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立隋 >

第142部分

立隋-第142部分

小说: 立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李渊猛地坐起身子,然后眼神如刀,死死的盯着李建成,“你说什么?”

“爹,隋军假装围困恒山郡,暗地却是兵发井陉关,李神符战死,井陉关失守!”李建成再度重复。杨公卿在攻陷了井陉关之后,为了不让关口陷落的秘密暴露,所有的唐军尽皆处死,所以,李建成虽然知道,井陉关失守,可是对于内幕,却不是很清楚。

“丝!”李渊深深的吐了一口气,他早就想到,隋军因为其地理的限制,早晚必定攻打河东,所以他才派了淮安王李神通经营恒山郡,襄邑王李神符镇守井陉关,就是为了确保这条线路的万无一失,可是,最终还是失败了啊。

“那,淮安王怎样?”良久,李渊方才苦涩的问道。这个消息,还真是很突然啊。

“淮安王固守正定县,目前与隋将来整相持不下。”李建成道。

李渊心中稍安,恒山郡还在手中就好,只是,李神通凭借一郡之力,恐怕也不是隋军的对手啊,该怎么办?

“爹,孩子有一个想法,不知道爹以为如何?”李建成轻轻地道,眉头依旧轻轻的蹙着,这件事情他实在是没有多大的把握啊。

“建成,说说看!”李渊显然对李建成颇有信心。

“爹,我看不如这样……”李建成将心中的想法逐一说出,李渊听了,他也有些忐忑,那个人会同意吗?

“建成,这是个好想法,不妨一试,失败了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成功了,必然可以减轻淮安王的压力!”李渊终于下了决定。就像他当初只是有着鼓励群臣的态度,放手安兴贵的事情一样,兵不血刃的获得了凉州。

“是,爹!”李建成躬身。

这时,门外传来内侍尖利的声音,道:“陛下,平阳公主求见。”

李渊和李建成均是愕然,不明白这个时候,平阳公主来此做甚?

“传!”李渊最先开口,然后缓缓的坐回了软榻。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不一会,一个长相颇为俊俏的女子出现在两人的面前。

李建成不觉愕然,就是李渊也张大了嘴,再度从软榻上跳了起来,道:“平阳,你这是怎么了,何故作此打扮?”

眼眸中,平阳公主李采玉,身着戎装,正站在两人的面前,说不出的英姿飒爽。

“爹,儿臣听说井陉关有事,如今国事艰难,儿臣愿领兵出征!”李采玉的声音清脆,美目神色坚定,似乎已经思虑良久,方才做的这个决定。

“胡闹,你是朕的女儿,大唐的公主,千金之躯,岂能冒险?更何况,我大唐众多男儿,岂能让你一个女子上阵杀敌?”李渊叱喝,正准备让李采玉退下。

“爹,平阳虽为女儿身,可是古有妇好,爹爹何故瞧不起女儿身?当初,爹从太原起兵,据河东,进关中,我与夫君解散家财,招募、联络关中义军,不过短短数月,就聚兵十余万,除大兴之外,尽夺周遭之地,父皇进军如此快速,女儿也有微薄功劳,现在大哥正辅助父皇处理政务,二哥率军与刘武周对峙,皆在为国出力。我李采玉,堂堂大唐公主,难道就这样坐享富贵?现我大唐处于四面危机之时,河北乘势攻取井陉关,意图打开河东大门,爹岂可束手就擒?女儿愿率本部家将,与夫君一起,前往上党郡,指挥李安的军队,等到二哥打败了刘武周,女儿再夺取苇泽关,将河北兵马挡在关外,力保河东不失!”

听了平阳公主李采玉的这一番话,娓娓道来,李渊不由再度瞧了瞧李采玉,心中却有另一番心思,可惜啊,若是男儿身,恐怕他建立的功勋,不仅如此吧。

“爹,三妹说的对,不如就让三妹试一试吧!”李建成在一旁说道。这个时候,还是李家人相对的让人安心啊。

李采玉用感激的眼神看了一眼大哥,微微点头,然后道:“爹,女儿一定不负圣望!”

