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穿越晨光里 >

第204部分

穿越晨光里-第204部分

小说: 穿越晨光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到过了几日,休沐到了,二郎他们从府学里回来,吃过了饭邹正达邹正业把几个儿子和儿妇们叫在一起,却唯独没有叫邹晨。

“今日叫你们来,是有件事情要和你们说说!”邹正达便说道,“这事,便是以后咱们这个家,该怎样分。”邹正达和柳氏交换了一下眼神,柳氏点了点头。

钱,谁不喜欢?可是为了钱失了兄弟情分,那还不如没有钱。俩人商量了一下,决定趁早把分家的事给提出来,以免得家里几个孩子为了钱财上的事情生气。

二房的出路,不在于那些银子,而是二郎和六郎能否金榜提名。只有他们做了官,这才是正经出路。人都是有私心的,邹正达和柳氏也不愿意将来自己的子孙后代只能世世代代依附在三房身上,只有孩子们有了对等的地位,二房和三房才是永远的亲人。否则,等过了几代之后,二房便只能为三房打理家业,便如同大郎和三郎一样。

几个孩子听到说分家这事,纷纷疑惑了起来,七嘴八舌的问这是为什么,却被两个父亲呵斥了一番,便正襟危坐,肃容听父亲说话。只有小七的眼睛骨溜溜转转,目光在乌倩和李锦绣身上流连了一会。

“咱家,以前是啥样,现在是啥样,你们都是知道的。咱家是因为甚原因变成了现在这样,你们也都是知道的。所以呢,我们早就商量好了,将来这家业,有一半是属于小晨的嫁妆,剩下的你们兄弟几个才可以平分。”邹正达这一番话说完,几个孩子都点头表示同意,只有乌倩瞬间愣了一下,显然这消息极其令她意外,李锦绣则是无所谓的低下头。

因为这事关邹晨,所以邹正业和黄丽娘没有说话,只做了一个听客。

“阿爹,怎么突然说起这事了?不是早就说过了吗?这家业一半是小妹的,剩下的才是我们兄弟,早就知道了啊。”二郎疑惑的问道。

邹正达听到儿子这样说,欣慰的笑笑:“我这不是想着,小六和小七慢慢长大了,也该知道知道这事,所以就找机会和你们说说。”

四郎则是向李锦绣投去一个询问的目光,李锦绣轻轻摇摇头,示意这事和自己无关。

邹正达又道:“你们小妹为了你们,小小年纪便知道操持着养家,若不是她,岂会有咱们家现在的光景。说不得你们现在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田里耕种呢。你们几个好好的用功,将来给我们考个三甲过来,这才是真正的报答我们。”

二郎兄弟几个听了这话,急忙点头称是,邹正达和柳氏这才欣慰的把心放回了肚子里。

过了一会,一家人便满怀心事的各回了各院。乌倩一边给二郎铺床一边在脑子里不停的思考今天阿翁说的这番,二郎连叫了她好几声,她只是随口答应了一下。

二郎便问道:“娘子,你今天这是怎么了?从我一回来你就魂不守舍的?”

乌倩这才反应过来,啊了一声道:“没什么。我是在想我兄弟的事情。”乌倩没敢说是在想分家的事情,便撒了个谎。

“你兄弟怎么了?”二郎脱了外面的衣裳,只着中衣坐在榻边洗脚。

乌倩蹲下身子。撩起水替他洗脚,“我兄弟在族学里学了几年,我看他也没有甚大的能耐,想让他跟着帐房学习管帐。将来也好支撑门户,你看怎么样?”

二郎笑道:“这倒是一个好法子。若是学会了管帐,以后不论是给自己管还是去做别人家的帐房都是有好出路的。”

乌倩拿起一块布将二郎的脚干净,道:“倒是和我想一块了,我也是这么想的,只是,……”说到这里住嘴不说了。二郎看了一眼浑家,见她露出为难之色,连问了几遍。乌倩才说道,“前几日,我倒是和小妹提了提,可是小妹说让有孝自己去应试。”

“怎么了?这不是很正常吗?”二郎站了起来,将油灯移到了床榻边高几上。然后拿了一本书歪在榻旁,就着油灯看书。

“二郎。有孝是我亲弟弟,他若是去考试岂不是让人笑话吗?”乌倩气鼓鼓的看着丈夫。

二郎笑了一下,把书小心的放在高几。伸出手将乌倩揽在怀里,低语道:“你个小傻瓜,原来是为了这事?”说着在她耳朵上咬了一口。

“家里的规矩都是事先定好的,若是为了你弟弟去打破,那还不如当初不去定。小妹想必也是基于这个考虑才这么说的!再说了,你是我的浑家,你说你整天想着你弟弟的事,你可对得起我?我可是难得回来啊?”说完了后轻捏了一下她的鼻子。

