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穿越晨光里 >

第169部分

穿越晨光里-第169部分

小说: 穿越晨光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邹正达和邹正业的目光同时向邹晨望来,问道:“为啥?药材赚的比黄豆多啊!怎么不种?”

邹晨说道:“这一场雨后。肯定是粮食要涨价!我想了想,林子里除了能种黄豆其他的粮食也种不上。黄豆不喜欢太多的阳光,正好现在五月份还能开始种,而且黄豆的豆根有肥料,可以养护树木。咱们可以等到黄豆在九月份成熟的时候再种过冬的药材。”

看到他们还是没有明白,便又耐心的解释了一番,从黄豆的种植特征一直说到天气的变化对庄稼的影响,给俩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种植课。最后说的嘴发干,才把他们给教明白。

幸好自己经常看农书,要不然真的就说不明白了!邹晨看到他们弄明白了之后。长吐了一口气。

“那其他的水田啥时种黄穋稻?”邹正达听的入了神,看到小侄女讲完了急忙问道。

“这个要看天气,如果雨小了一点。到芒种时便可以种上黄穋稻。”邹晨说道,“至于那些旱田,可以种粟(小米)或者绿豆之类的……”

“还是看农书好啊!”邹正业感慨道。以前家里种田就是凭着老习惯,家里的老人以前种什么那小辈们肯定以后也是跟着种什么,从来没有看天气种庄稼的时候。

“是啊!”邹晨点点头。“那些学子们,官员们为了写农书,有的时候官都不当,他们图什么?不就是图了让天下的百姓都学会怎么种田?如果人人按老习惯去种地,那根本就不需要农书了。”

柳氏和黄丽娘在一旁也是听得入了神,直到屋子里传来小宝的哭泣声她们才醒转过来赶紧跑到楼上去给孩子换尿布去了。

等过了一会。二郎他们几个也是一身水淋淋的回来了。邹晨一人给他们递了一个汗巾,看到人都到家了就在厨房里打开炉子烧了一锅生姜水,一人喝了一碗袪寒气。

邹家的豌豆终于全部抢收成功了。其他的几个庄子有比他们晚一天,有晚半天的,但是不管怎么说,五个庄子多少都有了收成。其他的那些按着老习惯种小麦和占城稻的,几乎上可以算得上颗粒无收了。邹家庄的种植习惯。立刻引起了其他庄子的注意,他们打听到了邹家庄今年又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于是今年有好多庄子打算从现在起就跟着邹家庄去走,他们种什么就跟着也种。

一场一场的瓢泼大雨,不仅给邹家庄带来了麻烦,更给东京城带来了麻烦,水从京城安上门溢出,毁坏房屋数以万计,城中只得依靠木伐行人。仁宗急忙命令宰相等百官分别到各个城门组织抗洪抢险,与此同时,全国其它各地也屡有江河决口的消息传到京师,其中以河北路涝灾最为严重。仁宗一时焦头烂额,下令各地方官员及时组织人力物力抗洪救灾,安抚流亡百姓。

五月起,沙河从殷城(河南漯河)那里开始泛滥,殷城百姓死伤数千人,民房倒塌无数,幸存者无家可归。这时洪峰一路向下口涌去,到下口之时却是安然无恙的从河堤中咆哮而过,只是让下口的那些来不及撤走的商家和住户们提心吊胆了一下而已。

洪峰从下口再一路往下游而去,途经陈州境内几个县,均没有造成任何的人员伤亡。百姓们甚至站在河堤上成群结队的去看洪峰,老一辈们纷纷跪在地上向知州府方向磕头,感谢陈州的官员保护了他们的性命。百姓们为了感念知州在修堤防上面做出的贡献,以万人书的形式联名要求官家对陈州的官员进行嘉奖。

陈州的安然无恙和其他几个州县的惨状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那些台官和谏官们开始怦击其他的地方官员不做为,视百姓生命为儿戏。一时之间,朝堂上又开始吵了起来。

这时,文彥博接到了家书,除了按照邹家的办法种了豌豆的十倾有了七成的收入,其余的数百倾良田几乎上颗烂无收。文彥博将家书放到了一旁,然后又将五郎召了回来,仔细向他询问了邹家庄为何要种豌豆,种豌豆的依据是什么。当听完五郎的话之后,文彥博长叹一声,“某错了!”