“好,好,好!”李渊听了平阳充满信心的话,不由点头,很是欣慰的大笑。声音向外传去,被寒风带向了远方。

漠北,在这个时候,又是大雪纷飞的日子,大雪已经下了好几天了,看这个样子,似乎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突厥牙帐。

阿史那咄苾的帐中,牛羊粪燃烧的正旺,将整个大帐烘的很是温暖,在这样的时候,喝点小酒,吃着滚热的牛羊肉,还真是一种享受啊。

赵德言坐在下首,对于这种食物,他有些反胃,不过,在突厥已经呆了大半年了,他也渐渐的习惯了。当初,突厥南下,他被阿史那咄苾俘虏,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阿史那咄苾,效命于他。

他知道阿史那咄苾为何这般的郁郁。年中的时候,突厥大军南下,阿史那咄苾得罗艺的支持,进兵河北。后来,处罗可汗受到李唐的好处,遂退回大漠,可是,阿史那咄苾却不听号令,并且损失惨重。虽然阿史那咄苾本部落人多势众,并未伤其筋骨,可是,在处罗可汗那里,却不好说啊。

为此,处罗可汗将其重折五十皮鞭,同时收了他的一万多匹牛羊,五千战马,使得阿史那咄苾雪上加霜。怎能不让阿史那咄苾愤恨?

“大王,臣有一良策,不知道大王可采纳否?”赵德言坐在毡子上,笑着道。

“哦?”阿史那咄苾知道赵德言又有什么诡计了,前番入侵河北,他正是靠着赵德言的诡计,化装成了中原百姓,然后另走他道,才躲过了隋军的追击,侥幸逃过一劫,很是狼狈的窜回了大漠。

“大王。”赵德言低声,在阿史那咄苾的耳边,说了一番话。

“这,当真?”阿史那咄苾有些不敢相信,那个人,怎么可能支持自己?

“大王,隋文帝在时,奉行的就是这种政策,无非就是分化拉拢,破坏突厥的团结。如今隋室衰败,那个人,想要振兴大隋,对突厥就要保持拉拢,尚或至少是中立。如果,大王向他称臣,并借助他的支持,一举拿下处罗可汗,并不是什么难事啊!”

“你是说……”阿史那咄苾有些不敢确定。

“可敦乃是大隋公主,只要那人首肯,可敦便会倾向大王,夺取大汉之位,易如反掌!”赵德言脸上露出微笑。

“可是,要本王向一个没落的大隋称臣,这……”阿史那咄苾狠狠地道。

“大王,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顿了一顿,赵德言喝了一口酒,暖了暖身子,然后续道:“那人若是英雄,自然会知道其中的利弊,当然了,大王只不过是做做样子,一旦大权在握,以突厥的强大,还在乎只有河北一地的隋帝吗?”

“如此,可行?”阿史那咄苾的目光凝成一团,看着赵德言。

“可行!”赵德言斩钉截铁。

纷乱之章第一百零一章冬日的决定(二)

更新时间:2012…2…162:26:18本章字数:5236

隋中兴一年十一月。

清河。

屋内,一片温暖,在这个时代,杨浩造出的火炉,的确是个好东西,炉火燃起,整个屋子都变暖了许多,比起往昔的火盆暖和多了,就连萧太后都赞不绝口。

黄昏时候,杨浩正领着崔珺然、宇文漪、窦红线几人,围在火炉前,看着火炉上的小锅,冒着热气,香气四散。

这个时代,虽然也有不少的吃食,而且还不错,可是杨浩吃的并不习惯。后来,他发明了一种吃法,类似于吃火锅,一下子将几个大小老婆的嘴给馋住了。虽然这个时候,没有辣椒,可是芥末这玩意,还是有的。

芥末这玩意,在中原很是常见,周朝时就作为宫廷食用,不过那时候都被当作一种自然药草,因为他可以解毒,当然,还有一股辛辣的味道。杨浩得知有了这种玩意之后,喜好吃辣的他,立刻生出了吃火锅的念头。虽然味道并不能和后世相比,可是聊胜于无,尚可解馋。

看着性格最是活泼的窦红线吃的一脸通红,杨浩微微一笑。

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快要三年了。他从最初的那个很容易相信别人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已经会察言观色的男子。家里,有着三个互相爱慕,对自己很好的的妻子,不管是有着报恩还是真正的爱慕,尚或是最初的政治原因,杨浩爱她们。如果,他没有意外的穿越,他可能还是那个有些傻乎乎的男子吧。可是来到了这里,成为了大隋末代的一个亲王,他无时无刻,不为生存而考虑。

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抱负,有多好的想法,可是他必须要活下去,才有机会将目标实现啊。从最初的一个受到盗贼威胁的清河郡,慢慢的发展,成为今天,拥有了河北数郡的皇帝,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是,比起以前,终究是好了许多了。