乌倩啐了他一口,倚在他的怀里,将手伸进衣裳里轻轻抚摸他的肌肤,“你这一去都是半个月不回来,我一个人在家里着实无趣。”

“小傻子,苦也就是苦这几年,哪个秀才不是这么苦过来的?不在府学里读书,根本就没有资格去参加科举。等到我金榜题名,你的好日子不就来了吗?”二郎说完这话一翻身将浑家压在了身下。

乌倩刚刚提了一个话头,便被二郎给堵在了嘴里,加之夫妻又是半个月没见了,眼见得二郎这样便也动了情,一时之间,屋子里再也没有了说话声音……

四郎和李锦绣回到蛙鸣院里,刚进了屋便把李锦绣给抱在了怀里,一番亲热之后才想起问今天的事情。

“这几天家里是怎么了?”二郎躺在床上问道。

李锦绣躺在他的怀里,悄声道:“这几日二嫂有些不对劲,二婶敲打了她好几次,……”便把这几日发生的事情和四郎说了一番。

四郎听了之后呵呵直笑,“兄弟们各个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心思,只是这事你不许掺和进去。”

李锦绣打了四郎一拳,嗔道:“我掺和甚?小晨一年给我的红利就够我花的了,再加上家里给的月例银子,我有吃有喝的,才不去掺和这事呢。再说了,不管是谁主持分家,将来也不会少了我的那一份,我才不去操这个心呢。”

“咱们这个家,等到小七成亲之后,肯定要分家。二哥也是知道这事,他断不会容乌倩胡闹,你呀,安生在家里给我呆着,别给我惹事。”

李锦绣听了这话不依不饶,“我给你惹什么事了?你这样编排我?”

四郎一把拉住她的手,嘻嘻笑道:“怎么没惹事,你说这都多少回了,也不见你给我生个儿子出来,你不是惹事是什么?”

李锦绣听到这话,羞得红了脸,脑子却闪过母亲说过的话,劝她年纪太小不要过早生孩子,所以教了她一套避孕的办法,确实有效果,到现在一直都没有怀孕。

四郎看到她红了脸,又来了兴致,紧紧的将她抱在了怀里……

正文 第二百六十五章 海上丝绸之路

亲,你淘了没?伦家败了好多吃的,吃货一枚啊!我是有多爱吃啊?感谢月夜紫灵儿同学的多次打赏。

公孙璐从京城回来了。随着他的归来,朝廷每年春秋两季税收也拉开了帷幕。

每年开封府等七十个州的夏税五月十五日起纳,七月三十日毕;秋税自九月一日起纳,十二月十五日毕。一般情况下,各个州县征收的各项税款,会在每年四月便开始强征,一直收到七月才勉强收完。然而近几年陈州的税一向好收,只需要将税单往各乡一送,过一段时日胥吏们便可以下乡一次收齐,所以这几年历任的知州们从来就没有为收两税而犯过愁。

随着陈州府境内民众生活水平提高,胥吏们下乡收税也好过了许多。以往每次下乡均要里正户长或者乡书手陪同,挨打挨骂虽然是没有的,可是冷言冷语却是听得多了,而且又是抓人又是毁人房屋的,积了巨大的民愤,所以胥吏们不在税收之时根本不敢下乡。

假如说有人告某个乡的乡民偷牛扒田,让胥吏们下乡抓人,都跟要了他们命似的。往往都是带着几十个兵丁,武器齐全,趁着夜色偷偷的去抓,只要是胥吏们被抓到了,打伤都是轻的,重则打死,知州和县令们为了平民愤,根本就不审理民打死吏的官司,直接给胥吏家十几贯烧埋费罢了。

而现在只需要带着几个税官,连兵丁都不带,驾着几辆车子往户长家里一停,不出几日,陆续便可以交齐了,既省力又省心。

惹得临近几个州县纷纷羡慕陈州的胥吏清闲,后悔怎么爹娘没有把自己生到陈州境内。

这些乡子的税。就数邹家庄和黄家坪的最好收,每次胥吏还未到,税收早已经准备好,就等着他们派车过去拉。庄子里又备下了好酒好菜,胥吏们混了几天吃喝之后,抹干净嘴便可以拍屁股走人。黄家坪的,总是会一人送一点小东西,或是弹珠或是玻璃佩饰,拿去宛丘卖了多少也能换几十贯钱,到时兄弟们一分也都能给家里扯几件衣裳穿穿。