等五郎走后,文彥博写了一份奏折。这份奏折里详细的写明了历朝历代以来各类农书的名称,以及各类农书现在推广力量不够,要求各州县加大推广力度。同时他将邹家庄正在搞的农会给详细的写了一番,并且将今年邹家庄根据天气进行种植的办法也给写了进去。

仁宗看了之后大喜,他突然想到这个不就是将精制白糖之法献给官府的那个邹家庄,这个农会竟也是他家牵头搞起来的,果真是奇思妙法不断,桩桩件件都是爱国之举。于是,仁宗将这份奏折广发天下,印在诋报之中以供人观看。

一时之间。邹家庄之名闻达于天下,各个州县都知道了这个庄子的大名。

文彥博见到仁宗欢喜,便趁机将邹家乞求他家的地毯永不做为官造这件事情给讲了一讲。仁宗这一段难得有高兴的事情。闻听此言之后,立刻下了明诏,赐名邹家的羊毛作坊聚永蚨为陈州毯,永不纳入官造。

陈州毯聚永蚨立刻名声大振,传遍了大江南北。下口那一间商铺每天都有南来北往的客商前来进货。邹晨被这些进货商催的也是焦头烂额,苦于人手不够,于是只得在邹家庄进行第三次的招工。

工人招到之后,只是进行了短暂的培训便安排到了工作岗位上,由于是杂役工,主要是进行换纱、运纱这样的工作。所以不需要进行太久的培训。相应的,她们的工资也是比较低的。

邹晨又进行了强制性的规定,凡是进织布厂和编织厂的。禁止佩戴首饰,每个人进厂之前必须穿戴好帽子口罩和工作服,若是发现有一项不戴好的扣除一百文,发现三次扣除当月工资,三次之后扣两月工资。

豌豆收割之后。邹家庄开始不停的有外庄的乡书手和户长进出,都是要求随着邹家庄一起种田的。他们眼见得自己庄子颗粒无收。可是邹家庄却是一连两年没在任何灾害中受到影响,所以个个都起了心思。

农夫们从来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只管种地,其他的根本就不去考虑。一直没有想过要看着农书去种庄稼,更没有想过要按照天气去种合适的物种。

这时邹晨趁着在一起吃晚饭的时候提议,不如咱们成立真正的农会。农会就和商会的性质一样,每个庄子可以进五个人,这五个人平时在农会里学习,然后回到庄子里再把学到的东西教给村民们。只要是加入农会的平时互相帮助,有了事情可以通过内部协调。种植经验也不得藏私,要尽可能的把自己知道的告诉给别人,同时还要记录下来。

邹正达和邹正业说了一句,这太麻烦了吧,然后便不说话了。如果是让他们捐点钱修路修桥,他们肯定愿意,可是这成立了大农会,那就是等于把自己庄子的种植经验教给了别人,心里着实是有些舍不得。这也不能怪他们,这是中国农民几千年来固有的思想,自家的好东西总是舍不得与别人分享。

邹晨又说道:“二伯和阿爹是直节郎,按理也是应该做些有益于乡里的事情。这次的农会咱家挑头,而且不仅要挑头还得捐一笔钱出来,多买些农书,然后还要请人把老庄稼把式的种植经验给写出来呢。”

邹晨便继续引诱道:“二伯,阿爹,这可是留芳千古的事情啊!你们要是不同意,将来等别人去做了可不要后悔。咱家在县志上留的有名,这成立大农会可比在县志上留名来的荣誉更大些,这可不是造福一方乡里的事情,而是造福整个陈州府的事情啊,说不定要在府志上留个名字呢。”

邹正达和邹正业的脸色便有些松动,如果让他们无私的把种植经验传给邹家庄的人,他们没二话,毕竟是一个族里,可要是传给别的庄子,确实是有些不大乐意。

“我们再想想!这可是大事,……”俩人说道。

涅面将军狄青,我能帮你的只有这么多!邹晨默默的说道。

ps:

大姨妈来了!快死了,我本身就是低血压,然后,今天差点晕倒,唉,贫血了。所以这几天的更新一直不稳定,但是会保持双更的,请大家原谅一下。等姨妈它老人家走了我的更新时间就固定了。下面推荐一本好友的新作,大家如果有书荒的去看下吧。 作者说,一世太短,想在书里多活几世。 不疯魔,不成活,顺则人,逆则仙。——《逆水求仙书号:2886827 作者:我的温柔碎满地