鼓励经商;兴办州县学;改良种子,提高粮食产量;甚至于,重新修建了因为多年战乱而被损坏、荒废的驰道、水路,每一件事,都是为民的好事。

尤其是修建驰道、水路,更是重中之重,不能急,否则就有可能出现隋明帝的情况。以前,杨浩在未转世前,以为杨广是个暴君,没有做过什么好事,毕竟,史书上的件件桩桩,都记录了杨广的坏事啊,幽父欺母,杀兄害弟,据说还为了讨宣华夫人的欢心,还兴建了大运河,就是为了方便去江南游玩。

可是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他才明白,杨广虽然顽固自大,不听人劝,可是也没有史书中的那般不堪。

长长的一声叹息,历史,本身就是一个让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夫人,你们都多吃一点!”杨浩笑着,夹了一筷子崔珺然最喜欢吃的菜,放到她的碗中。所有的宫女都已经退下,只剩下四个人,气氛倒也其乐融融。

窦红线嘻嘻一笑,一嘟嘴,道:“偏心!”

杨浩无奈,为窦红线夹菜,看见宇文漪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嘿嘿一笑,道:“漪儿你也多吃一些。”

杨浩的话音未落,只见崔珺然忽然站了起来,捂着嘴,一溜烟的跑了。

“崔姐姐这是怎么了?”窦红线不明所以,奇怪的问道。

“嘿嘿,有人做事太勤快了!”宇文漪脸色微微一红,还是笑着解释。

“做事,太勤快?”窦红线放下筷子,还是有些疑惑。

杨浩却是已经听明白了,老脸一红,站起身来,向崔珺然的所在奔去,见她仍在那里呕吐不已,伸出手去,轻轻的拍着她的背。

崔珺然吐的差不多了,宇文漪却是端了温水过来,道:“崔姐姐,喝点温水,漱漱口吧!”

崔珺然漱完口,这才道:“谢谢你!”

杨浩看着她们关系很好的模样,心中也颇为安慰,有时候,他也和平常的男子一样,渴望有幸福的爱情,虽说作为皇帝,有很多因素夹杂在其中,不过目前看来,这三姐妹,关系还是很好的。自然,作为一个皇帝,或许以后,他还会有其他的嫔妃,可是,他还是希望她们能后和睦相处。

可能吗?或许吧。

吃完晚饭,杨浩到了书房,他准备再看点奏章。以前,他以为做皇帝还是蛮威风的,可是,他才发现,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轻松,尤其是要做一个励志图新的皇帝,更有很多事情,等着自己的决策,并不能等。

书桌前,杨浩的手中拿着一支毛笔,不时将毛笔蘸上墨汁,然后在奏章上批注画圈,将那些重要的地方记录下来,或是提出更好的见解。

这些都是经过魏征查阅过的奏章,毕竟,这么多的事情,杨浩不可能事无巨细,当然要经过各部的大臣审阅,然后将其中重要的奏章以及他们无法处理的奏章递达上来,当然,其中还有一部分是需要签名盖章的卷宗,不过这部分的卷宗因为有各部大臣的意见,杨浩的批阅会更快一些。

一个时辰后,杨浩跟前的奏章已经变得薄薄的一层了。

杨浩现在每日的生活颇为固定,每天早上,他都会进行一个时辰的锻炼,他的小无相神功已经略有小成,如今虽然有了不少良臣,并不需要他亲自上战场,可是武艺不能荒废,以武立国,以文治国,这个方针不会变,至于细节,一人智短,他杨浩需要许多良臣的帮忙。

晨练结束之后,辰时时分,杨浩就在由府衙改建而成的议事大厅商议军机要事,各大臣禀告要事,将事情拿出来讨论,一人智短,多人智长。多余的时间,有时候,杨浩就与魏征等一些心腹大臣商议事情的细节,在杨浩的心中,那就是务必要将事情做的尽量的完美。

中午,午睡过后,杨浩或是带着亲卫,去清河县外看看民生,或是陪陪几位夫人。当然,更多的时候,他在阅读兵书以及史书,古人说,以史为鉴,他杨浩若要中兴大隋,就要励精图治。不管是作秀还是其他,总之是要严于律己,不荒废朝政,听取各位良臣的真知灼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将大隋这个破旧的战车,重新驶回正轨。

而晚上,杨浩也会拿出不少的时间,批阅一些紧急的奏折。

也已经有些深了,杨浩将手中的最后一个奏折合上,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