了乌兹别克斯坦。在访问中,贝·布托与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就双边合作、中亚地区局势等进行了讨论。双方签署了关于科技、贸易、旅游合作和避免双重征税等三项协定。两国政府还同意在毒品控制和反恐怖主义方面进行合作。

  贝·布托政府除了重视和加强与穆斯林国家在政治和经贸方面进行合作外,还积极主张穆斯林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合作。

  1995年3目,伊斯兰会议组织科技合作常务委员会在伊斯兰堡主办了为期5天的题为“21世纪伊斯兰政策”的科学问题研讨会。巴基斯坦总统莱加里出席开幕式并讲了话。他在发言中呼吁穆斯林国家集中力量制订科学和技术政策。莱加里说,大科学项目耗资甚巨,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投资得起。伊斯兰国家应该以欧洲核研究中心为样板建立一个科研中心。他说:“我们必须为穆斯林世界制订一个类似的战略。”这位总统认为,伊斯兰研究中心应将现代科学与宗教融为一体。穆斯林学者不应该盲目地全盘照搬西方学者提供的东西。莱加里说:“考虑到我们的知识产权,我们不应该再掉入这种陷井中。”他呼吁伊斯兰国家将主要力量用于教育和扫除文盲方面。

  巴基斯坦政府对自己所处的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十分重视,一直积极参与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各项活动,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95年5月3日,第八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首脑会议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包括巴基斯坦总统莱加里在内的南亚联盟七个成员国首脑与会,共商南亚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东道主印度总理拉奥在致开幕词时指出,目前全球经济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加强区域合作是促进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与会的各成员国首脑在讲话中也指出,包括南亚各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面临着外债负担重、贸易赤字大、商品价格高和新技术缺乏等困难,这些不利的因素严重影响着南亚地区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各国首脑决心采取措施进一步开放市场,调整关税,加速实现贸易优惠协定,扩大贸易,吸引更多的外资,并在科教、农业和信息交流等领域加强合作。

  5月4日,首脑会议闭幕。会议最后通过了《德里宣言》。与会各成员国领导人一致同意从1995年12月8日起,实施在达卡举行的第七届首脑会议上达成的南亚特惠贸易安排框架协议,开展地区自由贸易。

  《德里宣言》说,消除贫困是南亚各国所面临的首要任务。与会领导人决心积极行动起来,争取到2002年消除地区贫困。《宣言》指出,毒品走私和有组织的犯罪活动严重威胁着本地区安全。各国应该加强合作,严厉打击这些不法活动。《宣言》还呼吁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减少性别偏见,赋予妇女更大的权力。

  会议期间,各成员国首脑频繁接触,举行私下会谈,就一些双边问题进行磋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基斯坦总统莱加里5月4日与印度总理拉奥的会见。一段时期以来,印巴两国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关系一直比较紧张。在会谈中,莱加里和拉奥都强调,不能用军事手段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应该通过和平协商解决所有存在争议的问题,改善两国关系。

  与美国的关系一直是巴基斯坦对外政策的重点。从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巴基斯坦和美国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密。对美国来说,巴基斯坦不仅是南亚的一个重要国家,而且还是对付苏联南下印度洋扩张战略的一个重要盟友。而对巴基斯坦来说,由于与印度因克什米尔争端而发生战争,也需要与美国这样的大国结盟以保障自身的安全。所以,出于不同的战略利益考虑,巴美两国从50年代起正式结盟,先后签订了《美巴共同防务援助协定》和《美巴双边防御合作协定》。巴基斯坦开始接受美国提供的军事、经济援助。此后巴美关系一直比较紧密,虽几次出现波折,但总能和解。

  1979年年底,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后,巴基斯坦成为美国抵御苏联南下印度洋的“前线国家”,它在美国全球战略的棋盘中地位立即突出出来,巴美关系也随之升温。美国试图通过建立华盛顿—伊斯兰堡轴心同盟来抵御苏联的南下印度洋战略。

  1981年,里根政府同意向巴基斯坦提供为期6年(1981一1987年)的总额达32亿元的一揽子军事、经济援助计划。该计划完成后,又从1988年开始向巴基斯坦提供总价值40。2亿美元的第二期一揽子援助计划(1988—1993年),其中军事援助达17。4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开始向巴基斯坦出售最先进的F-16A型和B型战斗机,两批共售60架。这些飞机使巴基斯坦军事实力大大增强。1989年,巴基斯坦又向美国增加订购60架F—16战斗机,总价值14亿美元。巴基斯坦为其中的28架预付订金6。58亿美元。

  然而,随着苏军撤出阿富汗,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战略需要日益减少。而随着苏联解体,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冷战时代”急速退出了历史舞台,巴基斯坦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更是江河日下。失去了共同战略基础的巴美关系很快开始滑坡、并最终降到离冰冻状态只一步之遥的临界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