正文 第二百一十九章 美娘生子

芒种之后,邹家庄便开始在水田里种植黄穋稻,旱田中种植粟米,其他几庄闻风而动,纷纷随着邹家庄一起开始种植。

七月初一,邹家庄宣布成立大农会,凡进大农会者必须为本庄的户长或乡书手推荐之人,进会之时,本庄须得交十贯以做抵押。此事在陈州府引起轰动,共有二十三个村庄愿意进会。每庄交纳了十贯抵押金后,邹家宣布两位直节郎为会长和副会长,邹族长为理事,乡书手为副理事,黄老爷为挂名理事。其他的几个庄自己选出一名干事,另有专攻农技的农技员。

邹家又捐银五百两,在邹家庄住宅区外修建了一个农会大楼。一楼准备购置大量的农书,二楼用来学习,三楼是众理事办事之所。

农会被命名为陈州大农会,农会中所有村庄的当年种植必须由农会派出精于农事的农技员,经过实地考察以后进行辅导种植。若是由农会决策失误造成颗粒无收,将由农会进行赔偿。此公告一出,立刻在陈州再次引起轰动。欲进农会者不知凡几,然而统统被拒绝,要求他们明年经过考察后再进会。

七月初五,仁宗下了明诏,赐河北路因水灾死亡者一人五斗米,死者的妻儿父母赐三千文。

文彥博在朝堂上言道:邹家两位直节郎感念天恩,见河北路遭此大灾心中不忍,愿捐银一万两,以慰河北路水灾死亡者……

此议一出,天下的富家翁立刻通过各种渠道上疏,也要求向河北路捐钱捐银,共筹得善款一百八十多万贯。仁宗大喜,于是从內库中拿出絹二十万匹、銀十万兩,补到这笔善款之中一同送到河北州军之中。同时宣布。凡是水灾中受灾的民众都可以去官府贷麦苗。

朝堂中欧阳修在请求仁宗立赵宗实为储君之时,请求罢免狄青“……今三四年间,外虽未见过失,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且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乞且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青,亦為国家消未萌之患。……”上书几次,皆留中不出。

七月中旬。邹家开始在三十倾林地里套种秋大豆,龙路口千亩果园也同批开始套种。种植之前事先通知了农会中所有的村庄,于是这些村庄中有果园和林地的也跟着邹家一起套种秋大豆。

八月初三秋分之后。邹家开始在剩下的田亩中大量种植冬小麦,其他的几个庄子也紧跟着开始大量种植。

八月十四日,枢密使、护国节度使狄青被罢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头衔,判陈州。

邹晨拿着五郎传给自己的诋报。不由得长叹连连。五郎虽然是文彥博的徒孙,可到底人微言轻,并不能影响文彥博什么。自家在朝堂之中又没有任何势力,根本不敢为狄青出头,这个头也无从出起。

如今,只能为古人叹息。

石竹掀起帘子。福了一福道:“小女郎,沈家报喜的人已经到了,主母唤您过去呢。”

邹晨还沉浸在诋报之中没有听到。小七坐在一旁原本在愁眉苦脸的读书,闻听此言喜道:“我大姐来了吗?”

金兰在一旁抿嘴笑道:“大姐怎么可能来?大姐生了孩子要在家里坐月子呢。”

小七噢了一声便又没精打采的把目光转到了手里的《大学》之上,邹晨抬起头先呵斥了小七几句,才把目光转到石竹身上。石竹是刘诚为自己找的两个婢女中的一个,另一个叫石燕。都是附近乡里的良家小娘子,因着家贫便将女儿典给别人做婢女。邹晨原本是不想让别人服侍自己。可是最终拗不过杜昭,只得为自己选了两个。为她们取名字时,便按着中药的名字随口取了石竹和石燕。

现在二婶和母亲身边各跟着一个老妈妈,指导着她们说话和礼仪。几个哥哥院子里有两个妇人管着浆洗和打扫,请的有小厮。邹正达和邹正业身边各跟着一个在邹族中选出来的机灵孩子做小厮,邹老爷子身边也跟了两个人服侍着。

“是大姐夫亲自来报喜吗?”邹晨把诋报放在了柜子里锁好,慢悠悠的问道。

“回小女郎,正是大姑爷。”石竹回禀道。

邹晨听了之后便整整衣裳带着小七和金兰去了东院,石竹和石燕跟在她们身后。邹晨一边走一边训斥小七,“你还长能耐了,敢逃学?你可真厉害,给我长脸了……”

小七拉着她的手,眼泪汪汪的辩解道:“阿姊,老师讲的我都知道,我,我就想回家陪阿姊,……”

“老师讲的你都懂也不能回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