而邹家庄的税那些胥吏们更是抢着去收。因为等到他们走时总是一人得一匹下等棉布,虽然是下等的,不过是错支漏纱。染了色做了衣裳哪里能看出来。再加上户长和乡书手态度谦和,好酒好菜的供着,所以往这两个庄子收税每次都是要抓阉,抓到的人欢呼雀跃,没抓到的则是唉声叹气。

其实在邹晨来看。每年交的夏秋二税,实在是非常的少。只要不交支移税,老百姓便可以很轻松的将税给交上。

谷税一亩地才收一石粮食,而且可以用绢抵,再加上身丁税、物产税、帛税、杂变税,这些全加起来也没有后世人交的税多。所以她总是劝着家里人。既是来收税,不如早早的把税备齐了,胥吏们安心咱们省心。以后若是有什么事需要胥吏们帮忙也能使得动他们。

这些年,凡是加入邹家庄农会的,产量都是连年翻了几番。往年一亩地两石半粮食已经是顶了尖,现在打三石粮食都会被人嘲笑是个不会种田的。基本上每个农田里,都可以看到间作套种的身影。现在大农会琢磨出一整套的蒜、菠菜、西瓜、秫秸、绿豆的套种技术,整套种下来之后。菜田和农田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不仅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产量也相应的提高。

再加上现在大凡是庄子里有林子的,便跟着邹家一起学蘑菇大棚的种植技术,蘑菇大棚盖在林子边上,依靠着林子上方的树叶遮挡着强烈的阳光,林子里面种植着药材或是黄豆绿豆,将所有的土地都大面积的进行利用。

现在好多富家翁流行买林地,林地买回之后,从大农会请一个经年的种药材技术员过去指导一番,虽然要价甚高,需要五十贯,可是药材技术员非常负责任,根据这个林地的光照和林子疏密程度为他们挑选合适的药材,等到林子的药材丰收之后,收益是绝对超过五十贯的。

邹家庄的人是最忙碌的,老年妇人们整天呆在家里做家务,年轻的媳妇们都在棉织厂里劳动,心灵手巧的都在羊毛作坊里,男人们不是在田里劳动就是在白糖作坊里做工,家家户户只剩下了一些小孩子整天满世界的顽耍和吵闹。

于是邹晨提议,不如庄子里出钱,设立一个幼稚园,招收那些两岁以上的幼儿。请了数个三十岁以上的妇人照顾孩子们,每天早上送过去,到晚上才接回来,中午管一顿饭。结果这个提议一通过,凡是家里有孩子的都要求往幼稚园里送。大家也都不是蠢人,送到了幼稚园之后自己就能腾出工夫去做其他的事情,哪怕就是编个席子还能挣十几文呢。而且管一顿饭,有免费饭可吃这上哪寻去啊?

最主要的是这是免费的,邹家庄所有的人都可以享受这个福利,费用是由几个作坊出的,说是为了解决工人们的后顾之忧。

于是邹家庄的老人羡慕的说,这些年轻人把老几辈没享过的福都给享了。

人们有了钱,还会在乎那些税收吗?所以那些胥吏们来时,庄民们便难得的露出了笑脸相迎,处的就跟一家似的。

这一次的税收,早就是交到了乡书手的家中,他给封存到了族里的仓库中,单等着胥吏们来拉。

乡书手邹珍是邹正文的父亲,和原里正邹玮是亲堂兄弟,同邹老爷子邹瑞乃是不出五服的堂兄弟,是以在邹家庄颇有威信。

此次来收税的乃是姓郑,在家中排行老大,因在知州府领了一个班头的职位,所以人称郑大班,和仇九关系较好。

他乐呵呵的看着库房里已经码好的布匹和粮食茶叶,拱手道:“某这次领了邹家庄的差使,便知是极好完成的,果不其然,俺们人还未到,你们庄子里已经把税给收好了。”

“值当了甚?为国纳税,庶民当如此。”乡书手邹珍笑吟吟的人看着胥吏们清点库房。

郑大班竖起了大拇指,哈哈大笑。

邹晨这时,正在理事院中自己的办公室听公孙璐介绍在京城中的事情。

随着棉布大量的市场上出现,价格已经出现了开始走低的趋势。所以商会的成员对此非常的紧张,希望能够找到其他的办法以阻止棉布的降价,甚至为此他们开始要求各个棉织厂降低产量,可是哪怕如此棉布的价格还是落了下来。

所以经过商会的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